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38年的隋朝乃是唐朝的基础 虽没吹嘘地那么富庶

38年的隋朝乃是唐朝的基础 虽没吹嘘地那么富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77 更新时间:2023/12/12 17:33:59

唐承隋制没有隋朝就没唐朝

有这样一个朝代,在历史上有多项伟大的创举,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政治体制,结束了动荡几百年的中国大地,人才选拔制度采用科举制,它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废除科。官员考核施行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新建了至今还存在的大型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但这个王朝却仅仅存在了38年,而且在历史上存在感特别低这就是隋朝。但是有一个说法,隋朝以后的唐朝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承隋制,可以说没有隋朝的开场就没有后来中国基本的政治体制。隋朝为什么它短短38年就灭亡了?

隋朝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和实施挖运河、修驰道等浩大工程,导致民力疲惫。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人口密集区域遭遇水灾,大水淹没四十余郡,天灾加上隋炀帝的人祸,使得当地百姓生计困难。至此,原来听命于隋炀帝的百姓开始起来反抗,由于隋炀帝不懂得爱惜民力,不能有针对性的改变国家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只一味出兵镇压,结果造反的人越镇压越多,一些有野心的官宦子弟也加入其中,最后连隋炀帝最信任的宇文化及,以及他的姨表弟李渊等也起兵反对他,曾经辉煌的隋朝似乎一下子就倒下了。其实,从公元611年爆发起义到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炀帝被杀,上天给了隋炀帝七年时间,让他调整政策,改变策略,可惜,他并未认识到当时国家的问题所在,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隋朝那么强却很快灭亡?

唐朝为什么兴盛?隋朝为什么败?

隋朝败不在制度,不在经济,败在不仁。

所谓仁就是爱人民、爱老百姓,爱别人。隋朝第一个大毛病就是不爱老百姓。

举个例子!

隋朝开皇14年,天下大旱,长安周边地区产量不足,人多饥乏,隋文帝怎么办?带着老百姓讨饭吃。

历史上大旱大灾,中国古代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逐粮、救食。

大旱期间,隋文帝处处和老百姓保持一致,老百姓挑着挑子骑马走,他也是;老百姓挑不动了,怎么办?让身边的卫士把老百姓的挑子接过来。

按理说皇帝做这么多好事,怎么会“不仁”?

关键是当时库房盈溢。

隋朝有那么多粮仓,开仓放粮老百姓就可以吃饭不用逃荒,隋文帝不允许,一定让老百姓去逃荒。

隋文帝的行为典型的妇人之仁。仁慈不仁慈,也仁慈,看个体表达出仁慈,对整体没有大的规划。

历史上这样人不少,隋文帝是一个,还有一个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一看见哪个战士打仗缺胳膊少腿他就哭,如果哪个大将打下来一大块土地交给他,按理应该封官对不对?可是,拿着官印摩揉,直到盖章都失效了也不舍得盖。

对当政者来说这其实一种隐蔽的不仁。

如果说隋文帝是隐形的不仁,那他的儿子隋炀帝就是把这一本质变本加厉,发扬光大。

讲一个数字,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是4600万,其中被征发兵役、劳役的累计达到3千万人次。

什么概念?全国人口4600万,男性、女性,对半分,男性再排除老小、官员、残疾等等各因素,真正能够给国家服役的人不超过1000万。

这1000万人,被征集兵役、劳役达到3千万人次。

什么概念?就是一个人要无偿为国家服役三次。

小农经济,经不起一点破坏。

天下人都被征发劳役、兵役了整个社会陷入土崩瓦解。试想一下工程量都压在老百姓头上,老百姓不能承受,可不就纷纷起义?

讲到了民,隋两代皇帝没有仁慈对待,让他们分崩了,那又怎样对待臣?

拒谏,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

土崩瓦解,这个是古代有一个说法:君臣民。民得罪了,因为不仁;臣得罪了,因为拒谏。

再看君,有没有问题?

隋朝的君主同样有问题,隋朝的皇帝出了最大的问题叫纵欲。

香车、宝马、美女,是不是隋朝皇帝就喜欢这几样东西?不是!

隋朝皇帝纵什么欲?很忙的欲望。

为什么很忙?因为他希望做到:子孙万代人莫能窥。

隋炀帝的欲望简单来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想成为古往今来第一皇。

他太想做好了,为了能做到古往今来,天字第一号皇帝,隋炀帝一共在位14年的时间干多少事?

巡视漠北两次,巡视西域两次,下江南三次;建大的工程大运河,建洛阳城,整修大兴城,建江都城。还有那么多日常的官员任免,制度的改造,还有大规模的征发战争……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中国历史年表,中国皇帝最忙的两个阶段。

中国历史其实是由“秦隋后周”三个短命王朝打造">中国历史其实是由“秦隋后周”三个短命王朝打造

一个是秦始皇统治的15年间,另外一个阶段就是隋炀帝的统治的14年。当然,这14年,恐怕不比那15年要少。

这是隋炀帝真实的纵欲。隋朝两代皇帝都纵这个欲天字第一号皇帝。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是不顾一切向前跑,希望老百姓都在后面跟着,可老百姓既没有他的能力也没有他的体力、精力,更没有这个力量、欲望去全速奔跑。

因此,老百姓会掉队。掉队之后怎么办?严刑峻法,罚你,杀你。

最后老百姓觉得我不是跑着累死,就是跑不动杀死,干脆造反,揭竿而起,官员浑水摸鱼,最后整个大隋王朝土崩瓦解。

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从这三个层次看,皇帝是不是皇帝的样子?大臣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百姓能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如果都能做到了,叫做良性,好秩序,就能长久;如果做不到,就是坏秩序,不能长久。做不到的地方越多,王朝维持的时间越短,隋朝因为不仁、拒谏、纵欲灭亡。

唐朝贞观之治,大家都觉得了不起,为什么?

唐朝的教训就是为政要宽缓,唐太宗的结论是:治国跟养病一样,越觉得病好的时候,越需要精心调理。

归根到底唐朝为什么比隋朝做得好?唐朝汲取了隋朝的历史教训。

隋炀帝想当天字第一号皇帝,李世民不想?太想了,所以才格外从隋炀帝折跟头里悟出道理。

他把这个问题理解清楚了,理念运用清楚了,唐朝这个道路就走顺了。

所以,才奏响了盛世最强音,大唐盛世才会诞生!

隋朝末年的动乱,使国家经济建设和人口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全国人口只有180万户,照比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的890.7546万户(人口约4601.9956万人),消失了700多万户,锐减将近80%。可见,这短短的十年间,战争和灾祸以及各种劳役使百姓遭受的损失是多么巨大!李唐王朝在这样的背景下,接盘国家,确实不容易,唐朝建国之初仍然面临着地方割据势力和边疆游牧民族的压力,直至公元623年,唐朝才算基本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国家算是再次进入安定时期。可惜,当时国家的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这个要看怎么看。大多数时候,唐朝并没有比隋朝人口多。

然后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只剩200余万户(《通典·食货七》)。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达到8,018,710户,46,285,161人。(《旧唐书·职官志》),这才算赶上隋朝的数量。然后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即公元754年达到顶峰有9,619,254户,52,880,488人。(《旧唐书·玄宗本纪》)第二年就是安史之乱,唐朝人口就跌下去了。也就是说,唐朝有20年比隋朝的人口多。还可以证明初唐人口远少于隋朝,到唐中宗神龙元年也就是武则天下台以后的705年全国只有6,156,141户,37,140,000人(《资治通鉴》卷208)。

那么唐朝整个接近300年的历史中,只有20年比隋朝人口多,只占唐朝长度的6.7%。可能这样算起来不太像平均值,但是再怎么平均,这个长度也到不了14%。或者可以换一个角度,隋朝人口超4000万的时间达到了66%(隋初北周留下了690万户,南陈有1500万),而唐朝达到这个人口的时间只占到了6.7%。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唐朝人口没有隋朝多。

从平常说的唐朝时期来看,我们一般说初唐多一些,也就是从李渊到武则天这段时间,其中李世民一个人就占到了整个唐朝历史关注度的40%差不多吧,但是唐太宗时期只有大概300万户,两千万人的样子。这远不如隋朝多。武则天时期也是一样的。说白了就只有唐玄宗最鼎盛的20年比得上隋朝人口。而通常说起来的时候其实是“唐太宗时期的人口远不如隋朝”。

当然但看最高值,一个4600多万,一个接近5300万,两者差了600多万人。从比例上来看,唐朝最高值超过了隋朝最高值的13%,其实也没有多很多。

有说全盛时期的唐朝比不上隋朝。理由:唐朝最强盛的开元时期,全国有820万户;而隋朝开皇时期,全国就有890万户。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

户数多=人口多?这个谣言依据并不正确的户数,认为唐朝人口不如隋朝多。其实户数多不一定人口多。户口数与人口数基本成正比关系,古代一般比例为1比5。但有时变化很大。比如战争。在战争中青壮年男性如果死亡,他的妻子或者带着儿女改嫁,或者与老年人共同生活。人数只减少了一个,户口也减少了一个,比例却变化很大。汉武帝时期长期北伐匈奴,人没有死多少,户口却减少了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人口多=经济富强?如果按这个逻辑,那么中国和印度人口数笑傲江湖,经济指数早就完爆全球了…

大唐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内部的权力矛盾却进一步凸现出来:一方面李渊早在建国之初,为鼓励儿子同心协力开创大唐基业和分享大唐建国的果实,李渊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另一方面李世民在平定各割据势力过程中,影响力越来越大,身边聚拢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已经具备了与太子较量的实力。这样,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的暗战便越来越激烈。公元618年到公元623年是暗斗,公元623年到公元626年逐渐发展到明争。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不久后,李渊也知趣地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李世民继位,正式接手大唐。李世民与他手下强大的人才班子,从历史中寻找改变大唐积贫积弱局面的办法,他们特别吸取了隋炀帝治国的教训,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通过唐太宗君臣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的户数已经恢复到304万户,人口约达1235万,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达到360万户。贞观时期,唐朝的国家经济基本恢复了,唐朝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唐太宗更是被尊为“天可汗”,唐朝军事实力和外交影响达到了强盛。

贞观之治后,唐朝历经高宗、武周时期,国家政局虽有动荡,但民间生产力并未受到多少影响,仍处于向前发展的态势,为后面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据《旧唐书·本纪第八》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记载,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户数达到786.1236万户,人口约4543.1265万人,至此才基本追上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的水平,但时间已经过去了100余年,可见当时人口恢复是多么不容易。据《通典·食货七》记载,唐朝人口极盛时期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前后,户数达到891.4081万户,人口约5290.9390万人,超过隋朝高峰时期近700万人口。

唐朝百年复兴史

人口数据的变化,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却能反应国家的实力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唐代是中国史上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政治体制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先进,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与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有来往。正因如此,唐朝以后的中国人才被世界公认为唐人,从而衍生出“大唐街”“唐人街”“唐人城”等历史印记。

咱先来看看两组数据对比:

一、公元581年,北周的最后一年,全国的登记人口是900万左右;同年隋朝建立,到589年,登记人口激增到4000万。

二、公元618年,隋朝的最后一年,全国的登记人口为920万左右;同年唐朝建立,到726年,登记人口才达到4100万。

也就是说,从900万到4000万,隋朝只用了8年时间,而唐朝却用了108年。

但是我们要清楚这900万登记人口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乱世,连年战乱,死的人是不计其数,但是这个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当时的人们流离失所,导致人口统计非常麻烦,再加上战乱时期政府官员都在争权夺利,没有人会去认真做人口普查这件事,所以,900万这个数字是很不准确的。

杨坚建立隋朝后,社会稳定下来,这才开始重新整理人口资料。在建国的当年,登记的人口数字就达到了2900万。此后的几年又彻底清查,包括相貌、年龄,都一一核对,还让百姓之间也互相揭发,只要发现有不实的情况,全家发配边疆,连保长也要受牵连。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国的登记人口就达到了4000万。

咱们说到底,这4000万人并不是隋朝的功劳,而是前朝留下的隐形财产,被隋朝硬挖了出来。

那么,隋朝为什么要采取这么严苛的手段来清查户口?老百姓又为什么不想上报户口呢?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两个字利益。

隋朝建立的时候面对的情况和唐朝不一样。隋朝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个分裂的国家,杨坚是战胜了一个个国家之后,杨坚才建立了隋朝。这样,隋朝的人口在先期只有900万,但随着人口普查之后,隋朝的人口激增到4000万。

这不是说隋朝就有能力在8年的世间里面让百姓一下子生出了3000万人,而是那些人本来就是有的,只不过那些人被隐藏了。这是为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东西,那就是人头税。

只要国家统计一个人,那么国家就会收取一个人的税收。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隋朝需要大量的金钱去建立基础建设,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已经被战乱所毁坏,杨坚需要快速开展战后安民的措施,而做这些事情,就需要大量的金钱。而什么东西是最合法获取金钱的措施呢?

在古代,人头税是最重要的税收,你家有几口人,就得交几个人的税,只要少报一个人,就能省下一个人的钱。而在朝廷看来,你少报一个人,朝廷就少一个人的税收,那怎么能行,绝不能让这样的“刁民”得逞!

而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或者说一些大地主来说,只要国家不采取人口普查,那么自己就会少交很多税,自己可以用这些钱去做很多事情,让自己在灾荒的年份过一个好年。

但如果国家采取人口普查,那么自己就必须交税。虽然,有些人逃税的行为不好,但实在是没有办法。不过,这样从数据上,我们就可以以为杨坚做得很好,隋朝建立之后,老百姓很幸福,老百姓才会生出这么多人口。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8年的时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的增加。唐朝那么强大,也用了108年才做到隋朝8年的事情。唐朝做不到这件事情,其实不是的。

唐朝建立的时候,中国已经遭受了很大的创伤。很多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如果国家再收取人头税,那么就会逼着老百姓再次造反,这是唐朝统治者不愿意看见的。

隋朝存在了38年,而隋朝建立8年的时候已经有了4000万人口,但只是过了三十年,中国就死了3000万的人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是有些人故意当了黑户。

不过,唐朝的统治者面对这么一种情况,他们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们选择了一种很民主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让老百姓自己自觉去参见人口普查。

简单来说,敢去做人口普查的人,那肯定就是交的起人头税的人。那些交不起钱的人,自然不会去缴纳。这样,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也只有1200万而已。不过,唐朝的统治者就靠了这么一点的人头税,他们就让唐朝成为了当时最辉煌的国家,这是隋朝没有做到!唐朝实现了大一统的辉煌时期,创造了现在我们还魂牵梦绕的大唐帝国。

说实话,我很喜欢唐朝这种方式,因为只有藏富于民,才会出现各种事情。中国历史上很多叛乱,都是因为吃不起饭。如果他有钱,他有饭吃,鬼愿意去造反啊!

隋朝留存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不要相信,会吃死人的

近些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很多人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隋朝末年留下的粮食真的能让唐朝吃50年吗?本文依据相关原始史料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该说法的来源

现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捏造,还是确有史料来源呢?

应该说,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是有史料来源的,只不过该说法对相关史料进行曲解和误读。

据《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记载,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资治通鉴》贞观二年也有类似记载,但相对简略。

乍一看,网上的说法不是说的挺对的吗?“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这不就是说隋朝末年的粮食可供吃50年吗?隋朝后面紧接着就是唐朝,因此,这50年不就是唐朝在吃吗?

下面,我就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一则原始史料进行详细解读。

二、史料解读

(一)“末年”是指隋文帝末年,而非隋朝末年。

结合上下文可知,“比至末年”,说的是隋文帝末年,而不是隋朝末年,所以下面才会有“炀帝恃此富饶”的说法,隋炀帝依恃的正是隋文帝末年的富饶。

因此,这里的“比至末年”,最多只能算到隋文帝去世时的仁寿四年(604)。

隋文帝杨坚

这时候正是隋朝比较强盛的时期,隋末大乱还完全没有发生。

(二)“得供五六十年”是一个数学计算,并非真能吃五六十年。

所谓“得供五六十年”,仅仅是一个数学计算而已,,是根据粮食存量、人口数量、人均粮食消耗量等测算的数据,用来说明隋文帝末年留存粮食之多。并不是说这些粮食真的能吃五六十年。

原因很简单,隋唐时期粮食的保存年限最长只有9年。

关于隋唐时期粮食的保存年限,史书是有很明确的记载的,在这里仅提供3处史料出处:

1、《新唐书》食货志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其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

可见,当时粟能保存9年,米能保存5年;潮湿之地,粟能保存5年,米能保存3年。

整体来看,当时粮食的保存期限是3-9年。

当然,有细心的人可能会说,《新唐书》记载的只是“常平仓”的粮食保存期限。当时,全国除了用于调节粮价的常平仓之外,还有京师的太仓,还有其他用于储备目的的粮仓,例如,隋朝时关中的永丰仓、洛阳附近的回洛仓、洛口仓、河北的黎阳仓等等。

这些粮仓的粮食保存期限是否会有不同呢?我们再来看看《唐六典》的记载

2、《唐六典》

《唐六典》在司农寺·太仓署部分有以下记载:

凡粟支九年,米及杂种三年。

在具体规定上与《新唐书》略有不同,但是,粮食的整体保存期限则是完全一致的,也是3-9年。

但是,有些比较较真的朋友可能还是有疑问,《新唐书》说了常平仓,《唐六典》说了太仓,它们的粮食保存期限确实一样,那么,其他的诸如永丰仓、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等用于储备目的的粮仓,会不会保存期限有所不同呢?

针对这部分朋友,我专门准备了一条史料,那就是北宋《天圣令》所附的唐令。

3、北宋《天圣令》所附的唐令

《天圣令》本身是北宋的法令,但是,由于其编修原则是“取唐令为本”,所以,里面附有很多唐令。其中,唐令仓库令中有一条记载:

诸仓窖贮积者,粟支九年;米及杂种支五年。下湿处,粟支五年;米及杂种支三年。

这一条唐令,明确规定了其适用范围是“诸仓窖贮积者”,也就是说,所有的仓库,不管是常平仓,还是太仓,还是其他的各仓,均统一适用这条规定。

其规定的粮食保存的具体期限与《新唐书》完全一致。

上述3条史料互相印证,确切的证明了,在隋唐时期,粮食保存期限就是3-9年。

隋唐粮仓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假设以仁寿四年(604)作为隋文帝末年,则隋文帝留下的这些所谓“得供五六十年”的粮食,最晚在隋炀帝大业九年(613)的时候,必须全部替换,否则,剩余的存粮就超出了保存年限,不能再吃了,真要吃这些“僵尸粮”,是会吃出人命的。

至此,所谓隋朝末年留存的粮食可供唐朝吃50年的谣传可以说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但是,隋朝末年到底有没有留下粮食?留下了多少粮食呢?

毕竟,隋炀帝时期,虽然建东都,修运河,开通西域,三征高句丽,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但是,这一时期,特别是隋炀帝前期,天下尚未大乱的时候,隋朝也是有新增粮食进账的,并非只出不进。那么,到了隋炀帝末年的时候,粮食情况如何呢?

三、隋朝末年粮食情况分析

我认为,隋朝末年留存的粮食确实还有,但是数量并不多。

(一)隋炀帝的大量消耗

隋炀帝从即位开始就搞大手笔,为此消耗了大量的钱粮。与此同时,自大业七年(611)开始,大量百姓不堪忍受残酷压迫,纷纷揭竿而起,造反当流寇去了,真正继续种地纳粮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大量的支出,另一方面是日渐减少的收入,导致在隋炀帝时期,粮食处于严重的净减少状态。正如大业十二年(616)右候卫大将军赵才所说,“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资治通鉴》)。

隋炀帝是暴君,也有雄才大略

在粮食整体情况不容乐观的前提下,隋炀帝采取的措施更加雪上加霜,他采取了优先保障国家仓储、不管百姓死活的政策。这是一个暴君,畜生。

在这里简单举以下几个例子:

1、隋炀帝时期提前征收未来数年的赋税。

据杜佑《通典》记载:

又逆徵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可见,在隋炀帝后期,由于国用不足,隋炀帝已经开始提前征收未来数年的赋税,当时实行“租庸调制”,赋税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缴纳粮食(租)。

2、隋炀帝时期大量挪用社仓的粮食。

社仓(又称“义仓”),其本质是一种民间自助自救的形式。由各地百姓在平时根据贫富情况相应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交给官府集中管理,一旦遇有灾年,则从社仓中支出粮食救济,“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旧唐书》食货志)。

也就是说,社仓里的粮食,本质上是百姓自己的粮食,并不是缴纳给朝廷的粮食,官府在其中只起到管理作用,并没有这些粮食的所有权,是不能挪作他用的。

而在隋炀帝时期,朝廷却因为国用不足而大量挪用社仓的粮食,以至于最后社仓无粮可支,“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旧唐书》食货志)。

以上例子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当时朝廷手中的存粮不多了。试想,如果当时还有充足的存粮,则隋炀帝又不是傻子,必然优先考虑使用存粮,断然不会冒着惹怒天下百姓的风险贸然提前征税以及挪用社仓。

第二,在粮食整体不足的前提下,隋炀帝采取了优先保障朝廷需要而盘剥百姓的做法。

在隋炀帝的压榨下,百姓因为活不下去纷纷造反,至迟大业十一年(615)时,隋朝的赋税征收体系已陷入崩溃。

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十二年(616)五月,纳言苏威上奏说:

且往日租赋丁役,今皆何在!岂非其人皆化为盗乎!

苏威这段话,是隋炀帝询问他全国盗贼情况时说的,意思很明确,当时朝廷的租赋已经征不上来了,因为负担租赋的百姓都造反当盗贼去了。

由于当时的租赋一般是秋季征收,因此,大业十二年(616)五月时,苏威并不知道当年的情况,他说的至少是上一年、即大业十一年(615)的情况。

据此看,至迟大业十一年(615)时,隋朝已经无法正常征收租赋了。

综合以上情况看,到隋炀帝末年的时候,民间经济已经完全崩盘了,没有粮食,活不下去,“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隋书》食货志)。而朝廷方面,粮食存量虽然早已无法与隋文帝末年相比,但是,由于隋炀帝的盘剥,官府的仓库里面还是有粮食的,“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爨,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隋书》食货志)。

但是,局势发展远没有就此止步,百姓并不是机器,被逼到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会奋起反击。于是,全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开始了隋末大乱。

在隋末大乱中,原本朝廷手里的那些粮食,也未能幸免,被大量消耗。

(二)隋末大乱时期的消耗

隋末大乱时期,由于百姓普遍没有粮食吃,因此,各割据势力起兵之时,大多会为了收买人心而开仓放粮,这几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操作。这里依据《资治通鉴》简单举几个例子:

薛举:囚郡县官,开仓赈施。

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

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

李子和:执郡丞王才,数以不恤百姓,斩之,开仓赈施。

李渊自己也有类似操作,“渊开仓以赈贫民”,“至永丰仓劳军,开仓赈饥民”。

李渊

当然,这方面做到极致的,还得属李密

李密

以李密攻陷的洛口仓(兴洛仓)为例,李密攻克洛口仓以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资治通鉴》)。

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密开洛口仓散米,无防守典当者,又无文券,取之者随意多少;或离仓之后,力不能致,委弃衢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轥践;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由于没有管理,大量百姓来领取粮食,拿不动就扔掉,被扔在地上的米厚达数寸,洛水两岸十里之间,看上去就像一片白沙。

瓦岗军开仓放粮

在各路割据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官府手里的那点存粮也被迅速消耗。

至唐高祖武德中,各大粮仓也已经几乎没有什么粮食了,我们可以具体来看一下:

1、永丰仓

永丰仓位于关中的华州,主要保障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

永丰仓

义宁元年(617)李渊晋阳起兵后,隋朝的华阴令李孝常以完整的永丰仓投效李渊。

但即便如此,李渊进入长安后,马上就面临着缺粮的问题,虽然手中握有永丰仓,李渊仍然无法满足关中地区百姓的粮食需求,不得已只好下令让关中百姓到剑南就粮。

根据《全唐文》收录的李渊“定户口令”记载,当时的情况是:

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

可见,当时关中地区包括永丰仓在内的仓库的粮食并不多,必须集中于“军国资用”,也就是用于打仗等国家大事,已经无法同时救济百姓了。不得已,李渊提出让关中百姓到剑南就食:

外内户口见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龄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

可见当时永丰仓的存粮已经不多了。

2、回洛仓

回洛仓位于洛阳以北,主要保障洛阳地区的粮食供应。

回洛仓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当年八月就攻克了回洛城,但是,十余万唐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未因此就得到解决,在此后的作战中,李世民仍然需要通过陕、鼎、函、虢、虞、芮等六州向前线转运粮食,时任陕州总管的党仁弘在此期间还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仁弘,高祖起义兵,为左武侯将军,简校陕州总管,镇守陕城。及大军东讨王世充,仁弘转饷不绝”(《册府元龟》卷498)。

可见,虽然唐军攻克了回洛仓,但无法解决自己的粮食供应问题,由此判断,当时回洛仓也已经处于无粮的状态。

3、洛口仓

洛口仓位于洛阳以东,主要保障河南地区的粮食供应。

洛口仓

看地图可知,洛口仓距离武牢关(虎牢关)很近。武德四年(621)三月,窦建德率军十余万从河北南下增援王世充,当时唐军有人建议放弃武牢关,暂避锋芒。

请注意,由于洛口仓距离武牢关极近,因此,放弃武牢关,意味着同时放弃洛口仓。如果当时洛口仓存有大量粮食,则窦建德完全应该就近使用洛口仓的粮食供应军需,并救济王世充。但是,薛收在分析当时情况时,却提到,放弃武牢关、暂避锋芒的后果是,“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资治通鉴》武德四年)。也就是说,即便让窦建德占据了洛口仓,窦建德仍然需要从河北调运粮食,“转河北之粟”。

薛收

可见,至迟在武德四年(621)时,洛口仓也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

4、黎阳仓

黎阳仓位于黄河以北的黎阳(武德年间属黎州),主要保障河北地区的粮食供应。

黎阳仓

上面提到,当时窦建德手中有粮食,那么,这些粮食是不是黎阳仓的存粮呢?不是!

原因很简单。武德五年(622)十一月,李建成率部征讨河北刘黑闼的第二次起兵。当时河北地区的形势是,“自相州以北州县皆附之”(《资治通鉴》),看地图可知,黎阳仓所在的黎阳位于相州以南,仍然掌握在唐军手中。如果黎阳仓有大量存粮,则唐军的优先选择必然是就近从黎阳仓调拨粮食保障军需。但是,查《于志宁碑》可知,“又以刘闼重扰河北,命公为河南道支度军粮使”,即任命于志宁为河南道支度军粮使。这就说明,黎阳仓当时并不能满足唐军的粮食需求,因此,需要于志宁从河南地区征集粮食。

于志宁

可见,至迟武德五年(622),黎阳仓也已经基本空了,没有什么存粮了。

5、贞观初年整体情况

贞观初年,全国灾害不断,据《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请注意,当时全国已经实现了统一,因此,朝廷可以从全国范围内征调粮食,同时,唐太宗也不是吝惜仓库的人,“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贞观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

但是,即便如此,面对在饥荒中出现的百姓卖儿卖女的情况,太宗所能做的,只是从御府(皇帝自己的府库)里出钱赎回孩子,还给其父母,“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资治通鉴》贞观二年)。

但却拿不出粮食赈灾,只能允许百姓“东西就食”,这就充分说明,当时朝廷手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存粮可以拿出来赈灾了。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隋朝的粮食,在经历了隋炀帝的挥霍、以及隋末大乱之后,至唐朝初年早已经消耗一空了,唐朝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休养生息,逐渐的恢复发展的。所谓隋朝的存粮可供唐朝吃50年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隋炀帝有一大贡献,那就是开凿了贯穿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使得南北之间的距离缩短,水路运输的成本大大下降。同时,作为运河的配套设施,隋炀帝在周围建造了很多大型的粮仓,其中以兴洛仓、含嘉仓最为出名。

回洛仓是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回洛仓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今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从东到西有1000米长,从南到北有355米宽,面积总共有35万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半个辽阔的故宫,极其地庞大。千年后,这个粮仓被后世发现,当考古人员将其挖开后,发现这个粮仓的容量大得惊人,经过估算能存上亿斤粮食。面积更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粮仓还分为里仓和外仓,这样保证了粮食不会潮湿,而且也不会塌下来。

据史书记载,回洛仓建于隋炀帝迁都洛阳以后,地处隋唐洛阳城北,是当时供应洛阳城的国家级粮仓。在隋末农民起义中,回洛仓作为战略要地,被瓦岗军占领。从此,洛阳城外的回洛仓因不利于战略防御而被废弃。

古代粮仓建造首先需要考虑交通条件和战略意义,在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最需要考虑的就是粮仓选址和建造技术水准。隋炀帝建造的粮仓一般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区,这中地区相对而言,土质干燥且坚硬。兴洛仓便是位于巩义河洛镇的黄土岭上,除去地势险要之外,最大的优点便是土质干燥坚硬,适合粮食长期储存。另外,古人在建造粮窖的时候,首先是向下深挖椭圆形土窖,然后在里面堆积木柴点燃,烘烤粮窖的底部和四周,以达到排出窖内水分的效果。

最后,隋朝人使用“夹糠法”保存粮食,就是将粮仓挖好,用火烤干,然后在在底部垫上草木灰,铺上木板,上面在盖上草席,草席上放上谷糠,多层的保护措施能够是粮仓内部始终保持干燥和凉爽。

标签: 隋朝唐朝隋朝人口唐朝人口

更多文章

  • 唐朝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氏现发现于世间唯一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武则天除罪金简,除罪金简,武则天,武媚娘,一代女皇,唐朝

    武则天,在男权统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女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年迈时的武则天,究竟如何评判自己的功过呢?在36年前,一枚神秘宝贝的发现,透露出了她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提起武则天,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对她的评价历史上也各不相同,影视剧中武则天也被导演和演员演

  • 琅琊榜是以哪个历史朝代为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琅琊榜,历史朝代

    古装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原着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电视剧版《琅琊榜》故事背景被设定为东晋十六国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大通年间”(527年3月至529年9月)。当时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

  • 北京永定门:被火车站连累的城门拆了又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京永定门,假文物,古城墙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南垣中门,也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明嘉靖年间北京城开始修建外城城墙。那时候,北京城南商业很发达,再加之天坛、山川坛(先农坛)都在城南,因此明政府决定先修建南边的外城城墙和城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永定门

  • 古代皇帝的十三种花式死法,高处不胜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杀皇帝,皇帝死法,皇帝,皇帝寿命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职业,危险性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这个职业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有人做了大致的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被杀害率为31%,活不到40岁的高达50%,寿命超过60岁的只有15%。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2

  • 为何不觉得鲜卑族是入侵 而觉得蒙元满清是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鲜卑族,民族大融合,元朝,清朝

    历来给华夏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少数民族政权被近现代诟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满清,一般提到这两个政权许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齿的痛恨。蒙元屠杀汉人,奴役汉人,满清屠杀汉人,大搞胡化风,文字狱。不过奇怪的是很多人对鲜卑族却不是那么痛恨,那么鲜卑族也曾入主中原,为何没有被视为和蒙元、满清一样的侵略者?鲜卑,学者

  • 中国历朝历代灭亡原因:中华王朝五路千年轮回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朝历代灭亡原因,朝代,历史朝代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

  • 打赌,98%的人都不知道古代人这么能喝还会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娱乐,喝酒

    每逢亲朋好友相聚之时,免不了一块喝酒。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你爱喝酒吗?对于酒,一些人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也有一些人,喝酒就如喝水般自然。有喜事了,喝酒。不痛快了,喝酒。生活平淡无味了,来来来,喝酒……△十八学士图局部不同于现在的予取予求,古代的酒虽算不上稀罕物事,却也是重要

  • 为登基用尽办法获得声望 却留下逆臣贼子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王莽,新朝,西汉,禅让

    历史上有位很特别的皇帝,一生中他被授予了三个皇帝称号,并且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但他死后却不被后世史学家承认,甚至骂名滚滚。到了近现代,又有很多史学家对他鸣冤叫屈,很多专家认为他是超越于时代的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这个人就是新朝开国皇帝,史称建兴帝的新太祖王莽。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

  • 宋朝最悲惨的一天 崖山之战10万军民投海殉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崖山之战,南宋,宋朝,元朝

    宋朝最悲惨的一天南宋是中国非常憋屈的朝代,巅峰时国富民强,落寞时丑态层出。靖康之变到如今都是笑谈,可航海、四大发明的高速发展,又为这个丑态镀上了一层悲悯的光辉。曾经巅峰到那样不可攀附的地步,可最终还是免不了凄惨落幕。这是否又应了三国开篇的那句话“合久必分”?1279年的3月1

  • 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曹丕一句话戳中要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尧舜禹,禅让,曹丕

    中国上古时期尧舜禹时代,尧帝、舜帝、禹帝,都是黄帝的后代,都是远房亲戚。他们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也就是黄河与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区域。尧帝为帝喾之子,从黄帝到他这里,基本都是父死子继,最疏远也不过是侄子与叔父之间的继承。尧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平阳县),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