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古装剧可谓火遍大江南北,就连小编读小学的侄女都如数家珍,哪部电视剧发生了啥事儿都清清楚楚。
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主角一行人走进客栈,店小二立马热情地迎上来,开口就是:“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我们这里还有几间上房,要不要看看?”
那么问题来了,“住店”我们都懂意思,可“打尖”又是啥意思呢?它为什么会放在“住店”前面呢?别急,咱接着看。
1、关于“打尖”的记载
根据考证,“打尖”一词的历史其实并不悠久,是在清朝初年才开始流行的,一般出现在白话小说中,后来才普及到生活中。
比如《红楼梦》中写道:“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镜花缘》中写道:“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对此,清朝官员福格在《听雨丛谈》中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完整一点的解释就是:“出行感到劳累,来到店里打发一下舌尖,吃饱喝足之后再继续赶路。”
另外,著名纪录片里《舌尖上的中国》也用到了“尖”字,大意上就是指舌尖上有“味蕾”这一器官。
味蕾,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是人体中的味觉感受器,食品的味道第一时间便是能够被传输到味蕾之上,因此食品好不好吃,味蕾的反应是最不会骗人的。
结合以上三者,我们便能大概得出“打尖”的意思,即在路过或投宿的客栈里吃顿便饭,它的全称其实是“打发舌尖”,毕竟古代交通落后,出门办事通常要走很远的路,既然路过了客栈,自然要“祭祭五脏庙”,打发一下舌尖,才有力气继续赶路。
不难想象,打尖是一句方言,就是“打发舌尖”的简称,而舌头上又有着味蕾,因此久而久之,这句有几分诙谐的话语,便是传遍了整个中国,以及武侠小说。
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用到“打尖”这个词语,除此之外,其他朝代的电视剧,出现过“打尖”这个词就穿越了。
但要是说出处的话,据说最早是在《水浒传》里面被提到的比较多,之后便是在河北地区频频出现,这大概就是“打尖”一词的历史渊源了。
但这里要注意,“打尖”是京津一带的方言,并非全国通用,比如在广东一带,“打尖”的意思就变成了一些人不守秩序,插队的行为,也被称为“尖队”,所以在其他地方,店小二并不会问你是否“打尖”。
而且除了广东地区之外,将一些农作物的尖芽去掉,也有着“打尖”的说法,可见语言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灵活的东西,很有可能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词语,都有可能变成方言,说过方言的人,或多或少会有着这种感觉。
2、“打尖”的演变
上文中提到,“打尖”是从清朝初期才开始出现的,"打尖"这个词在明朝之前,其实是并不存在的。那么在此之前,店家又是如何询问顾客是否要吃饭的呢?
根据专家考证,其实“打尖”是清朝人的误写,在宋元的小说中,他们把途中之餐称为“打火”。
因为古人在赶路的时候,通常要在野外生火做饭,这种行为就叫做“打火”,渐渐地,大家就用“打火”代表“吃饭”。
元代的《西厢记》里也写道:“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曾写到,“他们两个每天天色傍晚的时候就住酒店入睡,平时早上和下午的时候就在路上打火。”
“每天晚上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也就是第二天一早吃饱了上路。”
施耐庵是明朝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的是打火,后来到了明清后期,打火这个词慢慢就不再用了,比如清朝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道,
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从这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到了清朝时期,打尖已经完全取代了打火。
打尖这个词,经常在清初时期的白话小说中出现,
《听雨丛谈·打尖》中写道,"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疏证·释词·释言五》中对“打尖”一词也有过解释,“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
在《镜花缘》第六十三回中写道,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
“打尖”与“住店”常常连起来出现,"打尖"一般指的就是短暂休息就离开,而"住店"却表示,不是歇息一下就离开,而是要在店里住上一段时间。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把“打火”变成“打尖”呢?其实是因为古代“火”和“尖”字很像,被某位作者误写。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11记:“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寻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之后越传越广,再加上清朝的官话以北京话为主,故而“打尖”这个说法推广至全国,早已深入人心,便不做纠正,从此“打尖”就成了“吃饭”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听雨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