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一次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各不相同,但是总是有规律地爆发着,基本不存在间隙,到了奴隶制乃至于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基本都是靠大规模的战争来实现。而对于古代来说,战争靠的就是大量的士兵。
古代朝代更迭频繁,战事一触即发,纵观整个王朝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多数时候古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更有甚者一场战争持续数月,双方国家之间的讨伐更是长达数年,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提起古代战争,大家能想到什么?是西方电影中只穿一条内裤和一件斗篷,拿着长矛与盾牌整齐列队的方阵?
还是国剧王朝中,大将冲锋陷阵、跃马厮杀,士兵抡起大刀对砍,尘烟滚滚的样子?其实,我们都被影视剧带偏了,真实的古代战争并不是这样的。
古代战争的不同阶段
古代战争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的莽荒战争、春秋时期的礼乐战争和战国后期的传统战争时代。
原始社会主要是指商代及以前,那时的粮食、资源十分匮乏,人口也十分的少,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矛盾很容易便因为土地、猎物、粮食、女人引起。
部落之间的战争也不讲求排兵布阵,而是类似于打群架,青壮年一起上,用石块、兽骨、木棒等武器开打,也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哪一方溃败而逃,哪一方便赢得了胜利。
商代青铜器的大量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西周建立后,礼乐的盛行使得战争开始向规则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那时候有战车,有正规的士兵,但步兵大多数还是招募的老百姓。在“礼”的规束下,礼乐战争发展为仁义之战。
若两国交战,交战前须派一使节过去大声宣读宣战的原因,然后约定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摆开阵势交战。
在交战过程中,负伤的对手不再伤害,也不得趁人之危发起进攻,若战车陷入泥沼,要等对方推出来之后再追铺,鸣金收兵之后,双方都有充足的时间让士兵吃饭、上厕所、休息。所以,那时候的伤亡并不大。
直到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写出了《孙子兵法》,被默认的战争规则被打破,各国都开始讲究战术,不再拘泥于两军直面对战。
偷袭、火攻、断粮等等战术都开始应运而生,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口暴增,职业军人越来越多,战争的规模也愈发变大,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也随之产生,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秀统帅对战争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以此来描述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千万人的生命而来。但是,也侧面反映了,一个优秀统帅对战争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统帅不只要会排兵布阵,还要在战争前,对己方士兵、资源、粮草饮水,对方的作战能力、天气和行军距离都要有统筹的考虑。
交锋之前,统帅会先派斥候侦查对方的情况,根据信息召开会议做战略部署。
交战当天,再次侦查,做战略调整之后,士兵收整物品,听号令做饭进食,清点辎重。
在这期间,仍然有许多小队的斥候不断侦查,传回消息,大军正常行进之后,各营的指挥官会按照主帅的部署,坚守自己的位置。
双方均有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等战线,逐次杀入战场,并不会有像电影或者电视剧里演的从将帅到小兵,一起冲锋陷阵,奋勇拼杀的场景。
所以有时候,古书上说:“大战三天三夜”,并不是同样的将士一直在战斗,而是有条不紊地逐次上场;同样,也并不是互相砍杀三天三夜,大多数时候,双方都在互相试探、游走、变换队形、侦查,找准时机后,才会发动攻击。
可是在这种持久战之中,士兵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解决基本的生理问题,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或者是突发状况,两军交战会从早打到晚,双方士兵根本没时间去吃饭,上厕所什么的,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憋着不上厕所吧!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真的这样做的话肯定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那古人有怎样的解决办法呢?
征战不休的古代王朝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很清晰的了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多数朝代都时常发生战乱,哪怕是在和平年代,也有这一些边境少数民族入侵的边防隐患,而内部的混乱以及分裂割据更是时常会发生,可以说在很多时候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是一直处于征战状态的。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王朝更迭比较频繁,新的政权确立,旧的政权灭亡,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一直到清朝覆灭,在这4000年左右的时间中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王朝一共有83个。
这样来看,平均每四五百年就有一个新的政权建立,可是要知道在这其中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政权以及一些混乱的时代,就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还有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藩镇林立,诸如此类的小政权真的是不计其数,那这也就大大缩短了每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
而每一个新兴政权的建立也势必会伴随着战争的兴起,很少出现和平演变的情况,大多数都是武力讨伐来夺取政权的,这种新旧政权的交替,两方的战争一般不会马上结束,短则持续数月或数年,长的可能经历了几代人才成功的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比如元朝的建立,最开始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可是到了他孙子忽必烈这一代才彻底统一中原,建立元朝,这一过程先后击败金国和宋国,其过程可想而知是经历了怎样的战争和杀戮,而类似于上的政权在历史上出现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说古代战争频发并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是真实发生的一种社会现状。
古代战争的规则是怎样的
既然在古时候战争是经常发生的,那么两方交战势必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两个国家的士兵肯定会要陷入一场持久战之中,再加上古代的人口数量稀少,每个国家的军队数量更是有限,所以在兵力匮乏的情况下,有些士兵肯定会接二连三的参加各种战争,有时候一场战争的开始,从早打到晚也不无可能。
可是士兵也是人,他们难免要吃饭,睡觉以及上厕所,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如果全然不顾这些士兵的个人生存需求的话,那么军队的战斗实力肯定会大打折扣,这不但会影响战争的走向更会间接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尤为重要的,还要很好的处理相关的事宜,就需要将领做出合理的安排。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有些将领将士兵分批派上去,就是轮流作战,在交替的这个间隙,替换下来的士兵,就有时间休息,吃饭和整备装备,这样一来,这些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战争是非常讲究道德性和文明性的,就比我们所熟知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也是出于对对方国家的一种尊重,而且有些朝代在战争的过程中,他们是不去伤害那些已经伤残的士兵的,这可能也是士兵与士兵之间的一种尊重。
哪怕是在敌军撤退的时候,他们的战车出现了故障,或者是有什么突发的情况,他们也不会去追击,其实这寻求的就是一种公平作战,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国家真正的强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人心和更多人的支持,不得不说,这些不成文的战争规则还真是让人有些吃惊。
短时间内如何解决士兵的基本生存需求?
虽然说很多时候士兵会轮番作战,总会有一定的时间去吃饭和休息什么的,但是不免有些突发情况或者说是敌军突袭,那么在这种危机关头,将领就无法在这个时候做出合理的计划和布置,士兵也必须立即迎敌,而这种突发情况势必会影响整体的作战部署,那么这些士兵就很有可能陷入一场持久战之中。
“三更造饭,五更拔营”的错误理解
古语常说:“三更造饭,五更拔营”,好像打仗时间紧急到没有时间吃饭上厕所,但是,实际的战争并不是这样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后勤保障部队,先行的“粮草”不只是士兵所吃的食物,还包括喂马的草料、炊具、建造营地的工具、军械等各种物资补给。
而是主要的粮食也不是随身携带许多,而是在每个城市的“粮仓”进行补给。
《三国演义》中就有一段官渡之战的介绍,讲述了曹操亲自率军夜袭乌巢,火烧了袁绍粮仓,引得袁绍军心大乱,部下均向曹操投降,可见,粮草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果战争实在焦灼,无法做饭怎么办呢?其实,古代士兵每个人身上都会带着一点口粮,大饼、肉干,打仗间隙会掏出来囫囵吞枣,稍微垫一下肚子,不会有真的快饿死的情况。
那在这种情况下短时间内又该如何解决士兵的基本生存需求呢?首先从吃饭这方面来说,古代的士兵会随身携带一定的干粮,当然,干粮不会带的太多,只是暂时的预备资源,而上厕所的话,将领会让一些士兵随身带上小铲子之类的工具,等到安营扎寨的时候,会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挖出大坑来让士兵进行方便。
可能有些人问了,所以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各自解决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
因为两军交战的时候,对方肯定会派密探来探测对方的兵力如何,通过这些粪便就可以大致推出整体的军队规模是怎样的,所以只有将这些粪便及时的处理和埋藏好才能够避免自己军队的实力被敌方探查,别看这只是一个小问题,有时候甚至可能影响一场战争的走向和结局。
那么,在古代战场,怎么解决上厕所的问题呢?也许有人会说,“人有三急”时,随便找个空地就解决了,但是并没有这么简单。
排泄物也是一种军事机密,优秀的斥候可以从排泄物中分析出兵力规模、粮草情况等诸多问题,所以不能随意处理。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随身携带的铲子,挖一个蹲坑再掩埋,大多严谨的将领会在下风处挖一个大坑以供士兵排泄。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一整套专门解决士兵吃喝拉撒的规则。《三国志·蜀书五》就提过士兵上厕所的问题,“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文天祥在《正气歌序》中也提过:“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濊气。”其中“圊溷”便是指厕所。
排泄物的规范处理,不仅可以掩盖己方的信息,而且还可以用作武器攻击对方,称作“金汁”。
士兵把排泄物收集在一起,把箭矢浸泡之后,用沾染细菌的箭射向敌人,加大了弓箭的杀伤力,同时,把排泄物放置城下,还可以用来守城。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回顾历史,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战争,两军摆阵,大将厮杀,战鼓声声,大家记忆似乎都是这些大场面,但是在战争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士兵才是核心,所以,兵之事,无一不是大事,古代交战的吃喝拉撒,你了解了吗?
士兵如何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
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古代这种以人海战术为主的情况下,不少士兵都被迫远离自己的妻子家人,奔赴千里之外作战,所以总要面对一个现实状况,那就是正常男性的生理需求。
古代战争现状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古代的战争形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进攻和侵略为主的,这种在古代一般发生在朝代更替期间,比如当早年元朝时期的统一战争,早年的成吉思汗可以说凭借勇猛的蒙古铁骑横冲直撞,很快就打到了中原。
并且中原上的金,南宋等都是比较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大元朝所灭,不仅如此,一统中国的蒙古族甚至是把统一战争打成了侵略战争,对外扩张程度甚至是威胁到了周边的小国家,所以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要想在战争中不落下风,就得注重单兵素质的培养。
然而所谓的培养并不只是作战能力的提升,而是包括多方面身体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士兵日常的训练和营养需求之外,生理需求同样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
第二种就是以防守为主要环节的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驻守边疆,都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相比于进攻时期的奋勇杀敌,驻守边疆往往更加艰难,因为基本完成统一的国家边疆并没有大规模的冲突,所以这个职位是非常无聊的。
所以在古时候的很多朝代,戍边这种具有折磨性质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发配过去的犯罪之人,虽说边境之上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小冲突基本就是不间断的,所以朝廷还是会在边疆驻扎一部分军队来处理突发情况。
所以,在漫无边际的戍边岁月之中,士兵们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甚至还要不分昼夜的巡逻,即使在交战也是昼夜不停地长时间纠缠,这种情况一般都会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对于人的必要生理需求,在古代这种情况之下,到底该怎么解决?
朝廷政策
首先对于士兵的诉求,国家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毕竟这些人是为了国家的边疆安定才驻守在那里的,所以有些必要并且合理的诉求国家是会给予满足的,并且采用的方法有很多种。
这第一种方法,就是招募军妓,也就是说,为了解决打仗时期士兵的生理问题,会在出征的时候招募一批女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女性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青楼之中的女子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军妓一般是以自愿的原则,招募一些丈夫亡故的女性。
就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而言,基本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也就是说,家里大事小事基本都要依靠男人,一旦男人去世,那么女性在当时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严格来说,朝廷的这种做法提高了社会上女性生存的可能性。
第二种方法就是一种奖励机制,即在战争过程之中,对于那些战功卓著的人,在拿下敌方城池之后会根据军功大小奖励一定数量的女性奴隶,朝廷在出台这项政策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这项政策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大幅度地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这种按劳分配的奖励机制让打仗的士兵们拥有很大的热情,只要立功就可以获得城池中的女性奴隶,这种诱惑甚至开发了当时士兵的固化思维。
为了立功,士兵们开始进行一些作战方法的研究,想出了许多出奇制胜的妙计,可以说是相当厉害,甚至促进了在作战仲相互之间的合作,这项政策对于戍边的战士同样管用,没有打仗的机会就主动制造打仗的机会,甚至还该出一些夜里偷袭的小动作。
第三种就是通过制度惩罚的方式为战争中的士兵们解决生理问题,那就是法律中的连坐之罪,我们都知道,朝廷之中成为罪犯的,除了一些平民老百姓之外,少不了朝中大臣,对于他们,由于立下功劳,所以并不能直接斩首,多数都是将其软禁。
但是这种方法明显不能达到惩戒的目的,所以朝廷就会通过连坐的形式将大臣家中的女眷发配充军,除了一些丫鬟仆人之外,还有他的多房妻妾,如此一来,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在办事的时候全都得掂量一下,因为自己背后还有别人。
最为人性化的体现
其实在古代的有些朝代还有相当人性化的一面,就是士兵允许携带妻子一同随军出征,士兵们负责在大前方征战,而妻子们则负责后方的安定以及生理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战争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男性都是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如果妻子在自己旁边的话,那么在战场之上的士兵肯定是争相表现,奋勇杀敌。但是这种制度依旧存在弊端,以至于因为这个弊端导致其被废除。
那就是战场之上的女性,并没有像士兵一样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所以在管理方面会出现大问题,一旦敌军采取偷袭等战术,那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结语
总的来说,古代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士兵个人的基本生理问题是有着一定的解决办法的,或是预先处理好,或者是有特殊的方法应对一些突发情况,这样既能保证在战争的时候军队的实力不会出现内部的亏损,又能够保证士兵不会出现不满。
不过,无论是怎样的战争都势必造成大量的伤亡,也会影响每个国家的发展,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秉持着和平的理念,倡导和平与发展,更倡导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