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21年,明武宗一死,整个朝廷当中只剩下两个人说话还算数了,第一个就是死去皇帝的妈,明孝宗的皇后,当时的张太后;另外一个就是内阁的首辅大臣,大学士杨廷和。
明武宗3月14日过世,3月26日,12天,以那个时候交通环境,北京接他的队伍已经到了湖北安陆,就给了他六天准备时间打理行李,就上路,到北京。
路上又走了20天,到了北京城边。
到了北京城之后,朱厚熜说我先不进城,你先把我继位的礼节拿给我看。
按说这也是合理的,礼节给他准备好了,送给他看。
他一看说这不行,15岁的小孩就已经有政治敏感了。
朱厚熜说,这叫什么礼节,让我先从崇文门进?熟悉北京结构的都知道,这是中间偏东一点的城门。
让他从崇文门进,绕到东华门进宫,然后在文华殿先继位为皇太子,最后再登基。
我是谁的皇太子?我爹是谁?我爹是兴献王,在湖北已经过世了,我凭什么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
这就是嘉靖的政治敏感。
其实,这道程序确实也是临时加的,谁加的?我们只能推论,就是张太后做的主。
张太后打的这个主意其实也很简单,我儿子当皇帝当得好好的,突然死了,现在又弄一个皇帝,是他的堂兄弟,那问题来了,你先当皇太子,这个子是谁的子?就是我的子,我和明孝宗的子,你先过继到我家,当我的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我就还是正根的皇太后。
张太后是最有动机干这件事的,给15岁的小皇帝下一个套,只要你进了这个套,咱俩母子的名分可就算是定了。
但是万没想到,15岁的朱厚熜一眼就把她看破了,我不干,我妈另有其人,我爸另有其人,我凭什么当你们家儿子?就赖在北京城外,死活不肯进城。
把杨廷和急的,反复劝说,没用,小孩就坐那儿耍赖。
没办法,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而且这小孩手里就这么一张牌,别的他不懂,就是不干。
最后没办法,张太后这边只好让步,但让步来让步去,其实也是有一些交易,最后达成的礼节是什么?你不是不愿意从崇文门进东华门,从东边绕进来吗?行,你走正中间。
熟悉北京城结构的人都知道,最南边正中间是正阳门,现在的大前门,然后过大明门。
然后进来,进来之后,你先不慌当皇帝,你先看一眼你那个死去皇兄的灵位,人家给你皇位了,好歹去打个招呼。
打完招呼之后,去拜见一下张太后,然后到奉天殿成礼,登基当皇帝,奉天殿就是今天的太和殿。
这就叫一个皇帝各自表述了,在张太后看来,你当皇帝之前先来拜见的我,我好歹是个妈。
可对于朱厚熜来说,什么妈不妈?我只不过是碰巧路过,看了你一眼而已,怎么你就是我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留下了大量的再解释空间,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发生在他继位典礼的当天,大臣们正在准备典礼,这小孩突然看见了大臣给他准备的继位诏书,替他拟的。
突然因为当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死活不参加典礼,耽误了很长时间,最后左右的人死劝活劝,他才把这个典礼给搞完。
是哪一句话出了问题?叫「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前半句没问题,奉皇兄遗诏。
问题就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祧」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继嗣,「入奉宗祧」就是我来继承原来皇帝继嗣祖先的责任。
小皇帝不干了,说什么叫继嗣祖先的责任?你继嗣祖先可包括继嗣你爹,你爹可不是我爹,我不继嗣他,就为这个词又开始闹。
但是后来他还是妥协了,因为他觉得这个不太重要,就没有太坚持。
第三件事情,就是定他这个年号。
我们现在都知道他的年号叫嘉靖,但是原来阁老们、廷臣们给他拟的年号,叫绍治。朱厚熜为何不选绍治,选择了嘉靖这个年号
小皇帝又不干了,说不用这个年号,为什么?毛病就出在这个「绍」字上,因为这个字带有继承的意思,坚决不继承,我继承谁?我谁都不继承,我就是命好,你们家死绝了,我才当皇帝,我不继承你们家。
不用这个年号,最后他自己改名叫「嘉靖」,看看这个人有多倔。
2
嘉靖皇帝作为一个权术家的第一个优势,就是有超常的政治敏感,他还有第二个优势,就是知道分寸,什么东西该争,什么东西不该争,他争的都是那些一旦踏进这个圈套,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东西,他就一定要争。
如果仅仅是临时性的一些说法上的问题,他觉得就可以妥协。
15岁,我们一定要反复强调这个年龄,这就拉开了明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序幕,就是大礼议。
所谓大礼议,就是关于这个国家最大礼节的一场争议。
争的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可笑得要死,就是嘉靖皇帝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看来,这不是有病吗?有什么可争的?但在当时,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天字号事件。
为什么?因为一个皇权系统,他的合法性就来自他的皇统,就是你爹是谁,决定你能不能当皇帝,老皇帝死了,应该由他儿子继位,可是他又没儿子,怎么办?就从近支皇族当中过继一个孩子给这支皇统,然后把这个皇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儒家经典一直坚持的一条规则。
但是嘉靖皇帝就是不认,他说我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我不过继给你们家。
又不是我自己想当皇帝,是你们请我来的,我反正不当你们的儿子。
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可这个矛盾在儒家的礼法系统当中暂时又没有合适的解法,就引发了这场争议。
他继位的第三天就给朝臣们下旨,说到湖北把我妈接来,我想我妈了。
大家觉得也可以理解,一个小孩,才15岁,就去接他妈。
又过了两天,他又下了一道诏旨,说我妈快来了,你们倒是议议看,我见了我妈,我管她叫什么?将来我去祭祀我爹的时候,我管他叫什么?你们拿个方案出来。
这些事在杨廷和这些人看来不叫个事,按老规矩办就行了,他就上了一道奏折,写明了一个安排,就是你以后管你的亲爹亲妈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皇叔母兴献王妃,而管死去的明孝宗,管他叫皇考,因为你已经过继给他了,就这么个安排。
而且杨廷和觉得,我在这个安排当中已经很够意思了,亲爹亲妈,我看在你的面子上给他们加了俩字。
第一个字是皇帝的「皇」字,很值钱吧?第二个字,是一个「大」字,他原来叫兴献王,现在我让你管他叫兴献大王,这已经很给你面子了吧。
但你想小皇帝他怎么能够接受这个方案?他最计较的就是这一点。
但是这个时候的嘉靖皇帝已经表现出一个权谋家的本色,他没有闹,前面讲的那几个故事,感觉他就是一个很拗、很犟的一个小孩。
其实不然,这一刻他不犟了,把奏折发下去,说重拟,我不满意,你们重新拟。
杨廷和这些人心想真费劲,一个小皇帝不太懂礼节,这样吧,我再给你上一份奏折,我把这个事怎么来的,包括前朝的一些例子,什么汉哀帝、宋英宗的例子,宋代一些大儒,像程颐这些人怎么说的,我都给你写上,你一看就明白了。
你要懂规矩,这就隐含了一种教训的意味。
这第二封奏折上去,按照我们对于嘉靖皇帝脾气的理解,他肯定是继续发下去,你们再议再拟,达不到我目标,我不善罢甘休。
但是人家没这么干,他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处理,把这封奏折留中不发。
什么叫留中不发?就是皇帝觉得这件事情我也不便于批示,也不想大家去讨论,我就留在皇城之中,不把这个奏折发下去,这叫留中不发。
按说留中不发是对付那些想无限期搁置的事件,就是这事算了,一般采取这个方法。
可是他是要达成一个既定目标,他怎么会留中不发?这就看得出嘉靖皇帝一个权谋家的本色了,他是在等一件事,什么事?就是朝臣当中出现裂痕,文官集团出现叛徒。
你杨廷和虽然是首辅,但也不能一手遮天,有的是低品阶的官员想飞黄腾达,他们想替代你的位置,他们知道皇帝跟杨廷和已经杠上了,这些人就会站出来,他就等。
第二封奏折上去是1521年5月的事情,等到了7月,终于把这个人给等到了,此人叫张璁。
张璁其实前半辈子挺不顺的,一直在考试、科举,等到了47岁才考中了个进士。
大礼议爆发的时候,他还在礼部当实习生。
大家想想看,一个47岁的大叔当实习生,也很不好意思的,按照当时人的看法,47岁,就别找什么机会了,好好当官,回家光宗耀祖,随时准备退休算了。
但是张璁这个时候突然觉得,在嘉靖和杨廷和之间发生的这个矛盾,是他人生的一个绝大机会。
在这儿说一句公道话,明代史料对于张璁这个人的道德评价和能力评价,其实都很高,张璁后来也当到了国家的首辅,是明朝的一代名臣。
我们不去推断他的动机,他到底是想投机取巧,还是想捍卫真理?我们不做评价。
总而言之,他是当时整个文官集团中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杨廷和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一个战友,嘉靖终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当然张璁讲的是什么道理,杨廷和讲的什么道理,大礼议过程当中的桩桩件件的细节,都是那个时代人的那种咬文嚼字。
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刚开始嘉靖皇帝就觉得皇叔父兴献大王不好,想让他爸也当皇帝,「我爸也当皇帝了,我就不必给别的皇帝当儿子了」。
争来争去,先能不能给一个皇帝的「帝」字?后来就争成了,叫兴献帝。
随后再争,能不能加一个皇字?再后来又变成了兴献皇帝。
过后又说,兴献皇帝你们还要在前面加个本生皇帝,就是生我的,他是靠沾我的光才能当上皇帝,能不能把「本生」两个字再去掉?
后来又争,说兴献皇帝能不能入太庙,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后来再争,说这些祭祀的礼节能不能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样?嘉靖皇帝反正前半生基本上就在干这个事,各种各样的争。
争来争去,明朝历史上真就出现了这么一位,他从来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享受的待遇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样的皇帝。
如果你在史籍当中看到一个叫明睿宗的人,就是这个兴献王,实际上他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
总而言之,大礼议就这么争来争去,最高潮是什么时候?是嘉靖三年。
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其中有一个阶段,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这个国家整个统序就要乱了,我们跟你拼了。
两百多个大臣,其中就包括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这个时候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了,其实被削职为民了,因为跟嘉靖皇帝关系搞不好。
杨慎接过父亲的钢枪继续战斗,带领两百多个官员,说不行,今天不把这个事争出个好歹来,我们绝不回家。
就跑到故宫的左顺门,就是今天的协和门。
在那个门前跪在地上哭、号,然后摇晃那个门,喊着太祖、太宗,有人不干了,等等。
此时的嘉靖皇帝再也不像他刚刚继位时那么温良恭俭让了,还什么驳回,嘉靖皇帝说,喊是吧?都给我抓起来。
两百多个人是吧?查,谁带头的,先下到诏狱打板子,然后剩下接着查,两百多个人最后有180个人廷杖。
廷杖就是直接按翻了打板子,这不是说给你一个羞辱就完了,真是照死里打。
一顿板子打下来,180个人当中,19个人伤重不愈,最后死掉了。
嘉靖皇帝一旦掌握了权力,那种迅猛的出击就是我破坏一切规则,按我的规则来。
说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他的权术当中的一个特征,前面说了两个特征,第一,政治敏感特别好;第二,对分寸的把握特别好。
现在,又显露了他的第三个特征,叫对时机的把握以及拿捏的火候,妙到毫巅,该认输的时候认输,该等的时候等,该出击的时候绝对给你龇出獠牙。
看到这儿,你仍然会觉得大礼议距离今天好远,那帮人跟疯了一样,为那一个字争什么争?你还别说,嘉靖皇帝争这个还争上瘾了。
他一生执政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后面这二三十年,他主要躲在宫里面炼丹、迷信道教,就干这些事情。
前半段这一二十年,他可是个很勤奋的皇帝,可是他的勤奋跟别人也不一样,他最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跟大臣们去讨论儒家的这些礼制。
这个讨论可不是大礼议,讨论他爹妈的封号问题,他什么都讨论,祭天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看不顺眼的,他就想改。
根据李洁非先生的观察,他说他看过《嘉靖实录》,前半段简直就没法看,嘉靖皇帝天天在这儿搞一个学习班,在那儿开个研讨会,不厌其烦地跟臣子们去争论这些事情。
而且嘉靖统治的中期还出了两本大书,《明伦大典》《大礼全书》,都是把他研究礼制的那些心得写成书,而且不仅在中国刊印,还要发到外国,这是我皇帝本人的学术成就。
他刚刚进宫的时候,杨廷和这些人觉得这个小孩子不懂规矩、不懂礼,但是后来他居然自学成才,成为有明一代在这个方面学术成就很高的一个人。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嘉靖皇帝也挺可爱的,原来是为了自己敬爱的父母去争一些东西,争着争着久病成医,最后成了一个专家,还是个很有钻研精神的皇帝,他的性格当中没准儿也有点可爱的东西。
错了,嘉靖皇帝哪里是这个目的?
编后语
所谓“礼”,在古代其实就是不成文的宪法。“礼议”也就是关于宪法的讨论,宪法是立国之本,那么关于宪法的解释权就很重要了,这涉及到路线问题。外藩继大统,是一如既往的纪念先皇,还是大张旗鼓的纪念他爹,这里头的政治内涵完全不同。
明朝的大礼议一案,如果我们划一个坐标,以事件时间为纵轴,以各种政治力量为横轴,会发现很有意思。
所谓纵轴,也就是从君臣、朝臣之间争议少年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亲生父母的尊号地位、祭祀待遇等问题开始,到形成其最后结局的全过程的持续时间。那么这个过程有多长?是三四年,还是七八年,或是十七年,还是二十四年?
在中国古代社会,王朝体制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家国同构,因此皇帝的家事也就是国事了,大礼议就不是蛋疼的名号问题了,而是一种现实政治格局重构的方式,是皇位更替之际,人事和制度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斗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来看,直到嘉靖二十四年,太庙修葺完毕,嘉靖他爹以“睿宗”庙号入太庙并在武宗(正德)之上,嘉靖皇帝的权力才算彻底稳固下来。
所谓横轴,也就是大礼议事件涉及到朝中的各方力量:少年天子、外廷朝臣、内廷宦官、勋贵、外戚……还涉及到地方官员不同派系和地方豪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甚至还牵扯到已故的太祖、太宗、仁宗、孝宗、武宗,其中太宗朱棣的庙号就被嘉靖改成了成祖,因为太庙名额满了,仁宗居然被祧出了太庙……
政治事件中的胜负,必然导致人事上的升黜。嘉靖前期,从内阁、部院以及科道等文官体系的调整,到赋税制度的整顿与改革,从对宦官、勋贵利益的抑制、到对三皇(皇田、皇庄、皇盐)的清理等等,无不与大礼议有关。
在大礼议事件中,王阳明虽然没有公开表态,私底下还是支持少年嘉靖的,当然,这肯定不只与平定宁王之乱时杨廷和黑了他一手有关,更多的是思想方面(朱子学与王学)的冲突,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参考资料
杨廷和《明史》、胡凡《嘉靖传》、田澍《嘉靖革新研究》、翟爱明《“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