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尊号皆尽一片谀颂之词 谥号庙号里识清有为之君

尊号皆尽一片谀颂之词 谥号庙号里识清有为之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015 更新时间:2023/12/10 0:54:06

毛的一首《沁园春•雪》,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其中有一段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段词的意思是,秦始皇、汉武帝,在文学才华上有些不足,唐太宗、宋太祖,在文治武功上面也有些不足,这段词,向我们展示了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和舍我其谁的气概

上面那段词,也带来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大不相同,有些称之为皇,有些称之为帝,有这些称之为祖,而有些则称之为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尊号制度,古代的号分为:尊号、庙号、谥号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

一、尊显身份之尊号

1、尊号“皇帝”

这里的尊号不是统称,而是指皇帝在世时的敬称,其实“皇帝”之词的二字本身就是尊号,这个特有称谓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认为他的功绩应该“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群臣商议给始皇帝上书“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最终秦始皇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变称谓古代帝王特有的尊称

2、“皇帝”称号前加赞美之词

到了唐朝,帝王们可能觉得“皇帝”这一个称谓古往今来的帝王都可以使用,不能体现自己的文成武德,于是唐朝高宗开始在“皇帝”二字前加赞美之词,经过多年的发展,到玄宗时期最终形成制度。如记载“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玄宗是唐朝尊号最多的皇帝,最长有十四个字之多,唐朝以后,帝王的尊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皇帝的尊号也加到了顶点。

二、“祖有功,宗有德”之庙号

1、庙号的由来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供奉他们时的名号

配享太庙是大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之一,因为太庙是皇帝的家庙,最初只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后来条件放宽,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也可在皇帝的批准下被供奉在太庙,这就是配享太庙,对外姓臣子而言,这是无与伦比的荣耀。

我国古代对祭祀是非常看重的,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对于皇帝而言,更要以身作则,做好祭祀相关事宜,其中也包括对配享太庙大臣的选定。

最早出现庙号的朝代是夏朝,庙号有“祖”和“宗”之分,如记载“祖有功,宗有德”,清朝方苞《谥法》中说祖时开创者,只有一个,而宗是没有定数的,所以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称之为“祖”,后世皇帝称之为“宗”

2、庙号的发展

唐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如西汉有谥号的皇帝只有四位,分别是汉太(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这四位皇帝,刘邦有开国之功,当然应该有庙号,其他几位也是有大功劳,所以死后才有庙号,而西汉其他皇帝是没有庙号的,所以我们通常称呼西汉的皇帝曰“帝”,如汉文帝、汉惠帝。

唐朝建立后,庙号开始泛滥,一般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庙号,很少出现皇帝死后没有庙号的情况,本来庙号有表彰皇帝生前功绩的作用,但是发展到后面已经没有这个功能。如记载“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就是说唐朝后除了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其他皇帝都能称宗,自此庙号泛滥。

3、庙号更改的情况

自汉以后,庙号就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所以对后面的帝王,都是称呼“祖”或“宗”,如“唐太宗”“明孝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成祖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明世宗,后来明世宗朱厚熜就将“太宗”为“成祖”。

明世宗朱厚熜这么做的目的之一是因为,他觉得朱棣的功绩不亚于建国,于是将“太宗”改为“成祖”,二是因为其在位期间,为了将其生父入太庙而改,明朝实行天子九庙的制度,即太庙正殿中只供奉九位先祖,其他的需要移到偏殿供奉,又叫祧庙,而其中只有“祖”的会一直供奉在太庙,称之为“万世不祧”,其他的按照时间久远,从最远的开始移出太庙正殿。

明世宗朱厚熜继承的是其堂兄的皇位,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因为不皇帝,是没有资格入祀太庙的,所以为了让他生父有皇帝身份并入祀太庙,和群臣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太后和群臣妥协,但这时太庙位置已经满了,按照规定,需要将朱棣的牌位移入祧庙,而朱厚熜并不想让他崇拜的祖先入祧庙,于是便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这样便可以“万世不祧”,最终将明仁宗朱高炽移入祧庙。

三、古代纪年之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最开始是用来表达时间,如万历十五年,意思就像现在的公元多少年一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汉武帝即位那年,便称为“建元元年”,自此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间,基本上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年号,有的甚至有几个年号,如年号的开创者汉武帝便有许多年号,在古代遇到有祥瑞或者政治上有重大的举措皇帝多会改元,如文天祥记载“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一直到明清时,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于是这个时候开始按年号称呼其帝号,这才有了“洪武帝”、“乾隆帝”等叫法,用年号称呼帝王,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发展到明清时期,皇帝的庙号、谥号、尊号字数太多,称呼起来实在是太累赘。而年号只有两个字,比较简便,如是便在明清后,开始用年号取代庙号或是谥号来称呼皇帝。

四、表彰生前功绩之谥号

1、谥号的由来

谥号是古代帝主、贵族、大臣或者是大儒等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由朝廷或私家给予的盖棺定论性的称号,谥法产生之初,是为尊崇死者、神化先人,自春秋战国之际,才赋予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功能。一般来说谥号起源于周代,如记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2、谥号的意义

谥号制度发展到后来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力,如“明别善恶,所以劝人为善,戒人为之恶也。”因为会根据人生前的事迹给予人不一样评价的谥号,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词的谥号,但也有恶的谥号,如最早被冠以恶谥的周厉王,因为他在位期间滥杀无辜,国内民怨沸腾,如是按照谥法“杀戮无辜曰厉”,在他死后被谥为“厉”。中国人向来看中生前身后的名声,因此这种谥号这种制度对帝王还是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的。

3、谥号制度失去本来意义

谥号刚开始的时候一般只有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如西汉时,为汉高祖刘邦“上尊号曰高皇帝。师古曰尊号谥也”,谥号为一字。汉惠帝刘盈谥号为“孝惠”,谥号开始为两字。汉至隋皇帝谥号一般为一两字兼用。

而唐朝后谥号字数开始发生变化,唐高宗开始为老祖宗增谥后,谥号字数开始增多,这个时候谥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功能的开始减弱,逐渐成为成为尊崇先帝的一种方式,宋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光宗谥号本来是六个字,宋宁宗为报答先帝恩德下旨为光宗加谥,如记载“光宗皇帝谥号见今六字,宜加十字为十六字,如祖宗故事。”后来宰执、侍从、两省、台谏、礼官集议于尚书省,为光宗加谥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诏恭依。”由此可见,相比于唐之前,谥号已经变的十分的繁琐。

4、文武百官谥号

在古代谥号不是皇帝的专用,文武百官逝世后,皇帝也会根据其生前的功绩赐于谥号,以表彰其功德,以明清为例,明清两朝文官死后谥号一般是两个字,以“文”字为第一字,而“文正”是文官的最高谥号,如晚清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因此后人也称之为曾文正公。武官的谥号也是两个字,通常以“武”字为第一字,最高谥号是“武宁”,如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死后死后“武宁”。

还有一个谥号是文武通用,是古代所有官员梦寐以求的谥号,那便是“忠武”,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是最高的谥号了,而能获得这个谥号的,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牛人,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郭子仪。由此可见,想获得这个谥号,都是要有大功劳于国家的,因此历史上获得这个谥号的也非常少。

标签: 尊号谥号庙号年号

更多文章

  • 最繁荣的没落 麦田里北宋皇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宋皇陵,宋朝皇陵,宋朝,皇陵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绘制于公元1104年左右对外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保障,对内又总是无法推进深刻的变革,宋朝的繁华盛景终若镜中花月,弹指即破。那些辉煌的、耻辱的,那些令人怀念又令人愤惋的,全都融进了这坚硬的石头里。我们走在神道上,驻足凝望,历史了如轻烟在时间里徐徐散尽,一个朝代的鲜活印记

  • 一嫡一庶:朱元璋的两种教子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明朝皇帝,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

    朱元璋十分注重家族伦理、礼仪的教育,提倡孝道,遵循亲亲尊尊思想,而等级制度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因此,朱元璋对嫡长子即太子与其余诸子的教育安排各有侧重。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通过栽培皇子,朱元璋力图实现建立一个家天下的高度中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不敢忘,不能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抗日战争

    二战末期,美国以两颗原子弹的方式,让日本被迫投降,至此,战况惨烈,规模巨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得以停止。毫无疑问,盟军首领美国是战胜日本的最大功臣,美国是中国在二战时期强有力的盟友,在美国的帮助下中国在最后才得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第一次通过广播,向全体国民发表诏

  • 最后的疯狂:日本仅7千多万人 却宣扬“一亿玉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亿玉碎,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狂热分子在国内大肆宣扬“一亿玉碎”的计划。所谓“一亿玉碎”,是指在盟军进入日本岛后,日本上亿民众将拒绝投降,以生命来守护祖国家园。一旦这个计划真的实现,大和民族恐怕会面临灭族之灾。不过,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了无

  • 中国人心目中每个朝代最好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十大好皇帝,皇帝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介绍心目中的各个朝代的代表皇帝。说谁是最有

  • 襄樊、襄阳、襄州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襄樊,襄阳,襄州

    襄樊市和襄阳市一个地方吗?襄樊市和襄阳市的区别?襄阳市和襄樊市是同一个城市吗?襄樊和襄阳有什么区别、襄樊和襄阳市是一个地方吗?请问襄樊市和襄阳市是一个地方吗?襄阳和襄樊是同一城市么?襄阳,汉时叫襄阳郡,唐朝时叫襄州,宋以后为襄阳府,解放初以襄阳和樊城(襄阳对岸的小城)并为襄樊市。但人们知襄阳而不知樊

  • 中国皇帝寿命大全 万岁很短命平均寿命39.2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皇帝寿命,皇帝寿命,中国皇帝平均寿命

    想短命,当皇帝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中国皇帝寿命列表1秦始皇嬴政50岁前259年-前210年2秦二世嬴胡亥24岁前230年前207年3汉高帝刘邦62岁前256年-前195年4汉惠帝刘盈23岁前210年前188年5汉文帝刘恒47岁前203年-前157年6汉景帝刘启48岁前1

  • 盘点日本九大在位时间极短首相,一名甲级战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日本任期最短的首相,日本首相,东久迩稔彦

    清浦奎吾,第23任日本首相。在位157天。但由于其阁员均由贵族院议员出任,因而遭致护宪派人士的强烈批评,上任仅五个月便辞职,他出任首相的时代也正是大正民主风气最盛的时代。犬养毅,第29任日本首相。当时的日本首相犬养毅就是被11名二十岁出头的海军军官在首相府刺杀。首相临终前的遗言“话せば分

  • 淝水之战后 持续百年的东晋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淝水之战,东晋,门阀制度

    引言魏晋南北朝有个特色就是门阀制度盛行,那么门阀制度究竟怎样影响皇权,甚至左右朝政呢?虽然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但是这种风气形成却是在汉朝,一直到了唐朝这种风气才逐渐消亡。那么,影响的历史的门阀制度是怎么一回事呢,何以在历史上活跃了这么多年呢?门阀士族的发展门阀士族起源于东汉后期,这种风气的

  • 清朝对于中国历史来说 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历史倒退

    明朝为什么被被自己落后的鞑清灭亡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百姓反抗满洲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尔衮、福临等满洲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兵力和后备兵员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