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郑州新郑市城北十八公里处,有一个叫郭家镇的一个地方,现存陵墓四座,不起眼的土丘前只有墓碑一座,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人想到会是后周皇家陵地,分别是太祖郭威墓、世宗柴荣墓、恭帝柴宗训墓与世宗皇后符氏墓,没有显赫的装饰,没有石人石兽,只有草木一岁一枯黄。让人不仅对后周开国皇帝生出无限敬慕,陵地规模之小,一切从简,这与郭威体恤民困,崇尚节俭有关。
回眸五代时期,天下惶惶,藩镇握兵称雄,朝秦暮楚,城头不时变换大王旗。
而在这些乱世枭雄中,郭威可以说是五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当了皇帝更是一个好皇帝,自古以来,无数的帝王,但令人敬慕的帝王却不多。
郭威是刑州尧山人,因其脖子上有一个飞雀刺青,所以人们叫他“郭雀儿”。他的父亲叫郭简,曾为后晋顺州刺史,死于乱军之中。据说他本姓常,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郭家而又姓了郭。
郭威从小孤苦,四处流浪,少年时代贫困饥苦,十八岁时以勇力应募从军,但好酒使气,因斗殴伤人而潜逃,栖身于黄河岸边的一座破庙里。
恰逢后唐禁卫士卒哗变,后唐庄宗李存勗遇害,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当了皇帝是为后唐明宗。他一登基就遗散宫女,其中有一个姓柴的宫女在返回河北老家的途中,因黄河泛滥而滞留于黄河渡口,也来到这个破庙,猛见一条大蟒蛇盘曲于庙中角柱下,昂首吐舌,着实吓了她一跳,惊魂未定地揉揉眼睛,仔细一瞧,原来是一位彪形大汉蜷曲于柱下睡觉。
这柴氏是一个有见识的女人,认定这个男人非同凡响,便以身相许。
这郭威娶了柴氏,逐渐发达起来,在军队中以智勇不断升迁,最后拥立刘知远为帝,深得刘知远器重,官拜枢密副使,成了开国功臣,掌握兵权。但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仅仅两年后,自己也会登峰造极当了皇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死后,郭威作为“顾命”大臣又尽心尽力辅佐后汉隐帝刘承佑,平定了陕西三镇叛乱。
刘承佑当上皇帝,最大的心病是他老爸临终前给他留下五个最宝贵的“遗产”,就是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和郭威,是刘知远经心选辅保刘承佑的,为了江山永固。
(以下为一组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
然而这刘承佑却觉得这五个人彻底把他这个皇帝架空了,分掌军、政与钱财,他成了傀儡,仿佛就是一牌位,真的是孤家寡人。他要有所行动,“清君侧”。就把握有兵权的郭威派到邺都,以行枢密领天雄军节度使,节制河北诸将备御辽军。
支开了郭威,这个血气方刚的小皇帝开始杀人了。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十四日早朝,杨邠、史弘肇、王章照例来上朝,行至广政殿东廊下,数十个武士突然杀出,刀光剑影间,三颗人头落地。罪名是:谋反。
年轻人想干就干,刘承佑第一次杀人就杀的干脆利落,并且觉得大局已定,又密诏镇宁节度使李洪义诛杀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又令邺都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曹威诛杀主帅郭威及监军王峻。
然而年少的刘承佑被他的手下出卖了,现实就是这样冷酷无情,郭威几乎第一时间看到天子的密诏,他不能坐以待毙,对不起了刘知远,不是郭威负你,而是你太狂妄了。便依心腹魏仁浦的计策,把诏书稍加改动,称天子命郭威诛杀诸将,于是群情激昂,愤怒的将士簇拥着郭威走上反叛的道路。说实在的,郭威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五代混了这么久,类似的场可见的多了,但自己成为主角还是第一次,这都是那小毛孩皇帝逼的呀。
血气方刚的刘承佑闻知郭威造反,大军迅速向京城开封逼近,就什么也没想就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属一个不留杀了,这包括郭威养子柴荣的家眷,彻底断了郭威的后路,也把自己的后路决绝地阻死。
接下的事就是刘承佑发出诏书,令各地节度使带兵火速来京勤王,刘承佑亲自出城迎战,并很快败了,孤家寡人的刘承佑被乱军所杀,郭威叛军进城,又经历几段曲折又富传奇的过程,郭威的手下将士将营中黄旗撕裂,披在郭威身上,权作天子之服的黄袍,共拥郭威上马,将士环跪山呼“万岁”,于是,郭威被“逼”上皇位宝座,建立了后周,开启了一段非凡的历程。
可恶的刘承佑下令挑衅郭威,想置郭威于死地。柴荣虽然很想杀回汴梁为义父报仇,却也明白镇守邺都的重要性,是,义父仅带两万人回汴梁,柴荣实在放心不下,所以柴荣就想再分一万人义父。郭威缓缓地摇了摇头道:“对付汴梁那些小人,为父有两万人足矣!倒是荣儿在此切不可大意啊!”之后,郭威就以郭崇威为先锋,率两万军队南渡黄河,怀着满腔义愤杀向汴梁。可惜的是,赵匡胤没能与郭威同行,他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随着柴荣留在了河北。
好在赵弘殷身在汴梁,后来,赵匡胤便从父亲的口中得知了郭威杀回汴梁后的一些情况。郭威领兵逼近汴梁时,刘承佑时宠臣李业和后匡赞二人,见势不妙,偷偷地逃离了汴梁,且不知所终。刘承佑惧怕郭威,也想逃跑。郭允明、聂文进谏阻刘承道:“陛下何必恐慌?郭威只有两万人;汴梁城内却有四万之众,只要陛下从容镇定,御驾出征,郭威必败!”刘承佑相信了郭允明和聂文进的话。是呀,以四万敌两万,哪有前者打不败后者的道理?
殊不知,战斗的胜负不单纯是以军队的数量来决定的,人心向背往往是其中关键的因素。年幼无知的刘承佑,哪里懂得这个道理?闻听郭威的军队开过来了,刘承佑下令:打开城门,主动出击,一举将郭威歼灭在城外!再看刘承佑,脱下龙袍换戎装,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左右有郭允明和聂文进护卫,前后有四万军队簇拥,也着实有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刘承佑的四万军队和郭威的两万军队在汴梁城外遭遇了。也只能说是遭遇,不能叫做开仗。两军刚一相遇,刘承佑的四万军队就顿时作鸟兽散。这也难怪,像赵弘殷等人,岂能会与郭威为敌?不反戈一击,就算是刘承佑莫大的造化了。
刘承佑见自己的四万军队一触即溃,终于明白大势已去了。所以,仗着自己胯下有马,他几乎是第一个逃到了汴梁城的城门洞里,可就在这时,不知从哪儿射过来的一支冷箭,恰恰射在他的背上他“妈呀”一声怪叫,一头栽到马下,从而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那郭允明和聂文进不愧为后汉朝的忠臣。见刘承佑中箭身亡,郭允明悲哀地叫了一声“皇上”,然后自刎死在了刘承佑的身边。那聂文进也悲哀地叫了一声“皇上”,但没有自杀,而是瞪着眼挥着剑张牙舞爪地冲了出去。也活该聂文进倒霉,他刚冲出城门洞不多远,就撞到了满脸杀气的郭威。郭威似乎想留下聂文进一条命的,所以撞着聂文进之后并没有立即动手,而是冲着对方喝道:“阻我者死,挡我者亡!”谁知,聂文进竟这样回道:尸我就想死,我就想亡!”
又一说法:郭威率军抵达汴京城下。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因后汉军大败,于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开封尹刘铢据城不让其入内。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逃到赵村,忽见后面尘埃大起,刘承祐以为是追兵,便仓皇下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追兵,猛然赶上几步,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其实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刘承祐的亲兵赶来护驾。郭允明见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横刀自刎而死。郭威谥曰隐皇帝。
出处:《旧旧五代史·卷一百三(汉书)·隐帝纪下》:郭允明知事不济,乃剚刃于帝而崩,时年二十。苏逢吉、郭允明皆自杀。……..是月十五日,周太祖与百僚诣帝殡宫,成服亲奠,不视朝七日。又诏太常定谥曰“隐”。
既然聂文进不想活了,郭威也就用不着客气了,长剑一伸,就送聂文进去见刘承佑了。郭威的兵马像潮水般地涌进了汴梁城。因为这些官兵的心里也都憋着怨恨,所以他们进了城之后,烧杀抢掠,为所欲为。郭威连忙找来郭崇威命令道:“赶紧派人去制止抢掠,有违令者,杀无!一段时间过后,汴梁城终于大限着郭威就下令寻找刘承。当部下将刘承佑的尸体抬到郭威的面前体上恢复了秩序。这时,郭威不禁珠泪链涟地说道:“郭某未能保护好皇上,九泉之下又有何颜面见先帝?”安葬刘承佑时,有部下提议至多用公侯的规格来对待刘承佑。郭威摇头道:“未能保护好皇上,郭某已经铸成大错了,如果再以公候的规格葬之郭某岂不是一错再错?”最终,郭威把刘承佑的葬礼安排得极其隆重。小编看来,郭威真是个厚德的人,即使面对曾谋害自己的人也这么宽容,实在是令人难忘,难怪赵匡胤很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