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
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明太祖的第四子。不同于多数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传统,朱棣的皇位是从比他低一辈的侄儿建文帝手里夺来的。
朱棣残忍地杀害了许多不为己用的能臣,并一手创建了臭名昭著的东厂,因此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很好。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王朝真正地稳定了下来,他带来了大明二百多年的长治久安,从这一点看,朱棣确实具备一个优秀皇帝的素质。
从出身来看,朱棣不是一个普通的皇帝,他的出身要比别的皇帝曲折神秘得多。数百年来,朱棣身上一直有两大谜团困扰着后人,其中一个便是,明成祖朱棣生身之母究竟是谁?
六百多年来,史家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不休。
《明史》及其它得到世人认可的相关正史中,都明确记载明成祖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第四子,马皇后所出。但是,从当时到现在,对于朱棣之母究竟是谁都存在争议。
为啥?因为朱棣登基后,曾篡改过大量明初史料。
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件事,建文帝朱允炆在史上留下的痕迹很少,除了一些不得不记的重大事迹,他的性情爱好、家庭生活简直是个谜,人们只能从历史事件去推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其实是很奇怪的,哪怕朱允炆只当了4年多皇帝,身边照样有记录其言行举止的史官,为啥没有资料呢?
原因很简单,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朱棣毁灭,就连私家记述也遭到朱棣的禁止。朱棣这样做,是为了淡化朱允炆的存在,消除他在位时的影响,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然了,仅仅这样还不够,想要名正言顺的登基为帝,朱棣还需要一个正宫嫡出的身份。倘若他的确是马皇后所生,那不需要动什么手脚;倘若他不是,很可能顺手修改一下,以减轻继位的非议。
那他到底是不是呢?很大概率不是。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第三任国君。
也许是朱棣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关于他的身世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般来说,《明实录》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永乐实录》记载:高皇后(马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次上(朱棣),次周王橚。”也就是说,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子。
但问题是,我们所看到的《永乐实录》是被明成祖修改过的,实在是不足为信。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吴晗就已考证出,马皇后并没有生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都不是她亲生的。
《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的记录“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棡,次上,次周定王。”
意为马皇后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朱棣,五子周王朱橚(朱棣同母弟)。但问题是,《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朱标、朱樉、朱棡的生母是李淑妃。
朱标这里应该是误记,因为朱标出生时,李淑妃的父亲还没有投奔朱元璋,几个月后才来,并献上女儿。
朱樉和朱标的出生日期很近,朱标生于1355年10月10日,朱樉生于1356年12月3日,只隔了一年多,同母不是不可能,但也挺少见,朱樉是李淑妃所生更为合理。
这就让人自然而然产生一个怀疑,朱樉是这种情况,朱棣会不会也如此呢?
古代讲究嫡庶、排行,朱樉排序在前,若是庶子倒也罢了,再有嫡出的身份,势必损害到朱棣的利益。马皇后再宽宏大量,也不能看着亲儿子吃亏。而如果朱棣像朱樉一样,也不是马皇后生的,她自然不会计较这个问题。
况且还有一个疑点,马皇后这五个儿子,恰好是朱元璋的前五子。
要知道,朱元璋虽然曾经落魄,但初露锋芒后,就有很多人在他身上投资。郭子兴是一个,把义女马氏嫁给他,还有个郭山甫,主动让女儿给朱元璋当侧室,就是后来的郭宁妃。
随着朱元璋实力越来越强,这样的人就更多了,到他攻下南京时,早已妻妾成群。他虽然对马皇后感情深厚,但并没有为她守身的概念。这样一来,前五子都是马皇后所出就显得有点怪。
最大的可能,是朱元璋为了确保马皇后的地位,让前五子都认她为母。在一定范围内,这应该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朱棣继位后,刻意弄假成真,坚称自己的母亲就是马皇后。
这也可以理解。无论朱棣起兵的理由多么的冠冕堂皇,都无法改变所谓的“靖难”就是造反的事实。要是再没个嫡子的身份,受到的指责、经受的阻力肯定更多。
那么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呢?很多历史学家考证,是来历、姓氏不详的碽妃。著名学者傅斯年先生认为,朱棣是碽妃所生,马皇后养育,碽妃身份低微,因而名声不显。另一名学者吴晗先生也支持傅斯年的观点。
另一个证据,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明孝陵中,神位正中是帝后,左边第一位是李淑妃,右边第一位是碽妃。
神位如何安排有着严格的规定,不是心血来潮随便放的。
马皇后去世后,李淑妃代掌后宫,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无论她有没有生朱樉、朱棡,都是后宫第二位,排在左边第一很合适。
但碽妃没有美名流传,在后宫也是个小透明,默默无闻、不太得宠,家世背景什么的更是无从提及。朱元璋有后宫妃嫔20多位,她凭什么排在右边第一?
《南京太常寺志》称这是“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还给出了解释,碽妃有此殊荣,是因为她生了朱棣,而朱棣继任皇帝,母凭子贵。据说朱棣还曾为碽妃修建大报恩寺,他可能也是内心有愧吧,为了稳固皇权,当上皇帝也不能彰显生母。
《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后世史学家认为,这里的“母”指的是嫡母,而非生身之母。
朱棣的生身之母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疑似朱棣的生母的有马皇后、碽[gōng]妃、李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蒙古翁氏等人。
朱棣在正式场合有句口头禅:“朕高皇后第四子也!”意思是马皇后生的第四个儿子。
有专家认为,这是朱棣在为自己篡位捞取名正言顺的资本,既然是马皇后嫡子,继承皇位就是合法的,为此,朱棣不惜篡改正史。
主管礼仪太常寺官员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是专门记载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事,记载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正中的神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左边第一位是淑妃李氏,她之所以排在左侧的首位,是因为她生了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三个儿子;右边首位是碽妃,生明成祖,这个顺序三百多年没有改动。
《枣林杂俎》记载:“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马皇后没有生育,她所谓的四个儿子,都是嫔妃生育。
《南京太常寺志》这本书后来遗失,但是《国史异考》、《三垣笔记》等史料延续了这一说法。
《三垣笔记》还特意强调指出: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初一,学者钱谦益到孝陵拜谒,他发现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和《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右侧首位是碽妃,很显然,碽妃的地位仅次于李淑妃。
碽妃在《明史》中不见记载,姓氏不详,“碽”也许是姓氏,也或许是封号,这位地位高贵却又不见于正史记载,令人生疑。
明代史学家张岱也曾去过孝陵,亲眼看到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
何乔远的《名山藏》记载:“成祖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注:臣于南京见《太常志》云帝为碽妃所诞生,而《玉牒》则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
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南京太常寺志》所载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而《实录》顾阙不载何耶……”
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为己子,事甚秘……”
张岱考证认为,明成祖朱棣出生的时候,马皇后也有孕在身,于是就把朱棣收养在自己身边,对外宣称是自己所生的儿子,这件事在当时属于宫廷秘密。
关于这个问题,民国学者傅斯年、吴晗等人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作出了充分的论证。
虽然这些记载和论证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也算是间接证据。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得知,朱棣的生母就是碽妃。
遗憾的是,这位碽妃的生平我们无从知晓,她的儿子朱棣抹去了她在世间留下的所有痕迹。
正史没有碽妃的详细记载,笔记类野史则振振有词。
民国学者陈作霖在《养和轩随笔》一书中记载:“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
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养为己子。”
陈作霖说他幼年时到南京大报恩寺游玩,发现正门内的大殿一直封闭不开,咨询一些当地老人得知,这个大殿是祭祀碽妃地方,碽妃本是高丽人,生下燕王朱棣,后被马皇后收为养子。
关于明成祖的生母,还有元顺帝妃洪吉喇氏、翁氏等说法,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言,有机会再和读者阁下探讨。
也许越是上位方式不怎么光明正大的皇帝,越是注重自己的出身。但公平来说,朱棣比朱允炆优秀太多,更适合执掌初建的大明王朝。至于他的母亲是谁,真的不重要。就算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又怎样?难道还能抹杀他的功绩?不可能。
朱标也不是马皇后所生,他的母亲是孙贵妃
由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位,所以称帝后在政治上极不稳定,受到千夫所指。为了稳定自己的皇帝权位,朱棣下令修改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很多史料记载,给后人认识洪武年间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皇室内部资料方面,包括《太祖实录》在内的史料大量被删改,于是留下了不少历史谜题。其中懿文太子朱标的身世之谜便是如此产生的,也在后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明史》上说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但朱标出生前后却没有马皇后怀孕的记录。而《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朱标为李淑妃所生,与《明史》说法截然不同。
朱标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在历史上一度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虽然现在主流的历史学观点认为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但在史料证据上却存在很多矛盾之处。又因为有着《南京太常寺志》的文献史料,所以这一直是研究明史的学者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从《明史》上看,朱标的出生记录是非常模糊的。按照记载,朱标是至正十五年出身于太平富豪陈迪的家中,母亲是马皇后。但这个记载中有个很大的疑点,那就是马皇后什么时候到的太平?根据史书记载,至正十五年是朱元璋攻打集庆的重要一年,也是他事业的转折点。
这一年朱元璋先是攻占和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和州被元军包围,战况紧急。然后朱元璋率军突破包围,顺势向集庆进发,路上攻占了太平。朱元璋在第一次攻集庆时,太平又再次被元军所包围,直到第二年三月集庆城破,元军才撤退。这个记载中有个问题,是元军七月时包围和州,此时马皇后正在和州,还组织军中将领的家眷支援前线。九月初朱元璋攻占太平,九月底时第一次集庆之战便拉开了序幕。从这个时间节点来分析,马皇后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进入太平,否则根本赶不到在太平富豪陈迪的家中生产。
最为碰巧的是,朱标的生日正是在这个九月份。也就是说马皇后是在临产的最后一个月从和州抵达太平,然后非常匆忙地完成的生产。这在现在社会或许可能,可是在战乱频繁的元末战争时期简直就是奇迹。除此之外,马皇后生子的频率也被人质疑。按照《明史》的说法,马皇后除了生朱标外,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令人惊讶的是,这是发生在至正十五年到至正二十一年的六年间。也就是说马皇后六年生了五个儿子,其中朱标和朱樉的出生间隔仅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
在战争时期,如此高频率的生产简直让人感到恐怖。可到至正二十一之后,马皇后就没再生子,直到十七年后的洪武十一年,才生了朱元璋的长女宁国公主。然后又过了三年,她才生次女安庆公主。这个生产频率与之前连生五子的高频产出截然不同,不得不让人感到怀疑。
要知道至正十五年是朱元璋的事业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战争频率最高的一年。他们两口子聚少离多,很多时候马皇后在后方组织后勤,而朱元璋在外地打仗,哪里有机会生孩子?即便是攻占集庆后的前几年,朱元璋也面临元军和张士诚部的联手攻击,根本顾不上家庭生活。
因此从历史背景来推测,朱标的出生是存在很多疑点的。后来《南京太常寺志》的公开,这个疑点就更加显著了。按照这部史料记载,太庙配享时马皇后所在是没有子嗣的。朱标和朱樉、朱棡是配享在李淑妃下面,而朱棣和朱橚是配享在碽妃下面。在关于朱棣身世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朱棣不可能是马皇后的儿子。他的母亲碽妃的身份可能不是高丽人或元朝人,应该是朱元璋在战争时期的其他妾室。朱棣登基后为了让自己变得合乎明朝法理,故意隐藏了母亲的身份,把自己强行的安排到马皇后名下。
如此说了《南京太常寺志》应该是可信的,似乎朱标就是李淑妃的儿子。可从其他的史料推测,朱标又不太可能是李淑妃所生。从李淑妃父亲李杰的墓志铭看,李杰是在至正十六年投靠朱元璋的。如此看来,李淑妃到朱元璋身边的时间在朱标出生之后,那怎么可能是朱标的母亲?而且李淑妃只比朱标大三岁,这就排除了李淑妃生子的可能性。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就存在重大错误。可是从这些记载来看,这是经过嘉靖皇帝朱厚熜批准的,是为了修改朱棣的庙号而专门修订的,理论上不应该存在错误。
实际上从这部分内容出现的历史背景来看,也是存在很大争议的。朱厚熜改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目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皇帝地位,使自己的皇位具备正统的合法性。所以在管理皇室内部事务的太常寺方面,对应的记载文档一定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他将朱棣从宗改为祖,也有着把朱棣即位看作明朝重建的意思,而朱元璋时期就成了单列的另一个王朝。从这个角度看,朱棣是不是归属于马皇后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把朱棣摆在碽妃的序列上是可以的。因此只需要把朱棣和朱标并列,就能够让朱棣的皇位符合法理。
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太常寺志》似乎是故意压下朱标的地位,使其与朱棣平行,目的是让朱棣符合明朝皇室的继承制度。所以朱标等其他皇子都不能放在马皇后之下,否则朱棣都不具有合法继承权。为了将朱棣提升为成祖,朱棣也不能放在马皇后之下,这就使得马皇后的子嗣被悬空了。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朱标被列在李淑妃之下很可能是朱厚熜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皇位增加合乎法理的地位。那么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层面,那朱标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呢?为什么史料中存在如此多的疑点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一点就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内容是朱厚熜为了维护朱棣的合法地位而做的修改。如此看来,关于朱棣的内容是可信的,而关于朱标等其他皇族的内容存在很大疑点。所以朱棣是碽妃之子的可能性极大,而朱标是李淑妃之子的可能性极小。依照这个推论,那朱标几乎百分百就是马皇后的儿子了。可是从朱元璋的嫔妃序列来看,这种说法也是具有疑点的。至少马皇后三年产三子的疑点就没法解答,她怎么可能有如此高的生产频率?这种现象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战争年代。
其实在马皇后和李淑妃之间,朱元璋还有位孙贵妃。这位孙贵妃的地位很高,仅在马皇后之下,辅佐马皇后管理后宫的。虽然从时间段上看,朱标出世时孙贵妃只有十三岁,而且她在十八岁才被朱元璋纳为妾,但从朱元璋对待孙贵妃的特殊态度上却让人生疑。
孙贵妃无子,但朱元璋却对他恩宠有嘉,很多生儿子的嫔妃在地位上远不如孙贵妃。这种现象在封建时代是非常少有的,不得不让人怀疑朱元璋的出发点。更让人质疑的是,孙贵妃去世时,朱元璋让所有皇子为孙贵妃戴孝,甚至于朱标发生冲突,这就非常不正常了。
孙贵妃地位虽高,但毕竟不是皇后。马皇后还在世的情况下,朱元璋让所有皇子给孙贵妃戴孝,这已经是非常过分了。最为过分的是,居然让皇太子朱标服丧三年,这就太奇怪了。为了这个事情,朱标这么老实的人都跟朱元璋起了冲突,气得朱元璋拿剑砍朱标,这是多大的火气?虽然最后在马皇后和大臣们的劝阻下,朱标没有以太子身份服丧,但周王朱橚还是代替朱标服丧三年。这种明显有违皇族礼法的事情,朱元璋竟然逼着儿子干,这就太过反常了。所以有理由怀疑,这位孙贵妃才是朱标的亲身母亲,而马皇后只是嫡母和养母。
朱标拒绝给孙贵妃服丧的理由很明确,就是嫡子不跟庶母服丧,这是完全符合礼法的。朱元璋强迫朱标服丧,还逼着其他儿子戴孝,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是马皇后的葬礼,这么做到无可厚非,但孙贵妃毕竟不是皇后,而且皇后还在世。但如果孙贵妃是朱标的亲身母亲,那事情就合情合理了。
根据朱标出生的时间来看,他从孙贵妃改为马皇后之子并非不可能。当时朱元璋刚刚打下集庆,开始以此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谋求脱离红巾军的序列。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稳固,也让手下的将军们有个盼头,搞个世子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将朱标作为马皇后的儿子,在政治上是有很大象征意义的。
有人可能会对孙贵妃的年龄,和她被纳妾的时间提出质疑。这个倒比较好解释,多半是朱元璋故意为之。毕竟那时候是战争年代,时间上就是朱元璋说了算,也没有专门的起居注。为了让孙贵妃的嫌疑少一些,稳固朱标的太子地位,把两人关系说得越浅,对朱标也就越有利。从这个角度推测,孙贵妃也很有可能是朱标的母亲。如果这个成立,马皇后在进入集庆后三年生两子就合理多了,至少朱标的出生不会那么突兀。毕竟进入集庆后局势相对稳定,马皇后生子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从上述分析来看,孙贵妃是朱标母亲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