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和明惠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其谥号都带个“惠”字,即有“仁慈、柔顺”的意味。这三位以温良冠名的帝王,都是朝代的第二任帝王,其人生的轨迹有着很多相似处。
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前211前188年),西汉第二任皇帝。父亲是西汉的开创者刘邦,母亲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雉。刘盈于前195年继承皇位。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刘盈,总受制于生母吕太后。吕雉城府很深,刘邦发迹前,她劳碌奔波地艰辛支撑着一个家,始终作为丈夫坚强的后盾;刘邦称帝后,慑于丈夫的权势和威信,她总体上还表现出一副隐忍恭顺的模样。刘邦驾崩,儿子称帝,自己由皇后升为太后,长期压抑而来的自私、虚伪而造就的冷酷凶煞暴露无遗。她把矛头对准曾经威胁其皇后地位和刘盈太子尊位的戚夫人母子。吕雉下令将戚夫人囚禁于永巷,先让人拔光戚夫人的头发,以示羞辱,然后让她戴枷舂米,干重体力活。“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戚夫人这首饱含悲怨的《舂歌》昭示着更可怕的结局!为了除掉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吕雉强令他入京城长安。仁慈的汉惠帝,怕母后加害同父异母的弟弟,亲迎刘如意于霸上,并与他朝夕相处,使吕雉难以下手。但不幸还是发生了,汉惠帝一次很早外出打猎,年少的刘如意不能早起,被吕太后派人用鸩酒毒死。不再有顾忌的吕雉,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足,剜掉她的眼睛,割掉她的耳朵,让她喝瘖药成为哑巴,并扔进厕所,称之为“人彘”。几天后,吕太后让汉惠帝观赏母亲的杰作“人彘”。仁厚胆小的刘盈,见状大哭,一病难起,放言这不是人做的事,声称终不能治天下。从此日夜饮酒作乐,不问政事。
汉惠帝温良恭俭让的性格依然不变,这天,他在宫中宴请同父异母的哥哥齐王刘肥,如家人团聚一样请哥哥入上席并向其执弟弟之礼。吕太后认为这有损君臣礼节,盛怒之下竟派人端来两杯毒酒要害死齐王,因怕祸及儿子惠帝,才作罢。
当了七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刘盈于前188年病逝于未央宫,年仅24岁。
汉惠帝时期曹参为何要萧规曹随选择无为而治?
在汉朝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时期有一个“萧规曹随”的故事,它讲的是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了他的位置,但是他每天都在饮酒作乐几乎不管国家政事,很多大臣见他这样就想劝告他一下,但是曹参却先让他们陪自己喝酒,这些人劝告的话往往还没说出口就被曹参给灌醉了。
后来这件事让汉惠帝知道了,他很是疑惑、不满,但是又不好直接去问曹参为何这般行事,刚好他的儿子曹窋在自己身边当差,于是他就让曹窋回家瞅机会问一下自己父亲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想到曹窋事没办成还挨了父亲的一顿打,惠帝没办法只好准备自己亲自来问。
第二天早朝结束后,惠帝单独留下又准备去喝酒的曹参质问他道:“你这天天喝酒也不处理公务,是为什么呢?况且昨天是我让你的儿子问的那些问题,你为何又要打他呢?”曹参一听连忙跪下请罪,随后说道:“在回答陛下的问题之前我想先问陛下一个问题,陛下这么英明,但是和高祖比起来怎么样?我和萧何比起来又如何?”
惠帝沉思了一下说道:“我自然比不过高祖,你的能力似乎也比不过萧何。”曹参听后回答道:“陛下所言甚是,高祖和萧何在世时已经定下了完备的制度法令,我们就按照他们定好的政策去做,不要妄加干预,不是挺好的吗?如果我们再去制定新的法规,有很大的可能会不如之前的,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无为而治才是真正的有为而治啊!我要做的就是萧规曹随”
惠帝一听觉得曹参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后来也就对他继续喝酒享乐不再过问了。虽说曹参的无为而治沿袭了萧何制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曹参就真的不想有更大的作为吗?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他的一个大智慧。
因为在惠帝的身后还有着一个强势的实权人物,她就是惠帝的母亲,皇太后吕雉!吕雉可以说是政治野心极大的一个人,惠帝虽说贵为皇帝但是其权利却不及吕雉的丝毫,当时大汉王朝真正的掌控者正是吕雉,而惠帝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罢了!
曹参当时手中有很大的权利,但他却不是吕雉的人,吕雉把他看成眼中钉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他不是开国元老威望极高同时又没有犯过什么大错,或许他早就被吕雉给处理了,哪还能过得如此悠哉?
但是如果曹参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一旦出现差错就会成为吕雉打击的首选目标,到时候别说他制定的政策无法施行,恐怕连一家老小的性命也难以保全。吕雉是什么人,她心狠手辣起来连高祖的妃子和儿子说杀也就杀了,还有谁是其不敢杀的?
所以说聪明的曹参就除了饮酒作乐什么也不做,但是因为萧何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制度,所以说他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做法!同时这也让吕雉从他的所作所为中认为他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威胁,从而减少了对他的关注程度。
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炎选错一个傻儿子导致八王之乱西晋灭国
晋惠帝司马衷(259306年),西晋第二任皇帝。他是晋武帝司马炎和第一任皇后杨艳的次子,因第一个儿子夭折,司马衷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司马衷出生不久,其父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并迅速灭掉东吴而统一南北。生母杨艳病逝后,杨艳堂妹杨芷被晋武帝续立为皇后。
晋武帝总觉得太子不聪明,决定对其进行考察,就设一些疑难问题让他作答。好在司马衷已迎娶比他大两岁的贾南风,这位工于心计的太子妃怕丈夫暴露出无能,便想出一条让外人替太子作答案的诡计,总算蒙混过关,使司马衷得以保住接班人地位。
贾南风“妒忌多权诈,太子畏而惑之,嫔御罕有进幸者”其残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帝闻之,大怒,已修金墉城,将废之。”显然,晋武帝已容不下儿媳的骄横,无奈新皇后杨芷以其父贾充有功于社稷并坚称贾南风并无大过,使其得以保住太子妃地位,这就为以后司马衷和杨芷的不幸埋下祸根!
司马衷于290年登上皇位,顺理成章地尊、先帝的皇后杨芷为皇太后,立贾南风为皇后。贾南风对恩人杨太后也不肯放过,因不愿太后的父亲、由太尉转任太傅的杨骏掌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她还宣布杨太后为同党,并怂恿群臣奏请晋惠帝严惩杨太后及全家,身上多少闪烁人性光芒的晋惠帝始终不肯下旨。于是贾后矫诏废太后为庶人,将其“徙于金墉城,告于天地宗庙”,并要诛杀杨太后母亲庞氏。为保全母命,杨太后只得表奏贾后并口口声声自称“妾”,求儿媳妇开恩。这史上罕见的太后向皇后求情的无奈和悲苦,也丝毫不能打动贾后的心,杨太后的母亲庞氏仍然遇害。贾后还将杨太后的侍御十余人全部撤掉,让其绝膳而崩,年仅三十四岁。笃信巫术的贾后怕杨太后到先帝那里诉冤情,还将她的遗物“覆而殡之,施诸厌劾符书药物”。晋惠帝司马衷为什么抱着嵇康的儿子嵇绍的血衣痛哭?
贾南风还荒淫无度,长期与太医、小吏私通,但她只为晋惠帝生了四位公主,为了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朝政的目的,她就“诈有身,内稿物为产具”,暗地里把妹夫的儿子收养起来,并密谋让养子取代太子。贾南风的暴戾和废黜太子的奸谋,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血腥的盛宴:晋朝皇族内乱八王之乱差点灭族296年赵王司马伦入京,骗取贾后信任,掌握禁军和朝政。想当皇帝的司马伦先怂恿贾南风杀死太子,然后以替太子复仇为名于300年诛杀贾后及其余党。贾后虽死,但晋惠帝的日子仍不好过。因为司马伦很快篡夺帝位,让司马衷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司马伦被杀后,晋惠帝复位,而西晋宗室之间互相残杀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乱中晋惠帝捡了一条命,但中三箭,差点死去。昏庸的司马衷,在瘟疫、饥荒和兵灾盛行,百姓因缺乏口粮而大量饿死的情况下,疑惑地问:“何不食肉糜?”
最终,晋惠帝于306年食饼中毒而崩。一个懦弱糊涂的昏君,配个阴冷狡黠的妻子,自然酿成一出悲剧。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朝第二任皇帝,因年号建文也称建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在父亲病重和去世后表现出的孝道深深感动了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已将许多儿子分封做王,其中有些驻防边境重镇并手握重兵,一旦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允炆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朱允炆不被夺权会是好皇帝?
1398年朱允炆继位后,面对北边诸王手握重兵,他不得不进行削藩,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藩王的爵位,又将削藩的矛盾对准势力最大的燕王,也就是他的叔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燕王朱棣本来就觊觎侄儿的皇位,这似乎给他找到了反叛的借口。朱棣打着诛灭皇帝身边奸臣贼子的旗号,组织所谓的“靖难军”,经过三年战争,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夺取帝位。
至于明惠帝是被烧死,还是失踪,存在争议。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据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位叔父怀疑侄儿逃到了异域,希望漂洋过海将其找到。如果明惠帝真的逃脱了,会有何感想呢?很多年后,明清之际李玉的剧作《千钟禄》,唱出这位失意帝王的千古伤心:“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风凄雨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化装成僧人的朱允炆满载凄惶,颠沛流离逃到襄阳。凄凉萧瑟的景象和内心无限的凄苦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由此展示的历史沧桑、世事无常,让人真有肝肠欲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