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
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止,它在奔流不息的同时,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芸芸众生,生命的长度中终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总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铭记,比如孔子。不只是在中华大地,即便是放眼全球,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清晰而又响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创立儒学,周游列国,宣扬周王朝的“仁义”“礼乐”,试图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但无奈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当时君王的急功近利背道而驰,政治上的抱负虽未能实现。
但其在教育方面的地位,却无人质疑,他被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周游的同时,也育人无数,同时孔子也打破了当时社会的教育垄断,一生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孔子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其中在后世留有贤名的便有七十二人之多,更有多人在东周时期的各国担任高官,皆为栋梁之才。
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被尊称为“孔圣”,在封建社会甚至现代社会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少书院都有孔子的画像,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亚洲国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封建统治者那里得到尊崇,就是民间也对孔子很尊重。孔子美名,天下皆知,那他的后人又如何呢,又是如何做到历经多朝而不衰呢?
然而对于孔子的直系后人衍圣公,民间却认为其虽系孔子之嫡系,却未有孔子之风骨,对其奴颜媚骨,嗤之以鼻,也难怪老百姓,因为孔子后人衍圣公糟糕的表现也实在令人吐槽。
衍圣公其实是一种职位。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这个职位就是掌管全国祭祀,侍奉皇帝拜天。从此这个职位一直由孔子的直系子孙世袭继承,后面经历过各种朝代变迁,出现各种嫡裔封号。
到了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后人孙宗愿为衍圣公,从此这个封号便被固定下,从公元1055年到1935年一共经历了880年,经历“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真可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朝廷”。
为什么封建统治者一直“尊孔”
这大概涉及到孔子思想前后的变革问题。早期孔子主张儒家复古,要求克己复礼,反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压迫人民,曾用“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告诫统治者。
《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路过泰山,见到一个妇女在墓前哭泣,便派子路问她,她说我的舅舅死在老虎嘴里,我的丈夫也死在老虎嘴里,现在我的儿子又命丧于老虎,便问:“为什么不搬走啊”,这位妇女说:这里没有苛政啊。
后来继承孔子之大思想的孟子更是推陈出新,提出民众有反抗和推翻统治者的权利。这些说明早期的孔孟思想其实是比较中庸的,既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同时也反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剥削劳动人民。正是如此,朱元璋对孟子深恶痛绝,将其清出孔庙。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后,变革后的儒学思想已经沦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后期的儒学更是把“三纲五常”上升为伦理和道德规范,反对封建社会的各种变革。后期的南宋的朱熹通过《四书》进一步对孔孟儒学作了改革,进一步适应封建统治者需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曲绝唱,令由古至今听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他虽固有一死,却以其冲天豪迈之气节在史册之中留下不朽英名,令后来人前仆后继、心神往之。纵观中国历史,正是经由似文天祥这般忠义之士无数,铸就了属于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宁死不屈、不为外物动摇的家国精神得以在后世之人当中广为流传,影响辐射出一大批甘为祖国大业争先赴死的一代又一代中国魂,每逢国难当头必有慷慨悲歌之士愤而起身。
七十二代家奴
三国时期,吕布虽以万夫莫敌之勇而扬名天下,即便时至今日亦不乏许多人对其武力推崇备至。但与此同时吕布虽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却又因“三姓家奴”之时为人所诟病,空有其勇却失其德,注定吕布任由世事变迁难改声名狼藉之本质。
然而吕布三度易姓便已如此,又遑论这一家族但逢王朝更迭便易其姓?作为现如今硕果仅存的两大贵姓之一,孔姓之所以为贵是因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教化天下之功,亦因此其后世子孙蒙得其福而代代富贵。但是透过这一表象看到本质,不难发现表面浮华之下的腐朽。
细数古代王朝更迭之时,天下必然深陷于动乱之中,空有富贵之人常有,但能有自保之力者无几人。因此如同墙头草闻风而动、随意倒戈对于那些大家族而言是常有之时。
但似孔子后人这般能够连续向二十五朝俯首称臣,以至于延续至今七十二代者,可谓是中华大地上的独一份。纵观古代时期,历朝历代统治者皆是给予了孔氏家族以优待,而孔氏家族无一例外皆是偿还以背叛。可谓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孔氏”。
相较之于文人应有的气节而言,孔氏家族无疑是处于另一个极端。他们在历史长河之中,以一副奴颜媚骨清晰阐明了什么叫做“顺应时代潮流”。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这是现在网上对孔子一脉后裔的点评。应该说,孔子一脉能够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倒和汉武帝定下的“废除百家,独尊儒术”有一点的关系,儒家成为中国封建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从此以后,孔子的的地位不断提高,到最后是衍圣公和万世师表,但遗憾的是,从汉武帝开始,孔子一脉没有出现一个名相贤臣,忠烈捐躯之人,每当王朝末世第一个投降的就是他们,为的就是保住那块衍圣公牌子,在这一点上,孔家人很有政治头脑。
自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衍圣公府开府后,孔府是金人来了投降金人、蒙古人来了投降蒙古人、对李自成高呼“永昌皇帝万岁”、满清来了投降满清、德国人来了把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了孔府、袁世凯复辟就造势称“早日登极,以慰民望”、张勋复辟就称”普天同庆”。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才被中华民国废止。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继任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的爵位累计承袭八百八十年。曲阜孔家也成了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世袭家族。虽然说衍圣公这个名号在宋朝才正式被册封,但实际上,孔子后人一直都被各国国君所优待。虽然职位不大,但很多特权,被称为“朝廷文官之首”,在宋朝相当于八品官,在元朝相当于三品,到了明朝更是相当于一品官。实际是就是朝廷养的一个思想象征,而实际上,无论是皇帝还是读书人对儒家观感都一般,四书五经不过是当官的敲门砖,一旦考上了,这些书他们的绝对不会再看一眼。而唐宋明清四朝的历代名臣也没有一个是真正儒家教育出来的。而历朝开国皇帝更是没有。
封建统治为维护其统治必然尊孔,当然也会重用孔家的后人,所以不论朝代如何改变,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臣关系、愚忠等维护统治的舆论工具却不会变,而且越到封建后期,更是大力推崇孔子思想。衍圣公这个职位的品级也是步步高升,从汉武帝时期一个八品官阶上升到清朝的正一品官阶,他们甚至可以走皇帝专有的御道,兴建除了皇宫之外最辉煌的建筑。
孔子之名,流芳百世,其后人也得借孔子之名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殊遇。孔氏族谱完整,又加之孔子盛名,所以孔氏有着“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的美称。提起孔子的后人,就不得不说一说衍圣公这个称号了。
儒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先秦时代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地位都一样,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民众的思想进行钳制,儒家从此大盛,成为古代中国最核心的文化学派。孔夫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也被天下读书人奉为至圣先师,而孔夫子的后人嫡系长孙便有了世袭的爵位,沾了祖宗的光,各朝各代都对其礼遇有加。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也变了许多,直到1055年,宋朝皇帝封衍圣公,后世才一直沿袭封号。
作为孔子后人,承袭衍圣公爵位,自然要为天下人做表率,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衍圣公们不仅没有起到读书人榜样的带头作用,也没有为民族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反而一到外族入侵,衍圣公们就能待价而沽,争做墙头草,不管谁赢谁输,孔子后人都稳赚不赔。那每到外族入侵时,孔子后人都是如何做的呢?
衍圣公在朝代变迁中表现: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
为什么孔子后人衍圣公多是墙头草?
虽说“龙生龙、凤生凤”,但是时过境迁,孔子的众多后人中也并不全是刚正不阿的爱国之辈,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之人。
自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衍圣公府开府后,孔府是金人来了投降金人、蒙古人来了投降蒙古人、对李自成高呼“永昌皇帝万岁”、满清来了投降满清、德国人来了把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了孔府、袁世凯复辟就造势称“早日登极,以慰民望”、张勋复辟就称”普天同庆”。历代“衍生公”膝盖和骨头都比较软。
靖康二年(1127年)大金挥灭亡北宋,宋王朝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后来的南宋高宗决定南逃,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以应诏书“拜谒圣天子”为名,仓皇逃离了曲阜,背负孔子的楷木雕像跟随着皇帝难逃,成为了孔氏南宗始祖,这一宗历经六代衍圣公,约两百年。那些没有逃走的北宋衍圣公府的孔子后人被金兵抓住后,纷纷投靠金朝,丝毫不顾忌北宋曾给他们礼遇,而大金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也大力拉拢文人,册封这些投靠的孔子后人。
孔端友如果说这一代的衍圣公是迫于形势,那么接下来这位就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了,公元1252年,第五十代衍圣公孔元措去世,当时正是蒙古族占领中原时期。大明王朝面临覆灭,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孔子的后人,他们并没有带领人们“精忠报国”,而是争着向他们的新主子忽必烈谄媚。
靖康之耻后,金国势大,大有一统天下的气象,当时孔端友南逃了,成了南宋的衍圣公,金国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刘豫为首的伪齐政权,刘豫为了拉拢士大夫,又将孔瑞友弟弟孔端操的二儿子孔璠封为衍圣公,先后传子孙孔拯、孔元措等。
后来金兵南犯,岳飞率军抗金,形成了大金和南宋并立的形势,后来蒙古在北方逐渐强大,蚕食了大金的部分领土,在中国形成了金、蒙古、南宋三个朝廷并列的局面。这个时候,金、元、宋各有一个衍圣公,真乃一大奇观!形成历史上出名的南衍圣公和北衍圣公。当蒙古灭金,一统中原后,南北两宗需要合并,孔元措的子侄们为了争夺衍圣公的头衔,都开始巴结忽必烈,见到孔子后人如此丑态,忽必烈哈哈大笑“尔等皆回,务要竭力苦读,若果有才华,朕方能封官”。读书人却需要自古在草原上长大的忽必烈教育需要好好读书,有了才能,才可能获得一官半职。
因此可见担任衍圣公的孔子后人在金、北宋、南宋、元初的表现确实相当糟糕。当外敌入侵,这些以圣者自居的衍圣公见风使舵,没有一点抵抗意志,完全丧失气节,真是墙头草两面倒,谁上台,我就拥护谁。
当外族入侵时,孔子后人的行为实在让祖宗蒙羞,但这就是现实,也是事实。就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鲁迅对孔夫子本人并没有什么意见,甚至也极为推崇,他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思想经后人改换后,已经走上了岔道,甚至成了封建专制政权最得力的帮手,这才是最可恨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元明交替的时候的衍圣公的表现。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朝统治已经被动摇,孔子的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向元顺帝建议坚决迅速地镇压红巾军起义,而当红巾军起义取得胜利、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候,这位衍圣公马上派自己的儿子去南京拜见朱元璋,寻求庇护和官职,朱元璋很是看不起这些孔子后人,在朝堂上训斥一番。
回来后,这位衍圣公恬不知耻地把朱元璋训斥雕刻成碑,立于府门之内,每日亲自叩拜。消息传到朝廷,朱元璋龙心大悦,马上承认衍圣公的封号而且赏赐良田千顷。不得不说这位衍圣公为了功名,确实把奴颜媚骨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间静静的走着,来到了明末清初,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节。早在明朝时期李自成入关,孔氏家族眼见其势大便为之摇旗呐喊,随后清军南下孔氏家族马不停蹄的“转投明主”似乎对于孔氏家族而言,他们的眼中并不存在“国家”这一概念。
当时多尔衮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北京城,满人入关,作为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还写了篇文章来讨好满清的君王,丝毫没有表现出孔圣人后代的“名族气节”。而在一番称颂之后,孔府也迎来了回报,让他们仍然可以享受到朝廷给予的优待,清廷承认了孔子后人在明朝时的一切地位和特权,也允许他们仍然沿用衍圣公这个称号。
日久见人心,国难见真情。再看下清军入关时候衍圣公的表现如何。清军入关,全国掀起来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然后清军迅速剿灭了各地反抗斗争,清军入主中原已不可阻挡。当时孔子第64代世孙,朱由校亲封的衍圣公孔胤植清晰地判断到形势,立即写了一篇《初进表文》,表示坚决拥护清军入关,拥护顺治帝即位。顺治帝登基后立即投桃报李,承认他的衍圣公封爵。不得不说衍圣公在政治上从来没有立场,谁上台就拥护谁,毫无气节可言。
满清入侵中原时,满清人口甚少,如果不是明朝汉奸太多,也不可能如此顺利的一统天下。当时满清为了控制人心,出台了剃发令,要让所有汉人都剃发易服,转换人心。但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让剃发令很难推广,这个时候,衍圣公又主动走上台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上剃头奏稿》。在乾隆时期,衍圣公与朝廷的联系达到了顶峰,就连当时的帝王乾隆也曾多次前往曲阜。
后来朝廷颁布剃发令之后,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甚至率先带领族人剃发为表决心。
不仅在封建社会衍圣公表现令民间有骨气的文人和百姓所不齿,就是在近代衍圣公也给孔子抹黑。
孔令贻是孔子七十六代嫡孙,孔令贻行为操守世所罕见,足让孔子蒙羞公元1877年,也就是光绪三年,只有五岁的孔令贻当上了衍圣公,由于年龄太小,孔府实权掌握在母亲手里(也学慈禧垂帘听政)。既然承袭了爵位,就必须去朝廷报备和任命,在孔府孔令贻其岁的时候,其母向朝廷奏请,想让衍圣公去京城拜见皇帝。慈禧太后当即驳回没有同意,说是孩子太小。实在是没有必要。但孔府不放心啊,毕竟朝廷没盖章承认。直到孔令贻16岁的时候,其母第二次奏请,朝廷方才同意。母亲彭氏与孔令贻一起进京,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接见,送给他亲笔题写的"福"字、"寿"字,蟒袍、笔、墨等等,孔令贻倍感皇恩浩荡,连连上折谢恩。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就在甲午海战刚刚结束是时候,孔令贻送给慈禧白银两千两,为老太后的寿辰贡献绵薄之力。慈禧下旨意:孔令贻赏戴双眼花翎。衍圣公孔令贻赶紧上折子谢恩:我就是一个庸才!何德何能?获得皇太后如此赏赉,孔令贻说的真对,你就是一个庸才。衍圣公孔令贻给慈禧拍马屁,结果就是割让台湾,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但这和衍圣公何干?那是朝廷的事情,儒家没有学好。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进犯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一路西逃,孔令贻赶紧给老佛爷上折子,希望慈禧老太后保重身体,不要操劳过度,歌舞升平的好日子会来的。衍圣公孔令贻这边给老佛爷上折子,那边就敲锣打鼓地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孔府供奉起来,当然里面还有大英帝国爱德华七世国王的宝像。衍圣公一点都不排外,紧跟时代步伐,知道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英吉利和德意志。气得国学大师,孔门子弟章太炎发文号召“山东士民为义和团,无为衍圣公”!
孔令贻1910年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宣统皇帝逊位,君主专制也寿终正寝,衍圣公彻底地失去了根基和“血脉”。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衍圣公孔令贻顿时方寸,感觉有点懵,他的政治经验和水平显然不知所措。历朝历代的祖宗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过去的换个王朝,一个新王朝的皇帝登基,衍圣公府“上劝进表”就行,但现在的问题是,连皇帝都没有了,怎么办。但孔令贻知道,谁说的算就依附谁,他立即给大总统袁世凯上贺电:"共和政成、国是大定,中华转运,民国开基;世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给慈禧太后上寿的是他,把德国和英国国王让进衍圣公也是他,现在给袁世凯祝贺还是他,原因无非就是让民国政府继续承认衍圣公的地位,袁世凯为了收揽人心,规定衍圣公每年由政府发放两千元银元俸禄,还额外拨给祭祀费一万两千元。孔令贻十分不满,钱给少了,袁世凯对此厌恶之极。
公元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聘请孔令贻为理事长,孔令贻立即强烈要求袁大总统登基,表示袁总统的君主立宪才是人心所向。袁世凯即将登基,他"不胜鼓舞欢呼",认为此举"慰四海元元之望"、"宏百年丕丕之基"。袁世凯为了争取支持。决定加封衍圣公为郡王。消息传来,孔府上下都沸腾了,接连唱了两天大戏,孔子后代已经当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如今晋升为王爵,真是可喜可贺。然而,仅仅八十多天,孔令贻又当回了衍圣公。公元1918年,张勋进京复辟,大清朝又回来了。孔令贻又是上表"日月同光,普天同庆",但表章还没上呢,大清就又亡了。此后徐世昌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孔令贻又是表达庆贺,继续讨好北洋政府。
公元1920年,孔令贻因背疽在首都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大总统徐世昌派人致祭,拨给治丧费三千元,他是孔林里埋葬的最后一位衍圣公。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衍圣公。此后孔令贻的儿子孔德成继任所谓“衍圣公”。民国政府始终按月给予工资2000银元(蒋介石月薪才800),这笔钱随着孔德成到台湾继续发放,直到2008年孔德成去世。台湾方面才下令,“衍圣公”后裔不再有“工资”不再有纳税人抚养,这2000多年的无偿饭票才算结束。堪称世界之最。
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最可恨的是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领土上大肆烧杀抢掠,孔子第77世孙孔德成居然打出“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口号,被国人痛骂。
所以蒋介石还是做了一个英明的举动:把末代“衍生公”孔德成逮到重庆来,免得又投降。但蒋公仍然失算,留下来看守孔府大院的孔令煜在曲阜大宴宾客,请了一堆侵华日军。当然这些日军对“圣裔”那真是太客气了,孔令煜要是坐下座,甭管什么少将中将,恨不得站起来吃饭。
在这表面的客气背后是尖锐的杀气,日本兵把孔府里里外外包围的死死的。孔令煜也算是“无奈”,只能“追随祖先的脚步”,写下了《复兴东方文化击灭宿敌英美完成大东亚圣战》这样的“大作”来,称:“友邦日本……既著先鞭,我国当策后效,以与共存共荣。”、“适值参战朝廷之时,定能与友邦为一体”。1943年,孔令煜发电文恭贺汪精卫“还都三周年”,电文肉麻至极,难以细读。
蒋公真是失算了,当初应该把孔府的人里里外外都给“请”到重庆来。孔府后人做汉奸,传承千年的“忠孝节义”轻易的被天下读书人的“道德牌坊”自己丢弃,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几千年以来,华夏大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进步的需要。而孔子的后人,衍圣公们却能一直延续,倒也是令人惊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巨大的影响力,在宋朝时期,还曾经出现了二宗并立的局面。
每当改朝换代,外族入侵之时,衍圣公的俯首称臣和外族首领的欣然接受,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互利用呢,衍圣公们想保全自己的特权和优待,而外族首领则需要孔子之名的支持,两者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与其感叹衍圣公的千年不绝,不如赞叹孔子之才。虽逝去千年,对后人的影响不减反增,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先人的智慧,犹如山间甘泉,连绵不绝而又沁人心脾。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的荣耀,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而不断绝的特殊公爵,与朝廷各取所需,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一人荣耀可供后世子孙沿用千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了。
在中国,孔子的名字无人不晓,孔子的思想早已渗透中华文明的每一寸胫骨,有人评价“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来”,无论是经济思想、政治思想还是教育思想,这都是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放眼世界的舞台,孔夫子的魅力不仅没有消亡。
反而是与日俱增,从“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到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到现在孔子学院的学院已达190万之久,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有一个词叫做历久弥新,愿孔夫子之智可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孔子被民间尊崇,是因为孔子有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对社会有明确的批判态度,而孔子后人却依附于皇权,积极维护皇权统治,没有丝毫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和举动,在面对封建社会已经衰亡的历史趋势下仍然顽固地坚守封建社会那一套,在面临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不能舍生取义,所以历代衍圣公才会被民间所不齿。
七十六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难怪互联网上对衍生公一系有这样偏颇的评价,但是并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是,孔府在中国存近上千年,似乎并没有对历史进步作出什么贡献,反而恶行累累。
历代“衍生公”膝盖比较软,鞭子却比较硬,对待普通的劳动人民那是毫不手软。
史学家往往将孔府定义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经过近千年的经营,孔府拥有横跨五省上百万亩的土地。“衍圣公”通过朝廷的赏赐、土地兼并等途径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庞大的家族财产,为了将这些财产保值,孔府家主“不得不”选择投降每一位可能的新统治者,以此保证自己家族财产的延续,这就是衍圣公投降背后的经济动因。
为了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和田庄,孔府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小政府”,按照朝廷六部的模式设有三堂六厅,其对族人、佃户等的管辖权甚至超过了地方政府,拥有审判权、逮捕权等等。甚至曲阜县的地方知县一直从唐朝开始就由孔家人担任,即便到了清朝乾隆时改变了成例,但地方官的权利仍然在孔府之下。
所以,孔府实质上是一个凌驾于地方权利,独立于中央权利之外的“小王国”。其下属的佃户如同奴仆一般,受到了极大的压迫。高王凌教授研究结果称,近代地主的地租剥削率实际上在30%左右,而孔府的剥削率则大约在百分之五六十,同时还需要承担政府规定之外的徭役杂税负担。
《重读地主史:孔府里的租佃斗争》一文中指出“孔府‘小社会里的租佃关系,明显较与之相对应的外部大社会里的租佃关系要紧张许多……简而言之,孔府的佃户们所面对的,不是什么单纯的大地主,而是一具政治怪兽。”
在特殊年代,学者们还写下了很多具有深刻批判意义的文章。《铁证如山从孔府的罪恶看孔孟之道的反动本质》一文指出:“孔子的‘仁和‘德是施于奴隶主的,而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从来都是缺德无仁,有的是血腥的残害和屠杀。”
晚年的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所以说是这一脉的人本性便坏吗?我不是这么觉得,只不过衍圣公这一个帽子扣在任何人的头上。世代延续的顾虑、家族的利益、传承千年的财产、为天下读书人守住文脉的道德牌坊,当一切的一切压到你的身上的时候,你是否会变了初心呢?
就好比投降日军的汉奸孔令煜和为人民服务的孔繁森,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血脉真的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差异吗?肯定不是的。所以,衍生公一脉如何人们可以自由评价,但其支系庞大,也难以定论。
我们应该从衍圣公的案例看到的是,当权力一旦失去了管束、腐败一旦有了土壤,即便他是被冠以“衍圣公”的名号,即便他是孔圣人的后代,即便他是全天下读书人的“道德牌坊”,他的道德也很容易被败坏。
我们要避免的,是再出现一个像孔府这样的特权阶层,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是“衍圣公”,但非孔家后人。
左起为时传祥、孔繁森、邓稼先
不过,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孔子后代对历史做出的贡献。我们固然要看到衍圣公毫无忠贞、凌虐百姓的一面;也要看到孔家后人中出了一些英杰,对历史做出过相当的贡献。
孔繁森,孔子第74代孙,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出发援藏之前他请人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服务15年,却因车祸不幸去世,享年50岁,他的遗物中也只有两件:8元6角钱;发展西藏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孔繁森代表的,同样也是孔家的后人的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演员孔祥德、世界知名钢琴家孔祥东、开国中将孔从洲、世界知名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围棋九段国手孔杰……这些孔家后人在各行各业都在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