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夺了柴家天下 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赵匡胤夺了柴家天下 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32 更新时间:2023/12/6 12:00:35

周后世宗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一方面是因为柴荣本人的确有雄心壮志,而且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是北宋承袭了后周的江山,自然是要吹捧后周君主一番。

当然很多柴荣的粉丝们都不愿意接受第二种原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司马家族接管了曹魏政权以后,依旧吹捧魏武帝曹操,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曹魏必须要是正统,司马家的江山才能是沿袭正统得来的。其实后周的皇位传承本身就是比较混乱的,开国皇帝郭威没有儿子,是柴荣的姑丈兼任养父,所以也就把皇位传给了柴荣。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被历史铭记的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没有伤害开国功臣,从这方面说,他是个仁君。公元960年,他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可问题来了,他既然是仁君,那他夺取了周世宗柴荣的江山,又如何对待柴家的人呢!作为新君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家人,如何处置成了一大难题。

柴荣本人去世的时候,才不过39岁,小儿子柴宗训登基称帝的时候,不过才7岁。所以江山不稳是很正常的事情。柴荣一共有7个儿子,为什么偏偏让四儿子柴宗训登基呢?

柴荣的前三个儿子,都被人给杀了

幼主,隐患很大,更何况是乱世。本身不能治国理政,不是被垂帘听政就是辅政大臣辅佐。很多的小皇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任意废立诛杀,或取而代之。

那么柴荣为什么临死前要把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

柴荣的命运其实也是比较悲惨的,当时他姑丈郭威还是后汉的大将军,在造反的时候,应该是没有通知到位,所以导致了后汉发起了对郭威全族的报复性行为。

这是一次充满血腥的暴动,倒不是说郭威和后汉之间的战争有多残酷,主要是郭威全族被杀的时候实在是太残忍。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那个年代,君不君、臣不臣,内乱频发,夺位篡位、儿子杀老子、下属杀上司更是常见。而柴荣却选择了一个幼主,这样是很容易被手下篡国的。

其实柴荣也是无奈。本来在柴宗训之前,柴荣还有三个儿子柴宗谊、柴宗诚、柴宗諴,但是都被前朝隐帝刘承祐杀害了。原因很简单,但凡跟郭威有任何关系的人,都被刘承祐给杀了。而这个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已经是最大的。

这里面不仅柴荣的儿子被杀,郭威唯一的儿子也被杀了,直接导致了郭威无后,这才让柴荣接替了皇位。

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新五代史》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如果不能成为最强者,那就只能任人鱼肉。郭威登基称帝以后,建立了后周政权,追封柴荣的几个死去的儿子为越王、吴王和韩王。

虽然追封对死人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了,但是对活着的人来说,还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儿子们都被封王了,那柴荣的地位能差到哪儿去吗?

只要郭威没有儿子,那柴荣铁定就是第一继承人。一方面柴荣是郭威媳妇儿的侄子,另一方面柴荣是郭威的养子。

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柴荣这个人非常有才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治国上,都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能够让大家信服。

但是也不一定幼主就一定会灭国,而在历史上一般都是家天下,除非没有儿子,让柴荣把天下交给外人,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下得了这个决心。

柴荣算尽心机没看透赵匡胤

但为了防止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柴荣事先还是做了周密的部署,也是算临死前尽了最后一份力。

病危时,柴荣册立魏王符彦卿之女为皇后,封了自己的儿子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可是地方实力派,笼络他也是为了中央以防不测。

柴荣时期,把禁军分为两个体系,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的老大是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而侍卫司亲军的老大是李重进。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也算是柴荣的姐夫;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年龄比柴荣还大,立下战功无数。柴荣一死,这两个人都是有机会也有实力做皇帝的人。

可以说当时最有实力篡位的两位武将是这两个人,张永德和李重进。所以柴荣提拔赵匡胤出任殿前司都点检,然后又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外放到淮南,镇守扬州,将侍卫亲军司的军权交由副指挥使韩通。

柴荣同时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相,辅佐朝政,匡扶幼主。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日,周世宗去世,柴宗训于六月甲午日,在周世宗灵柩前即皇帝位。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

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可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

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在侍卫司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但是千算万算,恐怕柴荣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忠心耿耿的赵匡胤最终篡了他的江山。

赵匡胤为何不对柴家斩尽杀绝?

当然是柴家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禅位诏书写道:“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面对拥立他的将士,宋太祖也曾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为六军所迫”当然是逢场作戏,但“世宗厚恩”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宋太祖能够当上天子,靠的是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但也离不开周世宗对他的赏识、提拔。高平之战、淮南之战,显德六年的北伐,一系列战役使赵匡胤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是柴荣给了他发挥才能的平台。一个人再有本事,没有伯乐,没有良机,也只能怀才不遇,难有出头之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看到“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是高度信任了。可是赵匡胤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实际行动辜负了周世宗。

建隆初年,赵普多次建议宋太祖解除武将们的兵权,太祖一开始不同意,朕对将军们都很好呀!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朕的。赵普就说:当年周世宗待陛下也很好呀!霎那间,赵匡胤被驳的哑口无言,场面极其尴尬。好吧,宰相大人说得对,关系再铁、再硬,就算恩如父子,也难以抵挡利益的腐蚀。如果周世宗多活二十年,或者柴宗训是个成年的新君,赵匡胤能不能当上皇帝真的很难说。柴家给了赵匡胤军权,又赐予他篡位的良机,无论如何,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感激的。所以他自己不杀柴氏子孙,还要求后人尽量也不要杀,这个规矩要世世代代遵守下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好的结局是篡位成功,不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能够让政权迅速、平稳地过度到赵家人手里。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赵匡胤对士兵们说:“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将士们都不能侵犯,更不能烧杀抢掠,违令者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新政权站稳脚跟,赢得民心。十年前郭威进京的时候,发生了不少流血冲突,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赵匡胤需要做出更好的安排。

柴宗训身为前朝皇帝,毋庸置疑,是宋太祖最想杀的人,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现在赵匡胤放过他,不予加害,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仁慈之心,对我威胁最大的人我尚且不杀,还会放任手下加害普通百姓吗?会加害其它前朝旧臣吗?更不会了。

就像西汉初年的一天,汉高祖刚刚走出洛阳南宫,就在桥上看见几位将军指手画脚,好像在商量什么。便问张良:这些人在讨论什么呀?张良回答说:陛下还用问,当然是谋反咯。刘邦听后很纳闷,天下刚刚平定,造哪门子反呀!留侯说:陛下分封功臣,赏的都是萧何这些与你关系好的,杀的都是和你有过节的。他们怀疑自己得不到封赏,会被处决。

那怎么办?于是刘邦就把自己最痛恨的雍齿封侯了。消息传开,将军们热议:连雍齿都能受封,我们呢?自然也不在话下了。开开心心,消除了疑虑。同样的,如果赵匡胤杀了柴宗训,中原地区的官民不会感觉奇怪;不杀,反而让大家都能放下心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能一如既往,不会产生很大的动荡。周世宗提拔的文臣、武将,比如张永德、曹斌、符彦卿,还可以继续为宋朝卖命,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敌国君主的榜样

保住柴宗训,不仅仅只是做给中原人看的,同时也在告诉敌国君臣,你们投降吧,不要做无谓的挣扎,大宋朝廷不会杀你们的,荣华富贵照样保得住。在赵匡胤篡位时,天下远远没有统一,西南有后蜀,南方有荆南、南汉,东南有吴越、南唐,北方则有汉国以及强大的契丹。如果把柴宗训杀掉,这些国家的土皇帝知道了,肯定要拼死抵抗宋军,反正横竖是个死,我还不如死的轰轰烈烈,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放过了柴氏一族,便会让敌国君主产生动摇,一旦被逼入绝境,投降算了,反正没有性命之虞,照样好吃好喝。

十几年后,孟昶、刘鋹、李煜这些亡国之君都来汴梁报道了,宋太祖都没有加害。有毒杀、强幸的传言,一般也是说赵光义所为,而不是他的哥哥。太祖嘛,顶多侮辱一下不听话的,比如李煜,封个“违命侯”,但不会动杀机。开宝九年,吴越王钱俶来开封朝见,赵匡胤没有扣人,没有杀人,还把他放回去了,临行前,送了一个包裹,嘱咐老钱回家好好看看,老钱一打开,奏折掉了满地,全是大臣们请求出兵吴越的,这是宋太祖在敲打他呢,朕不杀你,你最好识相点,早日纳土归降。

西子湖畔的钱王祠钱家得以保全,后代子孙兴旺

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真的把土地献给大宋了,除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赵匡胤的优待政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钱俶知道宋朝皇帝不会加害自己,投降的话,顶多活的心累,但还是能活的。如此一来,就减少了敌国君主玉石俱焚的现象,无论百姓还是宋军官兵,都可以从中获益。承担更小的伤亡,实现国家的一统。百年后,苏东坡来杭州当父母官,他发现有的老百姓在提到钱俶时,竟然流下了泪水,这是在感激钱王纳土归降,使吴越百姓免遭涂炭之苦。今天如果去西湖旅游,可以在柳浪闻莺公园附近看到钱王祠,里面就有东坡居士的《表忠观碑记》,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苏轼43岁大楷《表忠观碑》,堪称碑文的典范,是硕果仅存的少数东坡书法精品之一

柴荣七个儿子去了哪里?

周世宗柴荣一生共有七名儿子,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在柴荣生前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分别被追封为越王、吴王、韩王。刘承佑是个熊孩子,在他即位之初,他爹什么都跟他安排好了。sorry,他不喜欢,他觉得他爹安排的人都太碍眼了。他想把他们都干掉,郭威的一家子就这样都被他干掉了,包括郭威的几个儿子。直接导致了郭威无后,这才让柴荣接替了皇位。一方面柴荣是郭威媳妇儿的侄子,另一方面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柴荣这个人非常有才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治国上,都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能够让大家信服。

《新五代史·卷十一·周本纪第十一》:十一月丁丑,威遂举兵渡河。隐帝遣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拒威,又遣内养瑽脱觇威所向。瑽脱为威所得,威乃附脱奏请缚李业等送军中。隐帝得威奏,以示业等,业等皆言威反状已白,乃悉诛威家属于京师。

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谊”,赠太尉,追封越王。

吴王柴宗诚(柴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诚”,赠太傅,吴王。

韩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諴”,赠太保,韩王。

这也是郭威和柴荣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后汉隐帝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小,导致郭威绝后。最后周世祖郭威虽然夺得了天下,却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不得不让外甥柴荣来继承。

《新五代史》说,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至此为止,柴荣的直系后裔不是早夭,就是失踪不见了。

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

恭帝柴宗训,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皇帝。

史臣曰: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故、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终谥为恭,固其宜矣。---《旧五代史》

曹王柴熙让,原名宗让,世宗柴荣五子。显德六年六月癸未,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更名熙让,封曹王。不知其所终。

柴熙让这个人是有很多神秘色彩的,因为他的生卒年都不详。为什么不详细呢?因为柴熙让在赵匡胤政变的时候就消失了。

政变之下,前朝的皇子皇孙,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比如说李世民这么伟大的一个帝王,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还不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都给杀了吗?

所以那些支持柴家的大臣们,不敢保证赵匡胤会善待柴家子孙。为此柴熙让的失踪,很有可能就是那些大臣们想要为柴荣留下一点血脉,将来有机会好复仇。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新五代史》

反过来想,正是因为柴熙让的消失,才会让赵匡胤改变了屠戮柴家的想法。柴宗训等人为什么能够安然无恙地活着呢?那是赵匡胤希望柴熙让能够回来。

只要柴熙让回来了,那老柴家就没有子孙是逃过赵匡胤手心的了。其实这个手段历史常常都在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柴熙让的确是在赵匡胤夺权的时候消失的,他的年纪肯定是没有柴宗训大,所以还不到7岁的孩子,你说他自己跑了,鬼才相信。

至于他为什么始终没有回来,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他早在战乱中死了,毕竟五代时期没什么太平日子可以过。还有一种可能,柴熙让在一帮死心护主大臣的帮助下,一直隐藏在某个地方。因为没有复国的机会,所以孤独终老了。

纪王柴熙谨,世宗柴荣六子,显德六年,恭帝即位,以熙谨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

蕲王柴熙诲,世宗柴荣七子,显德六年,恭帝即位,以熙诲前未封爵,拜左领军卫大将军,封蕲王。与曹王柴熙让不知其所终。

柴荣第四子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生母大符皇后,继母小符皇后(周世宗柴荣的两位皇后是亲姐妹)。柴宗训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陈桥兵变的时候才7岁,当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禅位给了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是以柴荣结社兄弟的名义登基的,而且柴荣生前待赵匡胤也不薄,故而赵匡胤没有对其下黑手。降封柴宗训为郑王,三年后的建隆三年,迁往房州居住,当个逍遥王爷,尊符太后为周太后。房州,古称房陵,位于鄂西北大山之中(湖北省西北部),乃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据《史记》记载,房陵“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一个闭塞、宁静的地方。两百多年前,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就是囚禁在房陵。由此可知,柴宗训至多只是笼子里的金丝雀罢了。赵匡胤把柴宗训安置在这里,远离政治中心,实际上有监视、防范的意图在里面。至于说赵匡胤还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纯属后世戏说。《水浒传》的作者了解了这段历史,设置了柴进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柴大官人得知宋江杀死了阎婆惜,竟然笑着说:“兄长放心,便杀了朝廷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可谓有恃无恐。他为什么敢这么嚣张?因为连酒店的小伙计都知道:“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于他誓书铁劵在家。”

只是柴宗训长大成年后,对赵匡胤谋夺自家江山一事耿耿于怀,又对时局束手无策,最后忧郁成疾,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春英年早逝,终年20岁,没有留下子嗣。《宋史》记载: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的顺陵(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郭店镇郭店村)。而柴氏后裔自此便不再见于正史记载,试问“丹书铁券”有何用?而那一句“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又是怎么回事呢?

柴荣第五子柴宗让,又名柴熙让或宁熙让。柴荣生前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柴宗训继位后,封爵曹王。陈桥兵变时,柴宗让的娘家宁氏见势不妙,将其偷偷带出宫外,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为了逃避赵匡胤的迫害,柴宗让改姓宁,改名熙让。另传被当时著名的隐士陈抟收为弟子,改名柴明皇,号虫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时期才去世,终年53岁。有子柴少婴,是现在江西吉安市永丰县柴姓人的开山鼻祖(注:这一支柴姓子孙并不被正史承认为柴荣后裔)。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封爵纪王。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原名柴宗炯,封爵蕲王。

陈桥兵变时,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还只是个幼童。造反的侍卫们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纪王与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两小孩大惊失色,哭声动地。其惨状使卢琰目不妨睹。赵匡胤问周围的亲信该怎么处置柴熙谨和柴熙诲,有人提议杀掉,免除后患。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宋太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而大将潘美则一言不发,看着宫里的柱子发呆。赵匡胤何故,潘美曰“先帝待我不薄,如果让我杀他的儿子,于心不安。但如果我不说杀柴熙谨,陛下你又怀疑我对你的忠诚,故我不敢多言!”赵匡胤就发令把小纪王与小蕲王追回来。这时潘美抱走小纪王,而卢琰抱走小蕲王,各自回家。后来卢琰把柴熙诲改名卢璇,收为养子。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因此即是养子,又是女婿。

赵匡胤听后若有所悟,将柴熙谨交给潘美收养,终其一生都没有在过问。潘美将柴熙谨改名潘惟吉,当做自己的儿子来抚养,但是不准其叫自己父亲,只准叫叔父。后来潘惟吉入仕为官,造福一方百姓,为宋真宗所赏识。《宋史·潘美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但是可惜的是,此人却在去契丹的路上公元1010年病逝了。而真正意义上的柴荣后裔,只有潘惟吉一支。这是史书之中对于柴荣儿子的唯一介绍,其他的东西,人们没有办法从史书之中来获得相关的信息。

另有野史记述,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见柴熙谨、柴熙诲兄弟依旧住在宫中,于是问群臣:“此复何待?”随即命人将两个小孩儿带走。后周的开国将领卢琰见状不妙,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尧之子)、均(商均,舜之子),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此时赵匡胤见爱将潘美垂头不语,就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赵匡胤听后,当即收回成命,让潘美抱养了柴熙谨,卢琰抱养了柴熙诲。后来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柴熙诲更名为卢璇。卢璇一直陪同养父卢琰在浙江隐居。卢琰去世后,卢璇为其守孝十年,传为一时美谈。宋真宗时期,卢璇始入仕为官,晋封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去、浦江、龙游等县市的卢氏子孙,都将卢璇视为开山鼻祖。

柴家遭逢劫难的时候,这些小孩儿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柴宗训才7岁。后面这几位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说老六柴熙谨那么小的岁数,你让他往哪儿走?他的结局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跟自己的五哥一样,在赵匡胤夺权的时候不知所踪。当然还有一个比较美丽的说法,说柴熙谨在赵匡胤夺权的时候,被北宋开国将领潘美抚养,改名为潘惟吉,从而躲过了一劫,得以安享晚年。老七柴熙诲的结局其实也很类似:

第一种说法,柴熙诲跟自己的五哥柴熙让一起不知所踪,应该是被后周旧臣藏起来了。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柴熙诲被他的岳父卢琰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是柴荣七个儿子里面,寿命最长的一个,活了75岁。不过这种说法的可靠性,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因为没有更多资料表明,柴荣的这几个儿子是安然无恙活下来的。

白话文叙述如下:

赵匡胤在宫中看到两个孩子后,问左右当如何处置,赵普简单明了地说了两个字:“去之!”潘美在赵匡胤身后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说话。赵匡胤招呼潘美询问,潘美不敢回答,赵匡胤说:“我即位于周世宗,如果杀了他的儿子,不忍心这么做。”

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赵匡胤说:“把他送给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潘美本来没有兄弟,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铭,墓志中不提祖父为谁,而提到叔祖潘美,这极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志说潘承裕是开封人,籍贯完全不同,这一切证明王巩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宋朝祭祀后周宗庙的崇义公、宣义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咏的后裔,周世宗前三子从小被杀,周恭帝和柴熙谨早卒无后,周世宗的血脉只有潘惟吉一支。

北宋王铚的《默记》和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都记载赵匡胤让大将潘美收养了襁褓中的柴熙谨(或者收养了他们兄弟俩),而“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据说柴熙谨随后改名为潘惟吉,在宋真宗时期曾经被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因为陈桥兵变时,其尚在人世。故而也引起了赵匡胤的重视。还好柴守礼识实务,打出了拥护赵匡胤登基称帝的口号,逃过一劫。非但如此,赵匡胤对柴守礼礼遇有加,让其风风光光的过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义去世。而与柴荣儿子无嗣不同,柴守礼有三位夫人王氏、黄氏、刘氏;有五子三女。五个儿子个个枝叶茂盛,其子孙继承了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封爵。故而两宋所说的柴氏后人,基本上都是柴守礼的子孙。

此后直到宋仁宗(北宋第四任皇帝)年间,宋室才又一次想起了柴家人。如上所述,此时柴荣的直系后裔已经找寻不到,因此只能“择柴氏族人最长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则换文资,仍封崇义公。”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下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从此柴家后人才明确有了崇义公和宣义郎两个世袭官爵。到了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赵构又找到柴家后人柴叔夏,让他担任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此时的柴家,地位就更低了,不过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皇室还是挺讲情义的。可以说,柴家在宋朝的地位不算显赫,也没有多大的权利,却始终受到宋朝皇帝的尊重及善待。

那么,为什么会流传柴家子孙在宋朝地位很高的说法?这和满清后来挑选明朝远支宗室做“延恩侯”,延续朱明的香火一样。北宋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朝廷从柴家的宗亲里面,挑选出人选,给予了爵位。之后历代宋帝,也延续这一惯例。这一现象,在帮闲文人的渲染下,导致很多人认为,柴家子孙在两宋地位很高。

由上述记载不难得知,宋室对柴家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绝然称不上什么厚待,至于丹书铁券云云,就更是说书人的戏说了。

柴荣早逝,幼子登基,如果有忠心耿耿的大臣辅佐,或者说柴荣有兄弟帮衬一下,或许情况会好很多。

很可惜的是,郭威和柴荣全家,压根就不剩什么人了,但凡有关系的人都被后汉隐帝给杀了。所以导致柴荣死后,压根就没有人为他们老柴家做主。

再加上手握兵权的赵匡胤如此强势,柴家这几个小孩儿能够安然活下来,那才是千古奇闻。难道让他们活下来,长大成人以后重新夺回皇位吗?

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赵匡胤都不可能有如此愚蠢的举动。所以我认为柴荣那几个小儿子,全部被诛杀了。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后周周世宗柴荣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本来也是可以位列千古一帝的,只是可惜的是,他却英年早逝了。可以这样说,赵匡胤并未对柴荣后代斩草除根,从帝王角度上来说,还是相当仁慈的,大家要知道的是,赵光义对自己的兄长和侄子都是那么狠心。而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也为了争夺皇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兄弟和侄子,足以可见帝王之心的毒辣,但赵匡胤却能够放他们一条生路,着实难得。除此之外,不得不说,周世宗识人不明,并未看穿赵匡胤的野心,最后要说的是。如果柴荣活着的话,他必定不会重文轻武,也就不会自废武功,中原文明也不会遭到周边游牧文明的入侵。

柴荣的遗孀符太后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享年39岁,年仅7岁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柴宗训的生母是大符皇后,她和柴荣相敬如宾,相夫教子,感情深厚,却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早逝,柴荣春秋正盛,爱屋及乌,又把大符后的亲妹妹小符后纳为妃子。史料记载,大小符后出身名门,端庄大方,貌美如花,是一对惹人怜爱的姐妹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柴荣病重,为了让自己年幼可怜、丧母又要丧父的儿子有一个靠山,他把小符后正式册立为皇后,这样柴荣死后,柴宗训即位,符后就成了符太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位时,符太后只有29岁,正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年龄。一般来讲,篡夺夺位的皇帝对前朝皇帝的嫔妃都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不会处死这些女眷,但其中的年轻嫔妃往往会作为财产,被其接盘继承,借以宣示主权。但赵匡胤还真是够意思,他没有向符太后下手,而是让她还归西宫,尊为周太后,仍以太后之礼待之,可怜一个貌美如花的妙龄少妇,只得独守空房,无人陪伴,徒有空虚寂寞还有冷。这种守活寡的日子过了整整18年,直到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后,符太后决定出家,从此青灯黄卷,潜心修持,号玉清仙师,于淳化四年十月(公元993年)死去,享年61岁。赵光义对她也很够意思,谥号“宣慈皇后”,以皇后礼葬于懿陵,陪于其姐大符后西北。历来开国皇帝或篡权夺位者,对开国功臣或前朝皇室,大多是兔死狗烹或斩草除根,但赵匡胤一人身兼两个角色,却完全杜绝这种做法,让人心生敬佩。

柴荣的的亲生父亲

中国历史上,自己没有当上皇帝却见到儿子当上皇帝的,除了汉代刘邦之父太公、宋度宗之父赵与芮、清光绪帝之父奕譞、宣统帝之父载沣外,就数柴守礼了。

在柴荣即位前,他的父亲已经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在柴荣登基之后,把柴守礼接到洛阳安享晚年,封赐自己老爹一大堆荣誉高衔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但此刻却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因为按理说,柴守礼是柴荣的亲生父亲,那柴荣就要仿照当年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一样尊柴守礼为太上皇。作为皇帝之父,柴守礼虽然身份尊贵,但却处境尴尬,因为柴荣以正统自居,又是从郭威那继承的皇位,而且早就过继出去,以姑父郭威为父,太后姑母柴氏为母。古代人最讲求“礼”,柴荣既然是以郭威儿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那他就是郭家的人,他就只能将其亲生父亲柴守礼当作舅舅一样对待“以元舅之礼待之。”也就是把柴守礼当成自己的亲舅舅看,而不是当亲生父亲。这令柴守礼就十分难受了,毕竟自己亲生儿子认别人当爹,还要把自己当舅舅看,这种事搁谁谁都不舒服。而且,哪怕柴守礼是国舅,依旧属于臣,臣子觐见皇帝是要叩拜的。但柴荣又是柴守礼的亲生儿子,虽然没有名义,但却有血缘,这天底下没有当爹的给儿子磕头的道理。据记载:“终世宗(柴荣)之世,未尝至京师。”因此,父子俩一直到死,再未见过面,就是因为一个“礼”字。

柴守礼也非善类,有了柴荣这个当皇帝的儿子,他就开始无法无天起来,为人恣肆专横,百姓畏之,居然到了当街杀人的地步。史载,柴守礼“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柴守礼当街杀人后,洛阳官员将此事报告给周世宗后,柴荣这么一位英明果决的帝王也拿自己的亲爹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柴荣这种“不问”的表现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在他内心中一定处于是“刑父杀父灭天性绝人道”,还是自己“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的两难矛盾中。最后,他选择了后者,用“包庇父亲犯罪”损害自己名誉的做法,保全生父的性命和对生父的孝道。柴守礼扯着儿子的大旗,在洛阳当起了人见人躲的老流氓。身为洛阳太上皇的柴守礼老爷子确实挺能搞事,就是不守法。

相比之下,赵匡胤倒算是替柴荣尽孝了。在赵匡胤登基那会,柴荣的父亲已经67岁了,但身体依旧十分硬朗。赵匡胤便加封其为太子太傅,但却不用入朝为官,只需要在家中享享清福。柴守礼也挺开心,整日就在洛阳城里面溜达,常言人以群分,柴守礼闲着无聊的日子也就结识了同样无聊的一些老头们。他们分别是将相王溥、名将王彦超及韩令坤等当朝大官的父亲,这几个老头为老不尊,老了也不学好,整日勾搭在一起,在洛阳城内为非作歹,肆意妄为,弄得洛阳城内是民不聊生。洛阳城内的百姓只要看见了这几个老头,都怕得躲起来,当时还有人称他们为“十阿父”。这件事赵匡胤是必然知道的,但赵匡胤也因为对柴家的愧疚,没有去管这个老头,觉得他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

果然,在北宋建国后第七年(967年)9月20日,柴守礼便驾鹤西去,这个老不死的活了73岁,十阿父也逐渐离世,洛阳百姓们终于有了安宁。在柴守礼死后,赵匡胤也是立刻派太监前去办理柴守礼的丧事,为他送终,给足了老柴家面子。

关于柴荣的两个疑问:生父杀人不问?自己早逝不托亲族?

柴荣父亲柴守礼、祖父柴翁,据说柴家是唐初名将柴绍的后裔。柴家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富户,后传到柴荣父亲柴守礼的时候,家境逐渐中落。柴守礼字克让,夫人有王氏、黄氏、刘氏,据《唐山县志》引《郡志》记载,他们共生有五子,长子名无考,次子曰茂、三子曰荣、四子曰华、五子曰贵,另育有三女。大概在柴荣六岁的时候,柴荣的姑姑嫁给了郭威,令柴家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柴守礼妹妹柴氏女嫁给穷汉郭威的固执决定,竟然完全改变了柴家人的命运,特别是小柴荣的命运。当然,随着柴氏女和柴荣命运的改变,柴守礼也由普通人变身为皇亲国戚。

据说,身为洛阳太上皇的柴守礼老爷子确实挺能搞事。史载,柴守礼“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柴荣这种“不问”的表现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在他内心中一定处于是“刑父杀父灭天性绝人道”,还是自己“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的两难矛盾中。最后,他选择了后者,用“包庇父亲犯罪”损害自己名誉的做法,保全生父的性命和对生父的孝道。

估计柴守礼在这件事后,应该接受一定的教训。不过会享受生活的柴守礼,是比儿子有福的,他一直活到公元967年9月20日,寿73岁才病逝。此时已经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的第七个年头了,赵匡胤令皇宫太监为其办理丧事。不知面对儿子江山被赵匡胤夺取的情况,他是怎么想的。其实,站在今天角度看,后周江山之所以被赵匡胤篡夺,与柴荣为人行事过于精细和讲原则是有关系的,他如果能再自私一点处理郭柴两家的关系,称帝后以生父之礼对待柴守礼,并赋予柴家人(特别是亲兄弟)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也许就不至于让赵匡胤那么轻易就“黄袍加身”了。

当然,柴荣也许是因为对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太过于自信,所以,他将柴家江山完全寄望于自己和儿子身上,可又有谁能料得到自己的生死呢?老天就是这样残酷,偏偏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因此,任何人都无法掌控一切,赵匡胤作了皇帝后不也一样被弟弟害死了吗?可见,像柴守礼那种不论谁掌权,只要容我安身快活就什么都不重要,这也许也算一种大智慧!

宋太祖誓碑真的有“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

据说宋太祖登基三年后,曾秘密派工匠打造一块石碑,藏于太庙夹室。北宋时,这块碑的文字属于国家机密,除了最高统治者,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查看。每逢新帝继位或重大祭祀场合,一个不识字的管理员会把门锁打开,放皇帝进去焚香、默读碑文。其它大臣只能在殿外候着,不准前进半步。即使是国家栋梁,如赵普、欧阳修、富弼、王安石、司马光,也不得入内观看。

就这样,过了一百六十多年,靖康之变发生了。金人打入汴梁,俘虏徽、钦二帝。顿时,开封治安一片混乱,太庙门户洞开。人们总算有机会得知真相了,只见碑高七八尺,长四尺,内容不多,也就三行字。第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第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第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碑的大意主要是两条:礼遇柴氏子孙,厚待士大夫。赵匡胤把不杀前朝宗室作为祖训,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南北朝以来,改朝换代的新皇帝,往往会把前朝统治者肉体消灭。隋文帝登基,北周皇族被杀戮殆尽;李渊受禅,隋恭帝命不久矣;唐哀宗亡了国,随之而来的就是朱温的鸩酒。康熙四十七年,流落民间的崇祯皇五子朱慈焕被找到了,虽然他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且完全没有反清复明的行动,但清政府依然举起屠刀,把他凌迟处死。

上述这段描述来自南宋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命令有关部门,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后面其实还有半句话:“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也就是说,不是不能杀,只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所以估计《水浒传》中的柴进如果真的活在宋朝,应该也等不到宋徽宗就离奇死亡了。

更多文章

  • 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 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疆域,中国历代疆域,疆域,地图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

  • “神都”洛阳 | 云卷云散,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神都洛阳,神都,洛阳

    洛阳?你想到什么?是被武则天从长安贬到洛阳的牡丹?还是老子归隐修炼的老君山?是石刻艺术精湛的龙门石窟?还是作为丝绸之路遗址的定鼎门?十三朝古都,这座“神都”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如今关羽依然“头枕洛阳”;白马寺人群熙熙攘

  • 为何尼克松访华长达七年后,中美才真正建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美国人何以用了整整七年才最终敲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在这漫长的七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中美双方又各自怀着什么样的心态?(一)艰难起步:双方靠拢心有余而力不足中美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双边关系,双方既有天然的、巨大的全方

  • 圣旨的误会 不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们最先听到这句话,想必都是在古装剧中。在历史剧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幕:盛唐长安城,带着胡茬的公公,拿着皮卡丘颜色的圣旨,扯着尖细的噪子,开头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后说着芝麻大点的事儿。公公读完了圣旨之后,看着前面下跪的一群人,再堆笑

  • 除了爱好美女外 中国皇帝们都有哪些奇怪的嗜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中国皇帝,皇帝嗜好

    中国古代皇帝几乎都有同样的爱好:女人美色、打打杀杀、施行酷刑…………但有的皇帝的爱好就莫名其妙,今天要说的就是某些皇帝的奇怪嗜好。喜穿紫衣的齐桓公《韩非子》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非常喜欢紫色的服装,齐国上下从大臣到百姓,都做模仿秀,像&l

  • 古代六部相当于现代哪些机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省六部,古代官职

    古代六部是哪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相当于现在哪些机关?从周朝开始,六部就已经存在,到了隋唐时期,六部才被确定下来,分为吏、户、礼、兵、刑、工这六个部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拥有尚书和侍郎两个品级,这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所设的机构。六部在理论上都是平级,但实际上大家都公认吏部是六部之首,

  • 李治的王皇后有多惨?被废砍掉手足还改侮辱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皇后,李治,王皇后

    在中国封建制王朝的时代,基本上所有的女人都是和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会被册封为皇后,即使婚前没有感情,婚后也会培养一些出来,再不济也不至于差到被后宫的其他嫔妃欺负挑衅,想要和皇帝共宿一晚还得指望身边宫女的地步。唐朝高宗李治时期的王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人,当李治被立为东宫太子的时候,王皇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册

  • 中国最精彩时代是春秋战国、 文化自由思想交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文化自由,思想交融

    春秋战国为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时间段,细划为春秋:前770~前453;战国:前453~前221。至于划分依据,详见《春秋战国考》。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

  • 朝鲜的“高句丽”≠“高丽” 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朝鲜,高句丽,高丽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对当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很多深入的影响。几乎当今中国的所有邻国文化上都有汉文化的影子,甚至他们之中的很多还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和附庸,比如高丽、高句丽[gāogōulí]、南越、琉球等等。提起高句丽多数人可能会先想到李世民,这

  • 蒙元强大到要统治全世界 却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蒙元,蒙古,元朝,元帝国,蒙古汗国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最北端,生活着一个勇敢的民族。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其祖先踏上马背,用铁骑打下了一片巍巍江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那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蒙古地区是有许多早期散落分布的草原部落构成,时势造英雄,到了12世纪末期,在铁木真家族的努力下,这片苍茫的草原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