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打尖是什么意思?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打尖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53 更新时间:2023/12/4 15:55:41

近些年来,古装剧可谓火遍大江南北,就连小编读小学的侄女都如数家珍,哪部电视剧发生了啥事儿都清清楚楚。

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主角一行人走进客栈,店小二立马热情地迎上来,开口就是:“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我们这里还有几间上房,要不要看看?”

那么问题来了,“住店”我们都懂意思,可“打尖”又是啥意思呢?它为什么会放在“住店”前面呢?别急,咱接着看。

1、关于“打尖”的记载

根据考证,“打尖”一词的历史其实并不悠久,是在清朝初年才开始流行的,一般出现在白话小说中,后来才普及到生活中。

比如《红楼梦》中写道:“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镜花缘》中写道:“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对此,清朝官员福格在《听雨丛谈》中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完整一点的解释就是:“出行感到劳累,来到店里打发一下舌尖,吃饱喝足之后再继续赶路。”

另外,著名纪录片里《舌尖上的中国》也用到了“尖”字,大意上就是指舌尖上有“味蕾”这一器官。

味蕾,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是人体中的味觉感受器,食品的味道第一时间便是能够被传输到味蕾之上,因此食品好不好吃,味蕾的反应是最不会骗人的。

结合以上三者,我们便能大概得出“打尖”的意思,即在路过或投宿的客栈里吃顿便饭,它的全称其实是“打发舌尖”,毕竟古代交通落后,出门办事通常要走很远的路,既然路过了客栈,自然要“祭祭五脏庙”,打发一下舌尖,才有力气继续赶路。

不难想象,打尖是一句方言,就是“打发舌尖”的简称,而舌头上又有着味蕾,因此久而久之,这句有几分诙谐的话语,便是传遍了整个中国,以及武侠小说。

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用到“打尖”这个词语,除此之外,其他朝代的电视剧,出现过“打尖”这个词就穿越了。

但要是说出处的话,据说最早是在《水浒传》里面被提到的比较多,之后便是在河北地区频频出现,这大概就是“打尖”一词的历史渊源了。

但这里要注意,“打尖”是京津一带的方言,并非全国通用,比如在广东一带,“打尖”的意思就变成了一些人不守秩序,插队的行为,也被称为“尖队”,所以在其他地方,店小二并不会问你是否“打尖”。

而且除了广东地区之外,将一些农作物的尖芽去掉,也有着“打尖”的说法,可见语言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灵活的东西,很有可能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词语,都有可能变成方言,说过方言的人,或多或少会有着这种感觉。

2、“打尖”的演变

中提到,“打尖”是从清朝初期才开始出现的,"打尖"这个词在明朝之前,其实是并不存在的。那么在此之前,店家又是如询问顾客是否要吃饭的呢?

根据专家考证,其实“打尖”是清朝人的误写,在元的小说中,他们把途中之餐称为“打火”。

因为古人在赶路的时候,通常要在野外生火做饭,这种行为就叫做“打火”,渐渐地,大家就用“打火”代表“吃饭”。

元代的《西厢记》里也写道:“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曾写到,“他们两个每天天色傍晚的时候就住酒店入睡,平时早上和下午的时候就在路上打火。”

“每天晚上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也就是第二天一早吃饱了上路。”

施耐庵是明朝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的是打火,后来到了明清后期,打火这个词慢慢就不再用了,比如清朝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道,

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从这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到了清朝时期,打尖已经完全取代了打火。

打尖这个词,经常在清初时期的白话小说中出现,

《听雨丛谈·打尖》中写道,"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疏证·释词·释言五》中对“打尖”一词也有过解释,“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

在《镜花缘》第六十三回中写道,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

“打尖”与“住店”常常连起来出现,"打尖"一般指的就是短暂休息就离开,而"住店"却表示,不是歇息一下就离开,而是要在店里住上一段时间。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把“打火”变成“打尖”呢?其实是因为古代“火”和“尖”字很像,被某位作者误写。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11记:“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寻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之后越传越广,再加上清朝的官话以北京话为主,故而“打尖”这个说法推广至全国,早已深入人心,便不做纠正,从此“打尖”就成了“吃饭”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听雨丛谈》

标签: 打尖古装剧

更多文章

  • 古代中书令是多大的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书令,古代官职,宰相

    只要把“中书令”名称拆开来,大致就能大概明白他的身份!“中书”很简单,就是“中书省”;“令”被用在官职上,都是指主官,比如县令、尚书令(尚书省最高长官,后来由实而虚,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ldqu

  • 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裴寂,裴炎,裴氏,士族

    史书没有记载俩人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关系。否则两个时代、祖籍都相近的人,如果有关系的话,史书上是一定会写到的。裴寂(573年-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其祖父裴融,父亲裴瑜。

  • 杨广的妃子们:隋炀帝杨广后宫妃嫔到底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广妃子,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与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为帝后镇日沉迷女色,后宫中搜罗的美女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种群芳争奇斗艳,风流猎艳的韵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间传说里都是数不胜数,那么杨广究竟有哪些宠妃呢?《隋书》《南史》等史书中明确记载杨广喜欢过的,且有姓氏记载的女人至少有5个:萧后、崔

  • 自始皇至晚清近百件玉玺 秦传国玉玺让人梦牵萦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传国玉玺,玉玺

    玉玺起源传国玉玺:全称“大秦万世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是王朝正统的象征。两千年前秦王嬴政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用“和氏之璧”镌刻皇印,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

  • 明熹宗乳母客氏如何走上登峰造极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熹宗乳母客氏,明熹宗,客氏,明朝皇帝

    乳母,又称奶妈、奶娘、奶母。在旧社会,有些富裕人家,往往会雇用家境贫穷的乳母哺养自己的婴儿。乳母以其乳汁精心喂养他人的孩子,树立慈祥、仁爱、可敬的慈母形象,赢得受哺者的爱戴、敬重与感恩。在上层社会,雇用乳母是普遍现象。如在皇室,遴选入宫的乳母,给幼小的太子(皇子)哺乳,用乳汁把他养大,一旦太子称帝,

  • 透过虚伪的史书,解读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李渊,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而流芳百世。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原本是没有机会称为大唐王朝第二个皇帝的,当时作为大唐储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么,李世民是怎样夺得太子之位,并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件当时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

  • 三姓家奴吴三桂为何要反 为何最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三桂,撤藩

    吴三桂拥兵十余万且西选遍天下,其所需财政支出也数目惊人三藩之乱其实质就是就是满洲与辽东军事集团的决裂。在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身于辽东的汉人四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三代(子耿继茂,孙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可以说清朝能拿下长江以南,很大程度

  • “陛下何故要造反?”——中国历史上三个窝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窝囊皇帝,傀儡皇帝,皇帝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最威风的,不但富有四海,还权力无边。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皇帝比较软弱,遇到了不地道的臣子,大权旁落,那日子可就难过了。南齐海陵恭王萧昭文:吃顿好的都难到了这个时候,别说呼风唤雨,就是想弄点好吃的,自己都做不了主,比如南齐的第四任皇帝萧昭文。萧昭文出生在公元480年,曾祖是齐高

  •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是个艺术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徽宗,宋徽宗书画

    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男人,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执政期间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升到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让中国的美学遥遥领先西方,影响了后世近千年。他促使了中国艺术的大繁荣,催生了像米芾、张择端等等一代大师。他也是一位荒淫无度的亡国皇帝在位25年轻佻为政、任性享受

  • 中国人的的“缠足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缠足,裹小脚

    缠足(裹小脚)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古代女性一般从四、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足者。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提到:“(八月)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