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年前的北京,有了它的第一批居民在西南效的周口店地区繁衍、生息。就是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北京人”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尽管当时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北京人经过一代代的繁衍,终于形成了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走出洞穴来到平原,学会了耕作,建造起房屋。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因为最早这里生长着一种叫蓟的植物,周灭掉商之后呢,蓟国成为了封地,给了尧舜禹之中的尧帝的后人,这便打开了北京城命运的开端。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秦朝汉朝期间北京设立了蓟县,成为当时广阳郡和幽州的首府,在历史书籍《尚书.舜典》中更有燕曰幽州的说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混乱起来,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变更之后,在北京又设立了燕郡。一下又穿越到了唐朝,北京叫做范阳。安史之乱爆发后,史思明在北京地区称帝定国号为大燕。就是因为北京有天子居住之城的意思。所以当时北京叫做燕京。这也是当时历史上第一次用燕京来称呼现在的北京城。后来战乱唐朝逐渐取消了燕京的称呼,燕京作为别称被流了下来。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作为陪都,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大都。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朱元璋打败了元大军把北京的名字改成了北平,寓意是平定北方,这也是北京第一次用北平来命名。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
帝尧时代,这里即有最初的都邑---幽都。商末周初,今广安门一带形成了一个叫“蓟”的部落。周武王来商后今北京地区分属蓟国和燕国。西汉初年,今北京周围为燕王的封地,定蓟城为王郡。隋唐时,蓟城为北方军事重镇。随改幽州涿郡,治蓟城。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亦称燕京,作为陪都。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号中都。公元1272年蒙古忽必烈改号大都。明朝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称北京。
北京地区的真正形成是在三千年前,当时它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燕国和蓟国的国都。蓟的国都蓟城在今天的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北京的第一个名字叫做蓟城。
这两个诸侯国,燕强蓟弱,一场战争之后燕灭了蓟,燕就把国度迁到了蓟城。
建都后的燕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蓟城那时候已经相当繁荣。
后来随着七雄争霸,秦灭了韩、魏、楚,破了赵,燕国危在旦夕之际,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荆轲刺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作为燕都的蓟城,也成为北京城的一段光辉的开端。至今在北京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号、商品品牌仍处处可见。
随着一次次的改朝换代,隋朝将它称为涿郡,到了唐朝被改名为幽州。由于它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邻,所以饱受战火煎熬,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发展。
公元936年,辽国的契丹族举兵南下。两年后取得了幽州,改称南京。关于这段历史,恐怕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当时南京人口已达三十万,包括汉人和新迁入的契丹人,逐渐发展起来。在北京的历史上,南京这个名称延用了将近两百年。
公元1114年,聚集在松花江以北的女真族,起兵攻打辽国,取得节节胜利后,在第二年,女真首领称帝,定国号为金。1122年,金军占领了南京,1126年金把国都迁到了幽州,并在残破的旧城城置上营建新城,定名中都,第一次成为半个中国的统治中心。《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很多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1215年,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以锐不可当之势,攻下中都城,乱兵之中,金朝的皇城宫阙被付之一炬。
四十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迁都到了这里,并重新修建皇宫,中都改称为大都,成为元朝的国都。开始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都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中都,气势宏伟,建筑精湛。从欧洲来到大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大都称赞不绝,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与大都相媲美。
十四世纪中,朱元璋起兵江南,在现在的南京建立了明朝,大都城内宫廷建筑,被明朝大将徐达全部拆毁,大都城就此消失了,城名也被改成了北平,它又一次跌入谷底。
在明朝永历年间,明朝的第三代朱棣又从南京把国都搬迁过来,并下令在大都城址上重新建造了都城,并把都城定名北京,第一次叫北京。
民国时候,北伐平定北方,为纪念这个事件该北京为北平。
过了半个多世纪之后,
从此北京这个名称出现了,这是在公元1420年。
在历史航道上走过三千年的北京市,从燕国蓟城经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直至今日,这期间几起几落,最终发展成一个全面开放的、现代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据北京档案史料记载,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并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
1427年(明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清兵进关,又在北京定都,于是,明清两代长达500年之久,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北京。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者阴谋炸死。同时,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全权接收北京事务。阎锡山进驻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5日宣布"统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
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可见,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
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市。尽管日伪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但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将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后,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这段时间,称北京为北平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