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其实是名人墓地,散落着大量的名人墓地。比如西湖的南面有张苍水墓、章太炎夫妇墓。西面有于谦墓、俞樾墓、盖叫天墓。北面有林和靖墓、岳飞墓、秋瑾墓、苏小小墓等。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墓葬,与美丽的西湖山水相互衬托,成为西湖超越自然景观,兼容人文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一首《谒岳王墓》中,就曾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意思是:西湖正因为有岳飞、于谦这样的历史人物长眠在青山绿水间,才更让世人所器重。
事实上,西湖原本就是位于杭州城西面的山地,历史上很自然就成为这座城市居民去世后,选择安葬的地方。因此,虽然西湖边处处有名人的墓地,而且西湖周边确实也有当代的公墓存在,但也不代表西湖自古就是名人公墓所在地。
应该说更多的是历史选择了这些人,让他们长眠在西湖的山水之间,彰显着中华核心文化的无限生命力。
杭州孤山和西泠桥附近坐落着三十多座名人墓冢,1964年,为了“扫除腐朽反动的思想影响,改变与‘鬼为邻的不合理现象”,这些名人墓冢被集体迁至鸡笼山马坡岭脚下。1965年1月29日,杭州西湖边孤山旁的秋瑾墓也消失了。
周总理叫停拆墓运动
据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代理部长的陈修良回忆,早在秋瑾墓被拆10年前,也就是1955年,毛泽东已有拆除西湖边名人墓的念头。
从这年11月至第二年1月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住在杭州的刘庄,也就是今天的西湖国宾馆。有一次同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一道凭栏远眺,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名人坟冢,感慨道:“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这些坟墓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江华闻言连连赞同,表示立即照办。一夜之间,西湖边,特别是刘庄草坪上的一些墓冢就被搬掉了。
西湖边自古以来名人墓葬众多,尤其是被称为“西湖人文荟萃之地”的孤山,自南宋隐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鹤子”终老一生后,这里一直是名人们心仪的长眠之地。尤其是晚清、民国之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陆续归葬于此,孤山由是成了“西湖深厚人文底蕴的一部分”。
也因此,杭州市委对拆墓之事颇多抵触。3月1日向浙江省委打报告称,“对孤山、西泠桥一带坟墓,我们决定保留不动者,有秋瑾墓、苏小小墓、林和靖墓、徐锡麟墓,苏堤西头张苍水墓、章太炎墓亦均未动”。其他如陶成章墓、苏曼殊墓、武松墓等十四座,则被拆除搬迁。
地方民主党派人士更是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提意见。周恩来随即致电浙江方面,叫停了这场拆墓运动。其后,已经动手拆除的12座名人墓还得到了修复,1950年代的这场风波,就此告一段落。
“扫此荒唐”
这只是拆墓风波的暂时平息。
1964年,正当中国社会生活急剧泛政治化之际,毛泽东秘书胡乔木在西湖汪庄5号楼休养时写的一首《沁园春·杭州感事》,成为拆墓风波再起的由头。
胡乔木的原词是:“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犹污半面妆。天共我,吼风奇剑,扫汝生光!”该词送毛泽东审阅时,毛泽东将末句改定为“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修改后还加了批注:“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今日仅仅挖了几堆朽骨,便以为问题解决,太轻敌了。至于庙,连一个也未动。”这阕毛泽东亲笔改过的词,在当时的《浙江日报》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布,成为“拆墓运动”的檄文。胡乔木说:“毛主席在西湖刘庄眺望,见古人坟墓,与鬼为邻,很不高兴啊!”
省委不敢怠慢,12月2日晚,从西泠桥头的苏小小墓开始,一场突击拆墓运动开始了。遂开始拆毁于谦、张苍水、徐锡麟、裘绍、尹维峻、苏曼殊等墓、武松牌坊等,还有淞沪战役、北伐纪念碑及菩萨佛像。1965年炸开秋瑾墓,将其遗骨扔进瓦罐埋葬。
在1964年这场拆墓风波中,杭州城内纷纷传言,苏小小墓棺椁内只有一只红色绣花鞋,并无骨骸。同样因传说而家喻户晓的武松,其墓冢也在这晚被毁。
长久以来,世人都认为武松墓只是想象冢,不过美术家姜丹书却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一经掘发,赫然有棺,且长大,而棺木已朽,从朽缝中窥见其骨亦颇长大,乃即壅复原状。”当武松墓在1964年被打开时,姜丹书的描述果然被证实: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然后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也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
墓劫
无论衣冠冢、想象冢还是空冢,在1964年12月2日那个晚上,西湖边三十多座墓冢都被挖开,分类处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裘绍、尹维峻夫妇、徐锡麟、陶成章合为一组,苏曼殊、林启、徐寄尘、惠兴、林寒碧为另一组,随后地方政府于12月15日在鸡笼山马坡岭修成了10座小型合墓。至于苏小小墓、林和靖墓等,则“拆除后不予重建”。而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征用了鸡笼山马坡岭脚的15亩土地,整理后作为辛亥革命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墓地。
基本搬迁完毕后,1965年1月28日,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决定,拆除西湖西泠桥附近的最后一个坟墓,也就是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秋瑾墓。
到3月6日,这场为期一个半月的“彻底革命、除旧立新”运动,分5批一共拆掉坟墓654座。
墓地回迁
当秋瑾等人再次被记起时,已是15年之后。
“文革”结束,随着岳庙重建,名人墓冢也陆续回迁。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的另一端重修。1988年,似乎连政治“不达标”并无骸骨的苏小小,也因才情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受到礼遇,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攒尖顶亭,名“慕才亭”。新千年时,章太炎墓、于谦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纪念祠堂,也被回迁或恢复。
然而,并非每一个迁到马坡岭的名人墓冢,都能顺利回迁。
“当时迁坟非常仓促,几乎是一夜之间,很多坟冢没有任何记号,只有问村里的老人。”杭州名人纪念馆馆长沈建中说。
苏曼殊等人的墓冢,因为墓碑毁于文革,加上当初草草重埋,一度无法辨认,有的墓只能看到隐隐约约的小土堆,有的则完全湮没。最终只能立碑纪念,而无法再寻回他们的遗骨。
著名的西湖坟墓变迁
岳飞墓
岳飞墓,其实已经不仅是墓了,是祠,是庙。现在称岳庙、岳王庙。人们尊岳飞为王,这是对岳飞的赞,是对民族英雄的敬与爱。岳王庙里不只有岳飞墓,还有与岳飞同时被害的岳飞长子岳云之墓,张宪、牛皋祠。
岳飞墓和岳王庙占地21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米,是西湖旁所有名人墓中占地最大的,由墓园、忠烈祠、纪念馆组成。
北宋末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但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班师。在议和过程中,岳飞被秦桧、张俊等人诬陷,被捕下狱,后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牛皋一同被杀害。
岳飞被害时,临安府有位狱卒叫隗顺,他为人忠义,对岳飞一向仰慕。岳飞被害后,隗顺冒着生命危险乘夜将岳飞遗体背出城外,偷偷埋在九曲丛祠旁边。为了日后能够辨识,隗顺将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遗体腰下,并且在坟前栽种了两株桔树。隗顺到死也没看到岳飞平反,但他相信岳飞总有昭雪的一天,临死前专门托付了儿子。
岳飞被害于1142年,20年后的1162年,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即位。宋孝宗准备北伐,为顺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谥武穆,并以500贯白银征寻岳飞遗体。隗顺的儿子将岳飞埋尸处告知官府。岳飞遗骨才得以迁葬到西湖旁的栖霞岭。岳飞墓建于1163年。
1221年,将近一轮甲子之后,岳飞墓旁边的佛院智果观音院改成专门祭祀岳飞的功德院,当时的皇帝是宋宁宗,是宋高宗赵构的孙子辈。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岳王庙的前身。
宋朝年间,战争频仍,岳王庙一度年久失修。进入元代,杭州的地方官重修了岳王庙。这一次增加了与岳飞同时被害的张宪、牛皋的祠宇,同时在精忠园里,加修了启忠祠,供奉岳飞的父母,绘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图画。
太平天国时,岳王庙被毁。1865年重修。民国时期,1918年再度重修。最近一次大修是1979年,按南宋风格进行一全面修整,墓道两旁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遗物。
岳王庙前有四个铁像,长跪在岳飞墓前,他们是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万俟卨。关于这四个罪人,有一个古代的段子,说的是人们到岳飞墓前都要往四个跪着的铁像吐口水,秦桧的后人不忍看到先人这样被千人唾万人骂,便悄悄将几个铁像扔进西湖。不料,几天后,西湖水变得臭不可闻,人们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几个曾在岳飞坟前跪着的铁像浮上水面,人们才知道是几个遗臭万年的家伙搞臭了整个西湖水,众人设法将它们重新安置到岳飞坟前跪下。
岳王庙岳飞纪念馆后门立着一块高2米有余的石碑,上书:“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这是岳飞的至理名言,900年后的今天仍是至理名言,仍放之四海皆准!
武松墓
距西泠桥头几十米的地方有一座墓叫武松墓。大家都觉得奇怪,不少游客认为是假的,武松打虎发生在山东,武松墓为何会在西湖边上?
西湖边的武松墓很难说是假的。《金瓶梅》《水浒传》都写了武松,武松似乎是虚构文学人物,但史料记载,武松确有其人。《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西湖大观》等史籍都记载,北宋的时候杭州知府中有个提辖叫武松,他有侠肝义胆,勇于为民除恶,乃壮士。根据记载,武松原本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相貌奇伟,曾在涌金门外卖艺。其时杭州知府叫高权,他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就招他进入知府,让他充当都头。都头武松不断立功,知府提拔他为提辖。后来知府高权得罪了权贵,被人诬谄,罢了官。武松也受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杭州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跟他父亲一样是大奸臣。他倚仗乃父权势,鱼肉百姓,民众怨声载道,称之为"蔡虎"。武松对蔡虎恨之入骨。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门前,等蔡鋆前呼后拥到得门前,武松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结果了蔡虎的性命。官兵蜂拥而上,武松被擒,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杭州的武松杀死蔡鋆蔡虎《水浒传》是否据此创作出武松打虎的故事?不得而知。
1894年,在杭州涌金门修城墙的工人挖出一具比平常棺材更长更大的棺材,棺材和头上“武松之柩”几字清晰可见,字甚大,每字大约六寸见方,凸刻,贴金,金色未变,棺形完好,漆色黑里泛红,但木已杇。起初,人们以为是空冢、想象冢或衣冠冢,但掘发后,从朽缝中窥见尸骨长大,便重新复土,恢复原状。1924年,武松墓迁到西泠桥旁,出资人是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并建造了墓碑。《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一书提到,西泠桥畔"武松墓"当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黄、张、杜三人。
1955年武松墓曾被毁,1964年武松墓被掘开。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放。现在看到的武松墓,是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的。
苏小小墓
苏小小墓,地面上为一座亭,名“慕才亭”,在孤山旁的西泠桥头,紧贴西泠桥。
苏小小何许人?生于何年死于何年已无法考证,相传她是六朝(指三国至隋朝这段时间南方的6个朝代,公元222年-589年)时南齐钱塘(今杭州)的著名歌妓。
一名歌妓,墓得以建在西湖边上。此墓尽管历经劫难,但至今仍保存,那肯定是非同一般的歌妓了。
苏小小,南齐名妓,有美貌,更有才,“貌绝青楼,才空士类”,《乐府诗集》收有她一首小诗:“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是,红颜薄命,一说年十九咯血而死,一说仅活了20岁。据说,苏小小死后,受她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根据苏小小“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为她在西泠桥旁建了座墓。清乾隆时,在墓上筑亭一座。
唐代大诗人李贺写有一首诗,题为《苏小小墓》;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写有《苏小小歌》;曾在杭州任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将苏小小入诗:“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金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写有《题苏小小像》;明代文学家徐渭写有《苏小小墓》;清康熙年间,一个叫“古吴墨浪子”的文人,写了一部小说叙述苏小小从出生到19岁香消玉损的一生。
小小的慕才亭,上刻着整整12幅对联,它们都出自名家之手啊!
苏小小墓1964年12月被平毁。2004年,苏小小墓亭(虽叫墓,其实只有亭)按原样修复。修复过程中,根据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遗留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本来面目。苏小小墓亭上的12副柱联由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
秋瑾墓
秋瑾墓在孤山北、西泠桥西侧,正好与苏小小墓成对角。
秋瑾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
秋瑾生于1875年,1907年就义,别名鉴湖女侠。她是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女权和女学倡导者、辛亥革命三杰之一。
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准备起义,因与绍兴起义相呼应的安庆起义失败,绍兴起义事泄,秋瑾在绍兴被捕,于7月15日就义于轩亭口。
秋瑾墓经十次迁葬。
始葬: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1908年2月,根据秋瑾“埋骨西泠”遗愿,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秋瑾墓,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墓顶设汉白玉雕像。(即今墓)
林逋墓
林逋墓,位于西湖孤山北麓放鹤亭南边。林逋,谥和靖先生,此墓又称林和靖墓。
林逋(967-1028年),北宋隐士。林逋墓在放鹤亭的侧后。放鹤亭原本不建在这里。放鹤亭是苏东坡好友彭城隐士张天骥(号云龙山人)所建的一座亭。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与云龙山人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苏轼后来写了《放鹤亭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放鹤亭、云龙山人因此而得名。时代久远,徐州的云龙山的放鹤亭,毁了建,建了毁,毁了再建。
西湖孤山的放鹤亭,是为纪念林逋而建的。林逋居西湖孤山,喜欢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说。此放鹤亭内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是根据清康熙南巡到杭州时亲手书写南北朝鲍照所作的《舞鹤赋》刻成的。
盖叫天墓
盖叫天墓在杨公堤的路边。杨公堤是公路、汽车道,紧贴车道有一座山门,上书“学到老”,拾级而上,穿过山门,就看到盖叫天的墓了。墓碑上书“艺人盖叫天墓”六字。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1888年生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表演艺术以武生戏为主,武戏文唱,自成盖派特色。1971年去世。
墓地山门上“学到老”三字的落款为“英杰先生嘱宾虹癸巳年九十”。黄宾虹是现代著名山水画一代宗师,生于1865年,癸巳年是1953年,黄宾虹虚岁90。如果是专为墓地而写,那么盖叫天应该是在1953年最晚1954年为自己建了生圹。山门以石为柱,成四角亭,石柱上刻着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这幅对联不知出自哪位名家,它将盖叫天的大名、艺名、名作巧妙地镶嵌在联句之中。《十字坡》《三岔口》京剧名,盖叫天的代表作。
山门的背面,上书“慕侠亭”三字,让人想到西泠桥畔苏小小的慕才亭,不知是否受其影响。两侧亦有一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联句是陈毅副总理1956年评价盖叫天表演艺术的题词,1985年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盖叫天的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他自己选址建的生圹。巴金在《随想录》中谈到盖叫天的墓。巴金说,他1961年到西湖,为写稿在招待所住了三个星期,与一位同在招待所写作的朋友每天吃过晚饭一起散步,常常走到盖叫天老人的墓道才折回来。“马路上几乎没有人,光线十分柔和,我们走在绿树丛中,夜在我们四周撒下网来。我忘不了这样愉快的散步。盖老当时还活着,他经营自己的生圹好多年了。有一次时间早一点,我走进墓道登上台阶到了墓前,石凳上竟然坐着盖老本人,那么健康,那么英武,那么满意地看着刻着他大名的红字墓碑,看着坡下的景色,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同我谈话好像在自己家里待客人。我们一路走下去,亲切地握手告别。”巴金说,这是他与盖老最后一次交谈,后来听说盖老被迫害致死。“不用说他无法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坟墓里面,连墓道,连牌坊,连生圹,连石桌、石凳,全化做尘土了。”盖叫天墓在文革期间遭毁坏,是难免的,只是不知何时重建。
于谦墓
与前述名人墓相比,于谦墓离西湖稍远一点点,位于三台山,不过跟其他名人墓比起来,离西湖还是很近的,它与盖叫天墓的直线距离,不足千米。
于谦(1398-1457年),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名臣,曾任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职,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雄”。1449年,明朝皇帝朱祁镇(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境内)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或“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于谦拥立景帝,抗击瓦剌南侵,捍卫了京师。1457年,明英宗复位,于谦被害,归葬于三台山。英宗死后两年,新皇帝为于谦平反,诏复原官。23年后,另一位皇帝下诏在于谦墓旁建立祠宇,并题额“旌功”。
于谦墓于1966年被平毁,1982年重修。现在的于谦祠是1869年重建的。墓前所立"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碑一方,1982年由书法家沙孟海重书。墓道长100米,立有八尊石兽。墓前祭台,香炉都是明代遗物。
西湖迁墓往事
多年以前,为了对西湖景区加强管理,杭州市政府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后发现,景区内墓葬任意侵占风景区内土地资源现象严重,既影响景观,又破坏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调查组专门向杭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制止西湖风景名胜区墓葬之风的具体建议及措施,杭州市人民政府接受建议,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墓葬进行全面清理,并于1989年3月发布通告。
但不是所有的墓葬都一迁了之,在西湖边的一些名人墓被保护下来,湖光山色和名人效应相互辉映。西湖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底蕴的深厚,拓展着旅游的深度。今天去看,西湖边的名人墓葬保护,它们所走过的曲折之路,彰显着时代的变化。
清代时,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先后在城内行宫和西湖行宫居住过。城内行宫在吴山脚下的太平坊一带,叫太平坊行宫;西湖行宫在孤山一带,叫孤山行宫。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浙江省军政府将城内行宫的100多间房子,接手过来,作为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娱乐场所,市民的红白喜事、做生日唱堂会都可在这里进行,有的房子则作为商店的仓库。后来由杭州的商会接管,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浙江省商业厅所在地。
当时的浙江省军政府将西湖行宫作为在辛亥革命时牺牲的先烈的墓地,如:1912年10月在孤山东麓建的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墓;1912年10月在平湖秋月对面孤山东麓,为浙军攻克金陵(南京)天堡城战役而牺牲的41位烈士建的“七星坟”,以及投身辛亥革命的竺绍康墓;1918年在孤山北麓建了苏曼殊墓;1920年冬,在孤山北麓建了裘绍、尹维峻夫妇烈士墓……他们先后都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孤山行宫便成了不成文的辛亥革命先烈的陵园。
换句话说,城内的太平坊行宫是活人的场所,城外的孤山行宫则成为死者的场所。
民国政府成立后的杭州,当时还不叫杭州,叫杭县。西湖是杭县管辖的范围。当年的杭县县长叫民政长。杭县有些还是沿袭旧制,无法管理浙江省军政府在西湖上筑墓的事。今天杭州饭店对面的大片土地,都是凤林寺的寺产。1907年7月15日秋瑾牺牲后,因她生前说过仰慕岳飞,若牺牲后希望能葬在西泠桥畔与岳飞墓相望。为实现秋瑾的遗愿,她的盟姐徐自华、吴芝瑛,就与凤林寺和尚商量购置墓地。凤林寺和尚得知秋瑾女侠之事,慨然捐地为秋瑾筑墓。遗憾的是,秋瑾墓筑好后,没有几个月,就遭清廷平毁。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0月秋瑾灵柩移回杭州,1913年农历六月初六,秋瑾墓建成。同样,陶成章、杨哲商、沈由智三烈士,在1912年1月22日,灵柩由上海绍兴会馆迁到杭州凤林寺前寺产的土地上筑墓安葬。
西湖孤山一带辛亥先烈的墓葬就是这样开始的。那么在西湖的山里的墓葬呢?如灵隐寺附近原有一座“五代坟”。怎么叫“五代坟”?清末民初杭州有一位号称“蒋半城”的蒋海筹,称得上是一位实业家,他在灵隐附近买得一块山地,建了一座从他这代开始,到他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辈的规模宏大的墓地,杭州人叫“五代坟”。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至1926年期间,当时的中国在北洋政府及其军阀的统治下,战乱未曾停止过。北伐战争后的1927年5月17日撤销杭县,杭州正式建市,成为省会城市。
1927年1930年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是张静江,在他任上,1929年6月杭州举办第一次西湖博览会。1928年他与时任杭州市市长的陈屺怀一起踏看西湖景区,看后认为,孤山、北山街、西泠桥、岳王庙一带,将是西湖博览会的核心部位,有的要设分馆。当时西泠桥上与苏小小墓相对处有一座松风上人墓(如上图),松风上人是清末白衣寺僧。他生前为佛教总会创兴儒学,并为学而舍身。但是张静江认为西泠桥畔怎么可以建与苏小小墓亭相对应的建筑呢?和尚怎么能与才女相伴,似荒唐矣!即令将松风上人墓与亭拆除。
他们还见到西泠桥东侧有一座坍败的梁氏墓,石人石马还在,于是将墓地清理干净,建成“镜湖厅”为政府所用。
自此,西湖边不伦不类的墓葬和有损西湖景观的墓葬开始清理,在清理的同时,对西湖名人墓如苏小小墓和陈文龙墓、岳飞墓都进行了整修,苏小小墓上光滑溜溜的墓顶就是这时建的。孤山行宫也正式定名“中山公园”,陈屺怀还请沙孟海题写了“中山公园”的匾额。
1927年11月1日任杭州市长的陈屺怀,对西湖边建筑加强了管理,制定了《杭州市取缔西湖建筑规划》,其中第五条:孤山全部关于私有土地,市政府预备依法征收,建设大规模之公园,自本《规划》公布后,禁止一切建筑。根据文字分析,一切建筑应该包括筑墓建坟。
后任的杭州市市长赵志游、周象贤(周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士)进一步对西湖的禁葬制定了规则。1932年杭州市政府第77次市政会议通过《杭州市禁葬区域内已葬坟墓登记规则》,明确划定环湖禁葬区、公路边禁葬区及风景名胜所在地150米以内禁止营葬。杭州首批公墓于1936年6月竣工(见《杭州通鉴》675页),并同时开放营葬。与此同时,市政府特布告全体市民“定于本月十六日起,禁止在市区内公墓以外各地营葬”。
从这一布告中可以看出,自1936年6月16日起西湖风景区内是禁止营葬的了。这样一来,对西湖风景区内虽然已做好的生圹(音kuàng,为生前预造的坟墓),但未营葬的,一律不得安葬,如:为秋瑾筑墓的徐自华,她的生圹在孤山,她是1935年7月12日逝世的。由于杭州市政府1932年有禁葬条例,于是不能葬于孤山,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她妹妹徐蕴华于1943年4月16日请石工帮忙,将徐自华棺柩埋入孤山生圹。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西湖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11月16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西湖风景区管理条例》,对西湖风景区内的公园、亭榭、花草、树木、庄墅、寺庙、祠堂、湖面、溪泉等,不论公有或私有,一律列入保护管理范围。1950年7月1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布《西湖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不准私自开垦、营葬和放牧。
杭州刚一解放就规定西湖风景区内禁止营葬。有些名人去世后希望葬在西湖山水间,但未能如愿。如著名学者陈寅恪逝世后,家人要求将陈寅恪葬在西湖边其父亲、清末学者陈三立的墓地旁,未获许可;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曾为西湖新十景题过景名碑,生前希望百年后能葬在西湖山水间,也未予同意。杭州出生的美国人司徒雷登,生前希望百年后能归葬西湖,由于西湖禁葬的缘故,现今归葬在半山的安贤园。
据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代理部长陈修良的回忆: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14日期间,毛主席同浙江省委书记江华一道凭栏远眺,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坟冢,影响西湖的景观,感慨道:“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这些坟墓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让死人也过集体生活不好吗?”江华闻言连连赞同,表示立即照办(《陈修良文集》)。
于是,孤山、西冷桥畔一带就开始拆除墓冢。浙江省有关人士向周恩来总理反映名人墓葬要不要同样拆迁,总理对省里的领导说,“这些古迹也是西湖景色的一角,人们对它还有一定的感情。”1957年3月21日24日,周总理陪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西罗基从杭州饭店走向“楼外楼”时,在苏小小墓前驻足,对省里的领导说:“苏小小墓是西湖上的一角,不要拆迁掉”(见《浙江省外事志》)。
但由于种种原因,西湖边的一些名人墓葬在当时还是被拆迁了。2002年,我拜访过秋瑾墓迁墓人陈而扬,他说,秋瑾是穿着皮鞋去行刑的,棺材里有皮鞋后跟,一柄短剑,黑头发里还有一枚湖绿色玉簪。据笔者考查,1907年7月14日(六月初五)山阴知县李钟岳审秋瑾后,秋瑾想自己已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把这玉簪送给禁婆,哪知禁婆说:这是母亲给你的,还是你自己留着吧!秋瑾便将玉簪插到自己的头发里。
迁墓人陈而扬和市文管会的员工朱德班告诉我,当时尽管匆忙,但忙而不乱,每口棺柩上都贴有名字和标签,移到马坡岭后按名字排列,补矗墓碑,还有一张坟墓示意图,这张图我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后来重修西湖文化名人墓的确凿依据!
时光流转到1981年,杭州市有关部门对革命英烈的坟墓予以修复。
秋瑾墓
秋瑾孙女写信给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她们想到西湖祭扫祖母秋瑾的墓。邓颖超很快做了批示,浙江省和杭州市领导相当重视,市文保所高念华和朱德班来到秋瑾墓葬的迁移地,将秋瑾骸骨找到。他们在岳庙里拼接秋瑾骸骨,发现颈骨留有刀痕,骨殖甏里有一块皮鞋后跟,这与当年拆墓人陈而扬所说的完全相符。杭州市政府选定孤山北麓西冷桥畔重新修建秋瑾墓,并用汉白玉雕塑了秋瑾像。
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在杭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将迁葬到马坡岭的辛亥英烈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陶成章、沈由智、楊哲商和浙军攻克金陵陈亡将士墓(七星坟),迁葬到龙井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位置,建起辛亥革命烈士陵园。辛亥英烈裘绍、尹维峻夫妇和姚勇忱于2001年后迁葬到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苏曼殊、林启、惠兴、徐自华、林寒碧墓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经常来到马坡岭,与当地村民多次到山里去踏看,看到隆起的小土堆,村民说这就是坟包,东边这个坟包应该是和尚(苏曼殊)墓,因为是他们亲手埋的。
2004年12月,我写了一封信给杭州市的领导,希望能为中国做出过贡献的文化名人,立一块“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
我的信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市园文局领导还邀请我陪同他们到墓地现场踏看,最终认定这里就是埋葬苏曼殊、林启、惠兴、徐自华、林寒碧的墓地。终于在2005年12月5日建成了“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将湮没40年的西湖文化名人重见天日。2007年6月林启曾孙林衍茂一行九人来到马坡岭,看到曾祖父与苏曼殊葬在一起,高兴地说:“过集体生活多好呀!曾祖能与曼殊大师在一起真的是荣幸焉!”
魏源墓
魏源是我国“放眼开世界”的第一人,他的《海国图志》名闻于世。1857年魏源病逝于清波门外长桥边的东园僧舍,葬于南屏山麓的方家峪。
魏源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清理墓葬时,墓碑被砸断,附近农民拉回去作猪圈。我于2002年找到魏源墓守墓人的后代沈莲娣,在她陪同下到山上找到无碑的魏源墓。于2005年在墓前立了魏源墓的纪念碑。2018年春,魏源墓得以重修。
胡则墓
胡则是宋代的兵部侍郎,曾两次出任杭州地方官(市长)。毛泽东主席赞誉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墓在龙井山上,由于年久失修,墓碑也没有了。2001年经我考证查实,在市领导的重视下,胡则墓得以重修。
沈括墓
沈括是宋代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墓在安溪太平山,据说他晚年在太平山上著述,山傍有一溪梦溪流过,于是他将自己的著作定名为《梦溪笔谈》。
沈括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发现,列为余杭县重点文保单位。然而,2000年我踏看沈括墓时,墓已湮没,墓地成了茶地竹园。见此情状,我告知《杭州日报》并披露后,得到市领导的批示,在市园文局的重视支持下重建了沈括墓。并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美国一位记者,他要写一本100位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中国就选了沈括,他独自一人来到杭州,并找到沈括墓。他看到沈括墓开心极了,说:中国对千年前的科学家墓地保护得这么好!呃,要是知道几千年的文化浩劫:文革时期掘坟史,他就不会这么说了。
苏小小墓
苏小小墓是1964年12月2日被拆毁的。2004年3月为恢复西湖上的六朝古迹,我与时任杭州市副市长的华丽珍一起商量,想方设法将苏小小墓重建起来。在市有关部门召开的研讨会上,确定按原样重建苏小小墓,并在“慕才亭”柱上,复刻原有的十二副楹联。
重建北伐阵亡将士墓(血国陵)
2008年我与杭州日报记者一起来到血园陵,后经我数年考证,终于确定血陵园为1927年北伐军攻打浙江时的第二十一师所牺牲的烈士陵园。市园文局于2013年进行重修,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松墓
老婆饼里吃不出老婆,武松墓里不见得有武松。西湖边上的武松墓里,埋的到底是哪一个武松?
从古至今人们印象中的武松武二郎是一个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英雄形象,武松打虎的事迹也是流传至今。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在《金瓶梅》中也有他的乱入戏份。曾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武松打虎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即是来自于卞元亨打虎的事迹。《水浒传》之后一些作品说武松的师傅是周侗。
但历史上武松这个人物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在当今的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还存在着武松的墓,如果不是真实的人,并不会出现陵墓这种事。现实中的武松,比较出名的事迹仍然是武松打虎,但这是改编过的“武松打虎”,他打的并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一个有“老虎”外号的人。
行者武松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宋江三十六赞”,《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yún),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言武松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其实《水浒传》本身是虚构的文艺作品,这些古迹并无史实为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
姜丹书提到过1894年杭州涌金门曾出现过一具用宋体书写着“武松之柩”棺材。1924年,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向凤林寺僧购地建起的武松墓,葬的是清代清波门一位叫武松的为民打抱不平的杭州人。而他们将此武松误为水泊粱山打虎的武松,墓碑上刻“宋义士武松之墓”。该墓于1955年被毁。而在1964年武松墓被掘开时的报道是这样的:“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然后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也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礼。”当然事情具体怎样,岁月久远,已无从查证。现在西冷桥畔的武松墓是2004年重修的。为充分挖掘西湖的历代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这才决定在原址恢复墓。现在的武松墓中,躺在里面的并不是真正的武松,因为这是一个空穴,只有空气,并没有尸骨。
此外,西湖边的名人墓葬还有:
三台山的俞曲园墓
葛岭的陈文龙墓
九溪的陈布雷墓
天马山的史量才墓
灵隐法云弄的刘大白墓
烟霞洞的胡明复墓
玉皇山前的潘天寿墓
丁家山的盖叫天墓
六和塔牌楼里的龚佳育墓
灵隐石笋峰麓的瞿鸿讥墓
孤山放鹤亭林和靖墓
万松岭的于子三墓
中村的胡雪岩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