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灾难,除了钱财的损失,人命的伤亡,还有可能导致一个政权的更迭。
古代王朝兴衰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灾害往往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国家统治本就岌岌可危,如果再遭遇到严重的灾害,那么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
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约前1766―1760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东汉:天灾简直如同流水账,天灾之后又接连爆发瘟疫
翻开东汉末年的史料,尤其是帝王本纪,关于灾害的记载其实还算不上多,但如果将这些灾害罗列出来,却不难看出,天灾瘟疫简直如同流水账一般历历在目,其中尤以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最为严重,这几乎成为了压垮东汉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以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为例,从其建宁元年(168年)正月继位,到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短短十余年间,天灾几乎就没有中止过。根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大致梳理如下:
建宁二年(169年)四月,癸巳,大风,雨雹,霹雳,拔大木百馀。
建宁三年(170年)正月,河南、河内饥荒,以致夫妇相食。
建宁四年(171年)二月,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京师大水。
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
熹平三年(174年)秋,洛水泛滥。
熹平四年(175年)四月,郡、国七大水。六月,弘农、三辅之地横遭蝗灾。
熹平六年(177年)四月,大旱,七州蝗。八月辛丑,京师地震。
熹平七年(178年)二月、四月两度地震。
光和二年(179年)春,又发大疫。三月,京兆地震。
光和三年(180年)秋,酒泉地震。
光和四年(181年)六月,炎炎夏日,冰雹下的“大如鸡子”。
光和五年(182年)二月,大疫。四月,旱。
光和六年(183年)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五原山岸崩。冬,东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东汉在遭受天灾的同时,又接连遭遇瘟疫袭击,汉桓帝时便先后爆发三次瘟疫,而汉灵帝时又先后爆发五次瘟疫,就连英国学者赫伯特·乔治·韦尔斯在《世界纲史》中也写道,“也许是因为穷奢极欲损伤了元气,汉朝衰落了。在公元2世纪末,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国的制度崩溃了,这是一场使罗马帝国陷入一百年混乱的瘟疫,而汉朝也像一棵狂风中的朽木一样倾倒了”。
如果再加上内部的叛乱和鲜卑的入侵,此时的东汉可以说是国无宁日,而正是在天灾人祸的不断袭扰之下,百姓们最终被逼到了绝境,黄巾起义就此爆发。
好不容易平定了黄巾起义,结果从建安九年(204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间,一场规模更大的瘟疫再度袭来。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医圣张仲景也在《伤寒杂病论》中回忆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就连“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也死于这场瘟疫。
如果说东汉王朝自身的腐朽,是其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东汉末年持续不断的天灾人祸,便是压垮这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代史上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三大王朝的覆灭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影响最为深远的王朝,唐王朝的没落和覆灭有诸多原因,如潘镇割据,安史之乱等等都是对唐王朝伤筋动骨的主要原因,而最为直接的原因当属黄巢起义,这是压垮唐王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并与朝廷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875年,黄巢在山东菏泽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因为大旱灾,官逼民反直接导致了唐王朝覆灭,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后黄巢败亡,朱温篡唐建梁。
有研究者提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唐军大败,此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旱灾真的是造成唐朝灭亡的原因吗?
对过去两千年的36750份中国历史气候记录表明,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也就是大唐王朝经历了两段湿润的气候期,其中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干旱期。
唐朝气候冷暖之争由来已久,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是温暖派,主张唐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但也有学者否定温暖说,认为唐代气候属于混沌状态,气候不稳定。
目前学术上主流的认识是:唐朝兴衰与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朝统治的289年中,大雪奇寒和下霜下雪的年数都比较少,冬天无雪的年数竟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唐代诗人张籍七言绝句《送蜀客》写到“木棉花开锦江西”,说明唐代成都有喜温暖的木棉生存。随着气候变得温暖,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唐朝传统的农牧业界线北移,这使唐朝的边防有了当地的给养支持,军事防御更稳固,北方也不敢轻易南下。
而唐代后期,气候开始由温暖转而冷湿,寒冬和雨灾相继到来,有时春秋两季也出现了霜雪冻坏庄稼的现象。《》记载“淫雨”一下长达六十余日。冷湿的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很大,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向南推进,形成对中原农业民族的威胁。后,盛唐不再。
气候因素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要的关联。比如时的气候条件不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气候因素不一定总是文明兴衰的决定因素。同样的,年间的气候条件也不好,但依然出现繁华盛世。
古气候分析表明,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70%-80%的战争高峰期、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冷期。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以及大乱和大治的交替,气候的波动变化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说导致唐朝走向衰亡是“安史之乱”,同时唐中末期突然剧变的气候因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着我们就要说的是元朝,元朝算的上是中国古代朝代中武力极强的几个朝代之一,但是元朝末年,元朝廷摊上大事了,那就是黄河决堤了,中原大地发生了水灾。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黄河发水灾是经常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有遇到。但是问题出在哪儿了呢?第一元朝廷高层扯皮,一部分人主张救灾,一部分人主张顺其自然,这样前前后后扯了6年,黄河泛滥了6年。第二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治理吧,各级官员对救灾专款各种克扣最后这些治河的钱粮所剩无几了。官府把沿岸百姓能用的能吃的都搜刮一空,所有人无论老幼,全部上工地。这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前兆一出,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元帝国从此万劫不复。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明王朝的覆没原因也很多,但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农民起义一样给明帝国致命打击。明王朝后期处于小冰河时期,天气开始迅速转冷,尤其是从万历八年(158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最为寒冷,那么到底有多冷呢?根据统计,其寒冷程度在一万年内位列第二,而在一百万年之内也能排进前六、七位,甚至有说法认为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段时间都是最寒冷的时期。
综合南北地方志的记载,这次灾变的端倪可追溯至嘉靖前期,并从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而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而直到明朝灭亡之后的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开始,气温才逐渐回暖。
小冰河期带来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陕西华县地震,造成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101个县受灾,因这次地震死亡的人数仅上报名姓的就有83万之多。而在此期间,有两次大规模的灾害,对明王朝造成了致命打击:
1、崇祯大旱。这次旱灾是近500年持续性旱灾时间最长、范围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旱灾,这场自崇祯十年(1636年)陕西北部爆发,于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湖南结束的旱灾,受灾地区遍及20个省,干旱重灾区更是连成一片。根据地方志记载,这次旱灾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达到顶点,不仅黄河和海河流域降水量将至历史最低,且出现数省特旱,山陕甘冀等核心旱区更是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甘肃省死人达80%以上。对于仍以农业为主的大明来说,这场持续的旱灾无异于灭顶之灾。
2、明末瘟疫。这次鼠疫于崇祯六年(1633年)爆发于山西兴县,当地百姓于次年开始纷纷逃离,结果导致瘟疫开始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崇祯九年(1636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与兴县隔河相望的陕西榆林府、延安府相继爆发鼠疫。崇祯十三年(1640年)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前后,瘟疫开始蔓延至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又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蔓延至天津,并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由腺鼠疫转化为肺鼠疫。根据史学家推测,这次瘟疫直接导致陕、晋、冀三省损失人口达千万左右,仅京师便达到20万左右,京师甚至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结果,这两场大规模的灾害,不仅导致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更直接导致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被直接摧毁。当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打京师之时,一路根本未遭到抵抗,而在攻打京师时,即使守城将官不低声下气的求人守城,结果仍是“逾五六日尚未集”,以致不得不调遣宫中三四千太监参与守城。而即便如此,城防仍然极度空虚,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而刚刚经历瘟疫的明军更是“鸠形鹄面,充数而已”,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整个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然后最大的内部动荡因素: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而明王朝内部政治腐败,外有满清入侵。因为大旱灾,陕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44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或者对自然灾害预警或抵抗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巨大的天灾面前,人类又是渺小的,回顾历史,借鉴过往。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才是降低自然灾害破坏最有效的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