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西并非因“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山西并非因“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41 更新时间:2023/12/20 8:44:02

山西,旧称“山右”。作为省级行政区的称谓,《辞海》曰:“因在太行山之右(西)得名”。但是,这仅仅属于一种“想当然”式的结论。

如若再问,那么“山东”呢?疑窦会马上出现,《辞海》所谓“因在太行山之左(东)得名”,明显不妥。因为若以太行山而论,堪称“山东”者当首推河北,之所以舍近求远,无疑是行政区划变更的结果,而非地理特征所主导。

由此说来,看似简单的名词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而难言的历史发展逻辑,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正本清源。

1.山西作为地理概念,起初专指关中,后来也被用指太行山以西地区

山西名称的出现,大约始于战国。

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秦与六国有关山之隔,关谓函谷关,山曰崤山,遂有关东、关西(关中、关内)、山东、山西之称。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载楚汉之争时,“萧何填抚山西”,填,乃“镇”也。

而《汉书》卷69《赵充国传》班固“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髙上勇力,鞍马骑射……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因此,清顾炎武《日知录》卷31《河东山西》曰:“古之所谓山西,即今关中。”

山西作为太行山以西地区的称谓,始见于北朝,偶见于隋唐。

《册府元龟》卷622《忠节》记北魏末:“裴延隽拜太常卿,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正平、平阳二郡尤被其害。以隽兼尚书,为山西道行台节度、讨胡将军。”

按:汾州、正平、平阳,分别即今山西离石、新绛和临汾。

山西考古发现也证实着“山西”之由来

《北齐书》卷22《卢文伟传》云:“族人勇,字季礼……尔朱灭后,乃赴晋阳。髙祖署勇丞相主簿。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皆令载实,违者治罪,令勇典其事。”晋阳,亦称并州,即今太原,时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霸府所在。

《北齐书》卷11《安德王高延宗传》曰:“后主将奔晋阳,延宗言:‘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纳。及至并州,又闻周军已入雀鼠谷,乃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东魏北齐都邺(今河北临漳),疆土跨太行两侧,山西、山东(指今河北)遂成熟语。

隋大业“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旧唐书》卷1《高祖纪》)

《旧唐书》卷200下《黄巢传》云:陈州刺史“赵犨求援于太原。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诸军,由蒲、陕济河,会关东诸侯,赴援陈州”。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设置河东道,以太原为首府,辖区囊括今天山西省全境,但史书中的“山西”仍多指关中。

2.辽代,山西成为西京大同及其以北地区的称谓

契丹建国朔漠,后得幽(今北京)云(今大同)十六州,仿唐五京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上京(治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治辽阳府)、中京(治大定府,今赤峰宁城)、南京(治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治大同府)五个道。

其西京道,地处西南,相当于今天雁北、张家口和内蒙古中部地区。西跨黄河,与西夏接壤;南界恒山,与北宋对峙。进而,因在大兴安岭、大马群山、太行山一线以西,与东部四京相隔,遂有“山西”之称。

然而当时“山西”的范围不止西京,亦包括上京道的岭西地区(含今蒙古国)。对此广大区域,辽朝在西京道设立西南路招讨司(治丰州,今呼和浩特东),在上京道设立西北路招讨司(治今乌兰巴托西),统领诸部族骑兵,捍御边疆;遇事,设“山西兵马都统军司”,总统二路边防。在财赋征管方面,设“山西路都转运使司”于大同。从此,赋予“山西”新的地理概念。

大同可谓是“山西”的源头

《辽史》卷9《景宗纪下》载保宁十一年(979)宋太宗灭北汉而引发的战争:三月“己丑,汉复告宋兵入境,诏左千牛卫大将军韩侼、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以本路兵南援……九月己卯,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惕隐休哥、南院大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南伐;仍命大同军节度使善补领山西兵分道以进”。据此,知大同军节度使所统“本路兵”即“山西兵”。

再如卷11《圣宗纪二》载统和四年(986)宋辽西京争夺战:“三月甲戌,于越休哥奏宋遣曹彬、崔彦进、米信由雄州道,田重进飞狐道,潘美、杨继业雁门道来侵……庚辰,寰州刺史赵彦章以城叛,附于宋。辛巳……顺义军节度副使赵希赞以朔州叛,附于宋……丁亥,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彰国军节度使艾正、观察判官宋雄以应州叛,附于宋……夏四月……辛丑,宋潘美陷云州……五月……诏遣详稳排亚率弘义宫兵及南北皮室、郎君、拽剌四军赴应、朔二州界,与惕稳瑶升、招讨韩德威等同御宋兵在山西之未退者……秋七月……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八月……己未,用室昉、韩徳让言,复山西今年租赋。诏第山西诸将校功过而赏罚之……惕隐瑶升、拽剌欻烈、朔州节度使慎思、应州节度使骨只、云州节度使化哥、军校李元迪、蔚州节度使佛留、都监崔其、刘继琛,皆以闻敌逃遁夺官……冬十月……政事令室昉奏山西四州自宋兵后,人民转徙,盗贼充斥,乞下有司禁止。”

文中所谓“山西四州”,俱属西京,其民随宋军南迁,见《宋史》卷5《太宗纪二》:“五月……潘美还代州。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

3.金代及蒙古国时期,山西范畴缩小,先则指代西京,后则专指大同

女真金朝灭辽,又灭北宋,疆域南扩至淮河一线,定都燕京(时谓中都)。承袭辽朝故实,五京依旧,但改“道”为“路”。得北宋之地,将河东路分析为二,河东北路治太原府,河东南路治平阳府;改京东东路、西路为山东东路、西路,山东行政区雏形从此确定。

较辽代而言,金代“山西”的范围逐步缩小,一是蒙古族崛起,蒙古高原脱离所有;二是西南、西北招讨司所统“山后诸部族”,均回缩至西京境内。因此,山西成为西京路的专称。

《金史》卷46《食货志一》记:太祖“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七年,以山西诸部族近西北二边,且辽主未获,恐阴相结诱,复命皇弟昂与孛堇稍喝等以兵四千护送,处之岭东,惟西京民安堵如故”。

按:山西契丹旧部东迁后,西京的主体地位加强。此前,北宋与女真共谋攻辽,约定燕云之地归还宋朝。

《金史》卷3《太宗纪》曰:“天会二年春正月……甲戌,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宗翰、宗望请勿割山西郡县与宋,上曰:‘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闰三月,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后,请加币以求山西诸镇,先皇帝辞其加币。盟书曰: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今宋数路招纳叛亡……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姑置勿割。上悉如所请。”(《金史》卷74《宗翰传》)

战争对地理和历史的改变是巨大的

金朝既毁盟约,复南下伐宋,《太宗纪》载天会四年(1126)“三月癸未,银术可围太原,宗翰还西京”。

此事,《宗翰传》记作:“留银术可围太原,宗翰乃还山西。”山西成为西京的代名词。

金代末年,蒙古成吉思汗大兵南下,金宣宗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号称南京。南宋谢采伯《密斋笔记》曰:“贞祐元年十一月至二年正月,鞑靼残破河东、河北、山东、山西,复一十七府,九十余州,镇县二十余处。”女真千里山河尽归蒙古。

蒙古窝阔台汗时,西京宣德州(治今张家口宣化)地位上升,又名“山西东路”,大同府则为“山西西路”。时中书令耶律楚材奏立十路课税所,宣德、西京各设长官。

既而,《元史》卷4《世祖纪二》载:中统四年(1263)八月,“升宣德州为宣德府,隶上都”,脱离了西京的管辖。从此,西京路唯大同一府,独享“山西”之名。

4.元代设河东山西道,治大同,辖全晋;明初行中书省于太原,山西省成为定名

《元史》卷91《百官志七》曰:“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凡六道:山东东西道,益都路置;河东山西道,大同路置……”

按:河东山西道,亦称山西河东道;河东山西道宣慰使,亦称山西宣慰使、西京宣慰使、西京道宣慰使、大同宣慰使,是元代河东山西道的最高军政长官。

晋善晋美

《元史》卷86《百官志二》曰:“肃政亷访司。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东东西道,曰河东陕西道,曰山北东西道,曰河北河南道。至元六年,以提刑按察司兼劝农事。八年,置河东山西道,陕西四川道……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肃政亷访司……每道亷访使二员,正三品……内道八,隶御史台。山东东西道,济南路置司;河东山西道,冀宁路置司……”

据《世祖纪》,至元八年(1271)“三月乙丑,增置河东山西道按察司;改河东陕西道为陕西四川道”。

就是说,先有河东陕西道,此时将河东与山西合并,改组为河东山西道,总括全晋。其河东山西道按察司,又名太原按察司、太原提刑按察司。

至元二十四(1287)年闰二月,“省太原提刑按察司,分置西京者入太原”。五月,移“太原按察司治西京”。二十五年二月,改“西京路为大同路”。明年八月,徙“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治太原,宣慰司治大同”。也就是说,最终变动的结果:大同宣慰使(从二品)掌河东山西道军民之政,太原肃政廉访使(正三品)掌河东山西道监察与农事;有元一朝,河东山西道的首府在大同。

《明史》卷41《地理志二》云:“山西,《禹贡》冀州之域。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司使,治大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由此可见,元代大同的地区行政中心地位,明代以后让位于太原。

明代皇家庙堂太原崇善寺内,贴金菩萨立像为洪武年制

同时可以看到:元朝“河东山西道”,明初改称“山西等处”,山西的地理概念、范畴扩大了,终于实现了与太行山以西的地理特征相吻合。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既于太原设立“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太原遂为省城。山西省作为“山西等处行中书省”的简称,从此闻名于世。

我们检校明代著作,例如明初李继本《一山文集》、杨维桢《东维子集》、苏伯衡《苏平仲集》,明中期夏良胜《东洲初稿》、王祎《王忠文集》、何景明《大复集》、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尹台《洞麓堂集》、髙叔嗣《苏门集》、崔铣《洹词》,明后期阳玛诺《天问略》、汪砢玉《珊瑚纲》等,均书写有“山西省”之称,足证明代“山西省”已经成名。

现在有人讲:“清为山西省”(见《辞海》)、“清代始名山西省”(《山西省情概览》),陋也。

5.《辞海》对山西得名解说的错误根源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对山西省的形成历史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判定《辞海》“因在太行山之西得名”的解释,似是而非。其失误在于:忽视了“山西”由地理概念到行政区划的漫长演化过程;不懂装懂,强言附会。

然而,非独辞书作者如此,我们的前辈史学大师亦迷惑不解。

例如《金史》卷108《胥鼎传》曰:“自兵兴以来,河北溃散军兵、流亡人户,及山西、河东老幼,俱徙河南。”这条史料记载的是: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成吉思汗蒙古大军南征,太行山两侧军民避难迁徙,追随朝廷流亡河南的史实。

而中华书局本《校勘记》云:“按山西与河东意复……疑‘山西当作‘陕西。”其实,山西是大同府为中心的金西京路,河东指太原府、平阳府为中心的河东两路,二者既不矛盾,也不重复。

摘自张焯《山西省的由来》

更多文章

  • 北宋的“澶渊之盟”和南宋的“绍兴和议”本质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北宋,南宋,宋朝

    在中国古代,民族问题一直是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和汉族始终有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例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问题;唐朝时期的突厥问题;明朝时期的蒙古族问题等等……而宋朝则先后被多个少数民族打败,最终议和。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宋朝时期的澶(chán)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区别,

  •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怠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历皇帝,明朝皇帝

    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廷和整个国家依然能有序运转,皇权也未被架空。光靠皇帝的个人魅力和朝中大臣们的自觉肯定是不行的,这说明,明朝有一套完善的能有效保证皇权稳固以及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度。那究竟是一套怎样的制度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政权体系中,如果某一方的权力不受约束,那么它就终究会变成洪水猛兽,最终摧

  • 张富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

    世纪之交一度轰动国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来似乎渐被人们淡忘。暂时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报告》),牵连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情结,看来无论如何都难孚人望。纯从学术上说,一套牵强而并不完整的具体年

  • 后汉隐帝刘承祐:你要抢我的江山,我杀你全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后汉,后汉隐帝,刘承祐,郭威,柴荣,五代十国

    在河南郑州新郑市城北十八公里处,有一个叫郭家镇的一个地方,现存陵墓四座,不起眼的土丘前只有墓碑一座,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人想到会是后周皇家陵地,分别是太祖郭威墓、世宗柴荣墓、恭帝柴宗训墓与世宗皇后符氏墓,没有显赫的装饰,没有石人石兽,只有草木一岁一枯黄。让人不仅对后周开国皇帝生出无限敬慕,陵地规模之小,

  • 赵匡胤夺了柴家天下 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匡胤,宋朝,后周,陈桥兵变,周世宗,柴荣

    周后世宗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一方面是因为柴荣本人的确有雄心壮志,而且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是北宋承袭了后周的江山,自然是要吹捧后周君主一番。当然很多柴荣的粉丝们都不愿意接受第二种原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司马家族接管了曹魏政权以后,依旧吹捧魏武帝曹操,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曹

  • 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 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疆域,中国历代疆域,疆域,地图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

  • “神都”洛阳 | 云卷云散,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神都洛阳,神都,洛阳

    洛阳?你想到什么?是被武则天从长安贬到洛阳的牡丹?还是老子归隐修炼的老君山?是石刻艺术精湛的龙门石窟?还是作为丝绸之路遗址的定鼎门?十三朝古都,这座“神都”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如今关羽依然“头枕洛阳”;白马寺人群熙熙攘

  • 为何尼克松访华长达七年后,中美才真正建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美国人何以用了整整七年才最终敲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在这漫长的七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中美双方又各自怀着什么样的心态?(一)艰难起步:双方靠拢心有余而力不足中美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双边关系,双方既有天然的、巨大的全方

  • 圣旨的误会 不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们最先听到这句话,想必都是在古装剧中。在历史剧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幕:盛唐长安城,带着胡茬的公公,拿着皮卡丘颜色的圣旨,扯着尖细的噪子,开头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后说着芝麻大点的事儿。公公读完了圣旨之后,看着前面下跪的一群人,再堆笑

  • 除了爱好美女外 中国皇帝们都有哪些奇怪的嗜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中国皇帝,皇帝嗜好

    中国古代皇帝几乎都有同样的爱好:女人美色、打打杀杀、施行酷刑…………但有的皇帝的爱好就莫名其妙,今天要说的就是某些皇帝的奇怪嗜好。喜穿紫衣的齐桓公《韩非子》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非常喜欢紫色的服装,齐国上下从大臣到百姓,都做模仿秀,像&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