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道靠什么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 究竟啥本事

冯道靠什么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 究竟啥本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456 更新时间:2023/12/13 3:23:56

在中国众多文化中,官场文化伴随着朝代兴衰,不断演化更新,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是犹如生存法则般的崇高存在,时至今日,也依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官场文化说不清、道不明,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人。千百年来,多少人迈入官场的大门,或是为了追求人生理想、报国之志,或是为了擅权敛财、享受富贵,又或是纯粹地混口饭吃,但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官场文化,都要摸爬滚打,成者越攀越高,败者黯然出局,已是官场最普遍的现象。

在成千上万的古代官员中,有一个官员不仅能力非凡、才智卓越,又深谙官场之道,打得一手好太极,竟然能够历经十朝而不倒,进退得当,还大多担任的是将相、三公、三师这类显赫的职位,堪称官场“第一老油条”。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他生于晚唐藩镇割据,长于五代乱世,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能做到“十朝元老”,一生富贵,百年万金油,千年不倒翁,那该多能活?更重要的是,该有多么强大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难怪历史上,大家一说到冯道,就说他是“不倒翁”。不过且慢,冯道虽然活的年纪也不小,但也只有73岁。冯道虽然做了“十朝元老”,但是这十个朝代,加起来也都不到半个世纪。所以,冯道这“十朝元老”,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夸张。当然了,就算不到半个世纪,能在充满残杀戾气,充满尔虞我诈的五代朝堂上,一直坚挺下来,那也是要有相当本事的人。毕竟在整个五代,除了冯道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做到他那样的,冯道是宦海中华第一牛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来说,能在新君即位后继续留任的,必然是能臣;能做到“三朝元老”的,堪称牛人;而能够跨越朝代,作为前朝旧臣继续担任重要职位的,绝对是罕见的牛人;而像冯道这样历经四个朝代竟然不被杀,还屡屡占据高位,拜相二十余年而不倒的,堪称奇迹,怕是千古就他一人了。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十朝,基本在每朝都受到重用),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自北魏后面又被称为三师)之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堪称古代职场第一不倒翁宰相。冯道给10个皇帝打过工,在一个忠君的年代,他成功的秘诀靠什么?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在五个王朝中都出任宰相、三公等要职。冯道所处的年代正是古代中国处于极度的分裂的五代十国,社会动荡不堪,百姓流离,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面,朝代更迭不止,但是冯道就是处在这个时代中能屹立不倒,真正做到了先后能在这十一位皇帝当中游刃有余,直到最后因病逝世。

冯道病逝,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赵翼曾经讽刺:张全义媚事朱温,甚至妻妾子女为其所乱,不以为愧。及唐灭梁,又贿赂唐庄宗、刘后伶人、宦官等,以保禄位。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二人皆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然当时万口同声皆以二人为名臣、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誉,至身后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盖五代之乱,民命倒悬,而二人独能以救时拯物为念。……统核二人之素行,则其德望为遐迩所倾服,固亦有由。至于历事数姓,有玷臣节,则五代之仕宦者,皆习见以为固然,无足怪。

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

准确地说,五代十国的冯道还不是“十朝元老”,而应该是“十三朝元老”。这“十三朝”,包括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后汉高祖刘知远、后汉隐帝刘承祐、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另外还有卢龙刘仁恭、燕刘守光、契丹耶律德光。不过,一般后面这三朝,历史上并没有算进去。

确实,在古代皇权社会里,一个人能当到“三朝元老”,我们就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了。为什么呢?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做到“三朝天子一朝臣”,那还不仅仅是这个人活得久,而是这个人有非凡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五代十国这个战乱的年代,每个人都以身手了得为自豪,因为要想在乱世中生存和冒尖,必须得会武艺,不然只有挨欺负的份,但是这个冯道就是不喜欢舞刀弄枪,外面再嘈杂,他还是那样的孜孜不倦的读书,由于长年累月的文学积累,让冯道练出一手好文章。

“学而优则仕”就算冯道平时最大的兴趣那应该就是读书他的出路还是很难。像冯道这样的人应该也其他普通的读书人一样为他人写书信或者做其他文员类工作,找不到出路,终身碌碌无为。但是一次机会让冯道的人生迎来了转机,那就是冯道的一次跳槽,从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幕僚跳到了河东节度使李存勖(建立后唐开国皇帝)手下,再加上冯道身上带着文人的宽以待人的品性。最重要一点就是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好文章,于是后面跟对了人就一路开挂甚至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这在游戏中就是前期猥琐发育,后期疯狂输出的角色。

唐朝末年,各地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先后出现了诸多节度使发起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冯道从刚开始的底层打工仔到摇身一变成为高级职业经理人,于是名气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资历越来越深,冯道先后侍奉后唐的四位皇帝,后晋朝的两位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两位皇帝,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

史上第一叼盘侠:冯道一生追随过10个皇帝,始终屹立不倒

唐朝灭亡于907年,宋朝建立于960年,在这两朝之间中原地区出现了历时53年的乱世,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被《水浒传》称为“朱李石刘郭,粱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如果去除后唐的奠基人李克用的话,实际上一共有14个人登上过皇帝的宝座。而五代时期有一个官员曾追随过其中的十位皇帝,这个人的经历几乎相当于一部五代史,五代时期发生的大事件基本都有他参与其中,此人便是长乐老冯道。

《旧五代史》将冯道的传记放入《周书》里,这是因为他死于后周柴世宗时期。欧阳修说他“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认为冯道左右逢源、擅长叼飞盘,可谓全无忠诚之心。然而冯道在《长乐老自叙》却认为自己是“在孝于家,在忠于国”的正人君子,他历事十君、兢兢业业、安邦定国,虽未能辅佐明君一统天下,但至少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的。

冯道这样的人可谓是集矛盾于一身,既可以说他是不忠诚的三姓家奴,又可以说他是忠心耿耿的臣仆。因为,冯道所忠诚的对象并非皇帝本人,而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也就是说他只忠心于皇权。对于冯道而言,皇帝是谁并不重要,皇权属于谁才是关键。只要谁有能力登上皇位、掌控皇权,自己就会死心塌地臣服于他;而如果这个人失势了,皇权另有所属,自己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甘心投向新主人的膝下。正因他是如此地驯服,所以被所有的皇帝所喜爱,屡被任用、位高权重,这就是冯道历事十君而始终不倒的秘密。

冯道的人生就是一部《五代史》

除了后梁的三位皇帝以及后周的最后一位皇帝之外,冯道不仅见过五代时期的所有君王,而且还深受他们的器重,曾当做六位皇帝的宰相,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

冯道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死于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刚登基后不久。在这七十二年的人生中,他见证大部分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而且还参与其中,成为历史的当事人。

在晚年所写的《长乐老自叙》中,冯道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履历,他说:余先自燕亡归晋,事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事晋高皇帝、少帝。契丹据汴京,为戎主所制,自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事高祖皇帝、今上。

这里的“今上”是指后汉的隐帝,这篇自叙写完一年之后,郭威就发动兵变,废汉立周,因此冯道又继续臣服于郭威和柴荣两个皇帝。

冯道最初是刘守光的参军,他曾来劝阻刘守光不要伐中山,刘守光非但不听,还把他投入监牢。这件事给冯道留下了阴影,他开始明白面对这些专横跋扈的军阀,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唯有顺从而已。即使明知决策是错误的,自己也不要出来反驳,而是顺从领导的意志,贯彻执行这种错误的方针,待恶果结成,国家覆亡之后,自己再去另投明主,不跟着这条船一起沉沦。

因此,冯道见到刘守光不久将会被太原的李克用父子攻灭,自己便弃他而去,投奔太原。冯道在宦者张承业手下当一名巡官,因他公文写得好,很受张承业的赏识,又因长得像唐朝故相杜黄裳,最终被推荐给晋王李存勖,成为太原掌书记。

当时李存勖正与后梁末帝交兵,双方夹河对垒。冯道从军在外,与仆厮同器饮食,过得很艰苦。每次军士在外掠夺到女子,都会进献给冯道,然而冯道都会将其置之别馆,日后再送还归家,不为女色所动。

之后李存勖攻灭后梁,登基称帝,是为后唐庄宗,是冯道追随的第一位皇帝,不久他就因要为父守丧而去官了。

在乱世之中屹立不倒的宰相

三年之后,庄宗被伶官杀死,将领李嗣源与变兵合流,攻破了洛阳,登上帝位,是为后唐明宗。冯道深受明宗的赏识,被第一次任命为宰相。他兢兢业业,辅佐明宗恢复农业生产,校正经书典籍,使后唐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小康时期。

明宗驾崩后,其子李从厚登基,是为后唐闵帝,冯道继续为宰相。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因受到闵帝的猜忌,被迫起兵造反,成功攻克洛阳城,闵帝出逃。李从珂进城后,冯道便率领百官来迎接他,并劝其称帝。于是李从珂便在冯道等人的劝进下成功登基,是为后唐末帝。之后末帝又废闵帝为鄂王,并将其杀死,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

后唐末帝登基后,也对将领们心怀猜忌,他派兵去讨伐河东的石敬瑭。在围城被困的危急之下,石敬瑭便向契丹国君耶律德光求救,答应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于是契丹便出兵解救石敬瑭,并支持他反攻洛阳,消灭后唐帝国,建立起后晋,是为晋高祖。石敬瑭继续以冯道为宰相,并且派他出使契丹,冯道欣然答应,恬不知耻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

耶律德光见到冯道后,想留他下来,不放其归还。冯道便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并不以石敬瑭称臣于契丹为耻,并且以此为由来说明自己无论是留在契丹,还是返回中原,都甘心做契丹的臣子。耶律德光听完很受用,便放冯道还朝。

之后,石敬瑭又封冯道为鲁国公,视同心腹,想与他密谋用兵征讨天下之事。冯道却恭维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而陛下“神武睿略,为天下所知”,征伐之类的大事应当出自圣心,“须从独断”,自己一人拍板决策就行了,何须顾及他人的意见呢?这样,一朝宰相便是国君的奴仆,而国君又是契丹的奴仆,自上而下皆以奴颜婢膝为通行法则。

石敬瑭死后,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晋出帝。冯道又加封燕国公,官爵日重,然而不久又被外任为同州节度使,一度失势。然而,在离开冯道之后,出帝便与契丹交恶,致使耶律德光入侵,灭亡了后晋。冯道便返回京城,前去拜见耶律德光。德光便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之后他随着出帝一起被契丹人虏去。

逃回中原,再次成为重臣

出帝作为亡国之君,冯道作为亡国之臣,都沦为了契丹的俘虏,这似乎已经是冯道政治生涯的归宿。然而事情再次出现了转机,恰巧这时候耶律德光病死了,汉人便驱逐契丹的将领,恢复了常山城,众人共推冯道为节度使,让他主持大局。

之后刘知远进入汴梁,建立了后汉,冯道便从常山来投奔他,被任命为太师。此时冯道年事已高,便请求离朝外任,想过上舒适安分的士大夫生活。他写了《长乐老自叙》来回顾人生,认为自己是上苍所眷顾的幸运之人,所谓“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藩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在纷纷五代的乱世之中,许多人都死于兵火之祸,不得善终。冯道所追随的十位皇帝里,有的被下属杀害,有的被兄弟虐待,有的被外族俘虏,还有的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最终因忧而卒。只有他这个宰相能够屹立不倒,即使屡次当了亡国之臣,却依然能够转危为安,实在是幸运至极。

数年之后,郭威起兵反攻汴梁,汉隐帝出逃被杀,后汉灭亡。郭威登基后,又拜冯道为太师,对他很器重,从不直呼姓名。

唯一一个不认可冯道的皇帝就是英武的柴世宗,他刚登基便令冯道作山陵使,负责监督营建郭威陵墓的差事。当时北汉出兵入寇,柴荣召集大臣商议是否应该亲征御敌。冯道便出言谏止说皇帝不该轻易出征,柴荣反驳说当年李世民不也经常出征吗?冯道却说:“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认为冯道轻视自己,便生气地说:“冯道何其少也!”最终还是决策亲征,留冯道继续监修山陵,不令其扈从,冷落备至。不久,冯道便病卒于家。

之后,柴荣果然取得了高平之战的大胜,成为后周崛起的开始。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说:“周主惮于其虚名而不能即斩道以殉,然不旋踵而道死矣,道不死,恐不能免于英君之窜逐也”,认为柴荣主政的时候冯道已经失宠了,要不是他死得早,可能会遭到贬窜的厄运。

在乱世里忠诚于权力是冯道屹立不倒的秘密

五代时期,纲纪大坏,制度已经发挥不出作用。当时的士兵们常因贪图富贵而拥护各类军阀节度使为皇帝,只要谁手中有兵、仓里有粮、库内藏钱,人们就会死心塌地的追随他,忠诚于某人,这种观点在五代之时是毫无意义的,那时候皇帝换得比衣服还快,而固定的东西就是皇权了。

在乱世之中,人们基于利益判断,只知道要臣服于权力。明白向掌控实权的人俯首称臣,才能分得一份利益。个人的政绩与才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是否听从掌权者的调拨,在这种官场生存环境之下,就出现了冯道这样的人。

冯道历事四朝十君,多次出任宰相,但他从没有威胁到过任何一个皇帝的统治,始终做皇权的奴仆,甘当其爪牙,已经将廉耻置之度外了。在他看来所谓的忠孝仁义、大是大非都已无所谓,自己在乱世之中能够身居高位、子孙满堂,免于刑戮,“时开一卷,时饮一杯”,过得优哉游哉就已算是成功。这样的奴才,也只有在平庸君主的脚下才能混得顺风顺水,一旦遇到柴世宗、宋太祖之类的有为之君,立即就会被唾弃,所以说冯道乃是五代浊世的产物。他忠于任何掌权之人,国君有意图治,他便兢兢业业;国君昏乱,他也便浑浑噩噩。对于篡逆弑君之事,他不出来主持正义与维护法律,而是强者的脚下奴颜婢膝。在向契丹臣服时,他已无是非之心,不出一眼规谏,而积极奔走于其间。为的是尊荣固宠,损害国家而利我家族,这样的人便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谓“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冯道的人生追求便是要在乱离之世中做一名太平之犬。这样的人生是否算得上成功?是否过得有意义?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诸君去判断了。

那么,冯道究竟有什么本事,能够做到“十朝元老”呢?

第一,冯道满腹经纶,有丰富的执政经验。

五代是一个武人当道的时代。那些武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厮杀不断。就算你没打算当皇帝,也会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你身上,让你当皇帝(比如李嗣源、郭威)。还有一些武人不一定为了争夺利益,而纯粹是为了仇杀,冤冤相报,以暴易暴。那个时代,科举制度早就废了,也没人读书了,书生甚至成为那些武人的口粮(五代发生过多起武人吃书生的事件)。大家也不再读书,所学的都是习武打仗。因此,读书人非常少。

但是,当武人通过拼杀夺得天下以后,他必须要文人来帮他治国。而从小就刻苦读书,学得满腹经纶的冯道,就是这些皇帝们非常重视的人才。比如李存勖上台后,就专门让冯道制定朝廷礼仪制度;李嗣源上台后,因为不识字,让冯道负责给他念奏折;李从厚上台后,请冯道给他讲该怎样当皇帝;石敬瑭上台后,把朝廷大小事都托付给冯道,大家都害怕去和契丹打交代,只有冯道能做好这种外交的事情等等。

作为一部“活字典”的冯道,哪个君王上台不用他呢?

第二,冯道依违两可,有丰富的生存经验。

要在五代当官,太困难了。我们说了,五代是充满戾气、仇杀的朝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武将之间都在忙着互相攻伐厮杀,文臣之间则忙着争权夺利,没有一刻消停下来。

武将厮杀我们且不说,单说文臣。那时候,没有一个朝代没有文臣弄权现象。比如李嗣源时期的安重诲,李从厚时期的朱弘昭、冯赟,石敬瑭时期的桑维翰,刘承祐时期的苏逢吉等等。这些文臣们因为争权夺利,最后的结局就是把自己给搞死掉了。

冯道则不一样,他从来不参与这些争权夺利,谁来拉拢他,他都支持,也都不支持。总之就是依违两可。别人对他这样的人,也是无可奈何。而恰恰是这种性格,让他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对皇帝也都是采用“劝喻”的方式,也就是打个比喻劝说。皇帝要不听,他也就算了。所以皇帝都不会要他的命。

第三,冯道淡泊名利,有丰富的长寿经验。

冯道不争名逐利,他一生生活简朴,吃的住的都非常简陋。心中的贪欲不多,无欲自然无求。

冯道为人还非常宽厚,不生气。有次有个人把一副写着“冯道”的牌子挂在一头驴脖子上,家人都很生气,可是冯道却说:“天下叫冯道的人那么多,他又不是在说我。”

冯道乐观开朗,自称是“长乐老”,他写过一篇叫做《长乐老自叙》的文章,表达了就是在艰难世道中,他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正因为这样,冯道活的年纪比较长(73岁在古代是个长寿年纪),所以他也就能创造“十朝元老”的奇迹。

冯道“十朝元老”的奇迹

冯道平民出身,但是因为读书读得好,满腹锦绣文章,才学出众,年纪轻轻就成为唐末割据在河北、辽东的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后来被后梁封为燕王,还称过帝)的掾属(类似于秘书、幕僚的职务),此时的冯道也是意气风发,想着为主尽忠,献言献策,但是刘守光却是刚愎自用而又残暴之人,在一次执意谏言后,冯道触怒了刘守光,被关入监狱。后来被营救出狱后,冯道出奔当时割据在河东的晋王李存勖(灭后梁的后唐建立者),受到重用,不断晋升,当上了副部级别的户部侍郎,而冯道本人开始逐渐觅得乱世生存之道,刚直的性格变得圆滑。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开始耽于玩乐,重用伶人,结果发生兵变,后唐将领李嗣源称帝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因冯道德才之名显赫,又能在皇帝面前妥善处置各种关系。就晋升冯道为丞相,开始了这位牛人的六朝宰相、太尉、太师、司空的牛叉时代。

1.后唐明宗李嗣源兵变成后,冯道为丞相,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

2.后唐明宗死,儿子李从厚即位为后唐愍帝,冯道为宰相

3.李从珂造反围攻洛阳,后唐愍帝逃往卫州,后被杀,冯道立即带领百官出迎李从珂,李从珂称帝,是为后唐末帝,冯道被封大司空(三公)

4.石敬瑭联合契丹攻打,李从珂自焚,石敬瑭攻破洛阳,冯道立即带领百官出迎,石敬瑭建立后晋,为后晋高祖,冯道为宰相,并出使契丹。

5.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冯道为太尉(三公)

6.石重贵不愿意称臣于契丹,结果契丹德宗皇帝耶律德光出兵汴梁,亡后晋,而冯道仍然获得耶律德光的信任,让其担任原职,统领政事。

7.耶律德光本意入主中原,但是遭到中原各种势力反对,不得已返回北地,并要求冯道等人随行北归,但在归途中耶律德光病死,而契丹贵族忙于回国争位,一时间中原出现权利权力真空,政治嗅觉敏感的冯道立即与当时占据河东刘知远进行联系,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为后汉高祖,封冯道为太师。

8.刘知远死后,其子刘承佑即位是为后汉隐帝,冯道为太师。

9.郭威起兵,建立后周,为后周太祖,冯道为太师、中书令。

10.郭威死后,养子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冯道仍为太师,世宗在位期间,冯道病死,终年73岁,被后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柴荣不顾冯道劝谏终于咽下苦果

后周太祖郭威在每次接见冯道时候,对于这个资历非常深的元老都非常的敬重,不直呼其名。但是轮到郭威的养子柴荣登基后,对冯道并不感冒,觉得冯道过于圆滑,时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北汉的刘崇趁机来袭,柴荣于是想御驾亲征,但是遇到冯道的极力劝谏,柴荣不顾其劝谏,亲自带兵征伐北汉,临行前还将冯道派去主持郭威的丧事。当柴荣大败北汉的消息传回,冯道不久就病逝了。当柴荣听到此事,鉴于冯道的资历还有当时的声望,宣布停朝三日,悼念冯道。

冯道一生,历经唐末、后梁、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等七朝,先后侍奉在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辽(契丹)德宗、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等11位帝王。在10位帝王期间,都位居中枢,封官丞相、司空、太尉、太师,宦海一生无败绩,荣华一世不倒翁。其本人身处乱世,波澜不惊,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还自号“长乐老”,著书《长乐老自叙》,历叙平生所得官爵,引以为荣。

所谓职场如战场,放在今天冯道应该就是众多企业生存还是灭亡中的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他只是历史洪流下的一颗棋子,就算牺牲自己也无法挽救已经颓废的败局,要想在混乱的环境中继续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生存地秘诀就是在不断的更迭地企业中积累自己的资历和人脉,不管为哪个企业办事,做好本职之事即可罢了。

正所谓:

城头变幻大王旗,我自巍然不动。

任你帝王何姓,金戈铁马。

我虽手无寸兵,仍永镇中枢,成就百年宰相,千年不倒翁,中华宦海第一人。

历经四朝十帝在官场屹立不倒的冯道,是圣贤还是无耻之徒

乾祐三年(950),69岁的冯道效仿前人写下一篇《长乐老自叙》。在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后,自认“在孝于家,在忠于国”。而正是这样一个以忠自诩的人,在后世却以毫无节操、无耻之尤而为人所知。

01

冯道出生于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正值重创唐朝的黄巢起义之时,死于后周世宗的显德元年(954),距离北宋建国不足六年。粗略地说,他是一个与五代共生死的人。

官修史书上通常称冯道历事四朝十帝:四朝指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前后相继的朝代;十帝则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

不过,在投奔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前,冯道已经在燕王刘守光手下任职,后者在911年时自称大燕皇帝。而当后晋在946年被契丹所灭后,冯道归顺于辽,辽太宗耶律德光一度在开封称帝,想要成为契丹与汉的双料皇帝,只是不久便由于统治基础的不稳而北归,随后病死在旅途之中。

若算上燕与契丹,冯道便是历六朝而事十二主了,这份工作经历大概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自然而然,冯道被视作了一名毫无气节的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

在通常的印象中,一个无节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当做一种手段,升官发财是其一切行为的动机所在。可冯道却偏偏给打了一个相反的样。

在流传下来的五代史料中,冯道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清廉节俭的清官形象。后唐庄宗时,冯道升职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不久因为父死而辞职守孝。丁忧期间,冯道学习晚年的杜甫住在茅草屋之中,且与农夫一道生活耕作,而并不自认高人一等,其后又遇饥荒之年,冯道更是把个人的薪酬所得全部用来赈济乡里。

文官最忌贪财,冯道以其安贫乐道的自我操守而被人称道,美名海内传颂,后唐明宗便评价说,“真士大夫也”。

冯道亦不好色。曾经有将领把掠获到的美貌女子赠与冯道,冯道当场收下,但却只是好生款待而不逾矩,私下里命人寻找到她的家人后便将其送还。

大体而言,冯道是一个拥有儒家传统美德之人。

大凡历事多朝的政治不倒翁多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苟全性命的家伙。因为没有强烈的政治主张,他们不会得罪当权派,同样地,他们也不会过多参与时政,这样就避免了日后的清算,这类人大抵不过是政治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与通常的政治不倒翁相比,冯道也有出彩之处,而并非一味地做安静的美男子。

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冯道向君主积极诤谏的事例有三处,而在更早的《旧五代史》与《册府元龟》中,其诤谏的事例更是分别有九处和七处之多,便是称其为积极诤谏也恐怕是有理有据吧。

02

在人生落幕之前,冯道备受从一般士人到皇帝的推崇。

不仅定鼎中原的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后周太祖、世宗等对他礼遇有加,便是在邻国契丹他也是享有盛名。当他在后晋时期出使辽国时,契丹主本打算郊迎以示尊敬,因臣下以“天子无迎宰相之礼”为由劝阻方才打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冯道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病逝。死后,世宗为他辍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愍。当时之人更是将他的死与孔子相比,认为两人同寿,这种以圣人比附的做法不难看出时人对他的空前赞誉。

赵匡胤在960年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北宋,其政治班底基本沿袭后周格局,文人风气也一以贯之。故而在北宋前期,冯道在士林中的尊崇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北宋第一任宰相是范质、王溥与魏仁浦三人,其中,范质称赞冯道为“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王溥更是效仿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而做《自问诗》以此明志。

除此之外,被朱熹追溯为理学先驱的宋初三先生胡媛、孙复、石介,对冯道的评价也与后世的理学家截然不同,如石介便以“五代大坏,瀛王救之”来称赞冯道。

然而时代终究有所不同了。

对冯道最初的批评声来自于《旧五代史》,这部宋太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无疑反映着来自顶层的政治理念。在冯道传记最后的史臣议论中,批判的语言首次出现: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然而,这种盖棺论调仍是一分为二地对待冯道,而且从整篇传记来看,褒扬赞叹的语调仍多过批判。再结合同一时期的私人议论便足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这种对冯道德批判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话语,而并不为多数的读书人所真心接受。

不过,随着宋太宗即位后大规模地科举取士,一个崭新的士大夫群体崛起为政治中心,以春秋学为核心的儒学复兴思潮席卷开来,由此,高名节、尚廉耻的士风弥漫于世,并最终在北宋第四位皇帝的仁宗时期结出果实。

领风气之先的是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后世,他以士林领袖的身份斥责冯道的贪恋无道。继承这一话语并将之发扬光大的是欧阳修,他因不满于《旧五代史》的重史实而少价值批判而私撰历史,即为后人所知的《新五代史》。

在为冯道做传记之前,欧阳修特别写了一篇提纲挈领的序言以点明态度,其中,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冯道为“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紧接着,他又引述了一篇五代小说,内容为一个寡妇因为被陌生男子碰触了手臂而羞愧难耐,最终以斧头砍断手臂来保全名节的故事。欧阳修引述这段故事的用意非常明显,借此批判冯道甚至连一村妇也不如,这种侮辱可谓极矣。

与欧阳修一样,司马光也对冯道持批评态度。相比于欧阳修集中于气节一点来做文章,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对冯道做了全面否定,将其生前所行的善事一笔抹杀,归为无足轻重的琐事。无疑,他的标准比欧阳修更为严厉、苛刻。

经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大V的批判,世人眼中的冯道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过去的堪比圣人到如今变成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可谓一百八十度大转向。

到了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因为时局的变化,对冯道的看法更是成为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几乎没有文人会试图为其做翻案文章。不仅如此,对冯道的批判变得极为激烈,“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惟君卖国作功臣”的极端评价俯拾皆是。

而这种批判又与程朱理学紧密贴合,并随着程朱理学的占据主流思想而成为不易之论。自此,冯道被成功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不得翻身。

冯道历经十朝不倒,堪称官场“第一老油条”靠的是这四个本领

那冯道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与他的四个本领分不开。

冯道的第一个本领,在于见风使舵,毫无气节。

唐朝末期,冯道曾跟随幽州刘守光做参军幕僚,这是他的第一份重要差事。后来刘守光败了,他瞬间投奔晋王李存勖,跟随监军使张承业。李存勖建立后唐后,他就成了冯道侍奉的第一个皇帝。

可是到了后唐愍帝时期,当强大的潞王李从珂反叛时,作为宰相的冯道没有跟随后唐愍帝李从厚逃跑,而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率百官迎接潞王李从珂入朝。当然,作为回报,冯道继续担任宰相。

翻脸如此之快,真是保命的绝佳手段。

冯道的第二个本领,在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拍马屁是官场的一大特色。马屁不是那么好拍的,高明的马屁,是让你明知道他在拍你马屁,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好。这一点,冯道可谓是修炼到极致。

后唐明宗曾经得到过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环,非常喜爱。大臣们见状,极尽阿谀之功,大加赞赏明宗圣德,能得到宝物。

到了冯道这里,风格变了。他说:“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陛下身怀无形之宝,那才叫罕见。”

明宗是个武将出身,没啥文化,便问他啥是无形之宝。冯道慢悠悠地解释道:明宗仁义,那便是国家的无形之宝。明宗后来听懂了,乐开了花,而冯道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显得颇为高雅,这马屁拍得,堪称千古一绝。

人都爱听好话。冯道这种阿谀奉承的本领,让一个又一个帝王折服,也为冯道换来了经久不衰的权力。

冯道的第三个本领,在于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做官也是如此。能坐上这个位置很难,但想一直安稳坐下去,不被人拉下来,更难。冯道深谙官场之道,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态度,与世无争,不得罪人。他奉行“依违两可”,也就是谁来拉拢他,他都支持,也都不支持,让你根本摸不着头脑。

即使有人侮辱他,他也一笑了之。有一次有人在一头驴的脖子上挂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冯道”二字。冯道的家人倍感羞辱,非常生气,冯道却说:“天下叫冯道的人多的是,他又不是在说我。”

这种毫无没脾气的结果,就是他谁也不得罪,哪派都不参与,在大家斗得你死我活之中,坐收渔利。

说到这里,冯道就是一个小人形象,为了活下去,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那事实只是如此吗?不是的,冯道还有另一面,他的第四个本领。

冯道的第四个本领,在于清廉节俭,懂得分寸。

冯道生活非常简朴,从不铺张浪费,住所、饮食都很简陋,可谓安贫乐道。后晋、后梁开战时,有一次他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所睡的床就是一捆喂马用的干草,毫无怨言。期间他与仆人们吃一锅饭,同甘共苦,毫无高官的架势。当有将领送给他掠夺来的美女时,他也安分守己,将美女安置在别的房间,还特意找到了女子的主人,将其送还。

当他父亲去世时,他回去守孝,期间亲自砍柴,与百姓一起劳作,就跟普通人似的。后来遇到饥荒,他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赈济百姓,受到乡民拥戴。

从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冯道还是保留了一定的道德操守,连后唐明宗都评价他“真士大夫也”。其实不仅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后周太祖等人都对他礼遇有加,连在辽国他也是声名遐迩。在后晋时期,辽国屡屡邀请冯道前去访问,在出使时,辽国皇帝竟然打算去郊外迎接,如此高规格的礼仪,虽然最后没有实行,但充分体现出大家对冯道的尊敬。

就是这样一个投机分子,竟然真的在乱世中做到了左右逢源,天下通吃。如此奇迹,没几把刷子,是真的做不到的。

历任四朝十帝,冯道能成为官场不倒翁,靠的是什么?

清朝道光时有首讥讽官场混的《一剪梅》,其中有云:"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面对领导的过失,是三缄其口,顺逢其恶,还是挺身而出批龙麟,是检验一个官员是否介直的重要标准。

《序言》中曾经提到东汉胡广与冯道是官场两大不倒翁。胡广是真正地对《一剪梅》所提官场混世真经的实践者,所谓"天下中庸有胡公",而史上却无人说"天下中庸有冯公"。

因为冯道的骨子里,是求直不求曲的。

除非遇到一个喜欢下属拍马屁的领导,真正干事业的领导,是不会欣赏除了拍马奉迎之外一无所长的员工。有些实干型领导对下属不留情面的劝谏也会发怒,但等他们冷静下来,他们往往会称赞下属的直言敢谏。魏徵顶撞李世民,李世民认为魏徵是忠臣,而封德彝吹捧李世民,李世民认为封德彝是佞臣。

大说即为忠,冯道的"忠",并非对一家一国的死忠,也非对君王恶行的一味谄忠,而是直谏君王之失,才不失人臣之忠。冯道在《仕经·事上篇》专门讲了这个问题。

"君父之有过,求学不可以劝谏之、讽之、喻之,必明之而后快。上不可欺,欺上若欺君父也。焉有巧言令色,以蒙蔽君父之过为忠乎!"

历史上的冯道以阿顺十朝出名,但总有许多人忽略了冯道宁死必谏的强项性格,这才是真正的冯道。

面对刘守光、李存、柴荣三位强硬的君主,冯道大可以学得一个乌龟法,得缩头时便缩头。何必为了一件事不关已的事情以命相搏?别人面对君主的盛怒,选择了沉默不语,而冯道强项而出,当面折辱手握生杀大权的君主,这说明冯道的骨头是硬的。

后人只记住了冯道五朝官场不倒翁的形象,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冯道三次著名的逆批龙麟,在唐末五代宋初视人命如粪土的残酷时代,不是所有人都敢这么做的。孙鹤是怎么死的,时人再清楚不过。

忠而无愧于民,说而无愧于心,能做到这两点,就是一个难得的好官。不要把冯道和官场大神海瑞相比,海瑞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是天上的神仙,而冯道,

则是地上的圣人。虽然海瑞与冯道有相同的一次经历;骂皇帝,被皇帝盛怒之下系于囚狱,都面临着死亡的考验。

其实,海瑞同样称得上忠,但海瑞是与整个官场为敌的,人人皆视海瑞为凶恶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冯道和官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换句话说,海瑞是在给天捅窟窿,而冯道是在补天。

冯道为人非常谨慎,但这种谨慎并不代表在危险面前退缩,这种谨慎,人在险恶官场上的生存本能。官场上遍布地雷,一个不小心就踩着地雷,炸得粉身碎骨。

冯道在出任河东掌书记后,有一次去义武军的首府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出公差,找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商办若干事宜。在回来后,冯道写了一篇《论安不忘危状》,对自己的此次中山之行发了一通感慨。

"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御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有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

冯道出使中山所路过的井径口,是太行山脉的八大天堑之一,战神韩信就是在这里背水破赵一战成名的。这里的地势极为险恶,可谓一夫在此,万夫愁眉。

山路艰险,由于冯道骑马,如果马一个不慎,就有可能栽下悬崖,粉身碎骨。

冯道屏住呼吸,极为小心地驭马前行,终于有惊无险地走过井径口。过了天险,便是千里平川,冯道认为危险已经解除、便纵马狂奔,结果冯道被疯狂的马匹扔在了地上,"遽跌而伤"。

冯道讲的这个道理,实际上就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的"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许多人都有这个不好的习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过于骄傲自信,或者在得势时轻视一切不利因素,自狂自大,最终偏偏就栽在了阴沟里。

老话常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谓明枪,就是人在危险面前提高警惕的时候,来多少明枪都能躲得过;所谓暗箭,就是在解除危险警报之后的麻痹大意。

冯道对人的这种潜意识里的惰性大发感慨,"蹈危有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

官场上的暗箭太多,在你面前谈笑风生的,往往会在背后给你放几支暗箭。性格谨慎的冯道把官场上的所有人都列为潜在的施暗箭者。

这不是冯道多心,做官做人总要多个心眼,韩信不就是轻易相信了恩人萧何,才被骗入长乐宫遇害的吗?为人处世时,要多思慎行,不要轻信人言,要具备咀嚼分析人言的能力。

与人为慎,同时更要与人为善。这就是冯道所说的∶"量"。

冯道在《仕经·雅量篇》开篇就讲∶"为政者,必具雅量。"

雅量,说得通俗一点,其实就是忍功,这也是冯道"雅量"观的核心观点。官场上能玩得风生水起的,个个都是忍者神龟,自古老话常讲∶"不会装孙子的,做不了大爷",如果个个都像沸羊羊那样火爆脾气,早被踢出羊村了。

失势时莫恨人入骨,得势时莫凌人于上,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挖苦讽刺,权当是猫放屁。因为冯道作为出身寒素的麻雀男,自进入官场一线以后,那些士大夫出身的凤凰男们无时无刻不在讥讽冯道的出身,如果冯道肚量不宽,早就被气死了。

如果冯道被人气死,那些嘲笑冯道的人会更加得意。为了证明自己比那些人更优秀,冯道必须坚强地活下去,一如胯下伏行的韩信。而冯道在《雅量篇》中提到的几个善忍的历史名人,其中就有韩信的钻胯。

冯道会忍,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嘲讽,冯道泰常自若。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凭几句难听的话就想让冯道谦恭自退,门都没有。

有时,面对别人的质疑甚至辱骂,冯道实在忍无可忍,也不过说了句∶"让他骂吧,此人凶恶,后来必有天报之,我为什么要生气?"

胡饶是冯道的下属,而冯道向来是对下属宽怀为上的,从来不在下属面前摆官架子。冯道是个聪明人,若曾经被自己凌辱过的下属有朝一日成为自己的上司,自己将如何自处?

老话常说,你知道头上哪片云彩有雨?

如何与下属相处,冯道在《仕经·御下篇》说得非常清楚。

通俗一些说,冯道的御下之术,可以用十二字来形容,即"明是非,平赏罚,功则让,过归己"。

前六字讲的工作方法,后六字讲的是相处之道。

不明是非曲直,以自己的好恶胡赏乱罚,人心不服,人心必乱。这一点很好理解。

"功则让,过归己。"

人在官场,最大的禁忌是一个"贪"字,不是贪财,而是贪功恋权。有功则归于己,有过则诿于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羽。项羽最大的失败就是不懂得维护现有人事关系的稳定,人都是利益动物,你不让别人立功,别人当然要炒你的鱿鱼,比如韩信。

初到河东官场出任重要职位的冯道,并没有留下如何与下属相处的相关史料。但以冯道的聪明,他绝对不会像卢程那样四处鼓着大毒舌,卢程是李存昆的老关系户,不怕得罪草根官员,冯道没有这个资本。

冯道要想在官场站稳脚,除了以忠事上外,最重要的就是稳住自己在河东基层官场的人脉关系,后院绝对不能起火。否则卢程会第一个跳出来,拆了冯道的草窝棚子。

和平级的同僚或下属打交道,贵在一个"中"字。所谓"中",就是冯道所说的"不迁怒,不受谄,持正守中"。遇到别人占自己的小便宜,一笑了之,不要记恨成仇,平白增加政敌。

为官必须谨慎为上,官场险恶甚于江湖,一招不慎,便有可能招来杀身灭族大祸。此时的冯道虽然初得展志,如鸿鹄之翔青云,但冯道谨慎的性格还是时常告诫自己∶水满则溢,溢则伤器。

冯道为什么能在乱世中屹立十朝不倒?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十朝元老,先后为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十位皇帝效力,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无论如何战乱迭起,始终身处高位,堪称五代“政坛不倒翁”。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冯道又有什么特殊之处使得那些五代的军阀皇帝们始终对他高看一眼呢?

初出茅庐,佛系青年顿悟乱世求生之道

冯道出生于唐末的河北沧州,年轻时就体现出的他佛系性格,史称他品行醇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同时甘于清贫,平日里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只要能读书,对其他事情并不太在意。这样一位好学的年轻人,很快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看上,一纸命令就把冯道征辟为他的掾属。初出茅庐的冯道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熏陶的他下定决心要在刘老板这里好好干。

公元911年,刘守光准备讨伐定州,向臣僚咨询意见。29岁的冯道劝阻刘守光,结果被打入大牢。估计冯道平时为人还可以,经人搭救,捡回一条命。同时期还有一位叫孙鹤的人,同样在刘守光那里做官,而且官职还比冯道更大,同样也是因为劝谏刘守光,结果孙鹤被当场剁成了肉酱。

佛系青年冯道不淡定了,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乱世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直面刀斧舍身取义的。对于那些杀人如麻的军阀们来说,劝谏他们很可能就意味着被剁了喂狗,问题是这样对自己有意义吗?

后唐岁月,谨慎严谨深受重用

刘守光讨伐定州被李存勖的军队击败,冯道乘机逃出幽州,来到了太原,投靠了李存勖的沙陀军事集团。首先发现冯道才能的是李存勖手下的头号文臣张承业,这个张承业虽然是个宦官,但是他在李存勖集团的地位就如同刘邦手下的萧何、朱元璋身边的李善长,全权负责内政后勤和保障军需。冯道首先在张承业手下办差,后来因为他的品行良好,加上文章写得好,于是张承业推荐冯道到李存勖身边出任从事,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后来更是直接出任掌书记,成为李存勖身边的幕僚长,随着李存勖的节节胜利,冯道的职务也屡屡升迁。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冯道出任郎官、中书舍人;同年十月,李存勖灭掉后梁,冯道出任户部侍郎。公元926年,回乡守孝期满的冯道回京途中得知后唐发生兵变,匆忙赶回洛阳的他得知李存勖已经被乱兵杀死,无奈的冯道只得顺应形势,接受在兵变中被乱兵拥立的后唐明宗的任命出任兵部侍郎。公元927年,后唐明宗拜冯道为相,爵位也加封为郡公。这时冯道正式出任宰相。后唐明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后唐闵帝继位,冯唐继续担任宰相。公元934年,后唐再次发生兵变,后唐闵帝被迫出逃。他前脚刚走,冯道后脚就率领百官迎接兵变的胜利者后唐末帝登基称帝。或许是对冯道这种行为不太感冒,后唐末帝登基后罢免了冯道的宰相职务,并把他外放。但是第二年,冯道又被召回并出任三公之一的司空一职。这一时期的冯道主要依靠自己的品行和文才为这些军阀皇帝效力,加上熟悉朝廷政务,因而成为后唐朝廷的主要文臣。同时冯道的性格比较佛系,能够与各方势力交好,加之吃得苦,没有文人的穷酸架子,史称其随军出征,能够睡草堆,这样就显然能够得到武人的喜爱,为他在沙陀军事集团内部构建良好的个人形象。

后晋时期:国际外交两国受宠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灭掉后唐,建立后晋王朝。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同时因为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早就非常看重冯道,于是第二年,冯道作为外交使臣出使契丹。在契丹受到隆重的接待,并在契丹待了三年。

公元939年,从契丹回国的冯道备受重用,不仅仍然担任宰相,同时加授司徒,爵位也从郡公升为国公。

公元942年,石敬瑭临终之际,托孤冯道,希望冯道能辅佐自己的幼子。但是石敬瑭一死,冯道就拥立比较年长的石敬瑭养子石重贵即位。冯道又因拥立之功,再次加官成为太尉。

公元944年,石重贵罢免冯道的宰相,并外放同州、南阳等地。

公元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攻入中原,灭亡后晋,冯唐这一次又凭借旧交,来到耶律德光身边效力。后来刘知远在太原起兵驱逐契丹,感受到威胁的耶律德光主动撤出,但是还把冯道等人一起带往契丹,好在路途中耶律德光病逝,冯道等人乘乱留在镇州,后来与收复镇州的后汉军队一起回到洛阳。

这一阶段的冯道因为颇受耶律德光的欣赏,因此又发挥了作为外交使臣的作用,本就在沙陀军事集团内部有一定影响力的冯道因为这个因素更加成为后晋王朝的重臣。毕竟后晋王朝的建立与契丹的关系匪浅。

后汉、后周:“德高望重”地位超然

公元948年,冯道在后汉朝廷已经是“德高望重”的老资格了,此时的他出任太师,而且也得以享受“奉朝请”的待遇。即不用天天准时上班,只在必要时或自己想去的时候才去。这种待遇在古代都是德高望重地位超然的老臣才可以享受。

后来郭威(后周的开国皇帝)控制了后汉政权之后,因为还没有篡位称帝所以名义上的职务仍低于冯道,所以郭威向冯道行礼,冯道竟然坦然接受,由此可见冯道此时的地位。

此后直到公元954年,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冯道才开始受到冷落,逐步被柴荣架空,并逐出权力中枢。但是此时冯道也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同年四月,冯道去世。虽然不被柴荣所喜,但是冯道死后柴荣仍然给了他较高的待遇,追封他为王爵。

此一阶段的冯道除了熟悉典章制度、熟悉政务的优势之外,本身历经数朝,威信资历甚高,诸如郭威等人在他面前估计都是小字辈,因而冯道已经显得地位超然了。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因素其实是后唐、后晋、后汉实质都是一脉相承的沙陀军事集团,后周其实也与这个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使得从李存勖时期就在这个集团的冯道能够与这些军阀有着良好关系,加之冯道佛系的性格,能够认清形势善于顺从,从而使得冯道能够历经十朝皇帝而屹立不倒。

评论

冯妇因唐宋,道成又何如?宦海终无怨,后世续曾休?

五代十国时代,没有后世的国家观念,君王百姓都能够接受为天下尽力的人才。

把冯道从道德致高点拉下来的是范司等理学先驱人物,最终将其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是程朱理学一统以后。中国传统道德的断层形成了!以后的儒家有真道德者,百不足一,伪君子成为统治主流,一统天下了。

理学伪君子,比自诩圣人的朱熹有节操。朱熹最不要脸,看他那私德。什么玩意而。理学里的都是臭不要脸。

如果从儒家的忠诚这个角度看,冯道确实算不上什么忠臣!但是如果从他施政保护了大量的百姓角度来看,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

儒家是我最痛恨的思想,举例一,三从四德,君叫臣死,既不科学,又不人道。

一个人,到这种程度,已经无法单纯用是非善恶评价了

谁有他这样的功力?

凭骂人混饭吃的终究不厚道,孔子周游列国算不算失节?

话语权在统治层,顺者昌,指鹿马的事天天有。

标签: 冯道十朝元老五代十国

更多文章

  • 谭其骧版地图: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代疆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代疆域,中国历代版图,中国地图,中国古代地图

    关于谭其骧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人们对之争议很大。虽然谭版地图被列入了教科书,但是其中不真实的地方早已被许多学者提出,而谭其骧本人也承认其中的错误,他曾说:“平心而论,这是地图开疆。我绘制这版地图实出于某些需要。”1981年,谭其骧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

  • 皇帝宫女和药渣:中国历史上在位仅仅29天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纵欲过度,皇帝,宫女,药渣,明朝皇帝,朱常洛

    1933年5月7日,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新药》。这篇文章里,鲁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某朝某帝的时候,宫女们多数生了病,总是医不好。最后来了一个名医,开出神方道:壮汉若干名。皇帝没有法,只得照他办。若干天之后,自去察看时,宫女们果然个个神采焕发了,却另有许多瘦

  • 钱氏家族与第一家训《钱氏家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钱氏家族,钱氏家训,钱家,钱镠

    一部《钱氏家训》绵延两千年,使得钱氏家族名人辈出,特别于近代形成“井喷”,都源于《钱氏家训》,实乃世界之一大奇观。钱姓在《百家姓》中仅次于皇族赵家,排名第二,并非浪得虚名!(来历见下面第四则)读此《家训》,感受良多;“感触”之余,意犹未尽;特辑《六则》

  • 钱镠《钱氏家训》原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钱镠,钱氏家训,家训,吴越国

    公元897年,钱镠平定董昌、统一两浙,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赐给他金书铁券(史称“钱镠铁券”),上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语。这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家族最高的殊荣,但钱镠对此非常清醒,他召集家人于堂前,告诫大家不得恃宠而骄,违法

  •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竟然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南宋,赵显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

  • 史上最坑爹的十场政变 把整个王朝带上了不归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政变

    1、沙丘政变王朝:秦朝参与者:赵高、胡亥、李斯被铲除者:扶苏、蒙恬经过: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在沙丘突然病亡,死前拟传位扶苏。可还没等遗诏发出去就死了。赵高有政治野心,决定扶没有啥能力的胡亥即位。又利用李斯善妒的心理,将蒙恬与李斯对比,在扶苏心里,李斯没有一个比得上他,这戳中了李

  • 中国历史:中国历朝历代各个政权首都国都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各朝代首都,首都,都城,国都,历史朝代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朝代更替方面,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根本无法和中国相比。都城,即就是就是今天所说的首都,又称为国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它通常是各类国家机关集中驻

  • 不要再叫刘邦“汉高祖”了 看看太祖和高祖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高祖,太祖,高祖

    刘邦以一介亭长斩蛇起义反对暴秦,而后入关灭秦、消灭项羽、扫平众多异姓诸侯王,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汉朝(西汉和东汉)400年江山,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甚至被评价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的功劳之高,以至于司马迁将其事迹写入《史记》时称其为&ldqu

  • 为什么穿越者王莽,干不过位面之子刘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穿越者王莽,穿越者,王莽,刘秀

    刘秀为什么叫「位面之子」?1、两万人大败王莽四十万军队刘秀在刘玄称更始帝后,成为更始帝的部下,由于更始帝以汉为国号,反对王莽的统治,王莽就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而刘秀仅有九千人守昆阳,战况危机,于是刘秀率领十三个人到周边去搬救兵

  • 盛极一时的匈奴人今何在?又是哪个民族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匈奴,古代少数民族

    匈奴人是对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的统称。匈奴人势力最壮大的时候就是西汉前期。西汉时期,匈奴人经常进犯西汉边境,导致西汉国不安宁,民不聊生。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霍去病,卫青这些人都是抵御匈奴的名将,尤其是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将匈奴击的连连败退,他还因此有了“封狼居胥”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