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被被自己落后的鞑清灭亡了
汉族和其他民族百姓反抗满洲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尔衮、福临等满洲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兵力和后备兵员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在关键时刻在政治上和军事部署上犯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在李自成牺牲以后大顺军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领导核心,长期各自为战,未能在抗清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朱由崧、朱常淓、朱由榔等南明统治者昏庸懦弱,一些直到现在仍备受人们景仰的人物如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郑成功,也不都像像历来的史籍描写的那么完美。
当时下岗的卒驿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将喘着最终一口气的大明王朝送到了亡命之巅。接着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清王朝的协作夹攻下,最后又拱手将千辛万苦奠定的大顺政权扔给了刚越过山海关的清王朝部队。清军入关,定鼎中原。清朝是夺取天下靠趁虚而入也靠实力和笼络手段
清朝,是一个特别的时代。有人说,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就是中国衰亡的两百多年。这两百年,让中国从东方巨龙变成了东亚病夫。有人说,清朝统治的前期,“康乾盛世”可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清朝到底有这所谓的康乾盛世吗?这种黄金时期真的存在吗?先让我们来看看清朝这两百年来发展的历史吧。
清朝是一个外族入侵中原,由外族统治的朝代。历史上,凡是外族入侵中原大地,必定会先进行一番杀戮。所以,在清朝前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让全国陷入了生灵涂炭,人口锐减。
所以,这个时期,自然不能称作盛世。
清军入关,对当时的中华民族而言,是一场浩劫,一场前所未有的屠戮。它是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
但如今有一种见解觉得,对中华民族来讲,在没有更强的选择项的状况下,清王朝进关,实际上无外乎一次机会。
自然,这儿用的是“机会”两字,由于“幸运”二字不太合适用,终究在清军入关的两年里,上千万的群众被杀戮,尽管朝代更替都是会导致一半之上的群众因多种要素身亡,但像清军入关那样规模性屠戮的,还是罕见。
清王朝,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国祚268年,若是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起,那得296年,时期的使用寿命还算较为长,因为它是间距我们当代近期的一个时期,因此也是被探讨、被影视制作次数最多的时期。
那么,所谓的康乾盛世,那个持续了一百年,从康熙到乾隆的统治时期呢?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康乾这一百年间,灾荒不断,农耕社会本就是靠天吃饭,遇上天灾,百姓的生活就没有保障。天灾本来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人祸更是雪上加霜!康乾时期,先要平定吴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乱”,后要攻打台湾。
都知道,战争给人们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更何况是多年的征战,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除开这些身体上的伤害,康乾流行的文字狱,更是体现了清朝的文化专制。大家都知道,身体上的痛苦只是一时的,而精神上的文化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可以影响几代人的。表现为文字狱形式的文化专制使这个时期的人们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整个中原大地都变得死气沉沉。
有人说,不对啊,康乾时期英国访华的时候,不是说过乾隆皇帝的慷慨大方吗?这件事情,真相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就是一场官方的作秀。
而且,乾隆远没有书上说的那么好,他只是有了个好爹,给他留了八千万两遗产。
乾隆是个极其好面子的人,他让中国使团给英国人送去了大量礼品。然而,这些礼品中有些家畜因为碰撞死亡,英国使团就把这些家畜的尸体丢进了海里。接下来的事情,让英国使者惊呆了:在岸上看热闹的群众,看到他们将家畜尸体扔进海里,竟然,争前恐后地跳进了海里,捕捞这些尸体为食。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乾隆时期真的没有表面上那么有钱,至少,百姓是真的不能每天都吃上肉。不然,百姓也不会拼了命地去抢这些英军丢下船的废弃物了。
而乾隆本人的行为呢?乾隆本人可以说是一个精致的享乐主义者了。旁的不说,单说他宠幸的和珅和他下江南的行为。
这里,和珅为什么能够成为清朝最大的贪官,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的贪污行为吗?乾隆又不傻,他知道和珅这种贪污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默许了这种行为。因为,和珅懂做人,和珅贪污不仅是为自己贪污的,这些东西有一半都进了乾隆的私库。
不用担骂名又有钱拿,乾隆为什么不同意呢?
乾隆晚期七下江南,说是为了体察民情,但是,他每到一地都会建一座新的行宫,其中的花销,怕是撑起了整个大清朝的GDP吧?
说完康乾,不妨再看看后面嘉庆和道光这两个时期。
嘉庆年间,嘉庆帝在紫禁城内遇袭,道光年间,洋人入侵,直接打到清廷签署了《南京条约》。可见,这两个时期,清廷内部腐朽严重,百姓已经无法忍受,军力也不强,无法保障国家安全。而天公也不做美,这两个时期也时常出现天灾。
至于新政时期,真不知道新政朝令夕改,一令三改对朝堂只能造成动荡不安吗?同治帝被慈禧太后压制,无实权还爱干傻事。慈禧太后只想保存自己尊贵的身份,并不会关注百姓生活。当把清朝的重要历史时期捋一遍以后,我们会发现,清朝,其实并没有一个时期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盛世。
清朝后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
就算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表面繁荣,实际上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历史没有骗人,只不过,正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把这个所谓的“全民生活水平”夸大了。从明代开始行八股,盛行理学后,整个国家的创造力已经开始下降,清代以后又闭关锁国。从经济上来说,中国的百姓最富的时候是两宋,清代的时候是国富,老百姓没什么钱,而且,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再怎么汉化,也有它的局限性。
那么,为什么一直有人会觉得清朝前期是所谓的“黄金时期”呢?其实,这不过是某些清粉们为了粉饰太平,为了装出清朝很厉害的样子推出的一些看法。至于事情的真相,还待人们去翻书查阅这段历史。
满清的入关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全面的大倒退,但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说出了什么康乾盛世,什么奠定了中国现在基本版图的论调。康乾盛世不过是奴才的盛世,再大的版图圈的不过是一群奴才,对内人民没有福祉,对外割地赔款,这样的国家再大也没有用。清朝的入关是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大逆转,在满清统治时期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从此傲然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国沦为世界三流小国,直至清朝被推翻才开始慢慢同世界接轨。
清朝为何能维持大一统二百多年
清朝被当代人抨击的很多,例如清朝末年的割地赔款、割让土地,独裁统治等等。但是,清朝相对于过去的封建王朝,又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这为清王朝之后能够保持中国的大一统确立了基础。
首先,清朝解决了明代甚至之前好几个中原皇朝的顽症和困惑“结束了朋党之争、结束了宦官专权、解决了蒙古边患、确立了民国时期五族共和”。
次之,相对于明朝皇帝,清朝中早期的第几代皇上都竭尽全力地开疆拓土。占领及巩固了各代前朝奠定的疆域,并且还以罪刑法定的方式明确了出来。
自然,最关键的,便是之前由满人占有的东北地域,再度完全列入了中国的立即监管当中。
平定附近周边地区叛变的小朝廷,完全统一了中国。例如平定县准噶尔叛变,占领新疆;平定县西藏叛变,将西藏列入中国中央的立即执政下。
解决了很多分散于中央立即执政的偏远弱国,完全完成了一国一政府部门。自然,清王朝在发展经济上也干了些工作,如采用摊丁入亩现行政策,大部分废止了人头税,使人口数量经营规模做到了在历史上的最高处。
说清朝入关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实属言过其实
说清朝入关是中华民族的幸运,难免有一些言过其实。我们要认可清王朝提升和巩固了当代领土历史贡献。
但不可以因此下结论,没有清王朝,中国就只剩余4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资源了,那么久实属胡扯了。
早在汉唐盛世,塞北也就是目前的新疆、蒙古高原地区包括东北早已列入中国版图,仅仅唐代之后,中国丧失对新疆的执政,清王朝时又把它再次夺回。
对于西藏和东北,在明朝时候自始至终在朝廷的操纵下,迄今在俄罗斯地区还保存着一块永乐年间的碑石,印证着明代以前合法地统治着东北,就连清王朝的老祖先努尔哈赤,也以前是大明朝的大臣。
因此说什么西藏、新疆、东北是清朝入关产生的陪嫁,就有一些胡说八道了。准确说,中国能有今日960万公顷的土地,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确立的结果,清王朝不过是巩固提升而已。
明代繁荣时,领土东起朝鲜,西据契丹。南到安南,北至外蒙,总面积4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疆域。
在慢慢衰亡之后,领土总面积慢慢变小,直到亡国,这是一个国家诞生、发展、亡国的规律,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永久富强下来,明代做不到,清王朝也做不到。
清朝与明朝相比是历史倒退
清王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奴化思想更为比较严重的时期,也是闭关自守更为严重的时期,也是最自命清高的时期。
我们不用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不用说文字狱导致了多少人含冤而死,就说说清王朝这些皇上,虽然没什么暴君,却大多是庸君,终清一朝除了雍正皇帝,没什么可以夸赞的皇帝,即使康熙皇帝,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比起来,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再比照一下清王朝末期与明代末期,一样是到没落亡国的时候,明代依然有万历三大征,在朝鲜打败日本,使他300年不敢垂涎中国国土,即便到亡国的时候,仍然把海上霸主荷兰打得服服贴贴。
回过头看清王朝末期,与帝国主义签署接近1000个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割让150万公顷的土地资源。
小小八国联军2000多的人,竟能直捣黄龙,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是不容置辩的奇耻大辱,只有说清王朝确实腐烂落伍到家。
也有观点认为从明朝的堕落开始
中国的落后,其实从元代就已经有了端倪,而在明代,这个落后的进程就在一点一滴的开始了。
中国的正式落后是从明朝开始的,这个一点也不假。之所以会这样,和明初的种种政策是分不开的。社会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眼界不够开阔确实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明帝国的走向,太祖皇帝在帝国的初期建设上太过于理想化。他所构思的明帝国,是一个百姓好好种地,附属国好好朝贡,普天之下皇帝最大,所有人都要忠于皇帝的一个闭塞社会。
明朝的闭塞从他严苛的户籍制度就可以表现出来,也是为了方便管理,明政府不允许自己的百姓到处走动,就算是为帝国运送食盐的盐商也要凭政府的票引走规定路线,途中不可擅自逗留。匠人和军户永远不可脱籍,却得不到更高的待遇,再加上被上级官员的欺压,就预示了明代军事的荒废和技术进步的停滞。
民间的船只不可以擅自出海,这点倒是不足为奇,但是先前历代都有民船可以凭票引出海经商,而明初是连这个条件也没有的,一直到隆庆开关,也只是漳州地形封闭的月港一处允许民船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