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满族与女真族的关系弄不清楚,竟然还有说满族是通古斯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历史上满族、女真族以及通古斯人的那些关系。
说到清朝,有很多奇葩的概念,比如大清国不读“da清”,要读“dai清”。
一直以为这大清国的大和大明、大宋一样,代表牛,谁知道读“dai清”,而据说这是蒙语“常胜将军”的意思。(这个咱们姑且一听,没有严谨考证)
还有就是,史书经常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清朝与金朝都是女真族所建立的,只不过清朝前身是努尔哈赤所立“后金”政权,国号与金朝是一样的为“大金”,后世为了加以区分称之为后金,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继位后于1636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大金国号为大清。改名字是因为如果还叫“金”的话,容易引起汉族的抵抗情绪,毕竟宋的时候曾经不共戴天。
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这金国为什么是大金,有个大字,这是从元朝开始的习惯,忽必烈给自己的元朝叫“大元”,后面的大明、大金、大清都跟着有了个大字。明代朱国祯在他的《涌幢小品》关门针对国号做了说明,“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
虽然同为女真族所建的政权,但是金朝是女真族中的完颜氏所建,而清朝皇族是爱新觉罗氏,两者之间虽然笼统来说都是同一部族,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实是有着天差地别的。
金朝被蒙古所灭,蒙古后来灭南宋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元朝,时间到了明朝,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而努尔哈赤出自建州女真部,经过几百年时间变迁,到了努尔哈赤时他所在的建州女真与当年金朝之女真其实差别大多了,只能说同一族,而且很多学者认为努尔哈赤并非真正的女真后裔,这个颇有争议,就不细说了。
可是,网络有这么一种说法:满族是通古斯人。
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郝晓辉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写到:“最早满洲人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
连满族后代自己都认了“通古斯人”为祖先,貌似这事就是板上钉钉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
所谓的通古斯人,这其实是个族群名词,它有狭义、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来讲,通古斯人指代的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外东北,以及中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一带的族群,最早其实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
狭义的通古斯人≈鄂温克人。
广义来讲,凡是发音习惯与通古斯人语族相近的,都泛指为“通古斯人”。
这含义,其实就是讲“通古斯语”的族群。这个定义范围就比较宽广了,它包含的民族有:满族、锡伯族、赫哲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奥罗奇人、那乃人、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鄂罗克人、埃文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目前生活或者曾经生活在中国东北至西伯利亚一带,他们所形成的就是通古斯族群。
看到没,所谓通古斯人,无论狭义的鄂温克人还是广义的通古斯族群,其实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种定义。
再打个比方,世界上使用英语的人种很多,都能叫做“英国人”吗?
咱们说回满语,不可否认,它的发音确实属于广义的“满通古斯”语族,原因也很简单,很久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的确来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甚至也曾在通古斯河一带待过,很自然的,他们染上“通古斯方言”,纯属正常。
但是后来,满族人不断南迁,最后甚至入主中原,一统江湖将近300年。
而也正是入主中原的那些年,满族的文化、文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与其发源的通古斯文明,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满族≠通古斯人,他们之间,顶多能扯上一句“五百年前是邻居”。
完颜女真:最早的出走者
既然满族人不是通古斯人,那么我们印象中,努尔哈赤的“后金”和完颜女真的“金”是沿袭的关系又是否站得住脚呢?
先说说完颜女真。
完颜女真的历史渊源其实很长,他们的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中的肃慎(鹰的意思)人;汉朝之后,肃慎人又被称为挹娄(读:yìlóu,鹿的意思);到了公元5世纪的晋代,他们又改名了,叫:勿吉(意为丛林)和靺鞨(读:mòhé,林中人的意思)。
至于他们为啥这样频繁改名,那是因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其实都是部落名称,哪个部落强大,整个族群就当他们是老大!
直到隋唐时期,靺鞨人大祚荣实力膨胀,建国号为震国,后来更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从此一个繁荣二百余年的渤海国,诞生了震国和渤海国,正是女真人建国的开始。
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肃慎讹传成了“女真”,并从此被“注册商标”,永久使用。
再后来,渤海国又被突然兴起的契丹给灭了,女真人重又回到了一盘散沙的部落时代。
这些部落中被契丹人直接统辖的,叫做熟女真,而没有编入辽国户籍的,就叫生女真。(注:后来的金太祖完颜阿古打,就是生女真。)
部落状态的女真人,根本不算是个统一的民族,而是大大小小30多个部落,大家今天你揍我,明天我打你,与其说是同一民族的“兄弟”,不如说是互相抢地盘的“恶邻”。
这种互相掐架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快200年,直到后来,经过完颜盈歌、完颜乌古乃、完颜阿骨打等人的努力,才终于又形成了统一的女真部落完颜部,并最终掀翻了庞大的辽帝国(当然,这也是赶上了好时候)。
完颜女真估计自己也想不到,所以急于和那些穷亲戚撇清关系,灭掉北宋后不断南迁,醉心于北宋那些复杂的礼仪文化,这和有些暴发户有钱后一样。
尤其是到了海陵王完颜亮这一代,他不但直接把集团总部搬到了幽州(北京),而且连祖陵都搬了过来你们这帮“孝子贤孙们”,以后哭丧也得在北京哭!而这,基本上和白山黑水就彻底说“拜拜”了。
从此以后,完颜女真和东北的女真故地,从文化到血缘,都已经没啥关系了。只不过,在女真故地,完颜部落“光荣创业”的故事,却从此“永”流传。
其他女真也梦想有朝一日,能进入中原,过过皇帝的瘾。
胡里改人和建州女真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光荣创业、融资上市”的完颜女真离开出走之后,女真故地迎来了新的主人胡里改人,他们正是完颜女真出走后的最大“赢家”。
所谓胡里改人,原本其实是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的边缘部落,他们跟骤然兴起的女真人相比就是野蛮人,因为完颜女真根本没正眼瞧过他们。
据《金史乌春传》记载,金女真把胡里改人比做狗彘(猪)。所以,历史上的完颜女真人,根本就没有把胡里改人当成女真“同胞”。
但是,完颜女真出走以后,这片女真故地,那可就是胡里改人的天下了。
说是他们的天下,他们受欺负并不少,除了成吉思汗的子孙经常蹂躏他们,后来新兴的朝鲜李氏王朝也时不时揍他们一下。
努尔哈赤的祖宗猛哥帖木儿,甚至还接受过朝鲜国王李芳远的官职,成了明朝小弟的小弟,好在明朝这位大哥够意思,朱棣不仅把猛哥帖木儿和他的部众解救了出来,允许他们回到中国东北故地居住,还封他为建州左卫都督。
从此,“建州女真”便成了他所在部落的名字,若干年以后,
努尔哈赤就诞生在这里。
建州女真和满族
努尔哈赤的故事,咱就不多说了,知道点清史的,都能划拉划拉他的“伟大创业史”。总之,他这辈子几乎都在砍人和被砍之间艰难创业。
但是到了公元1616年,57岁的努尔哈赤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毅然决定发行IPO他在赫拉阿图(今辽宁新宾县)建国了,国号是“金”,当然咱们都叫它后金。
其实,努尔哈赤自己也知道咱是胡里改人的后裔,跟完颜女真压根就没几毛钱关系。
但要对全是文盲的女真部落(连文字都没有,必须是文盲)解释“建国”,那太难了。就这帮泥腿子想建国,他们肯定得问“建国”是个啥?
为此,努尔哈赤干脆直接扯了一面大旗“金”,意思很明显,“祖宗”干过的事,咱再重复一遍就行了!
不过,努尔哈赤可能自己也没想过,他打造的这块“金字招牌”,不但行情持续看涨,而且最后重组上市、一统江湖。所以他们的民族仍然是建州女真。
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是有野心的。
他认为,女真的本义就是打鱼狩猎,描述了民族的性格,现在他既然要入主中原,做全中国的皇帝,如果继续沿用女真族的这个壳,那就等于打鱼狩猎的民族将统治中国,会让人感觉很掉价,所以皇太极感觉一定要改族名。
再说女真各个部落之间盘根错节,皇权经常受到威胁,为了重新洗牌,皇太极认为可以趁着改族名的机会,重新梳理下八旗制度,这样能够党同伐异。
还有一点就很迷信了。明朝属于火命,女真改为满洲后,就有两个“水”,水能灭火,所以他把国号由后金改为清,民族改为“满洲”,也就是“满族”的由来了。
可见,今天的满族,与历史上的建州女真、胡里改人是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也属于广义的通古斯语族,但不是通古斯人,与完颜女真,更是没半毛钱关系。
金国,女真族和清朝,满族是同一个民族吗?为什么大金国不梳辫子?金朝女真和清朝女真(满族),都属于通古斯族群下的肃慎。金朝的完颜家族出自于现在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
金朝女真也梳辫子,只是与清朝女真的样式不同。毕竟,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联盟,各有自己一些不同的风俗习惯。金朝完颜部等嫡系部落,早就跟着金朝皇帝入关享福去了,只有那些关系疏远的生女真部落才被留在了黑龙江冰天雪地了。
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他们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传说在舜、禹时代,他们已与中原有了联系。他们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而到了辽国时期,他们开始被称为“女真族”。
11世纪女真向契丹(辽)称臣,受尽压迫。在历史上,女真族的完颜部落的完颜阿骨打一统女真各部,推翻辽国的统治,建立了金国。紧接着是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又联合南宋消灭了金国。虽然,金国被灭了,但是女真族依然存在,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在明朝的时候,女真族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而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在皇太极的时候,将女真族更名为“满族”。因此,女真族就是满族,只是不同时期的叫法不同。还有就是金国是女真族完颜部落建立,而后金(清朝)是建州女真建立的。
再讲讲满族
东北号称是物产丰富的黑土地,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在东北发现了很多能源,再加上内地人闯关东之后,在东北发展农业大丰收才打响了黑土地的名号。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生活在这里却是很艰难的,原住民不会也不想耕地,只是靠捕鱼为生,满脑子想的就是南下去富庶的中原地区劫掠一番。所以,这个地区的人口很难持续增长下去,而蒙古灭亡金,又令女真人口锐减。
蒙古铁蹄四处征战,让那些失去家园的游牧民族四处漂泊,有一部分人就漂到了东北,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通古斯人,而他们迁入东北也是持续将近一百年的事情。到了明成祖朱棣彻底打败北元之后,掌握了东北的控制权,将所有生活在东北的人统称为女真,并划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
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元朝首先把追随金朝入关的女真,也就是生长于汉地的女真,全部算为汉人。而把还继续生活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的生女真,设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生女真人和水达达。
在1403年,永乐5年,明朝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招募当地的女真南下定居,主要是想从这里征兵,随同朱棣进攻北方的北元势力。这些人与金朝女真的区别在于,金朝女真实际上属于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而清朝女真,实际上就是在金朝被遗留在东北的生女真,斡朵里、胡里改等万户府的后代。在永乐年间,元朝封的斡朵里万户府首领猛哥帖木儿归顺明朝朝廷,随后追随朱棣北伐蒙古,建立战功。
为此,永乐皇帝将猛哥帖木儿的部族分封在建州三卫,为明朝守卫边疆。一百几十年以后,建州左卫就出现了努尔哈赤,建州三卫也成为了清朝女真的核心骨干力量。
将他们称为女真,是根据这里的原住民称呼的,但是这些人中绝大部分并非女真的后代。在经过明朝将近300年的时间,这片生活在东北的、来自不同民族、不同人口的,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了新的民族。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直接改名为“满州族”。
这个词语传播到欧洲后,很快就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类别。1736年,法国汉学家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指出,“贝加尔湖周围的土人,莫斯科人称为Toungouse,鞑靼人称为Orotchen”。
当然,“通古斯”一名,并非通古斯民族的自称。根据史禄国的《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鄂伦春-鄂温克人的自称是oro?on。
总而言之,通古斯人最初即鄂温克-鄂伦春集团的统称。
20世纪初,作为民族分类的词语,通古斯遭到废弃。与此同时,苏联、西欧的语言学者们发现,满人、赫哲人、鄂温克-鄂伦春人在语言方面拥有很高的相似性,应该属于同一种语系,故而将他们划入阿尔泰(Altaic)语系下的满-通古斯语族(Manchu-Tun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