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地理、语言、文学、民俗等。
中华的地名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其中,有些城市的地名很特别,是以皇帝的年号来命名。
宝应县名的来历,我看到很多资料上都是这样介绍的:
宝应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隋初改为安宜县。公元762年,宝应境内获"八宝"献于皇帝,唐肃宗视为祥瑞,遂改年号为宝应元年,改县名安宜为宝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帝王年号命名的望县。
这种表述不是太准确的。首先是这里的“唯一”,唯一就是最早的、其他没有的。我查了一下资料,比宝应早的以年号作为地名的还有呢。
建安县(被撤销)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古称建安郡。建安(196220)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东汉建安初年(196年)设立建安县,郡府驻地在今建瓯市。福建之建即得名于建安。建安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安时期是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时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在这一时期。建安与宝应也有关系,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宝应人陈琳。不过,建安虽然历史更早,可惜不能坚持不懈,半途而废了。宋绍兴三十二年(1126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建市成立建瓯市。
同是在唐朝,以地名作年号的还有:
宝应县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宝应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平安县、安宜县。公元762年,境内获“八宝”献于皇帝,唐肃宗李豫视为定国之宝,遂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赐安宜县名为“宝应”。
至德县(被撤销)至德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以南。也是唐肃宗李亨,在使用宝应年号之前,用过至德的年号(756年758年)。唐至德二年(757年),刺史宋若思奏置,因年号为名改汉石城为至德“本汉石城,至德二年刺史宋若思奏置,因年号为名”;至德是一座建城2400余年的江南古郡,是尧乡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尧舜之乡"之称。境内大历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至德县城遂称“尧渡”。这一点与宝应也有一定联系,因为有人考证宝应是尧出生之地。至德与其北侧的东流县相邻,1959年5月15日,撤销东流县、至德县,合并组建东至县,至德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永泰县稍晚于肃宗的代宗李豫的第二个年号是永泰(765-766),唐永泰二年(766)析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部之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唐永泰二年置,以年号为县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元、明、清一直沿用。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又恢复旧名永泰县。
大历县(被撤销)代宗的第三个年号是大历(766年779年)。大历二年(767年),析延唐县北部置大历县,治于今湖南省宁远县清水桥镇。大历县只有198年的历史,宋乾德三年(965年),废并大历县、延熹县,置宁远县,县治迁至新址(今宁远县舜陵镇)。“本汉营道县地大历二年观察使韦之晋奏析延唐县于州东置因年号为名”
兴元府(被撤销)再后面的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是在宝应元年任天下兵马元帅、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即位后在朱泚之乱中,他曾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当时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所经之地,老百姓又夹道相迎,箪食壶浆。这都使德宗对汉中有了好感。汉中保障了德宗的安全,给以物资保证,使他遥控指挥关中官员平了叛乱。为振兴朝廷,他改元为兴元(784年),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三个多月后他离开汉中返回长安时,下诏升梁州为兴元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年号命名府名。宋元时升为兴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兴元的名称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所以唐朝肃宗、代宗、德宗接连三个皇帝都曾以年号命名地名。
到了宋朝,以年号为地名的就更多了。宋朝皇帝的年号有十个被用作地名。宋朝一共有十八位皇帝,他们使用的年号共计五十七个,其中被用作地名的有十个之多,这在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
六个用宋朝皇帝年号作地名的地方,其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还有四个用宋朝皇帝年号作地名的地方,其名称随着历史的沿革有所更改,但其宋朝皇帝年号的命名依然作为古称而存在。这四个地方分别是:咸平县(即今河南省通许县),崇宁县(原址在今四川省郫县唐昌镇一带),隆兴府(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宝庆府(即今湖南省邵阳市)。
乾德县(被撤销)位于湖北西北部的襄阳地区(今襄阳市)北部、汉水中游东岸。“光化”名称源于宋代,宋朝在今老河口市设立了光化军,驻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光化是“光大王化”的简称,光化县的名称沿用了近800年,到1983年消失。老河口原为光化县辖镇,光化县古为阴国,秦置酂、阴二县,至宋历经1100余年,或为酂、或为阴,酂或为州、或为县,阴或为县、或为镇。宋乾德二年(964)于阴城镇建光化军,并设乾德县。熙宁五年(1072)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元佑初复为军、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废军,复名光化县,迄明、清、民国再未变更。因汉水水患,县城几度东移,明隆庆六年(1572)定治所于老县城。1945年8月迁于老河口城内。1948年、1951年、1979年老河口三次从光化县划出设市,老河口市、光化县并立。1983年撤销光化县建置,老河口市、光化县合并,组建新的老河口市。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划出七乡,加上庐陵、泰和部分地区,以年号为名,建兴国县。设县治于潋江镇。此后,兴国辖区虽有变化,但县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兴国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将军县之一。
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淳化始称甘泉、云阳,北宋淳化四年(993年),于梨园镇(今县治所在地)立县,太宗皇帝(改名为赵炅)赐年号淳化而更名淳化县,沿用至今。
咸平县(被撤销)位于河南开封市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置咸平县,以年号为名。北宋靖康之难后咸平县被金朝占领,金朝于1189年将咸平县更名为通许县。,现隶属开封市。
“昌南里艺术中心”世界上最大的“碗”,是景德镇的新地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浮梁县昌南镇镇所产的瓷器质地优良,造型美艳绝伦,遂将当时用的年号赐为镇名,置景德镇,一直沿用至今。民国间曾设景德市,解放后建立景德镇市。或许还有些人不知道,以瓷器闻名天下的景德镇现在并不是一个镇,而是江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景德镇市,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国时期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祥符镇是今河南省开封县旧称。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称祥符县。民国二年(1913)改祥符县为开封县。1957年5月3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陈留县划归开封县。2014年9月撤开封县划归开封市祥符区。
崇宁县现四川成都郫县唐昌镇。崇宁(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明清皆属四川成都府,清属四川西川道。解放后1958年撤销崇宁县,分别划归郫县、彭县和灌县(现都江堰市),其县城原址位于今四川省郫县唐昌镇。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福建南平市辖县,政和(11111118)也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政和五年(1115),因进贡“白毫银针茶”深受宋徽宗赵佶赞赏,诏改关隶县,亲赐年号为政和县。改关隶县为政和县。一直沿用至今。政和因为茶而得县名,历史上绝无仅有,由此政通人和。
绍兴府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后称会稽郡、会稽国、会稽县、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曾经在此驻留过一段时间,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年)改元绍兴(1131年一1162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作为宋高宗的一个年号长达三十二年之久,是宋朝所有年号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故而绍兴在用年号作地名的十个地方中知名度最高。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1983年撤地设市,成为绍兴市。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古称之一。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以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一个年号“隆兴”命名,将原来的洪州改为隆兴府。元朝时先后更名为隆兴路、龙兴路、洪都府、南昌府。如今南昌虽然是存在感不太高的省会城市,但被初唐四杰王勃带火的滕王阁凭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是能吸引不少游人前来。南昌起义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更多的红色元素,独产自南昌的瓦罐汤更是成为外省人对江西的普遍印象。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中国廊桥第一乡、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第一城。庆元为南宋宁宗赵扩的第一个年号(1195~1200年)。庆元县原为龙泉县松源镇,庆元三年(1197),因庆元离县治龙泉太远,殊多不便,民众请求建县。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胡紘(时任监察御史、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在家乡析龙泉县置县中,曾亲具奏章极力请命,同年十一月,宁宗诏准,并以年号赐庆元为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撤庆元县置庆元巡检司,治查田(今属龙泉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庆元县,沿用至今。
嘉定县是上海西北部,秦代属会稽郡娄县,隋唐时属苏州昆山县。嘉定(1208年-1224年)是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的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县,以年号为名。1958年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92年,上海市撤嘉定县,设嘉定区。
宝庆府(被撤销)现为湖南邵阳。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宋理宗赵昀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民国十七年(1928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解放后,1949年10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
开元路辽宁开原,开元是唐玄宗年号。元末明初(1342年至1389年)开原称开元路,为路治所在在。即使今天开原之名,也是1389年朱元璋让各地避讳而改“元”为“原”,开元改为开原,开原为御赐之名。
这些像年号却跟年号无关的地名
浙江永嘉(汉冲帝年号)、浙江永康(汉桓帝、晋惠帝年号)、福建建宁(汉灵帝年号)、广东和平(东汉桓帝、前凉威王、北魏文成帝年号)、湖北咸宁(晋武帝年号)、福建永安(晋惠帝年号)、安徽广德(唐代宗年号)等地名虽然与一些年号相同,但实际上不是因年号而得名,都与年号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咸丰县和咸丰帝有某种联系,实际上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咸丰县古称开夷,自古就是各族杂处之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经湖广总督迈桂奏请清世宗雍正皇帝钦定为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比咸丰帝早116年。浙江省金华市下面辖一个永康市,在历史上,却有好几个永康年号:如东汉桓帝刘志最后一个年号就是永康,还有后燕皇帝慕容宝也用过永康年号,但永康的地名和年号没有直接关系。永康设县非常早,在三国时就有了,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以原乌伤县的部分地区设置永康县,取永保安康之意古称丽州,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太夫人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
从以上的史实看,虽然有早于宝应的以年号作地名之地,但都没有沿用至今,都在以后改了名称,其他有一直沿用年号作地名的,都晚于宝应,且有的是作为府名、镇名使用的。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表述比较准确:
宝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当时帝王的年号作为地名并一直连续沿用至今的县。
以“年号”这种命名方式,到了元朝就不再延续了。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年号地名实例,唐代有14例,宋代有17例,元代则连一例也没有,到了明清时期,地名反而要避年号之讳了。如北京的延庆区原叫隆庆州,直至隆庆元年(1567)为避穆宗年号遂易为延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