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隋炀帝一生干了很多大事,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修建大运河。但鲜为人知的是,隋唐大运河与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并不一样。那么隋朝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京杭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本来就不同一条河,不过后来挖通了,隋朝大运河长达2700公里,前后开通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等,而完成这些工程的时间却只有从公元584年到公元610年的这短短三十年不到。
“运河”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在此之前,这种人工修造的河道都被称为“沟”、“渎”和“渠”,遍布各地。而“京杭运河”这条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的巨型运河,便是将南北众多水系下的小运河串联起来。自然,它其中的每一段都有着各自的身前身后事。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确定,隋唐大运河的总长度大约为2700公里,而如今的京杭大运河长度约为1797公里。但从长度上讲,隋唐大运河的规模要比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更大。
其次,隋唐大运河之所以比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多出近一千公里,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特殊的政治考虑。由于之前的大分裂,隋朝在经济文化上大体上分为关陇、河北山东、江南三个部分。
如何将关陇、河北山东、江南三个部分整合成统一的帝国就成了隋朝皇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因此隋唐大运河必须要与西北的关中地区联系起来。
唐朝灭亡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基本转移到了东部,原来的关陇、河北山东、江南三大区域转变为南方北方两大区域。因此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沟通南北,不再与西北联系起来。
最后,正因为要沟通关陇、河北山东、江南三大区域,所以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是洛阳。与之相比,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联系南北,所以中心城市是位于北方的首都北京。
杨广为何要修大运河?
因为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定都洛阳,长安和洛成了都城。当时江南已经发展得比较富庶,当时的扬州极度繁华,让杨广流连忘返。江南成为都城所需钱粮物资的重要供应地,古代水运的成本及效率最高,因此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运河就变得极为重要。
当然,也有人说杨广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为了更方便巡游江南,游玩享乐。从杨广几次巡游江都排场极大,穷奢极欲,奢靡至极的表现来看,不排除存在这样的可能。但是客观上来说,大运河修成后,不但可以用来运输钱粮,还可以运兵,能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在当时看来,修建运河的决定是符合国家利益的。
只不过杨广太过急功近利,频繁发动战争,又修建大运河,过度征用民力,繁重的徭役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最终隋朝只存在了38年就被掀翻。
1、修建背景不同
如今人们所见的“夫差版”邗沟,只存留下不足5公里长,且细窄蜿蜒,失去了航运功能。
吴王夫差为能运兵北上,在邗城(今江苏扬州)西南的观音山下为起点,修凿出邗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邗沟在历史上总共被改造“升级”过12次。
以邗沟为基础演变成的“里运河”,则仍有航运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隋朝大运河: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促进文化交流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
2、地理位置不同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隋朝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3、建造意义不同
京杭大运河: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现状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也就是说大运河要过洛阳。而京杭大运河不过洛阳;隋朝大运河的路线是很弯曲的,而京杭大运河没有那么弯;隋朝大运河长四五千里,而京杭大运河长三千余里。
隋朝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大运河不是七年建成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不是七年建成的,杨广主要的工作是沟通已有运河和天然水系。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今天看到运河实际上有着漫长的修建历史。
另外杨广修建的实际上是隋运河,和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路线不一样,取道洛阳再北上。
现存扬州段是最早的开挖的运河之一,联通长江和淮河,是吴王夫差为了伐齐而修建的“邗沟”。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为复兴生产和加强漕运,开皇四年584年修建的广通渠引渭达潼关是隋文帝的手笔。
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大业四年(608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隋炀帝和大运河的恩怨
隋炀帝干的影响最大的事就是修运河了,京杭大运河是为数不多的在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古代工程。有人说隋炀帝修运河是为了在江南选美女,这当然只是传说了。选美女哪用那么大工程,派几队御林军在江南搜刮一圈就完了,还用的着等六年!
隋炀帝是个暴君,不是昏君,他干的那些事儿并非都没有好处。像运河,这个和秦修的长城一样大气磅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相比秦始皇修长城,运河的作用要大得多,长城你花这么多钱,搭进去这么多条人命,却挡不住少数民族。运河就不一样,在20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以前,运河都是南北交通大动脉。
因为中国的河都是从西向东往海里流,南北交通就不便了,这条大运河的出现正好解决了南北沟通问题。天堑变通途,这是好事儿。但问题是这些好事不能攒一块儿干,你受得了,老百姓受不了。写两本一百万字的小说也得分几个月,你熬夜一个星期把两本都干出来,脑细胞不够用,人就over了。
隋炀帝在位时,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严刑酷法,事儿实在太多了,没几件办得风光圆满的。
隋炀帝在位14年,13年待在扬州,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南方待的时间很长的皇帝。由于他老在扬州待着,所以有人说他修运河一个重要原因就想上那玩儿去。不是,说话要负责任,还是沟通南北为主。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唐朝所修《隋书》,其目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便成了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
其实,通过历史史料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利在千秋;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开创科举,重视教育。
隋炀帝倾其国力开挖大运河,后人一直颇有争议,有“贪恋广陵美景”之说,有“搜刮江南财富”之说,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说,也有“攻打高丽”之说等。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朝大运河既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例如,大运河开通之后,曾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其开凿必然脱离不开间接地屠杀人民。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开凿过程中滥施酷刑,进行镇压民众抵抗运动。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隋书·刑法志》)。
但目前很多学者认为,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大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
第一次开凿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是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夫差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开凿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就是所谓的“隋唐大运河”。为了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余万人,于公元603年开始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开凿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最终形成,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大运河最终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
隋朝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不过有现代人感慨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两千多年前杨广在没有任何挖掘机械和现代测量仪器,人挑斧凿仅用了七年就完成了,实在是伟大。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的误区,把后世的京杭大运河误认为是隋炀帝所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的是京杭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隋唐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也就是说大运河要过洛阳。而京杭大运河不过洛阳;隋朝大运河的路线是很弯曲的,而京杭大运河没有那么弯;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2.邗沟
3.永济渠
4.江南河
京杭大运河共分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一、隋朝大运河
(一)背景
隋于公元581年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晋后二三百年政权割据、动荡混乱的社会局面,从此政局相对稳定下来。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国家治理较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力增强,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布帛等财富。从经济上看,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城人口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北方所产谷物满足不了供应,需要南粮北调,单靠牛、马车和人力的陆运时间长、成本高。因此水运成为当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再说,隋炀帝抱有乘舟楫游江南的个人奢望。于是,公元604年登上皇位后,隋炀帝杨广利用当时国家已具备的较强经济实力,决定实施开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工程。
(二)工程
通济渠:隋大业元年(公元605)三月,开凿洛阳至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的通济渠。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工,前后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西引洛水等入古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县氾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河,沿径河南开封、商丘折东南皖北至江苏淮阴入淮河。这段工程称为通济渠,它沟通了洛水、古黄河和淮河。
邗沟:在开凿通济渠的同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对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从淮安到扬州入长江170公里的邗沟进行疏浚治理。邗沟从今江苏淮安至江都入长江。
永济渠:隋大业四年(公元608)正月,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永济渠。从洛阳的古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今卫河),到今天津附近,再经沽水(今白河)和桑干河(今永定河)到涿郡(今北京),“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约1100公里。
江南河:隋大业六年(公元610),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河。该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综上所述,隋炀帝开的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其中南运河系统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北运河系统是洛阳东北方向至涿州(北京)的永济渠。隋朝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它以古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了古黄河以洛阳为起点的南北自然地形趋降的特点,使古黄河水分流而入南、北运河。同时运河也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隋朝大运河是唐和北宋长达500多年的经济大动脉和生命线。之后,隋朝大运河也为600余年后的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借用和开挖打下了基础。
隋朝大运河,这条运河运营至今,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道还是隋代开通的。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二、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六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追溯到春秋吴国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京杭大运河”并不是这条大运河最初的名称,不过它形成后,无论河道如何变化,起终点始终都在今天的北京和杭州附近,后来称之为“京杭大运河”。
(一)背景
元朝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将国都定在燕京(今北京),打破了宋代以前历代王朝定都中原腹地长安(今西安)、洛阳或开封的局面。这样隋朝大运河的重心必然要移到最北端的北京。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元朝统一江南后,江南丰富的物产对于元政权甚为重要。
当时南北物流的主要途径:一是海运。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长江口沿岸北上,绕山东半岛达天津,后再转运北京。其海难较多。二是内陆水旱转运。沿江南运河、淮河、黄河、御河、白河等抵北京。这条运道中途转卸货物多次,耗费大量的人力畜力;若遇到雨天道路泥泞,行进尤为艰难,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将隋朝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接穿过山东进入河北抵达北京,便成为元政权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
(二)设计
郭守敬(公元12311316),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科学家。在天文、水利、数学等方面,他都有杰出的成就。因此,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1271年,他任都水监,主管全国的水利事务。元廷“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通过实地勘察,郭守敬拿出了将隋朝大运河截弯取直的设计方案。其具体规划是,保留隋永济渠河北段,开辟从德州附近始,经临清、聊城、济宁、微山湖,南下苏北入隋通济渠,再经扬州过长江与隋江南运河连通,后直达南端的杭州。这项对隋朝大运河弃弓走弦的方案,得到了忽必烈的首肯。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保证物资供应,从南方调运大批粮食到大都,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大运河只通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从通州到北京,全靠陆路运输。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粮食霉烂糟蹋非常严重,运输效率极低。因此,自金朝起,人们就力图开凿一条从通州直达京城的运河,以解决运粮问题。
通州地势低于大都。开运河,只能从大都引水流往通州,沿途筑一系列牐坝,使南来的船逐级上驶。这样,就必须在大都城周围寻找水源以保证运河的水量。金朝时曾从京西石景山北面的西麻峪村开了一条运河,经过中都注入通州城东的白河。但因浑河中泥沙极多,运河很快淤积;加之夏、秋洪水季节,浑河水极其汹涌,极易氾滥,对运河两岸造成威胁。所以,开凿了十五年之后又复把运河上游的口子填塞了。由于金朝开挖的运河,正流经大都城墙的南面。以下往东到通州的一段完全可以利用,因此郭守敬所需解决的只是上游的水源。
早在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郭守敬初见忽必烈时所提的六项水利工程计划中,第一项提的就是此事。他计划把清河的上源中,从玉泉山涌出后东流,经瓮山(今万寿山)南面的瓮山泊(今昆明湖的前身)再向东的那一支流改道向南,注入高粱河,再进入运河。这项计划曾经实施。但因只是一泉之水,只能用于增加大都城内湖池宫苑的用水量,对航运则无裨益。
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郭守敬从西夏回京,又提出了修运河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是利用金人所开浑河的口子,只是另在金人运河的上游开一道分水河,引回浑河。当河水暴涨,危及下游时,就开放分水河闸口,解除对大都城的威胁。同时考虑到浑河水携来的泥沙问题,他撤去了运河上的闸坝,以使泥沙自然运走。这种设想固然有其道理,但大都到通州运河段的水位下降梯度,虽比大都以上的运河段梯度较小,却仍然是相当大的,没有闸坝控制,巨大的粮船就无法逆流而上。因此,这个方案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实施完成以后,只对运河两岸的农田灌溉及放送西山砍伐木料的作业有所帮助。
此后,郭守敬总结了两个方案失败的教训,并在大都周围仔细地勘测水文和地形起伏情况。只是由于他又被调去修《授时历》,才将此事搁置。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忽必烈不能决断,派郭守敬去实地勘查。郭守敬探测到中途,就已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他乘着报告调查结果的机会,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其中第一个就是他已筹划多年的大都运河新方案。
这个方案利用他第一次方案中凿成的把瓮山泊流出的一支清河上源引向南面高粱河的河道。为了进一步扩充水源,又把昌平县神山(今称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水引入瓮山泊。此后,河水并不迳直南下,而是反向西引到西山脚下,再沿西山往南,沿途拦截所有原来从西山向东流入沙河、清河的泉水,使汇成流量可观的水渠,再经高粱河进入流向通州的运河。因为这些都是清泉水源,泥沙很少,运河下游可以无顾虑地建立船闸,使粮船平稳上驶。郭守敬提出开挖大运河的建议后很快就被忽必烈采纳,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天动工。
整个工程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全长一百六十多华里的运河连同全部闸坝工程就完成了。这条运河被命名为通惠河。而自昌平到瓮山泊的一段又特称白浮堰。从此以后,南来的船舶可直驶到大都城中,作为船舶终点码头的积水潭上登时桅樯如林,热闹非凡。通惠河不但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促进了南货北销,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
通惠河工程从技术上来说最突出的是白浮堰线路的选择。白浮泉的发源地海拔约六十米,高出大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角约十米。但因两者之间隔有沙河和清河两条河谷地带,它们的地势都在五十米以下,甚至还不到四十五米。因此,如从白浮泉直线南下,则泉水势必沿河谷东流而下,进不了运河。如果用架渡槽的办法,则也只能引白浮一泉之水,起不了多大作用,却费工甚巨。而郭守敬所选的线路,虽然迂回,却保持了河道较小的水位落差梯度,且可拦截沿途所经的诸多水源,使流入运河中的水能有较大的水量。因为从神山到大都城的直线距离有六十多华里(三十多公里),在这么长的路程上地形有几米的起伏那是很微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守敬的地形测量技术实在是很高超的。当代许多地理学家考察了白浮堰线路之后,对郭守敬的成就无不交口赞誉。
(三)实施
济州河:济州(今济宁)至须城(今东平),全长75公里。公元1281年12月至1282年12月开挖,历时一年完成。
会通河:须城(今东平)至临清,全长125公里。公元1289年1月至6月开挖,当年竣工。
通惠河:大都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公里。公元1292年至1293年开通。
元朝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开挖新运河道,连接天然河道、疏浚隋运河段、并利用有关湖泊(如山东微山湖等)方才完成了从北京起,途经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徐州、淮阴、淮安、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以杭州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
这条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
北京至通州区称通惠河
通州区至天津称北运河
天津至临清称南运河
临清至台儿庄称鲁运河
台儿庄至淮阴称中运河
淮阴至瓜洲称里运河
镇江至杭州称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个王朝、600年左右的漕运要道。尤其是明、清中前期,京杭大运河货运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是名符其实的交通大动脉中的黄金要道。
三、两条大运河的区别
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元朝时候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使其基本成了一条直线,大大缩短了江南与北京(元大都)的距离,郭守敬也因此被誉为"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比如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而且现在也不是水运的黄金时代。
(一)年代的区别: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炀帝执政时期。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元忽必烈执政时期。
两条大运河前后始建相差600多年。
(二)路线的区别: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三)长度的区别:
隋朝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缩短约900多公里。
隋唐大运河现在还用吗?
隋唐大运河现在还在用。20世纪60年代,江苏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江都利用运河河道向北调水,将长江水调入运河,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抽水站。在苏北大平原大运河仍然是重要防汛渠道,它不仅承担着防汛任务,还灌溉着万顷良田。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仍发挥作用
历经2500年的历史沧桑,今日的大运河还能否“至今千里赖通波”?中共建政以后,大运河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有人认为,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有用处,在今天已经一无用处。这只是部分人的少漏寡闻观点片面罢了。
今天是交通工具发达,没有太大必要通过运河沟通南北,所以有很多河段河泥堆积,但是在短途,还是有货物运输的,同时它也有很大旅游价值,最重要是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
而在徐州以南河段,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1370余万吨,年货运量达5500万吨。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分流煤炭南运,济宁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加建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4000万吨,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两条大运河的终点都放在杭州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北起首都,南至浙江省会杭州。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是元朝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重新浚通的,原因很简单,首都不在一个城市了。隋唐的国都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古称长安),五代十国之后,再没有国都定都于长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无论西安还是北京,在当时都不是国内的粮食生产基地,所以国都要吃粮食,必须从丰腴的江南运输。人力或畜力运输成本太高,水利运输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隋唐和元明清都非常重视这条大运河。虽然这几个朝代的国都不同,但大运河的终点却没有变化,始终放在浙江杭州。那么问题来了,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说起点也可以)为什么要放在浙江杭州?
我国最早的经济发达区域是黄河流域,但从汉朝以后,有一个经济明显向南迁移的趋势,尤其是六朝时期,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江南)的大开发如火如荼。在南方地区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是两大省级州荆州和扬州(下皆不独指湖北省荆州市与江苏省扬州市)。传统意义上的荆州约包括现在的湖北省与湖南省,扬州则约包括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扬州位于长江下游,享尽水利之优。荆州有肥沃的两江平原,扬州有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非常适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关于隋唐之前的江南发展,南朝著名史学家沈约在《宋书》卷五十四的史臣曰中,说:“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而田家作苦,役难利薄,亘岁从务,无或一日非农,而经税横赋之资,养生送死之具,莫不咸出于此。”其中,就包括浙江杭州。
杭州位于太湖以南,杭州湾以西,天目山以东,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以东是位处平原地区经济发达的绍兴、宁波。如果单纯说农业生产,可能江苏扬州和苏州比杭州的条件好一些,毕竟二州周边全是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而杭州周边有很多山地。在古代,江苏扬州就是大上海之于现在我国的地位,人称“扬(扬州)一益二(成都)”,经济地位非常高。可有一点不利,扬州位于长江的北岸,江南这个地理概念有时也包括江苏扬州,但更多的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如果大运河的终点放在扬州,那么江南地区的钱粮运输依然要人力和畜力,消耗成本较高。如山的货物人驮马拉到了长江南岸,再大费周章用船运到江北岸,再经运河送到洛阳,这将非常麻烦。
苏州是江南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苏州也是最能体现江南风情的城市之一。苏州古为吴国都城,《史记-货殖列传》称苏州为“江东一都会”,在六朝时期,苏州是全国一线城市,响当当的吴郡。作为地市级的吴郡太守,地位非常高。如果把运河的终点放在长三角(地理意义上)的中心点苏州,浙江北部的粮食通过人力畜力运到太湖之滨的苏州,成本不是太高。
图-元朝京杭大运河
不过苏州也有相当的劣势,最大的劣势就是上面提到的长三角相对地理意义的中心点,苏州向北、向东、向南都是海,向西直接面对浩瀚的太湖,辐射力有限。在这一点上,杭州要比苏州更具有优势。
图-俯瞰杭州京杭运河
浙江现在经济发达,浙江的发达不是最近才有的,两千多年就已经很发达了。隋唐之前的南朝时期,吴兴郡(湖州)、东扬州治所会稽郡(绍兴)、东阳郡(金华)、临海郡(台州地区)、永嘉郡(温州)都是有名的大郡。以《宋书》(刘宋王朝的史书)举例,国都南京所在的丹阳郡,辖人口约23.7万,东阳郡人口约10.7万,会稽郡更多,约34.8万!这还是南朝初期刘宋时的人口数据。杭州相比于苏州,最大的优势是位于浙江地区的北端与江南地区无缝衔接(皆为平原),浙江各地运送钱粮到杭州,要么走富春江水路(通衢州、金华),要么走浦阳江(也通衢州、金华),要么走浙北平原(通绍兴和宁波),交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运河终点放在杭州,有利于朝廷征运浙江地区的钱粮。
图-杭州京杭运河和钱塘江交汇处
另外还有一点,古代的浙江地区富庶,很容易产生割据势力。把运河的终点放在杭州,朝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浙江地区,防止地区割据。隋唐大运河的终点放在杭州有此考虑,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放在杭州也有此考虑。从经济角度看,大运河中(含二条运河)是一条钱粮运河。从统治角度看,大运河又是朝廷伸向江南地区的大触角,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可以及时做出反应。
综上所述,两条大运河的终点都放在杭州,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