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母戊鼎是什么时候 为何要改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什么时候 为何要改名为后母戊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448 更新时间:2023/12/13 12:31:29

中国的青铜器举世闻名,历史课本中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文中说“我国现存最著名的方鼎是后母戊鼎”。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上学时就知道它应该叫着“司母戊鼎”。这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什么时候改名字了?2011年3月底,司母戊鼎被改名后母戊鼎,那么,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母戊鼎?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司母戊鼎”或者说“后母戊鼎”,以后还会不会改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司母戊鼎现在叫什么名字?司母戊鼎为什么改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又称为什么?

司母戊改名?司母戊鼎什么时候改成后母戊鼎?后母戊方鼎和司母戊鼎区别?

司母戊鼎怎么被发现的?司母戊鼎什么时候造的?

司母戊鼎什么时候改名为后母戊鼎的,为什么要改?

人们熟知的“镇国之宝”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字了?

2011年底改的。

司母戊鼎原来又叫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方鼎,是我们国家目前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它原先是商王用来祭祀的礼器,是商代的青铜文化的代表物品,现在收藏在中国博物馆。整个鼎呈现出长方形的样子,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

司母戊鼎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当地的农民发现的(按:当时没有名字)。1939年初春,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兄弟俩拿着洛阳铲在田地里“淘宝”,一天夜里突然探测到地下好像有硬物,于是兄弟二人决定刨开土看看究竟是什么宝贝,由于月黑风高,加上天寒地冻,二人挖到天亮都没有完全挖出来。第二天他们叫了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终于从土里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个头和庙里的大铜炉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炉”,但是非常沉,这就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当时正是日本侵华的时期,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本人之手,当地村民也是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甚至还买了一个赝品青铜器埋在自家院里骗过了伪军和日本人的搜查,最终保住了这一珍贵的国宝。经过村里人的商量以后大家决定把发现的宝物卖给我们本国的人。最后古玩商肖寅卿出20万大洋买下。

我国的青铜器铸造历史悠久,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更是达到了高峰,司母戊鼎则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当年发现这个大方鼎时,正值我国抗战初期,日军也打到了河南。为防日军抢走,村民们将其重新掩埋。抗战胜利后,大方鼎于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放于南京中央博物院。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此后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还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河南安阳作为宝鼎的老家也在殷墟博物馆放置了一尊复制品,下方写着“司母戊”三个大字。

司母戊鼎起名和更名的过程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司母戊鼎要改名成为司母后鼎。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最先是由我们国家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起的,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起名字的缘由是鼎上的刻有“司母戊”三个字。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我们知道给文物起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们的事情,比如“秦穆公”也叫“秦缪公”,“齐湣王”也作“齐闵王”,还有好多好多类似这样的例子。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但是司母戊鼎这个名词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次的改名又是为什么呢?

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此方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这么大的方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这个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可是,这个大家伙“进京”时还没有正式名字,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考古和历史方面都是当然的权威。他认为鼎腹内壁铭文第一个字是“司”,所以就以“司”字命名,叫“司母戊鼎”。此后,我国中小学课本里的介绍都是“司母戊鼎”。几十年来,“司母戊鼎”在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其实,自1962年起,就有人对“司母戊鼎”的叫法有异议。台湾学者金祥恒就认为这个大方鼎的第一个字是“后”字,不是“司”字。由此,引起了我国及台港澳地区史学家和文字学家长达几十年的争论,至今仍有不同看法。学者金祥恒一方认为:根据商代卜辞和金文中,字可以正写或反写的规则,“司”与“后”是同一个字,释为“后”意思是“商王之后”,更符合主人的身份。另一方认为,从字形结构、造字本义和辞例分析来看,这个字都应该解释为“司”,做祭祀之意。商人把祭祀作为最高权力,释为“祭祀王的母亲”。如果解释为“后”则语意不通,况且商代只有妃并无“后”。

尽管如此,到了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考虑综合因素,最后决定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如果你到国家博物馆去看实物,那上面一定写着“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指出,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更名,不是正名。是“司”还是“后”,争议仍然存在!

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因为当时给鼎取名是因为鼎的后面刻着的是“司母戊”才叫的司母戊鼎,现在的专家们又表示上面的文字其实不是“司母戊”而是“后母戊”。专家们考证后表示,后有君主的意思,也有母亲的意思,戊又是他母亲的名字,而这个鼎又是用来祭祀的工具,在很大的程度上有怀缅他母亲的意味。因为商离我们现在真的是太久了,文字也早已经经过了好几代的更迭,虽然说郭沫若也是有名的考古学家,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点小失误,但是对于司母戊鼎改名这件事,我们现在还是不能绝对的认为谁对谁错。

后母戊鼎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后母戊鼎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专家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

针对后母戊鼎前后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司母戊鼎什么时候改名为后母戊鼎的,为什么要改?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成后母戊鼎了?

9考古:“司母戊鼎”为什么要改名“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镇国之宝,多年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为什么改成了后母戊鼎?

人们熟知的“镇国之宝”司母戊鼎,为什么后来改名字了?

如何欣赏司母戊鼎?

去博物馆该如何欣赏司母戊鼎呢?除了感受它厚重的历史感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形状:司母戊鼎为方形,四足,两端铸有立耳;上下缘中部、鼎腹四转角、四足都铸有扉棱,美观坚固。

司母戊鼎饕餮纹饰

纹饰:①鼎身两侧的边缘装饰有兽面纹和夔纹,中间为素面,形成对比;②两耳外侧装饰双虎食人首纹;③四只柱状足饰以浮雕的饕餮纹,下方有两圈凸起的弦纹。

铸造工艺:商代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一系列过程,后期多铸造大器,制作方法有分铸法、陶范法或称泥模法、蜡模法(用蜡作原料做成青铜器的模型,又称失蜡法,工艺已失传)。“司母戊”鼎正是商代后期产生的,此鼎是用“分铸法”铸成,即鼎身与四足是一体,在鼎身铸好之后再单独铸双耳。

鼎有什么用途?

为什么鼎在古代那么受欢迎呢?鼎到底有什么用途,下面就来说一说,鼎的具体用途。

青铜时代,鼎是烹饪器的一种,用于煮肉食,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此外还有方体四足的方鼎,双耳也叫作“铉”,用以穿木提取。

同时,鼎也是权力的象征,相传禹铸九鼎以像九州,之后鼎成为传国重器。在商代,鼎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即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用一或者三鼎,普通人不能使用。

作为等级权力象征之外,鼎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礼器。例如,根据“司母戊”鼎的铭文“司母戊”,学界研究推测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

“司母戊鼎”为何更名“后母戊鼎”?

2011年3月中上旬,网上和报上先后报道了“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后母戊鼎”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赞赏,有的人持异议。有的人认为既然司母戊鼎的名字叫了几十年,载入了国家教科书,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又曾上报了联合国,今天就没有必要再改了。有的人说,既然司母戊鼎的叫法也能讲通,就不必再改了。还有的人说,既然两种叫法都可以,改名的意义不大。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附带还想谈谈后母戊鼎是商代三十一位王中,哪位王时铸造的这一大鼎,后母戊是谁的母亲。

(一)

关于司母戊鼎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就有争议。关键是在对“司”字的释读上。这个字属金文。

在汉字发展阶段中,人们一般认为分五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但是,文字的发展阶段,不是截然划分的。金文在甲骨文通行的年代,已经产生了。司母戊鼎上的金文是最早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

甲骨文中有正反并存的现象,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正写反写都可以。例如:

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这种正反并存的现象,是早期汉字的特点。甲骨文是这样,金文也是这样。在商代的金文中,“司”字与“后”字也像上边举的甲骨文中的例子一样:

懂得上面的道理,来看司母戊鼎上的“司”字,就可以理解:此字读“司”,还是读“后”,原来是都可以的。

在现代汉字中,“司”与“后”两个字是不容许混同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却是正反都是一个字。这样,司母戊鼎上的“司”字,说它是“司”字可以,说它是“后”字也可以。这就是正反并存的道理。

(二)

司母戊鼎上的“母”字是母亲的意思。商代人的名字,用甲、乙、丙、丁命名,司母戊鼎上的“戊”字就是母亲的名字叫“戊”。

过去叫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就是祭祀名“戊”的母亲。司母戊三个字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如下图:

这个词组的性质是动词性词组。

现在改为后母戊,“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后母戊的“后”是指身份,在这里是指先王的王后,即时王的母后。后母戊三个字意思是王后母亲名戊的。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三个字是同位关系构成的词组。如下图:

所谓同位关系是指两个词指同一人或事物,又作同一句子成分。

上面词组的性质是名词性词组。

如果孤立起来讲,司母戊和后母戊都可以讲通。

(三)

现在是给一个大鼎命名。鼎的命名,过去我们常见的有毛公鼎,这是周代的有名的鼎,以人名命名。又如牛鼎、鹿鼎,这是1935年殷墟王陵区1004号大墓出土的鼎,以鼎上的图案命名。这些命名的共同点是都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命名。司母戊鼎的命名,却是以“祭祀母亲戊”这一动词性词组命名,显然不伦不类。改为后母戊就成以名词性词组命名,以人名命名,含意是:为纪念母后戊而铸造的大鼎,这就符合命名规律了。从考古的角度讲,后母戊是墓主的名字,而墓主的名字必然是个名词性词组。

司母戊鼎的更名是个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问题,是个把几十年来被曲解的这一国家贵重文物还它一个正确名号的问题。后母戊鼎出土于殷墟,安阳是后母戊鼎的故乡,今天后母戊鼎有了个正确的名号,作为后母戊鼎的故乡人理应为此而高兴,为此而欢呼。

至于说司母戊鼎的名称载入了教科书的问题,这个更改问题并不大。人们不知是否注意到,教科书经常在更改的。比如,过去课本中有篇文章叫《母亲的回忆》(朱德的文章),人们提了意见,说是文章名有歧义,“母亲”可以理解成“回忆”的受动者,也可以理解成“回忆”的施动者。后来便改成了《回忆我的母亲》。国家教科书的编写是最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司母戊鼎的更名,是涉及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更名完全符合国家编写教科书的要求。至于联合国申报问题,更不成问题。我敢说,联合国绝不会因司母戊鼎的更名而否定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相反,中国的实事求是精神将更加受到国际上的尊重。

(四)

后母戊鼎是商代哪位王时铸造的?后母戊又是谁的母亲?过去有人说是文武丁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这个大鼎。现又说是祖庚或祖甲为纪念他们的母亲而铸造的这个大鼎(见2011年3月17日《安阳广播电视》报)。我不知道这些说法的根据是什么。最近,我想到后母戊鼎上的金文既然与甲骨文是同时期的文字,“母戊”的名字在甲骨文中必然也该出现。以前常见到“母庚”、“母辛”的名字,没注意到“母戊”的名字。于是我就从安阳师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我提供的软件《甲骨文图文语料库》中去查找。《甲骨文图文语料库》的材料包括中外十部著名甲骨文著录。最后,我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含有“母戊”这个名字的共有20项。下面引四项如下:

(1)己卯卜,用豕二母戊。三月(《合集》19954)

(2)…母戊〔羊〕。(《合集》19955)

(3)甲申卜,惠彘于母戊。(《合集》22076)

(4)甲〔戌,贞〕朿,〔有〕岁母戊。母戊。(《合集》22206)

以上四项均见于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七册。从内容看,都是祭祀卜辞,“母戊”都是祭祀对象。这四条卜辞都是一期甲骨文,也即武丁时期的甲骨文。这就很明显,“母戊”就是武丁的母亲,小乙的配偶,而不是武丁的王后。

史家常称武丁盛世。商代在武丁时期综合国力最强,武丁是商代三十一位王当中最有作为的王。后母戊鼎铸造于武丁盛世是完全可能的。只有武丁时期与后母戊鼎的铸造相适应。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提了将近1000年。后母戊鼎上的“母戊”,甲骨文中即可找到,说明是有文字可考的。如果认为是祖庚或祖甲为纪念他们的母亲而铸造的,在二期甲骨文中查不到“母戊”的名字,自然不可能是祖庚或祖甲的母亲。另外,四期甲骨文中也查不到“母戊”的名字,那就更不可能是文武丁祭祀他的母亲铸造的这个大鼎了。

其实,叫什么名字不重要,知道这个大方鼎是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明之瑰宝、是中华古代科技工艺高度发达的象征,这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文章

  • 咸阳和西安分分合合上千年,如今又要走到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咸阳,西安,长安,古都,秦朝

    古都长安和秦朝咸阳是一个地方吗?不是!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而今长安区是西安市所管辖的一个区,非主城区,在西安市的南边,于2002年9月撤销长安县设立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区地处秦岭北麓,据市中心8.7公里,辐员1590平方公里。咸阳

  • 周勃拥立汉文帝有功,为何汉文帝即位后要整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文帝,周勃,皇帝,汉朝皇帝

    汉文帝刘恒一生勤政爱民,大力发展生产,废除酷刑,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和儿子汉景帝开创“文景之治”受到后世的称赞。其实汉文帝刘恒只是汉高祖刘邦庶出的儿子。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长子:齐王刘肥,次子:太子刘盈,三子:代王(赵王)刘如意,四子:代王刘恒,五子:梁王(赵王)刘恢,

  • 中国八大著名篡位者:有千古骂名和有名垂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篡位,皇帝,禅让

    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天子,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对于的权力的传承是不能光靠武力的,单纯靠武力是没有合法性的,所以很多时候还需要禅让,表示这个天下不是我夺权的,是上一代的君主强迫我做的,大臣都推荐我,皇帝要让给我,没办法我勉为其难的做皇帝吧。大概看了下史书,总共有这么八位位开国君主,除了靠武力,也同时

  • 太监代代有明朝特别多 为何明朝的太监都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监,宦官,明朝

    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太监一直被视为封建政权的毒瘤。鉴于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唯恐宦官专权,于是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七年,老朱专门铸造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上书十一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老朱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呕心沥血创建的大明王朝,恰恰被耻笑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

  • 我们日常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居然是错误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高祖,汉太祖,刘邦,庙号,汉朝

    阅读之前,先请阅读诸君思考并回答一个小问题:如果你穿越回汉朝(自西汉惠帝到东汉献帝,任何一朝皆可),你会准确的使用相应的皇帝礼仪称谓,如谥号、庙号等,来称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吗?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啊?三岁的小孩都会!不就是“汉高祖”吗?如果我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你信

  • 太平天国开国六王 洪秀全外其余五人都非正常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天国,洪秀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自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攻克永安城(今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后,洪秀全分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等5人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作为太平天国的核心成员,“开国六王”有什么结局呢?上图_冯云山(约1815年185

  • 徐知诰:从流浪儿到皇帝,他靠这个技能站上C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知诰,李昪,南唐,五代十国

    徐知诰:从流浪儿到皇帝,他靠这个技能站上C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国之君,有的本就生于帝王之家,有的是皇亲国戚,也有的是靠农民起义站上C位……今天的主人公南唐烈祖徐知诰(即李昪)则经历了从流浪儿到皇帝的华丽转变。陆游曾评价徐知诰说:“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

  • 历史上以炀帝为谥号的四位皇帝,两位大名鼎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炀帝,陈炀帝,陈后主,隋炀帝,杨广,末代皇帝,昏君,谥号

    帝王驾崩后,继任者往往会按照他们生前的功绩、品行等情况,命礼部拟定数个合适的词汇,经大朝会商议后,选择一个最恰如其分的称号,此即谥号。因为帝王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谥号自然也有美谥、中谥、恶谥之分,而“炀”便属于典型的恶谥。在《谥法》中,“炀”代表着昏

  • 我们胜利了 1945年9月3日重庆欢庆抗战“胜利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抗战胜利日,抗日战争,抗战

    9月3日是我们每一名中国人都需要铭记的日子。1945年9月2日上午,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九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着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接受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0时48

  • 张骞出西域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骞出西域,张骞,虚假历史,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由他开创的陆上丝绸之路更在随后的千百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今日之中国至今受益无穷。张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后人编排的虚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变成了他的“真”历史,过度包装。可以说,现如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