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女当老婆?

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女当老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92 更新时间:2023/12/22 22:32:41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却不愿娶匈奴老婆,这中间,汉朝先后嫁了10多位公主给匈奴,可汉朝的皇帝却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为什么呢?今天有些人说是匈奴的女人丑,这显然有些太肤浅了,也有些对不住甚至伤害匈奴女人的意思。其实,和亲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根本不是让一个公主嫁过去那么简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说说。

首先是匈奴人也是和亲的,他们曾经和汉朝一样把公主嫁给了乌孙,而且当时在乌孙的地位要比汉朝公主高,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都是这个样子。细君公主斗不过匈奴公主,再加上不适应乌孙生活习惯、水土不服等问题很快便去世了,解忧公主在乌孙基本闹了天翻地覆,但这背后并不是她个人所有的能力,而是汉朝的强大与匈奴的衰弱。这么一说我们就能撩开和亲这个事儿的冰山一角,它不是嫁女儿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政治与国力。

首先是汉朝的皇帝在和亲的同时,根本就没想着与匈奴结成真正的“亲戚”,从一开始想的是怎么把匈奴给灭了,因此,他们没必要也不娶匈奴的女人。刘邦在刚成立汉朝的时候,从军力上来说,汉朝对付匈奴确是有些困难的,但刘邦这个人聪明,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有政治头脑。在打不过、险些被匈奴人活捉了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接着打,而是给匈奴送金钱、送美女、送粮食,让匈奴人在享受这些的同时,开始变得贪图安逸甚至腐化堕落。匈奴人当时并没发现这个用意,他们甚至认为汉朝很傻,动不动就送东西过来,好吃的、好穿的随便用,无需再冒战争的风险,还能和汉朝称兄道弟。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按照《史记》的记载,期间一些匈奴人确也产生了忧患的意识,认为再要与汉朝这么交往下去会出问题,依据是:匈奴人口不过汉朝的一个郡,但能够威胁到汉朝的边境是因为信念衣食能够自给,没必要依仗汉地;如果匈奴上下追求华美的丝绸,则匈奴就会成为汉朝的附属。而且,这些人意识到丝绸不适合匈奴人,不适合空着它骑马在草棘中飞奔,汉朝所赠的食物(粮食)也没有匈奴人的奶制品精美。但这个时候,匈奴人尤其是上层的贵族,已经离不开汉朝送来金钱、美女以及粮食和其他物品了,而汉朝在“送礼”的过程中已经非常强大了。

我们今天不能说汉朝为匈奴送去的完全是“腐化剂”,但确实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同时应该看到,与汉朝结为“兄弟”这事儿,最初在匈奴人那里是真心实意的,最有说服力的是,要不真心,他们就不会在“白登之围”中放刘邦回来了。而且,后来冒顿单于在给汉朝的国书里,多次提到“安边民”的想法,比方说在公元前176年,他就向汉朝表达了“愿寝兵休士养马”,希望“少者得其长,老者得其乐,世世平乐”。甚至,在刘邦去世后,冒顿单于还想按匈奴人的风俗(收继婚)娶了刘邦的老婆吕雉。今天,很多人都把这事儿当个笑话来讲,鲜有提到冒顿单于把汉朝当“兄弟”的“真心实意”。毫无疑问,匈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衰败下去的,而且,很快就不幸地遇到了汉武帝这个能击溃他们的雄主。这里面的“高度”多少有些温水煮青蛙的意思,是很有眼光的。

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比较简单,我们也都能够想象出来。即汉朝压根儿就看不起匈奴人,甚至多少有些对匈奴人的鄙视。时光过去了2000多年,今天去读当时的一些籍典,这种情绪还抑制不住地弥漫在字里行间。说到底,即是风俗与礼仪的问题。匈奴人把作战当成头等大事,因此,他们很重视年轻人,把好肉都给年轻人吃了,让他们好好打仗,而不太敬重老人,这是汉朝人受不了的。匈奴人父子同住一个帐房,“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娶其妻妻之”,更让汉朝人受不了。

在民间传说中,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和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侣。事实上,历史远没有那么美。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单于。两人的感情倒是不错,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11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受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另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没那么多的礼仪,都是被汉朝人嘲笑的。如此等等,在《史记·匈奴列传》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皇帝是天子,也是臣民的榜样,若娶了匈奴的女人,不成体统,全乱套了,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原礼仪的颠覆。即使自己能够适应,底下的臣民也不会答应。这根本就不是匈奴女人美或者丑的问题,更何况,根据今天的资料来分析匈奴女人身体强壮,非常能干,根本就丑不到哪里去。总之,汉朝皇帝不愿娶匈奴女人当老婆,用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没想要娶,所以不娶;因为轻视,也便不娶。

标签: 匈奴匈奴和亲汉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刘秀和赵构的出生都是酒后意外 却由他们延续国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秀,赵构,宫女,临幸

    两大中兴之主都是酒后意外的产物刘秀重建了汉室,赵构重建了宋氏,毫无疑问在中国历史上,他们都应该说都是中兴皇帝。因为西汉末年,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并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国家已经崩溃了。是刘秀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振臂一呼,杀退各路诸侯及农民起义军,最终实现复国,建立了东汉

  • 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细说大夏王朝的17位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夏朝皇帝,夏朝皇帝列表,皇帝

    夏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父姒鲧,母女志。有史书记载,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唐尧时封为夏伯,称伯禹。这种说法不可信,果真如此,禹岂不成了舜帝的太爷了。由于禹治水有功,后世尊其为“大禹”。尧帝时,鲧奉命治水。由于鲧采用“堕高堙庳”的错误方法,导致九

  • 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制简表,统治结构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古代官制,古代官制,中国官制,中国历代职官表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的主要变化。古代中央官制大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臣权越来越弱化,下面分朝代表述,这里不仅涉及到中央官制,也涉及到地方官制。一、三代官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有“尹”、“卿士”等。一类是宗教官,有&ldqu

  •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原因 真的是为烟花三月下扬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炀帝,隋唐大运河原因,烟花三月下扬州

    隋炀帝对付风水也有奇招杨广当了隋朝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到晋阳。杨广当年授封

  • 宋朝积贫积弱?伟大充满枯涩记忆与回味的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宋朝历史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前提,但正确的理念选择,永远以长远眼光和科学规划做事,才是一个国家长期富足的保险杠。本文约6000字|建议阅读25分钟文|周掌柜,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这个“富”字,放在繁华风雅到出名的北宋身上,真是全方位富到亮眼:官员俸禄空前高,补贴

  • 清朝皇帝显其尊奴才化 谥号缠足纱布般又臭又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皇帝,清朝皇帝谥号,清朝皇帝庙号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点。历代汉族皇帝尊显的手段他们全部继承了下来,例如,住富丽堂皇的宫室,禁止官民房屋门户及院墙盖黄绿瓦。自称“朕”,去某地叫“幸”,有时还用“狩”、“巡”。他们统治天下是&ldqu

  • 中国4000年地震记录史:最严重地震死亡83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地震,地震记录史

    回顾中国有记载的地震历史,至今已有4000多年之久。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是什么时候?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古代关于地震的科学文章又是出自谁人之手?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距今4000多年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量的90%以上,释放的能量占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9

  • 中兴皇帝赵构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构,宋高宗,逃跑皇帝

    他贵为皇帝,却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纵观历史上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的是由于先天身体等方面缺陷导致的,有的是后天的经历塑造的。胆小这个名词似乎跟皇帝沾不上边,因为皇帝一生权势在身,即使之前再怎么落魄,等继位坐上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即使再懦弱都被直接逆转,变得威武至极来。但历史却真

  • 玄武门之变 建成元吉儿子被杀 亲信妃子却被收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杨妃

    自古以来为了皇位不乏亲兄弟相残者,即使是同父同母所生也并不例外,比如杨广和杨勇,雍正和胤禵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被弟弟亲手射穿了喉咙,首级被割了下来,五个孩子也都被杀,可谓非常凄惨。假如历史有如果,李建成听了李元吉的话,没有倔强地要去皇宫找李渊证明清白,证明自己

  • 中国历史上那些不被正史承认的朝代或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不被承认的政权,政权,朝代,正史,割据政权,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朝代讲求正朔,正统,因此一些朝代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被官方承认的朝代(多为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罗列中国历史上这些不被承认的朝代。王莽“新”8年至23年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