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界首光武镇:唯一以皇帝庙号命名的镇?

界首光武镇:唯一以皇帝庙号命名的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34 更新时间:2023/12/16 9:19:14

光武帝刘秀逐鹿之地

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的历史充斥着太多的金戈铁马,细细翻开,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回荡着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血腥杀戮: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部将一路追杀刘秀,汉光武帝刘秀逃难至界首,在每一次危急关头总能化危为安。于是有传说刘秀就将这块福地以自己的年号命名。

光武镇位于界首市西北16公里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光武镇很早以前为一过路小店,称赵路口。直至东汉光武建武四年(28年)辛谯(今亳州)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惠固,曾有事于谯,县境时隶谯,后人建庙祀之,光武庙由此得名。民国21年(1932年)西北军冯玉祥部曾驻扎光武庙,协同光武人民修垫街道。民国28年(1939年),光武庙为黄泛区规模较大的旱码头。新中国成立后,光武区公所、镇政府皆设于此。

光武镇最繁华的地方是汉武街,在汉武街的十字路口处,陪同我们采访的镇政府办徐良同志指着北角的两间破烂房子说,当年的光武庙就是建在这里。这个地方在夏天从来没有蚊子,有意思的是,南北两条街上的鸡打鸣还不一样,南街的鸡叫总比北街的鸡叫早一个时辰。我问徐良,南街的鸡叫是不是还比北街的鸡叫得早?徐良笑着说,那都是千年前的事了,现在都用钟表了,还真没有人考证过。至于这条十字街口没有蚊子,徐良说因为这个地段在古代地势特别高。世代在此居住、今年已63岁的米振明老人说,这条街高度要比下面高三四米。

在这条十字街头的东段10米左右,我们还看到了几处清代建筑房屋。随后我们驱车向东来到了象鼻子井,这条井也称刘家井。相传当地刘氏家族为纪念汉光武帝刘秀而开凿(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曾逐鹿于此),故称刘家井。这口井四周为泽塘,仅有一段弧形小路伸至井边,因形似象鼻子,所以又有象鼻子井之称。

光武镇西北2公里处的新阳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40米划定为省文保单位。因附近百姓姓尹的居多,当地村民都把这叫做“尹城子”。当地的一位村民说,可别小看这一块土地,看着跟普通田地没区别,过去这里可是有高大的宫殿,许多王侯将相都住过,皇帝的姨娘也在这住着,过去这儿啥都有。

史载,秦统一六国后,改郡县制,此处为颍川郡新阳县治所。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胜为其御庄贾所杀,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兵于新(阳),杀庄贾,复以陈为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以吕清为左令尹,初从功比堂邑侯千户。六年正月封吕清为新阳侯,袭世五;吕世于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嗣;吕义是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嗣;吕宅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嗣;吕善于景帝五年继宅嗣;吕谭于汉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嗣。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国除。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封鲁项王之子刘永为新阳侯,刘袭一世,寻即免去。

又据汉书阴就传载:“阴皇后北阴就,初嗣为宣恩侯,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以父功改封为新阳侯。阴丰嗣尚郦邑公主,永元二年(90年)坐罪,国除。”

新阳城秦筑,至西晋废,先后共经历了秦、汉、三国几个时代,共计487年。因其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洗劫,人世沧桑,自有它的一部兴衰史。尤其在东汉初年,汉光武帝与王莽的争战,在这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民间传说。

新阳城遗址现为省重点文保单位,是光武镇引以为荣的古遗址之一。于古堆、刘古堆、黄古堆及今天太和的丁古堆,历史上称为四门八古堆。历史记载新阳城遗址曾居住过皇帝的姨娘,姨娘死后从城四门抬出八口棺材,分别埋于四处,一处埋葬两个古堆,主要是防盗墓贼。今天遗存的这四处古堆全部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界首县志》记载:“新阳故城,位于城西北17公里处,小黄乡尹城子村南。古城遗址,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今城垣皆为耕地,略高于四周平地。城垣范围清晰可辨。”该城址历年来曾出土大量文物,从这些出土文物分析,新阳城不单是政治、军事的重要城市,而且商业也相当繁盛。仅钱币一项,有蚁鼻钱(俗称鬼脸币、阴游)布币、汉半两、汉五铢、王莽布泉等,另有出土青铜器皿、饰彩灰陶器、汉砖、筒瓦、汉石磨等。

光武镇古遗址及传说

2000多年前的新阳侯吕清、刘永及1900多年前的阴皇后之弟新阳侯阴就,都已随岁月而去。所有的一切都静静地安眠于这一望无垠的土地之下,成为悠远的旧梦。

沉没于地下的还不止这些,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块土地下还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这个新阳城似乎就是数千年来流传的光武帝刘秀逃难之地,似乎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大将冯异与王莽在此进行激烈的拼杀之地!

1000多年来,位于界首北部的新阳城与许多平原地带城池一样,屡遭水患,成为黄泛区,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历史遗址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都被积压地下。感谢这处遗址内出土的石碑和铜箭头揭开了一些未知的历史。清宣统年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汉信阳冯异”篆书,古“新”与“信”通,信阳,即新阳。此外,出土的铜箭簇上也有“冯异”二字。1985年春,又出土一枚铜质方形“新阳长”印。我们由此可以推知,东汉初年,汉光武帝的大将军冯异曾转战在此一带的历史。

在光武镇,就流传着不少刘秀的传说,刘秀钦题“化骨寺”就是一个。

今天的化古寺小学,原校地是“化骨寺”庙院改建的。据说,“化古寺”原叫“化骨寺”,相传刘秀军队被王莽官兵打败,全军覆没,只有他单骑逃命。这天刘秀被追到光武西北角,人困马乏,忽然看见前方有一破旧古寺,慌忙弃马躲进寺院。进寺一看,院内蒿草齐胸,殿堂倒塌,神像破损,香火绝迹,蛛网横生,没有一个藏身之处。正在这时,惊动了寺内的老和尚,刘秀上前深施一礼说:“老师父,俺是南阳刘秀,讨伐王莽逆贼失利,单人逃出性命,后面贼兵追赶甚急,求老师父救俺一命。”

老和尚看了看刘秀带血的战袍道:“将军济世雄才,老僧久仰大名,我拼一死也要救你,请随我来。”来到后殿,老僧把蛛网小心揭起,推开殿门让刘秀进去。老僧把殿门关好,又拿了一把生锈的铁锁把门锁上,把那蛛网又罩在大锁上面,网上的蜘蛛依然在网上扯着发亮的银丝。刚藏好,王莽就率兵来到了寺院,并下令兵将挨个搜查各处大殿,都没有搜到。兵士报告只有一间大殿锁着没搜,王莽来到后殿便下令兵士砸门,老僧急忙上前阻止道:“且慢,这后殿可是搜不得的。”

王莽怒道“你想死吗?”老和尚双手合十说:“这座古寺原来香火很盛,三年前不知这后殿住进哪路神仙,他独占此殿,不准任何人进去,不问是谁,进得后殿就要丧命,三天内血肉化成水,骨头化成黑灰,寺里有好几个僧人都化了,自那以后无人再敢进去。连累得这座古寺成了化骨寺,破败成今天这个样子。”众官兵听了纷纷后退不敢上前。王莽冷笑道:“分明是妖言惑众,一座神殿能化骨头,我却不信。”说着抽出佩剑就要砍门。老僧急忙上前阻止道:“将军,你看这门上铁锁已经生锈,门上蛛网无损,如果有人闯进,锈锁能不开,蛛网能不破吗?”王莽仔细看了看那锈锁、蛛网,果然如此,再看殿四周一片荒芜,便悻悻地指挥人马向前追赶去了。

老僧看王莽大军走远了,才把刘秀请出。刘秀再三感激老僧救命之恩,表示以后定要报答,后来刘秀灭了王莽建立东汉,当了皇帝,便下诏在古寺旧址兴建了一座寺院,御笔钦题“化骨寺”金字匾悬挂山门。

光武镇是否唯一以皇帝庙号命名

历史上刘秀逃难确实经过界首,然而,刘秀逃难又具体是哪一年?与《史记》、《汉书》、《三国志》齐名并称的“前四史”《后汉书》却无片言只语记载。对于刘秀命名的光武镇历史以及王莽赶刘秀的传说记载,流传在当地百姓口中的故事常常让我分不清哪些是历史哪些是传说。如果说是子虚乌有的传说,那我们又如何解释刘秀钦题的“化骨寺”(今天已改为化古寺小学),以及光武镇命名的来历呢?时隔2000多年的岁月,今天,我们还能追寻到被历史尘烟遮掩的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吗?

全国唯一一家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光武镇,到底来源于何处呢?当笔者上网搜索时,也没有发现所找寻的资料。随后,笔者又求教于阜阳市地名办。对于这个全国唯一皇帝庙号命名的城镇,市地名办主任李靖修也无法找到相关资料。但他向我提供了一些光武镇历史上的地名规划资料,他说,光武镇在解放前好像一直以光武庙集称呼。

后笔者求教于阜阳市地方志史学专家。市地志办主任邓建设说,光武镇是全国唯一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城镇,无法得出是有或无的结论,主要因没有关于全国综合镇志类的工具书。但他说,抗日战争时期光武就有这个称号了,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说到光武赶集。关于光武这个号,他说汉光武刘秀仅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建武,另一个是中元,而光武是其谥号。现代人已对皇帝谥号、庙号及年号综合混用了,这几个号区别不大,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随后,他查阅了大量地方志书,终于在清乾隆《颍州府志·建置》卷二载:“光武庙集,在太和县西北七十里。”短短的十三个字,此外再无记载。但我们由此可知,光武这个叫法清乾隆已有。清乾隆《颍州府志》是阜阳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如果还有更早的志书也许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真相。

最终,对界首文史颇有研究的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范醒华为我们解开了疑问。他回忆,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省文化局局长洪沛前来界首调研刘秀在界首的民间传说。调研结束后在县里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范醒华当时在文化局,也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会上,原界首县文管所所长郝心恒汇报工作,谈到光武镇时说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城镇。这个说法得到与会同志的赞同,也得到省文化局洪沛局长的认可。后来,光武镇便以界首县委定的调,以全国唯一一家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城镇申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乡镇,并得以通过,1995年被国家体改委等十一部委正式批准。

范醒华副部长说,那时定下这个全国唯一的调是因为没有相关资料,既没有现在互联网,也没有相关历史书籍及乡镇工具书辞典类,只能以我们所知道的申报。但从省里到中央能够通过,也说明这个提法得到了认可。虽然现在我们还一无所知是不是中国唯一一家,但到目前还没有听说或查到第二个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城镇,因此大家也就这样称呼着。

对于范醒华这种解释,我比较认同。因为我在查阅《中国名乡镇》大型工具书时,还真没有查阅到有第二家以皇帝年号、谥号命名的城镇。正确地说,光武镇应该是全国唯一一处以皇帝谥号命名的城镇。当地百姓已经习惯了这种称呼。

悠悠2000多年的岁月,时光太久远,远去的新阳城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虽然无法让其停留还原,但依然能够通过文字的追述来还原寻找那些逝去的历史。在远古先人生活过的土地上,出土的历史文物在向我们展示他们曾经的苦难、拼杀、辉煌。

更多文章

  • 明朝几个藩王享尽荣华富贵 但是死后却带恶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恶谥,谥号,明朝,明朝藩王

    谥号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有褒、贬、明之分。但自唐朝起,谥号几乎没有什么贬词,几乎都是文、武、孝之类。明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1、朱标:皇太子,年38岁,建文帝的父亲。谥“懿文太子”,后追尊为孝康皇帝。2、朱樉:秦王

  • 唐朝9成公主都改嫁 公主甚至三婚引发皇帝禁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公主,公主改嫁,公主,唐朝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封建社会女子都是十分保守的,女人有很多限制,不仅是要遵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除了亲人以外,见陌生男子都是不能四目相对的,哪怕是多跟其他男人说句话,都会让人戳脊梁骨。一个女人一旦被丈夫休掉,或者离婚再嫁常常

  • 辽简王朱植:虎踞辽东的一代猛将,最终只能蜗居荆州,了此残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辽简王朱植,辽简王,朱植,明朝藩王

    前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在明军的刀锋威胁之下,率领宗室宫眷逃离大都(今北京),宣告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结束。当时盘踞在辽东一带的是太尉纳哈出,但洪武四年辽阳行省平章刘益率部投降,明军挺进辽东,纳哈出所部退至金山(即勃勃图山,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当时

  •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权臣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皇帝赐予大臣的特殊待遇,拥有这种特权的人要么是皇帝身边的宠臣,比如说萧何。要么就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比如说梁冀、曹操、王敦、侯景、杨坚、李渊等人。那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入朝不趋:古代

  • 差点做南宋中兴之主 做了孝顺儿子但自家儿子并不孝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昚,赵构,南宋,南宋皇帝

    他最有望成为南宋中兴之主,无奈做了逃跑皇帝的孝顺儿子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脱脱等《宋史·孝宗纪赞》▲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前言公元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赵昚(音shèn)在重华殿逝世,终年68岁。

  • 五代十国都城的选择和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五代十国都城,五代十国,都城

    五代十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阶段,时间之短,国家之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记住。五代相对清晰,就是中原一带前后相继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的开始时间是公元907年四月,结束时间是公元960年正月,前后共五十三年,上承唐朝,下接宋朝。五代各朝的都城也相对清楚,不是开封就是洛

  • 如果没有满清入关 汉地十八省都不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地十八省,满清入关,满清,清朝

    有种说法:很多都说明朝中后期只有汉地十八省,而清朝建立以后开疆拓土,正式将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纳入中国疆域,尽管清朝后期中国丧失了大片土地,但是还是做了很多贡献,毕竟比明朝末年还是增加了近一倍的土地。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清朝的存亡,关系着汉地十八省的存亡。行省制度起源于波斯,蒙古西征后被元

  • 若司马衷是白痴皇帝?其实比他白痴的皇帝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衷,白痴皇帝,皇帝

    关于这位晋惠帝司马衷,除了败掉他父亲的大一统家业外,就是被人称道的“白痴”。《资治通鉴》和其他史书一样,毫不掩饰地指明司马衷的愚笨痴呆,其中有两个例子。有一次,司马衷听到蛤蟆叫,就问随从:“这叫声,是为公事叫呢,还是为私事叫呢?”当时天下灾荒,有的百姓

  • 明朝有多少藩王——大明王朝历代册封藩王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有多少藩王,明朝藩王,明朝,藩王

    明朝建立以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后被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明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六十八位,追封二十位。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明朝总共有三十三个藩王。而这些藩王每年俸禄也是很多,致使大明王朝被活生生拖垮。朱元璋是乞丐出身,从小就忍受饥饿

  • 秦桧谥号改了四次,南宋抗金为何像变色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桧谥号,秦桧,谥号,忠献,缪丑,缪狠

    秦桧死后,南宋多次改其谥号?谥号是皇帝或者士大夫死后对其一生功过品行的概括。谥法是有定制的,其中规定了那些字词评价那类人。象评价帝王的"武″"文""炀"等,武是评价开疆扩土,善于征战的,文是评价国家治理有显著成绩的。举例说,汉武帝,隋文帝,汉文帝。秦桧的谥号多次修改,反映了当朝者对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