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陈叔宝在位七年间荒淫无道,将朝政大事委托给佞臣江总及爱妃张丽华等人打理,自己则整日耽于酒色之中,并和一帮无耻文人以写艳诗为乐,行为十分荒唐、丑恶(“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见《陈书·卷六·后主本纪》)。
陈叔宝的荒唐导致国势迅速衰落,从而给隋朝的进攻提供机会。公元589年,隋灭陈,后主陈叔宝投降后被押送至长安,受到文帝杨坚的优待。陈叔宝在亡国后变得更加消沉堕落,每日以酗酒为乐,15年后病死在洛阳,终年52岁。陈叔宝死后,被隋朝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为炀。
杨广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所以谥号也为“炀”。
公元582年,陈宣帝陈顼病逝,皇太子陈叔宝继位。
在陈顼临终前,陈叔宝的二弟陈叔陵和堂弟陈伯固阴谋夺取皇位,陈叔陵先是刺杀陈叔宝失败,后又希望有人能跟随他们一起造反,却发现无人响应。
叔陵持太子衣,太子自奋得免。《资治通鉴》·陈纪九
陈叔陵一方无人响应,陈叔宝却获得了坚定的支持:四弟陈叔坚和军方大佬萧摩诃站在陈叔宝一边,很快就击杀了陈叔陵和陈伯固。
又召诸王将帅,莫有至者,唯新安王伯固单马赴之,助叔陵指挥。叔陵兵可千人,欲据城自守。《资治通鉴》·陈纪九
摩诃马容陈智深迎刺叔陵,僵仆,陈仲华就斩其首,伯固为乱兵所杀,自寅至巳乃定。《资治通鉴》·陈纪九
在此次平叛行动中,陈叔宝的四弟陈叔坚居功甚伟,一时间风光无二。等陈叔宝坐稳皇位之后,立刻着手对付这个风头正盛的四弟。但陈叔宝还算仁慈,并没有杀陈叔坚,只是削夺了他的权力。
上乃即叔坚骠骑将军本号,用三司之仪,出为江州刺史。《资治通鉴》·陈纪九
看到陈叔坚的下场,萧摩诃赶紧夹着尾巴乖乖做人。尽管萧摩诃在军方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他一直安分守己,从不试图介入权力中枢。萧摩诃拥有如此声望却乖巧异常,所以陈叔宝一直很敬重他。
萧摩诃为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封绥远公,始兴王叔陵家金帛累巨万,悉以赐之。《资治通鉴》·陈纪九
经常看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朋友,读到南陈历史时,大概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都说两晋南北朝是一帮政治生物的角斗场,为何南陈君臣如此“佛系”呢?
原因很简单,南陈可以说是整个两晋南北朝历史上,政治制度最为“先进”的国家。
在陈宣帝陈顼执政后期,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一丝官僚政治的影子:政府中的大多数官员,其家族背景所能够争取到的加分项越来越少。官员们的升迁,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以及官员自己的努力。
如果有一位优秀的接班人,能够延续陈顼的这种执政风格,虽说依然无法使南陈摆脱灭亡的阴影,在未来却有机会将这种影响力波及至全中国。
对于皇帝而言,能够决定官员的升迁,自然是天大的好处,他不会拒绝。
对于皇族而言,官员的升迁由皇帝决定,那帮平时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豪门士族自然得有所收敛,皇族可以趁机攫取更多利益,自然也不会拒绝。
对于豪门士族而言,他们自然会坚决反对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可如果南陈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皇帝完全可以搞出一个“特区”做试点,比如南陈故土。
如果官僚政治能够和贵族政治同场竞技,那么结果不用猜,必然是官僚政治碾压贵族政治。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完全有机会用上下合力的方式绞杀豪门士族,整个中国提前进入官僚政治阶段。
但可惜的是:这种想法注定只是空想。或许是当时的中国还未成熟到进入官僚政治的阶段,也可能是陈顼的接班人陈叔宝太不争气的缘故。
对于两晋南北朝那些被废被杀的小皇帝,通常都带有一份同情和理解,也一直在积极为他们伸冤辩白。
比如说前秦苻生,他干掉了许多强大的豪门士族,却从未杀戮皇族,结果被苻坚趁机偷袭得手。在这件事情上,苻生冤枉,苻坚狡猾。
比如说后燕慕容宝和后秦姚泓,他们都有一个强势的父皇,他们的父皇也都把他们当成主要政敌,不停地提拔皇族制衡这两位太子,导致这两位太子背负了亡国罪责。
比如说南燕慕容超和南齐萧昭业,他们都是极其聪明又早熟的人,如果再给他们几年时间,未必不会带来一个盛世。他们的失败,只是败给了自己的年龄。
唯一要吐槽的小皇帝大概就是那位昵称“法师”的刘子业,他真是胡乱出牌,糟蹋了刘骏给他留下的辅政班子。
今天要说的这位陈叔宝,我觉得他比刘子业更差劲。甚至可以说:陈叔宝大概是两晋南北朝将近三百年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
从他收拾陈叔坚的形势来看,从萧摩诃的反应来看,陈叔宝的权力基础应该说是非常稳固的。可从他的执政过程来看,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也比他瞎折腾要强得多。
手握大权的皇帝,居然会积极主动地朝宫廷势力靠拢。这么怂的皇帝,在两晋南北朝历史上真是不多见。
有人说:陈叔宝在执政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但他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很多时候甚至只是说说而已。
后主因循,未遑改革,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是以朝经堕废,祸生邻国。《陈书》·卷六·本纪第六·后主
后主因削弱之余,钟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
陈叔宝喜欢什么?诗词歌赋。在他所宠信的后宫势力中,有一大批文人墨客,比如江总、张正见、陆琼、陆瑜和岑之敬等人。他们最喜欢的是吟诗作对,在陈叔宝时期,整个南陈都弥漫着一股靡靡之风,自上而下的保守和享乐随处可闻。
客观地说:陈叔宝虽然无能,但并不霸道;陈叔宝虽然昏庸,但并不残暴。整个南陈都沉浸在靡靡之风中无法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种麻醉自己的方式。
陈叔宝的确无能昏庸,可在他之前的三位皇帝(陈霸先、陈蒨和陈顼)都是极其优秀的,那又能怎么样呢?三位极其优秀的皇帝共执政二十五年,南陈还是只能偏安一隅。难道陈叔宝英明神武,就能取得比上述三位更好的成绩吗?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陈叔宝的无能昏庸,更像是重压之下的自暴自弃。
南陈的命运如何,取决于北朝是否继续处于分裂的状态。如果北朝继续分裂,那南陈自然可以继续偏安;如果北朝实现统一,南陈的灭亡就在所难免。
最可怕的是:现在已经没法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辞来打鸡血了。自魏孝文帝元宏革俗汉化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南北双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基于上述原因,整个南陈都普遍缺乏忧患意识,他们所想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对陈叔宝的评价极低,主要是因为他的这种表现实在没法辩白,就算他是在重压之下崩溃,却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而陈叔宝没能继承他父亲的施政方式,继续巩固已经萌芽的官僚政治,却自暴自弃地整天吟诗作对,真是过于消极了。不过这种消极也不算完全无用,至少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战争频率,大幅度减少百姓伤亡。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陈叔宝窝囊的表现;可在我看来,这是陈叔宝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很多人说起隋帝国统一全国,那是一脸憧憬、一腔赞叹;而说起陈叔宝几乎不战而降的经历,却是动辄唾骂、大肆贬低。
必须承认:对于这种奇特的双标读史法,我至今都无法适应。
既然隋帝国统一全国是功绩,那么南陈顺应天命岂不应该赞扬?换言之,对方将领弃城投降,你却骂对方无能?合着你还希望对方抵抗吗?哪有这种逻辑?
如果陈叔宝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把这场卫国战争打得惨烈异常,隋帝国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们只是得到了一个尸横遍野的江南,难道这才是纯爷们的做法?
如果陈叔宝大发神威,带领江南民众打退了隋帝国的攻击,那岂不意味着天下还要继续分裂?如果我们为这种结局拍手称快,那隋帝国统一全国,又怎能算得上功绩呢?
每当我看到这种胜负已定,弱者不战而降的局面出现时,心里都会有说不出的欣慰。因为这意味着老百姓可以免受劫难,意味着当地经济可以少受摧残。当然,这里主要是说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选择,别拿抗战来反驳我。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这天下到底是姓陈还是姓杨,真有那么重要吗?史书虽然从帝王将相的角度来写,但我们绝不能从帝王将相的角度来读。
本来呢,南陈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被灭掉并不令人奇怪。可史书为了证明隋帝国灭南陈有理,非要硬生生地编出一些荒诞的事例来证明,却也是可笑至极。
据说,在隋军攻入建康(南陈都城)的时候,陈叔宝怕死,于是藏到了井里面。隋军士兵们发现了这口井,决定把陈叔宝拉上来,结果却发现陈叔宝似乎非常肥胖,怎么拉都拉不动。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吭哧吭哧地总算把陈叔宝给拉上来了,却发现陈叔宝并不肥胖。之所以会拉不动,是因为陈叔宝把自己和心爱的女人(张丽华和孔贵人)绑在了一起。
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资治通鉴》·隋纪一
我敢肯定地说:这种故事拿出去骗小孩都不好使,可总有些痴迷于书本的人对此深信不疑。
陈叔宝的确无能昏庸,但他不是傻子;张丽华和孔贵人非常漂亮,但他们也不是胸大无脑的蠢货。整个国家都亡了,他们居然想藏在井里,这是哪位天才想出来的绝世妙招?
具体点说:三个大活人藏在井里,能带多少食物?整个皇宫翻遍了都找不到陈叔宝,必然会有重兵把守。他们就算能在井里藏几天,之后该怎么办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逃出皇宫,一个大男人带着两个大美女,肯定是走到哪被围观到哪。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直升飞机进行空中支援,否则他们绝对逃不掉。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增加一点酒桌上的笑谈而已。可更离谱的是,这个故事不但黑了陈叔宝,还把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一起黑了。
据说,杨广一看到张丽华,就被迷得失魂落魄,当场就点名要扣下张丽华。长史高熲认为张丽华是红颜祸水,所以立刻下令处决张丽华。
高颎先入建康,颎子德弘为晋王广记室,广使德弘驰诣颎所,令留张丽华,颎曰:“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乃斩之于青溪。《资治通鉴》·隋纪一
这下可把杨广给气坏了,他当众痛骂高熲,并直接威胁他:“总有一天我要给你好看!”后来杨广登基称帝,果然找个借口就把高熲给杀了。
德弘还报,广变色曰:“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由是恨颎。《资治通鉴》·隋纪一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比前半段更假更离奇。编这个故事的人不但没有常识,而且连历史人物的基本关系都搞不清楚。
灭南陈是公元589年,那一年杨广只有二十岁,张丽华的年龄未知,但张丽华的儿子是南陈皇太子陈深,当时已经十四岁了。
按照女子十五岁及笄来算,张丽华至少也有二十九岁。一个二十岁的少年,喜欢一个二十九岁,带着十四岁儿子的少妇,这在哪个时代都是骇人听闻的。而且张丽华的年龄只是最少二十九岁,甚至有可能更大。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杨广口味比较重,对此我不纠缠,咱们接着往下分析。
杨广是次子,但他一直希望取代他哥哥杨勇成为太子,所以杨广一直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未当太子之前,杨广在男女之事上一直非常有分寸。身边的姬妾都只是为了凑够数量而已,杨广本人则一直和萧妃(正室)居住。
晋王广,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大臣用事者,广皆倾心与交。《资治通鉴》·隋纪三
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喜欢美女并不应该受到指责。作为皇族,更能够合理合法地拥有众多姬妾,但杨广为了太子之位,连这些欲望都压制了。
现在,突然听说杨广为了一个张丽华,居然甘愿把自己之前的所有良好形象全部毁掉。设身处地的想,换做是你,你愿意吗?如果你都不愿意,杨广那种视权力如生命的人又怎么会愿意呢?
杨广是什么人?那是一个前途光明的皇子;张丽华是什么人?那是一个末代皇帝的宠妃,名声更是臭不可闻。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该如何取舍。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杨广就是喜欢张丽华,愿意为她放弃一切。对此我不辩驳,咱们继续往下分析。
被杨广当众痛骂的高颎是什么人?
高颎也叫独孤颎,其父辈就是独孤氏的家臣,被赐姓为独孤,独孤皇后一直把高颎看做自己的亲人。隋文帝杨坚在提起高颎的时候,从来都是以“独孤”来称呼他的。
杨坚还是北周丞相的时候,高颎就跟着杨坚混了。杨坚继位后遇到的第一场大危机就是关东叛乱,高颎请命前往,并在四个月之后就平定了叛乱。
提起隋帝国的贺若弼和韩擒虎,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高颎推荐这二人担任吴州和庐州的总管,为灭南陈做准备。
简单地说:高颎既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人,又是隋文帝杨坚的头号重臣。这种身份的人,岂是杨广敢随便得罪的?他脑子进水了?
别以为杨广是皇子,是亲王,就有多么了不起。如果高颎看杨广不顺眼,主动站在他哥杨勇一边,那杨广就别指望成功夺嫡。
如果杨广真敢威胁高颎,等回到长安之后,高颎只需要把这件事情告诉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那杨广必然万劫不复。
杨广对于朝臣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只要你有权,我就积极与你结交,史书的说法是“倾心与交”。要是他能因为一个女人得罪高颎这种级别的官员,以后谁还敢跟他“交”?
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他或许会感情用事,或许偶尔会犯低级错误,或许也会一时头脑发昏。但你要说他在同一件事情上,同时犯这三个错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最有趣的是:隋帝国给陈叔宝的谥号是“炀”,而唐帝国给杨广的谥号同样是“炀”。两位“炀帝”在同一个故事中出镜,一样的“弱智”,一样的“短视”,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杨广和陈叔宝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但都喜欢诗歌和美女,还都喜欢华丽的宫殿,喜欢游玩,喜欢享受生命。但是,杨广比陈叔宝的能力和功绩大很多。
杨广被后世叫做隋炀帝,“炀”这个谥号是李渊起的。旧礼上说,好内怠政曰炀,当初,杨广把陈叔宝的谥号定为“炀”,李渊给了杨广同样的谥号,大概是为了反讽。
陈后主(553604),名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陈叔宝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奏伎纵酒,作诗不辍”(《南史·陈本纪》),又大建宫室,滥施刑罚,宠爱美女张丽华,朝政极度腐败。他的宠妃张丽华在十岁时,选美入宫,充当龚贵嫔的侍女,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临朝之际,百官奏事,都让张丽华坐于膝上或将其抱在怀里,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贵妃怀孕,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陈深立即被立为皇太子,使陈后主对张丽华这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宠爱万分,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然而他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
杨广则勤政、军事才能突出、心机深沉、同时杨广对皇后萧氏一往情深,这点是陈叔宝无法比拟的。杨广统治初期,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延续父亲的政治,包括继续建造粮仓,继续科举制度,等等;命裴蕴收集乐曲,乐器和乐师;恢复儒学学校,提高儒生的待遇;收集图书并编撰图书,建立藏书数量可观的藏书楼。主要有以下功绩:
一、精简机构,改革吏治,创建科举制。隋炀帝即位后,曾在官制上作了大胆改革。"其一,废除三师、特进官。其二,废除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其三,改三卫为三侍,废除直阁将军。其四,尚书省六曹,原各设侍郎六,计三十六侍郎,改为每曹各设侍郎一"。这些改革,一方面裁减了冗员,精简了中央机构;另一方面,又抑制和削弱了周、齐显贵的势力,是切中时弊的。炀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是废州置郡。"郡设太守,直接辖县。过去军事重镇、军事政治统由州刺史统管,废州改郡后,于郡别设正副都尉,主管军事,郡太守不得与闻"。
二、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和运输。
三、文化方面的贡献。隋炀帝爱好图书字画,“初西京(长安)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隋炀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与东都(洛阳)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长安)东都宫省官府,其正御书皆装翦华净,宝轴锦裱,于观文殿(洛阳)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妆褥厨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镘,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启。帝出,则垂闭复故”《隋书•经籍志》还记得更清楚,他把五十种副本分为三等,上等用锱轴,中等用绀璃轴,下等用漆轴,又把魏以来古迹名画“于观文殿后筑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籍,西曰室台,藏古画”。
四、开发西域。隋炀帝向四处用兵扩张的野心从即位第一年就激发出来了。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扰营州,被隋炀帝派出的将领韦云起击败,这使杨广用兵的信心倍增。首先,达到了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浑,加强隋代中央集权的目的。西域开发后,许多国家都倒向了隋朝,成为瓦解西突厥和吐谷浑的同盟军。其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人民的友好往来,这为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西域道路的畅通,使中原与西域诸族人民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减少了隔阂。再次,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由于通西域后消除了边患,沿边郡县的经济发展有了保证,也给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又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从上可知,隋炀帝开发西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利多弊少的,其结果只能是促进隋代的强盛,而不可能是使隋朝走向灭亡。《隋书•炀帝纪》说“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会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籍”。即位之后,“地广三代,威震八,单于顿颡,越裳重译”,对隋炀帝给予了应有的肯定,连对隋炀帝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隋氏之盛至炀帝极矣。
陈后主陈叔宝:比阿斗还没心没肺的亡国皇帝
?
此人为南朝陈国后主陈叔宝。陈叔宝这个名字,听着就“萌萌哒”,一定好玩,而后主这个称呼,似乎也很有故事。没错,确实如此。这位哥们在历史上其实也有一个著名的模板,蜀汉后主阿斗,也常拿来并论。
但和阿斗不同,陈叔宝的人生初期,并未拿来当做帝国继承人培养,他要做的,只是吃喝玩乐(人家阿斗出生伊始,可是承载着皇叔满满的情怀,从他单字“禅”就可见端倪)。若要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老爹原本也不是皇帝,后来欺着新主(陈伯宗)年少,摆了一个叔父的面孔,抢了侄儿的江山。而陈叔宝呢,就这般糊里糊涂成了太子。
这陈叔宝呢,根本不是太子这块料,被老爸勉强扶上墙,但依然烂泥一块,老玩一些纨绔之事。如是,有人就有想法了。有想法的人,是他的弟弟,始兴王陈叔陵。这陈叔陵,原是个恃才傲物的主,精力特别旺盛,常常半夜喊人掏鸟蛋,一掏,就掏到天亮。而且还有个癖好,喜欢盗墓,尤其古代名流的墓,但凡知晓地址名目,定要折腾地让前人不得安身。
后来,这两哥们的老爹嗝屁了。陈叔宝忙着哭,陈叔陵却忙着打起老哥的主意了。终于,寻得一个机会,趁陈叔宝哭灵哭得悲切,走到后边,嗖地就砍下一刀。也是陈叔宝命不该绝,他这冤家弟弟,平时刀法很好,关键时候却掉链子了,没砍中要害。这下,热闹了。旁边的人也顾不上哭了,一拥上前,“不要、不要”地喊,抢过了刀子。陈叔陵见行刺不成,跑路了,跑到一半,又索性折回,反了。但终究名不正言不顺,给剿灭了。
尚未即位就遭此恫吓,陈叔宝对于皇帝这个高危职业,就更不感冒了,倒是对于诗文辞赋,却愈发热爱起来。于是,但逢政府纳新,录取标准大概就是:“能属文,尤善七言、五言”。也就是说,爱写文章、能写文章、写好文章的,统统给官做。一时间,文人骚客们摇身一变,成捧起国家的铁饭碗,也不必誊写公文打理公务,只需陪着皇帝吟诗即可。你瞧,这可是文人的黄金时代。
当然,光有文人还不够,文章里难免缺点颜色。这时候,就需要美人点缀了。陈叔宝是个文人,眼光也比较高,比如现代流行的“网红”肯定是看不上了。此君最心爱的一位美人,唤作张丽华。史料是这样记载“发长七尺,其光可鉴,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顾盼之间光彩夺目,照映左右”。瞧瞧,这文字描述的,何尝不让男子垂涎三尺?
文人附庸风雅,美人缠绕倚靠,陈叔宝写作灵感自然迸发,每天都有新思路。譬如有首《玉树后庭花》还流传至今,我们大可攫取一两句:“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瞧瞧,满满的靡靡之音。
南朝皇帝只问诗赋不问国事,北朝的人自然高兴了。当时北国,已是隋文帝时代了。这隋文帝,在历史上可是少见的雄主,大军压境就顺其自然了。而陈叔宝这哥们,文学上一点就通,但治国上狗屁不通。强敌来犯却也“坐怀不乱”,令史官拿来南北境的交战记录,掐指一算,呵呵道:“北齐曾三度来攻,北周也兵犯二度,皆大败遁去。此次隋兵定来送死,爱卿们莫虑,把酒赏花去”。
可这赏花的季节还没过,隋国的铁蹄已经踏进了南国深宫。陈叔宝闻讯,终于慌了,拉着美人就往井里跳。跳进殉国,以谢祖宗?错了,你太瞧得起这哥们呢,他无非想避避风头。但这风头,怎能避得过去。陈叔宝被押到了隋都。
刚才说了,隋文帝是个雄主。雄主至少要有雄主的样子,至少,要做做样子。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亡国之君,倒也礼仪有加。而此时,陈叔宝的智慧之光,终于开始点燃。或者说,开窍了。怎么说?原来隋文帝每当宴会之时,也会邀上陈叔宝,但担心他思乡,也不奏南音。但陈叔宝有意见,央着想听,听着还没心没肺地笑(颇有点当年阿斗“此间乐、不思蜀”的范)。后来大概和隋文帝混熟了,竟央着给了北官做做,说,没官帽子戴着,不过瘾。隋文帝先是诧异,后开怀大笑起来,拍拍他的肩膀道:“陈叔宝啦陈叔宝,你可是比阿斗还阿斗啦,没心没肺全无心肝。”
看到隋文帝笑了。一旁的陈叔宝,掩着面笑了,因为他的小命保住了。他怕死,他自己很早就是知道的。
亡国之君陈叔宝,被俘虏后乐不思蜀的秘诀是什么?
在历史上,被俘虏的亡国之君一般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下场。国破家亡之后,这些旧君主一般会被征服者处处监视,不仅没有人身自由,而且还整天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翻遍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就因为写了一首"问君能有几多愁",于是就被宋太宗以思念故国的罪名毒死;宋徽宗在靖康之变后被抓去辽东,受尽了金人的羞辱和折磨,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献给金人为妻妾;晋愍帝司马邺被刘曜俘虏后,天天帮刘曜倒酒,甚至还要替他刷洗马桶,受尽了侮辱不说,最终却还是难逃一死。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非常另类的亡国之君,他被俘虏后不但没有受到羞辱和折磨,反而小日子过得非常舒服,成为了别人眼中羡慕至极的"人生赢家"。这个人就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
公元589年,陈朝被隋朝灭亡。陈叔宝被俘虏到了长安后,不仅没有遭到虐待,反而受到了隋文帝杨坚极大的礼遇。他不但被封了公爵,而且还在繁华的洛阳城拥有了一所豪华的大宅子。从此之后,陈叔宝天天有酒有肉,醉生梦死,在隋朝又活了整整16年,不仅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还被追封为大将军,以极高规格的礼制葬在了洛阳的北邙山上。
可以说,陈叔宝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逍遥自在的一位亡国之君。
那么,为什么其他的亡国之君都受尽羞辱,而唯独只有陈叔宝能够独善其身呢?在隋朝这种处处都是敌人的政治环境中,他到底有什么生存的秘诀呢?
一封书信定岭南
首先,陈叔宝曾经为隋朝立过一件大功。在他刚刚被俘后不久,就凭借一封书信帮助隋文帝轻松的统一了岭南地区,使隋朝真正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原来,在公元589年,隋朝虽然灭掉了陈朝,统一了江南地区,但中国版图内仍然有一个割据势力没有归顺,那就是岭南。
所谓岭南,就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主要位置就在今天的广东、广西和福建东部一带。在古代,岭南地区由于天高皇帝远,而且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居住,所以经常割据一方,不受中央朝廷节制。中原王朝如果想要征讨岭南,往往又因为路途遥远、水土不服等原因,而最终受到挫折,得不偿失。所以,面对岭南的统一问题,隋文帝杨坚感到非常的头疼。
不过,陈叔宝却帮他轻轻松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时岭南地区的首领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女性,名叫冼夫人。陈叔宝当皇帝时,她曾经和陈朝保持着很好的臣属关系,一直和平共处,私交甚密。于是,陈叔宝就给冼夫人写了一封信,向她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局势,描述了隋文帝的雄才大略,并劝她归顺隋朝。
这封信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没多久,冼夫人就接受了陈叔宝的劝说,决定向隋朝俯首称臣。她不仅将岭南地区纳入隋朝的版图,而且还帮助隋朝军队平定了岭南一些小部族的叛乱,成功保证了岭南地区的长治久安。
由于陈叔宝的一封信,帮助隋文帝不费吹灰之力的解决了岭南的统一问题,真正的使隋朝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鼎盛王朝,这份功劳不可谓不大。也正因如此,隋文帝才决定饶陈叔宝一命,让他在隋朝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沾了妹妹的光
陈叔宝之所以能够在隋朝生存,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有一个国色天香的妹妹,也就是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本姓陈,曾经是陈朝的公主,陈叔宝的同父异母妹妹。陈朝灭亡后,她也一同被俘虏到了长安。由于出身于陈朝皇室,宣华夫人天生一副倾国倾城之貌,一入皇宫就引起了隋文帝的喜爱。
我们知道,隋文帝杨坚是出了名的"惧内",由于独孤皇后的原因,他一生都没有册立后宫嫔妃。但是,隋文帝却对陈叔宝的这个妹妹宠爱有加,在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立马把她封为了贵人,后来又赐给她"宣华夫人"这个封号。
宣华夫人不仅受到隋文帝的青睐,也被隋炀帝杨广所垂涎。在隋文帝弥留之际,当时身为太子的杨广竟然不顾身份,对宣华夫人进行调戏之举,还差点因此而丢掉了太子之位。隋文帝死后,宣华夫人到庙中带发出家,但隋炀帝竟然又把她从庙中接回了宫中,作为自己的妃嫔。从中可以看出,隋朝的这一对皇帝父子对她到底有多么的宠爱。
正是由于宣华夫人如此的受宠,所以身为哥哥的陈叔宝也沾到了一点光,得以在隋朝平平安安的生存下来。
大智若愚
当然,如果只有以上两个原因,陈叔宝还并不能确保足够的安全。毕竟他曾经也当过皇帝,对于隋朝的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事实上,陈叔宝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生存秘诀,那就是"装傻"。
所谓装傻,并不是指他真傻,而是大智若愚。为了显示自己丝毫没有政治野心,陈叔宝极力的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把自己伪装的像一个麻木愚钝的人。
有一次,隋文帝杨坚邀请陈叔宝赴宴喝酒,席间有乐工奏响了一首江南的音乐。隋文帝担心陈叔宝会听到家乡的曲子而伤心,于是便让乐工停止演奏。谁知陈叔宝丝毫不以为意,反而是有吃有喝,喜笑自若。后来,陈叔宝竟然主动找隋文帝要一个官来做,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没有官职的话,以后每次来赴宴,别人介绍他的名字时候没有前缀,显得太没面子。
陈叔宝喜欢吃驴肉,而且有非常大的酒量。他天天沉溺于酒肉之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酒囊饭袋。为此,隋文帝专门让人给陈叔宝送去酒肉,并且常常感慨陈叔宝的酒量惊人。
陈叔宝的这一系列举动让隋文帝啼笑皆非,认为他完全就是一个胸无大志、寡廉鲜耻之徒,于是,隋文帝送给了他一句"毫无心肝"的评语,彻底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之心。
然而,正是因为陈叔宝的这种"毫无心肝",所以才能够成功的解除掉隋文帝的戒心,让他得以在隋朝安逸的苟活下来。事实上,他的这种举动和刘禅的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相比于那些受尽极大的羞辱,最后还被折磨致死的亡国之君,陈叔宝的人生无疑算是成功的。
结束语:
当后人们评价陈叔宝时,都会说他玩物丧志,沉迷酒色,因一首《玉树后庭花》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但事实上,当时的陈朝只占据江南一隅的领土,长江上游的荆州和襄阳也已经落入了隋朝的控制,陈朝只有十几万军队,面对隋朝五十万大军的征讨,根本毫无胜算。陈叔宝即便是励精图治的负隅顽抗,又能如何?
在小编看来,陈叔宝恰恰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如何保命的问题上,还体现在他对天下统一大势有一个清醒透彻的认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事实上,陈叔宝的国并没有亡,只不过是被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所取代。南北朝在分裂400多年后终于走向了大一统,迎来了鼎盛而富庶的隋唐盛世,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