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昭宗李晔后人改姓胡?胡适胡雪岩是其后人?

唐昭宗李晔后人改姓胡?胡适胡雪岩是其后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016 更新时间:2023/12/22 22:52:23

姓氏和人名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个人代号,其中“姓”是家族的徽记。在中华姓氏之林中,“胡”姓是一个显赫的姓族,而在徽州胡姓的家族中,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真胡”源于胡公满,周阏父为陶正,生子满。满后来封国于陈地,死后谥胡公,后裔便以谥号为姓。“真胡”的郡望在安定郡,故又称“安定胡”。徽州的安定胡最早在东晋时由山东迁入,梁朝黟县胡明星曾修建有柏山土曷,为黟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支以其特殊经历倍受人们注目的“明经胡”,则由大唐李氏改过而来,实为假胡,而非真胡。胡适在口述自传中说:蔡元培先生“曾误把我家说成是世居绩溪城内胡氏同宗,……但是这个世居绩溪城内的胡家与我家并非同宗。”因为胡适的家族是“明经胡”。

黟县西递胡适宗祠

“明经胡”的由来。“明经胡”的始祖是大唐昭宗皇帝和何皇后之子。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的叛将朱温降唐后,唐僖宗诏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赐名“朱全忠”,后又被制授宣武军节度使,成了握有重兵的军阀。朱温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对唐室社稷垂涎已久。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为了取代唐室,进一步控制朝廷的局势,借故岐兵威逼京畿,要唐昭宗迁都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并且下令把长安的宫殿、王府、民房拆毁,使长安变成了废墟。

唐昭宗李晔

这时一些节度使,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等地方实力派组成了联盟,以兴复唐室讨伐朱温为名,倡议天下共伐之,准备对朱温用兵。当年的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一路上,唐昭宗忧心如焚,预感到大祸即将临头。当路过华州时,有百姓夹路高呼万岁。唐昭宗想到此时此地自己的处境,不禁涕泪纵横,告诉路边的百姓说:“不要叫我万岁,我不再是你们的主子了。”何皇后也非常害怕朱全忠,曾经绝望地说:“大家夫妇都委身于全忠矣!”

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的宫殿尚未建成,于是滞留于陕州暂歇。三月朔日,何皇后临产,皇幼子呱呱落地。为了保留一线血脉。唐昭宗皇帝便与何皇后商量:“事已至此,不如将皇子乔装成襁褓中的一般百姓婴儿,挟带一些御衣和宝玩,藏匿民间。有朝一日,再重新认领入宫。”随即,便与何皇后将皇幼子托付于年过花甲的心腹近侍胡清(常见的说法是胡清是皇宫服侍唐昭宗的宦官,有的说是唐朝的官员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带回婺源老家,得以保存血脉。胡清是歙州府婺源县胡村(又名考川或考水)人,人称胡三公。

当时朱温正在全国范围追杀李唐宗室,胡三公临危受命,历尽艰辛,将皇太子“庇匿以归”,回到歙州婺源偏僻山坞里隐居下来。胡三公一想只能改名换姓,让他改名为胡昌翼(寓意繁荣昌盛,辉煌腾达),字宏远,号绎思(后又号眉轩)。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胡三公在婺源俗名扁担山西北麓的小溪旁建立家园,初名胡村。后昌翼公取《诗经》国风•卫•考盘文章中“考盘在涧”(赞贤者隐居自乐也)为据,把原名胡村改为考川,亦曰盘川,俗称考水。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

胡昌翼终生蛰居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为一代儒宗,人称其为“明经公”,他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尤精于《易经》,著有《周易传注》《周易解微》和《易传摘疑》等。

胡昌翼有3个儿子,大儿子胡延政一支迁往绩溪县等地,二儿子胡延宾一支迁往歙县紫阳、汪岔等地,三子胡延臻一支世居在考川。

胡延政,又名胡延进,字以礼(克修),号节庵,明经胡氏迁绩溪始迁祖,为胡雪岩与胡适的二世祖。

胡延宾,字以敬,曾任宣州知州、枢密院副使,后裔分布在歙县紫阳、汪岔,江西万年、石门、广信等地。由于谱牒佚失,这一支胡氏子孙失传。

胡延臻,字以福,人丁兴旺,代有名儒。

据考证,明经胡氏后代主要有三支:长房胡延政、二房胡延宾、三房胡延臻。胡延政一支主要分布在绩溪县的岭北上庄、宅坦、长安及翚岭以南的湖里。二房胡延宾迁往安庆望江县。三房胡延臻一房主要分布在岭南石门、荆州和临溪石榴、下备等乡村。石门、荆州的明经胡,虽也是胡昌翼的后代,但不是从绩溪的湖里或上庄迁去的,而是从歙县的芳塘迁过来的,其中荆州的明经胡是胡昌翼第三个儿子胡延臻的后裔,经历了一个去了走,走了又来的磨难,到明代中期前后才真正定居繁衍起来。“李改胡”在原徽州地区分布很广,不仅婺源、绩溪、歙县有,其它各县也有。

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14世孙胡安国重修,13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到了元时,胡昌翼的15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在“明经胡”的后裔中,出生于徽州绩溪上庄村的乾隆时期的著名制墨大师胡开文、绩溪湖里村的晚清“红顶商人”著名徽商胡雪岩(胡昌翼的34代孙)、民国泰斗绩溪上庄人胡适,均出自明经胡一脉。所以,细究起来,他们其实都应该姓李,是大唐王朝“根正苗红”的皇室后裔。

根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的记载来看,“明经胡氏”迁居绩溪的时间,则大约在北宋初年。其次对于明经胡氏,在书中仍然有完整的记载。就是“先生(胡昌翼)本大唐昭宗子,天祐年间,朱全忠(朱温)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书中完整的记载了明经胡氏的来历。

明经胡真的是唐昭宗后人原因如下:一、明经胡氏最早在宋代就有明经胡氏家族的记载。二、在现存的元代徽州地方志中就记载胡昌翼为李唐后人,到明代的几版徽州地方志也明确这么记载。不像清朝开始,各种家族开始给自己装一个有名望的祖先。三、胡昌翼养父胡清胡三公祖父、叔父皆为李唐皇室近臣,胡清仕李唐也很正常。四、资治通鉴记李晔皇后何氏去洛阳途中分娩,生下的孩子不知所踪。五、很有意思得一点,胡清婺源的叔叔后人认为,胡昌翼不是胡清的亲生的。六、胡昌翼的身份是怎么流传出去的,很多族谱记载是他活着就流传出去了,但是更有可能是到了宋代,自己的子孙为了渲染家族,开始传他年轻时就传出去了。还有一点,就是婺源那边,流传一个说法,是宋元之际的一个儒学家胡梅岩把自己家族的历史告诉了别人,因为胡梅岩在当地是儒学大家,颇有名望,很快胡昌翼为昭宗李晔的后人这个消息就在当地流传开来。

婺源考水村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胡昌翼廿二岁以《易经》登“明经科”第二名进士(榜眼)。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时,胡三公后来告诉了胡昌翼他自己的身世,并且出示当年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胡昌翼恨生不逢时,失声痛哭,同时感谢胡三公的大义救养之恩。于是辞官在家治学,在已经改朝换代的现实下,他不愿屈节侍奉他国之君,隐居于婺源考水,从此绝意仕途,隐居乡间,开设“明经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开创明经理学和经学研究,“明经胡”遂从此得名。

926年,胡三公去世,享寿八十四。胡昌翼知恩图报,不仅厚葬了胡三公,而且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后代:“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而他传下来的胡氏一门,也被称为“明经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称“李改胡”或“假胡”。“明经胡”后裔尊昌翼为始祖,胡三公为义祖。胡昌翼在考川生活怡然自得,冷眼旁观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历史的结束,又过了宋朝太祖、太宗两代,直到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月三日才逝世,享寿九十六。

在已经改朝换代的现实下,他义不屈仕,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其后裔被称为“明经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称“李改胡”或“假胡”。“明经胡”后裔尊昌翼为始祖,胡三公为义祖。胡昌翼在考川生活怡然自得,活到96岁,旁观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历史的结束,又过了宋朝太祖、太宗两代,直到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月三日才逝世。

明经公胡昌翼

明经公胡昌翼之墓

徽州西递是一个由胡氏家庭几十代子孙繁衍延绵而形成的古村落。它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九百五十余年。据胡氏宗谱记载:“西川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晔之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护带至婺源考水,后改姓为胡,取名昌翼。后五代,中后唐明经科进士。子孙因以明经别其氏,称曰:“明经胡”。北宋皇佑年间(1047)明经胡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径西递,深深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一年后,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递九百五十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

为什么叫明经胡氏?

明经胡氏源于婺源县考川村(今江西婺源县紫阳镇考水村),按照一般命名原则,应该叫考川胡氏或考水胡氏,为什么偏偏叫明经胡氏呢?

明经胡氏名称的得来,是因为胡昌翼在后唐庄宗同光3年(925)考中的是明经科的进士。

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的意思。“经”,原来指先秦经典,汉武帝尊崇儒学后,就专指儒家经典了。早在秦朝时就有这一科考试,到汉朝时地位开始突出。

从汉高祖刘邦起,汉朝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制度,即考察推举,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

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明经科考试,直到宋神宗时才废除。在唐朝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经义取士)与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是基本的科目。到明清时期,明经成为贡生的别称。

唐朝时有一首民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宋朝有诗说:“焚香礼进士,撒棘待明经。”这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呢?

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明经科的内容较浅,主要是考儒家经典,30岁时才考中明经,算是很老的了;进士科主要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比较难,50岁能考中进士,算是很年轻的了。

但是,由于明经科的进士精力主要放在研习儒家经典上,所以这一科的进士,大都能成为一代鸿儒,是做学问的高手。

胡昌翼能考中明经科进士,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的后裔以此为荣光,把这一支胡氏称为明经胡氏。因为胡昌翼本是李唐皇室,冒姓胡,所以又称为李改胡、假胡。

在“明经胡”的后裔中,出生于徽州绩溪上庄村的宋朝有名臣胡舜陟、文学家胡仔,明朝有户部尚书胡富、抗倭明将胡宗宪,乾隆时期的著名制墨大师胡开文、绩溪湖里村的晚清“红顶商人”著名徽商胡雪岩、民国泰斗绩溪上庄人胡适,均出自明经胡一脉。所以,细究起来,他们其实都应该姓李,是大唐王朝“根正苗红”的皇室后裔。

标签: 唐朝唐昭宗李晔胡适胡雪岩

更多文章

  • 关陇集团辉煌与衰落:主导政局数百年庞然大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陇集团,八柱国

    汉唐,在我国历史之中自古有着难以逾越的地位,几乎成为中华帝国繁荣昌盛的代名词。而在秦汉、隋唐两座文化高峰之间,还有一个低谷,或者说丛林地带,是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数百年间,黑暗混乱,偶有靖平咸宁闪烁其间,加之北族南下牧马,更添丛林气质。而在这样的丛林之中,崛起了一个将要主导中华政局数百年的

  • 高薪养廉出清官 包青天包拯年薪千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薪养廉,清官,包青天,包拯,包拯年薪

    话说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断案高手屈指可数,其中一位名气响亮的牛人,野史上断案强到神界凡间通吃,几个铡刀一摆,就把天下坏人都吓傻的断案高手!没错,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在民间,包拯为官清廉,不附权贵,官至开封府尹,授龙图阁直学士的荣誉,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且他公正严明,刚直不阿,敢于同皇亲权贵斗争。三口铡刀

  •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一次成功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藩王之乱,八王之乱,七国之乱,三藩之乱,削藩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把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历史称为“封建社会”。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所谓“封建社会”,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行“分封制”。可是从秦朝到清朝的这些更迭的朝代中,大部分朝代根本不是实行“分封制”,

  • 中国历史几千年轮回往复,始终跳不出十大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定律,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十大定律

    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质。它有像自然界那样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有些曾被认为是规律的东西,后来被证明并非规律;有些被认为是偶然的现象,后来则被证明是历史的规律。总体来说,历史的规律性大于偶然性。历史规律具有如下特性。第一,重复性。这是其最基本的同于自然规律

  • 广州作为“三朝古都”为何叫不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广州,古都,三朝古都

    中国的古都着实不少,比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前面几个名声极大,后面几个名声虽有所不如但也不小。其实广州也有个名号,叫做“三朝古都”,但是这个名号为什么叫得不如其他古都响?秦汉时期南越国的首都我们先来说说这三朝古都是哪三朝。首先出现在秦汉时期。秦朝末

  • 同样是汉朝陵园,为何东汉陵墓规模远比西汉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皇帝,汉朝皇陵,汉朝,皇陵

    汉朝是我国历史延续4个世纪的大一统强势帝国,“强汉盛唐”至今都被国人津津乐道。然而,当我们研究两汉的皇帝陵园,我们就会发现:东汉皇帝陵园的规模比西汉皇帝陵园小。这个“小”在陵园封土的规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原因呢?上图_茂陵(汉武帝陵

  • 中国有过多少位皇帝?中国皇帝数量有多种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有过多少位皇帝,中国皇帝,中国有多少皇帝,皇帝

    中国到底有多少皇帝呢?有对说有300多,也有说400多,如果这个问题放在1949年以前,估计这数量就更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史学界对一些皇帝是不予以承认的。而现在史学界所承认的皇帝则中国史书上承认的皇帝不全一样。原因有三:1、历史书上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通过政变篡位后的皇帝并不会承认前任

  • 中国各朝代生活水平如何 达到唐朝鼎盛时期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生活水平

    中国目前的生活水平达到唐朝鼎盛时期了么?现在和唐朝比,何时较鼎盛?中国现在比唐朝来说综合来说怎么样?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朝代吗?中国哪个朝代是鼎盛时期?中国的唐朝处在当时世界的什么水平?古人并非生活在水深或热之中啊,太平年代人民其实是很富裕的。例如汉文帝时,当社会还未从暴秦及秦末战乱恢复时,文帝曾

  • 乾隆好大喜功摆千叟宴 结果成为老人最后的晚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千叟宴,乾隆皇帝,清朝

    战乱频繁的年代,众人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长命百岁之人更是屈指可数,长寿老人在当时是备受关注的明星人物,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从长寿之人身上获得长寿秘诀,这是在生死面前的本能反应。英明一世的秦始皇可以为了长生不老服用含汞的所谓仙丹维持生命,结果不幸暴毙身亡。渴望长寿是帝王的通用心愿,他们为了

  • 中国怎么“丢掉”了越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越南,宗主国

    越南领土面积大致(略小)与云南省相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好好的一块领土怎么就丢掉了呢?至今仍有不少人扼腕悲叹越南“丢失”,那么越南是怎么“丢掉”了的呢?说“中国统治过越南”,至少在五代十国以前(也就是越南所说的前三次北属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