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曾经的贵族为何敢拒绝和皇帝成为亲家?

中国曾经的贵族为何敢拒绝和皇帝成为亲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489 更新时间:2023/12/10 6:57:51

如果我问你,在古代,谁的身份最尊贵?大家毫无疑问,都会说皇帝!

那假如你回到古代,皇帝想和你联姻,你愿意吗?

可能你会觉得我傻,竟然问这种问题,有这样的好事儿,谁会拒绝。

但是,还真有人拒绝

唐文宗曾有意和宰相郑覃结亲,希望为皇太子求娶郑覃的孙女,但没想到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当时只是九品官的崔某也不愿和皇家结亲。

文宗对此颇无奈,直言“李家两百年的天子,难道还比不上崔家和卢家吗?”

这背后的缘由是什么?

崔卢王郑:北方贵族

唐文宗口中所说的崔、卢是指北方“四姓高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四姓中的崔、卢两家

清河崔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曹操“床头捉刀”典故中,在匈奴使者面前假装曹操的崔琰

范阳卢氏曾经出过一位在东汉末年力挽狂澜的大人物卢植,汉末群雄中,刘备与公孙瓒都是他的弟子;

刘备的另一位老师叫郑玄,荥阳郑氏有一位与郑玄齐名的郑众,郑众被称为“先郑”,郑玄被称为“后郑”;

太原王氏就著名的人物要数使用“美人计”杀死董卓的司徒王允

“四姓”家族从汉末开始,延续了数百年时间,家族中英才辈出,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拥有很高的名望与社会地位。即便国家改朝换代,这些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一般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到了唐朝时期,依旧如此,他们的家族优越感竟然发展到把李氏皇族视为暴发户。

这是当时的政治风气,李唐皇室也迫不及待地给自己找了个祖宗,他们说自己出身陇西李氏,但更多资料表明,实际上他们是赵郡李氏

这很容易理解,找祖宗肯定要找阔过的,比如某富豪就说自己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后人,但他肯定不会说,他和刘阿斗是亲戚。

但无论哪个李氏,声望都不能跟四大家族比

唐太宗曾经命令长孙皇后的舅舅、自己的亲信高士廉编纂一部全国有名的世家大族族谱,可是当主编纂官高士廉把已完成的概要呈送给皇帝看的时候,皇帝却当场勃然大怒。

原来,高士廉竟然把博陵崔氏位列第一;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几个家族位列第二;李氏皇族排在第三位。李世民立即要求重新编纂,并明确要求排列的家族地位要与其成员在朝廷中担任的官职联系起来。

后来,这本题为《贞观氏族志》的修订本正式发布后,李氏皇族排在第一,唐高祖和唐太宗的母系亲戚排在第二,博陵崔氏位列第三。

李世民之所以要搞这么一个世家大族排名,并非是闲着无聊,而是有重要的政治目的,即试图贬低以“四姓”为首的世家大族地位,抬高李氏皇族及其支持者的地位。可是,在社会上“四姓”的声望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害。

唐朝最有名望的大臣,如房玄龄、魏征、李勣等人都还以自己的子女和“四姓”家族中的子女联姻为荣。

这就出现了大臣宁可把自己家的孙女儿嫁给崔氏小官,也不愿嫁给皇家的一幕。

王谢袁萧:南方贵族

李世民如愿把李氏排为世家大族第一位,可谓是志得意满。

当他看到天下昌盛时,曾召集群臣,摆下酒宴,席间,他指着一杯酒对着群臣说道:“在座除朕以外,谁最尊贵,谁喝这杯酒。”

我们先来看看席间的大佬们,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等,他们都尊贵,但谁都不知该不该喝这杯酒。只有一个人上前,毫不客气,一饮而尽,而且在座的大佬没谁不服。

这人谁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萧瑀,他是南梁朝梁明帝的儿子,隋朝皇帝的舅子,唐朝皇帝的亲家,还是当朝宰相

萧瑀更加高贵的是出自南方世家大族兰陵萧氏,南朝齐、梁皇室都是出自这一脉。

只不过,北方“四大家族”是因为沾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光,又得益于统一中国的隋唐都是北方王朝,所以萧氏没能跻身一流大族。

和萧氏一样,在南方的世家大族还有琅玡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

琅玡王氏扶持司马睿,于江左建立东晋,王导对于东晋可以说是肱骨之臣,同样出自这一脉的还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在淝水之战以后,谢安以八万北府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水陆大军,保住了东晋王朝。

从此谢安坐镇中央,名德冠绝当时,陈郡谢氏开始崛起,除了谢安的子侄,大诗人谢灵运都是这一门出身。

至于陈郡袁氏,可能不如知名度更高的汝南袁氏,但他们其实是同宗。

袁绍屡屡称呼自己为“四姓三公”,可见这一脉实力的强大,虽然袁绍在官渡失败了,但不要忘了这一脉不是袁绍一人。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上不做过多的追求,所以学问声名远播,门生故吏遍天下,却鲜有惊心动魄、浓墨重彩的事件。

颍川荀氏:那些更古老的贵族

除了这些高门,中国古代还有知名度不亚于他们的贵族,尤其是世家大族形成的三国时期。

若说老牌贵族,肯定要数颍川荀氏,前面的几家看到荀氏,肯定得拱手作揖“您是老前辈”。

颍川荀氏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氏家族子弟潜心学习,钻研儒术,荀淑八子,号称“八龙”,其中以荀爽最为著名。

这个家族中人德行高贵,声名远播,家族繁荣,家学相传,这才让荀氏从一个地方豪强成为了士家大族。

时间推至曹操的时代,我们熟知的“苟或”大人,荀彧上场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荀彧就是在大雪天给尚处弱势的曹操送了一个大大的温暖,学识带来的远见让荀彧离开了那时的“牛人”袁绍,投奔曹操。

荀彧“居中持重十余年”,让曹操能心无旁骛地征战南北,还举荐诸多人才,王朗钟繇,乃至郭嘉。

都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其实他并没有做到“令诸侯”,他前脚迎了汉献帝,袁术后脚就在淮南称帝,但曹操却做到了“迎天子令士族”。

汉献帝作为一个招牌,让曹操政权有了合法性,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操才能在官渡击败袁绍。

但荀彧的后人没了先祖那么高的气节,西晋取代曹魏的时候,荀氏家族投靠了司马氏,他们为了保住自身的富贵做了一些很不齿的事情,尽管他们在文学上依旧风月,政治上也可以指点江山,只是他们的节操却是江水东流,这样的荀氏,离凋零不远了。

八王之乱后,琅琊王氏扶持司马睿,于江左建立东晋。颍川荀氏虽说依旧受用,却能明显感受出大不如前,大批优秀子弟不满家族,纷纷出走,当荀彧六世孙荀羡病逝后荀氏衰败。

同一时期,还有琅玡诸葛氏、陈郡陈氏、江东朱张顾陆四大家族等高门。

在蜀汉和曹魏关系紧张的时刻,诸葛亮还一直与陈郡陈氏出身的曹魏司空陈群互通书信,双方信件中从未有彼此不恭敬的言语,充满了惺惺相惜。

但这些家族都起起伏伏衰败了,有因为参加政治斗争失败而遭到杀戮的,比如琅玡诸葛氏、江东陆氏;也有后人渐渐不上进导致地位变低的,比如颍川荀氏。

唐朝的门阀政治还很严重

说到唐朝,我们都说隋唐,因为唐朝的制度是从隋朝继承下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唐朝的创始人李渊也是关陇集团的成员。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当年的伟大将领之一。所以李渊的家族也是圈内人士。李渊最终的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

然而,唐朝建立后,它肯定会削弱这些人的力量。唐朝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是整合隋朝的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取决于科举制度。然而,这些大家族也不是吃素的。

事实上,唐朝的门阀系统非常严重,比以前严重得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有选拔官员的制度,但是在科举考试中选拔的官员数量很少,因为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招生人数也很少。因此,大量空缺仍然需要使用以前的系统,即“九品中正制”。当然,关陇集团的贵族级别是比较高的。所以从那以后,他们的人还是有很多。

此外,科举制度依赖于才学。然而,关陇集团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们鼓励家庭成员阅读书籍,然后成为官员。此外,这些大家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有钱支持教育,所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都是他们的后代。因此,虽然有平民或其他阶层,但人数相对较少。

我们熟悉唐朝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又称五姓七族)这个群体起源于关陇集团。他们只在内部通婚,不和外部人员结婚。他们甚至不允许皇帝的后代娶他们的后人。一位皇帝为了太子求婚,要他们一个家庭的女儿,但他们都不同意,可以看出它们有多厉害。

自魏晋以来,每个朝代都编制了一份《氏族录》,列出了每个家族的排名顺序。唐太宗也修订了《氏族录》,以重新排序贵族,但这是没有用的。这些大家庭不同意它,所以它没有多大效果。武则天重建了《氏族录》并改名为《姓氏录》,以此来将武姓视为第一贵族,但没有人关心她。所以不能传播。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这一派提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武则天为第一任皇帝服务,二是武则天出身卑微。所以武则天上台后压制了他们。虽然这种力量受到了影响,但还没有消亡。

这种力量完全消失的时候是唐朝灭亡的时候。可以说,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

什么是贵族精神

无论是最早的颍川荀氏,还是唐朝的名门望族,他们的起家之路都是勤奋好学,都以通晓儒家经典为晋身的办法,琅琊诸葛氏的诸葛亮更是兼通诸子百家。

作家吴冠琪认为贵族第一位的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培育出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诚然,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闭,也导致了其诸多子弟虽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真正奋发向上的后辈并不占多数。

加上黄巢起义把清河崔氏等一帮贵族屠杀殆尽,真正意义上的贵姓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贵族精神却延续下来了。

北宋“同士大夫共治天下”,还强化了跃龙门的科举制。

让寒门学子走上政治舞台,加强了阶层流动,从此往后基本上是没有“族”了,任命的,都是“贵”。不是权贵,而是高贵,“为国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

所以宋朝虽然也诞生过吕蒙正家族、范仲淹家族、苏轼家族,但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夺魁,而不是靠门第晋身。

能肯定的是,无论怎么说,这和某明星开办的“贵族学校”是有根本不同的。

标签: 士族庶族门阀政治

更多文章

  • 位面之子汉光武帝刘秀 史上最仁慈的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光武帝刘秀,汉朝,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建武十七年(41年),一统天下五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已经走上人生巅峰。在一次宴会上,刘秀和同族宗亲举杯畅饮。家族聚会总免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切问候”。尽管刘秀不用经历一番关于房子、车子和票子的良心拷问,但看着他长大的伯母婶娘们还是不忘趁着酒酣耳熟之际,聊起刘秀的童年趣事。其中

  • 曾造成数亿人死亡的“天花”,为什么能被彻底消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天花

    2019年9月16日晚,俄罗斯科尔索沃市的一幢实验楼发生了一起火灾。火灾是由天然气爆炸引起的,纯属意外。消防员赶到后只用四分钟就把火扑灭了,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可就是这么一起看似微不足道很小的火灾,不但被俄罗斯联邦政府定为重大事故,第二天还登上了众多国际媒体的头版。因为着火的是俄罗斯国家病毒研究中心,

  • 古代政权更替时 老皇帝为什么识实务不提早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政权更替,皇帝,退位,太上皇

    古代进行政权更替时往往政局不稳,为什么皇帝不提前退位,扶新帝上马走一程,以维持政局的稳定呢?新老皇帝的冲突古代皇权更替时,常常出现政局动荡,但这些动荡,很多就是由新帝和老皇帝之间引起的。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了。唐朝初期李世民为了登基称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

  • 历史上有没有父亲抢夺儿子皇位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抢夺皇位,皇帝

    我国历史上的权力传承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就从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在权力传承的过程中有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几千年的时间,足够发生一些特殊情况了。父子本来都不是皇帝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例子,父子本来都不是皇帝,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性继承皇位,但因为各种情况,父亲占据了本来可能属于儿子的皇位

  • 末代蒙古大汗的悲歌——林丹汗最后败给满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蒙古大汗,林丹汗,满清

    北元林丹汗北元林丹汗是指北元时期蒙古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林丹巴图尔,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也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最大的劲敌。公元1604年,十三岁的林丹汗即位。此时,蒙古帝国衰落已久,林丹汗励精图治,打算重现往日荣耀,因而他在位期间,曾推出一系列为政举措,虽没能挽回蒙古帝国没落

  • 中国历史上的惊天迷案 传国玉玺下落成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国玉玺,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嬴政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玺文由嬴政和李斯反复讨论,最终定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八个字的撰写由天下书法第一的李斯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告成。此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为整块玉石打磨透雕而成,方圆四寸(约合今11.2厘米,

  • 越用心越汉奸,皇太极费尽心力招降的洪承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洪承畴,汉奸

    生于万历年间的福建泉州人洪承畴,无疑是晚明的一个知名人物。无论是为明臣还是仕清期间,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洪承畴少年时叫卖豆干为生,但是他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学习异常用功。洪承畴二十三岁中举,次年又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陕北农民起义军进攻韩城(今陕西渭南韩城)。时任陕

  • 中国北方边患在于少数民族要粮食 南下就是要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少数民族

    其实,历史如果得到简单化处理,就会让人明白许多道理。比方说,过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团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总会入侵、抢劫、骚扰中原民族,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本性”,史者也分明对他们有偏见,总不看好他们。但若静心一想就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即是这些民族入侵、抢劫、骚扰中原民族

  • 江西省为什么简称赣?是因为赣江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江西,赣,赣江,江西简称

    江西省简称赣是逐渐形成的,是江西大开发的必然结果。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以南,省会在南昌市,简称赣。西汉时,赣县只是豫章郡下的一个县,今天赣却成了江西省的简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顺着出土文物解开其中的秘密。/壹/赣县名称的来历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关于赣县名称的来历,南朝刘澄之说:&ldqu

  • 三国魏蜀吴开国皇帝的庙号均不同 是为哪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魏蜀吴,开国皇帝,庙号

    在古代历史上,庙号始于商朝时期。不过,在先秦时期,庙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自西汉时期开始,庙号和谥号一样,在皇帝中得到较多的应用。对于诸侯和大臣来说,可以使用谥号。但是,庙号则不是文臣武将可以使用的。甚至在西汉时期,庙号的追封还是比较严格的,也即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获得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