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作了著名的关于“欧洲复兴计划”的公开演讲,他的这项重大计划是独一无二的,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战略性的复兴和发展计划,而不是一种救灾。
提到马歇尔计划,高中历史教材提到的更多是二战之后,欧洲百废待兴,美国一家独大,通过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政治上渗透控制欧洲。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援助计划,因为它真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也确实起到了振兴的作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善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年后美国人抛出的“马歇尔计划”曾经轰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既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明确划分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成了东西方各国许多专家学者至今都在孜孜不倦研究、探讨和评估的重要课题。
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当时的美欧各国官方也称之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各国(因斯大林前苏联的坚决抵制,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也都没有成为受益国,因此只包括了西欧、北欧及南欧的15个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协助其重建和复兴的综合性计划,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稳定、发展、腾飞及世界政治格局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于1948年4月经美国国会批准后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及商品等各种形式的援助资金合计131.5亿美元(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后的价值约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其中90%是事实上的赠予,10%为贷款。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宗旨及原则如下:
·美国提供资金与技术协助欧洲国家在四年内完成重建与复兴
·美国协助参与计划的欧洲各国在短期之内恢复与建立货币的信用与稳定
·为了尽快完成经济重建,恢复欧洲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欧洲各国必须彻底消除关税及贸易壁垒,实现一体化的自由贸易
·所有参加欧洲复兴计划的国家都必须完成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援助资金不得作为由政府支配的预算资金,必须以扶助制造业为主,必须以借贷给私营企业为主,以扶助其复兴生产与发展(在资金扶助私营企业及制造业方面联邦德国做得最好)
·设立由各国高级官员共同组成的经济合作总署(后改名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由其负责协调安排欧洲复兴基金在各国的使用;在各参加国首都均派驻由美国籍商人担任的经济合作总署特使,以便指导和监督援助计划的执行。
杜鲁门总统推动的“马歇尔计划”与后来者奥巴马总统的“全球化发展计划”颇有似曾相识之处,也许只是因为他所扶持的对象是欧罗巴人,因此让他没有成为后来美国朝野的众矢之的。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今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人们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
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
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马歇尔计划拯救人类文明的伟大举措马歇尔计划的非凡意义,从一次大战后欧洲的社会状况及其后果中,最能得到明证。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战最重要的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战后欧洲一片凋敝,大学教授的工资不及点路灯的工人,老弱病残哀号遍野。人们将这种惨状都归于十九世纪以来文化和科技的高度发展,整个世界充满对西方文明的失望。
巴黎和会构建的凡尔赛体系中,法国除了想将德国置于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以报普法战争失败之仇,还想从德国那里榨取到最大利益,赶紧解决国内危机。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尽失,并丢掉了普法战争中获得的法国领土。尤其令德国人感到屈辱的是,德国的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在双方因战争劳动力大量丧失的情况下,德国人还需亲自挖煤送给他们。
这就造成了物极必反的宿命,即中国人所说的兔子急了也咬人。被剥夺和分赃活动中觉得不满足的国家,鼓足劲头想再来一次战争当战胜国瓜分别国,德日意法西斯应运而起。战争中付出惨重代价战后沦为穷人的,或因战争失去中产阶级地位的,摩拳擦掌准备仿照俄国搞社会主义革命。1918德国、奥地利、波兰、荷兰、共产党成立;1919年美国共产党成立;1920年、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印度(当时为小组形式)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加拿大、比利时、葡萄牙共产党成立;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1924年印尼共产党成立……法西斯势力的增长最终让人类付出了超过一战的损失;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造就了以后世界和许多国家的分裂。马歇尔计划就是吸取一战教训,以为欧洲输血打气的方式防止欧洲崩溃以免法西斯势力再起;和限制苏俄势力蔓延、破坏欧洲既有国体、政体、文化传统为目的的。事实证明这项计划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其一,复苏了欧洲经济,避免了类似一战后的动荡,有效地防止了人类更可怕的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19471951年,美国通过130亿美元的援助,欧洲经济实现了明显复苏。自1948年到1951年,所有受援国经济指标由119增长到135;农业产量由95涨到1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依然有不俗成绩。
其二,防止了欧洲的崩溃,有效地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和苏联极权主义,保护了民主制度和民主传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还将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文明进步,从而成为让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最终原因。
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最常见的是酸葡萄味的遗憾,说它是为了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对欧洲各国形成制控;由于它的实行打击了共产主义事业,等等。其实这些方面一开始美国就说的很清楚,而且也愿意援助苏联复苏。只是因为价值观无法兼容,后者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义,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华约和莫洛托夫计划与西方相抗,才最终成为冷战环境下的对峙。苏联最终沦为没有尊严、团伙国家和党员众叛亲离,是体制、文化、合作方式等综合竞争力落败的结果,跟西方的挤兑并未多大关系。
有些重大灾难是偶然的、临时的错误铸成。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本身是被战争打击昏了的不正常感觉,战争错了,文明成果不能全盘否定。但历史上从不缺乏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例子,对德国的严酷处理及希特勒的兴起就是显例。马歇尔计划稳住了欧洲,从而保住了悠久丰富的现代文明,阻止了人类在极权主义和复仇怒火中的大倒退,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为此西方媒体上世纪就有诸多赞誉:马歇尔计划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神话之一”,“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而载入史册”。“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马歇尔计划是唯一成功的计划。”。“马歇尔计划必然被视为本世纪美国所奉行的最成功的和平时期外交政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