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日内瓦会议之后 握手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

日内瓦会议之后 握手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53 更新时间:2023/12/16 22:58:20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8881959年)美国前国务卿。

1954年4月,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处于敌对状态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的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和杜勒斯,作为各自的首席代表在此相聚。杜勒斯敌视新中国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他亲自美国代表团下令:禁止任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任何中国代表团的人员握手。26日会议开幕式后,英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英国驻北京的谈判代表)找到中国代表团成员宦乡说:艾登外相有一个设想,在第二次会议的会前或会后,由艾登外相介绍杜勒斯国务卿同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总理同意,艾登外相再派人询问杜勒斯先生的意见。宦乡请示总理后答复杜威廉说:周总理赞赏艾登外相的设想,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互相接触。周恩来愿意经过艾登外相的介绍,同杜勒斯先生握手致意。但在第二天一早,杜威廉对宦乡说:杜勒斯先生表示,不能接受艾登先生的建议,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履行他的秘密中国之行,特别注意握手言和之礼仪。他在《白宫岁月》一书中写道:“9日下午4时,周恩来来到,我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把手伸出去。周恩来即微笑和我握手。这是将旧情嫌隙抛到脑后的第一步。”为了弥补那次杜勒斯的失礼行为,也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当尼克松首次访华走下飞机时也是首先把手伸向了周恩来。

尼克松向周恩来伸出了手(其实这张图被处理过,翻译冀朝铸没了)

杜勒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拒绝与周恩来握手是个谜,但尼克松1972午访华时却说要让美国总统独自先与周恩来握手,以弥补当年杜勒斯的失礼。

在日内瓦会议之后,国际外交界盛传,在杜勒斯和周恩来首次发言的这天,他们两人不仅在会议上激烈交锋,会场外甚至发生了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事。

图:日内瓦会议时的周恩来

明确认为日内瓦会议期间曾发生杜勒斯当面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这件事的,是美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这位约翰逊先生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录《大权之所在》一书的204页上这样写道:就在关于朝鲜问题的第一次会议(1954年4月27日下午原如此,此系美国东部时间,与日内瓦时间有一天的时差本书作者注)间隙,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它在此后多年一直困扰着美中关系。那天,杜勒斯走进了万国宫的休息室,正巧周恩来也在里面,看到杜勒斯进来。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当时我正站在杜勒斯身边,一开始,杜勒斯没有发现周恩来,待到看见的时候周恩来已经走近了。杜勒斯督了一眼旁边那些正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我总觉得,杜勒斯这种显然经过了考虑的粗鲁行为与他的习惯做法是矛盾的。但是他确实考虑了,一旦这样一张照片出现在报纸的头版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会对国会强硬分子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对美国国内政治确实敏感,导致杜勒斯作出了非同寻常的举措。周恩来从没有忘记此事,他经常向来访者提及,由此给人一种受到了伤害的印象。

在此后的岁月里,约翰逊与国务院同事们多次肯定地提及此事。他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肯定地加以叙述,并对炳南否认此事表示费解。受他的影响,在尼克松政府时期跟随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美国总统安全委员会成员约翰·霍尔德里奇也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日内瓦会议开始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插曲,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对于这件事,中国人显然不会忘记,也不会原谅。因为后来亨利·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时,黄华还向他提起了这件事。

在中国出版的著作中,和约翰逊的说法比较接近的是冀朝铸夫人向同1997年出版的回忆录《我的丈夫冀朝铸》一书中的记载。这本书专辟《日内瓦会议》一章,其中说道:在整个会议期间,美国代表企图把中国代表视为根本不存在。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当时命令美国代表团成员不许同共产党中国的代表团成员握手。当周总理在休息室等候进入会场时,杜勒斯并不知道都有哪些人在休息室,于是他推门而入。总理见杜勒斯进来了,准备走向前去同他握手,他一见到总理,马上转头便跑。但是,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将军对杜勒斯的这一做法却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即使是敌人,在停战以后双方也会互相握手。因此他走到周总理身边。由于杜勒斯曾命令不许同对方握手,他就向周总理伸出手来,用手握一下周总理的肩膀。不过,汪向同本人没有参加当年的日内瓦会议,她记录的当是当事人的回忆。

当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担任新闻发言人黄华的助手,后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美国研究所所长的慎之专就此事对本书作者说,他没有在现场看到人们传说的“握手”,但事后听到传言甚多。李慎之认为,如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与周恩来迎面机遇,以周恩来的胆识和礼仪,他先一步伸出手准备与杜勒斯握手,是完全可能的。李慎之指出,至于周恩来是不是将手伸问了杜勒斯还有一个美国人的判断问题。周恩来在延安曾坠马受伤,右臂骨折,治疗末能完全恢复,导致右臂不能伸直,所以他的右手总是弯持在腰际。对周恩来不太熟悉的人,容易将他的右手姿态看成准备伸手与对方相握。

当年周恩来的几位重要助手,基本上都否认杜勒斯曾与周恩来在万国宫内迎面相遇的可能。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的回忆录《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于1985年出版,作者在书中写道:有人说,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在整个会议期间,我始终在周总理左右。开会时,每次都是我陪着周总理进入会场。事先我对于从哪个门进去,座位在哪里,都了解得很清楚。我在前引路,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跟着我一直进入我们的座位。会场座位是按每个国家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排列的。中国CHINA,C在前,美国USA,U排在后,和苏联代表团在一起,距离我们很远。国联大厦会议大厅有好几个入口,我们同美国代表团不是从同一个门进入会场,不可能碰到一起。会议中间有15分钟的休息;代表团成员可以到餐厅、酒吧间去吃点心,喝咖啡、茶和酒,我们代表团从不和美国代表团聚在一起。而且,当时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因此无论从容观到主观都不存在总理主动去握手而遭到拒绝的可能。

王炳南的理由是很充分的,尚不清楚王炳南的说明是否就是针对约翰逊的回忆而言。如果说还有一些地的话,就可能在于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己有30年过去,许多记忆被时间的潮水冲刷得渐渐淡去。此外他关于周恩来是否存在上前握手的动机这一点仍可讨论,因为王炳南本人在同一本回忆录中紧接着写道:当然在敌对的情况下,并不是绝对不能握手。我想起以前曾为此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美国驻丹麦武官在一个军事俱乐部里喝酒,他主动走过来要和我们的武官握手,当场遭到拒绝,弄得主人很旭枕,美国人也下不了台。这件事汇报到外交部,是我亲自处理的。后来,部领导研究请示了总理后规定,今后我外交人员在公共场合不要这样生硬,第一我们不主动和美国人握手,第二如果他们主动来握手,礼尚往来,我们不要拒绝。如此说来,在"握手"问题上,倒是中国方面曾拒绝在先,因而去日内瓦时作了预案。日内瓦会议的参加者、后来担任总理助理的熊向晖同意王炳南的说法。他在1997年第4期《百年潮》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闻》的文章,回忆说:4月26日下午日内瓦会议举行首次会议后,艾登走过会场与莫洛托夫握手。这时,莫洛托夫把身边的周恩来介绍给艾登,艾登马上把手伸给周恩来,两位外长很热烈地握了手。

这天会后,英国代表团成员、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代办杜维廉找到他的熟人、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外交部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杜维廉说,艾登外相有一个设想,在第二次会议的会前或会后;由艾登介绍杜勒斯与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恩来总理同意;艾登再派人征询杜勒斯的意见。

宦乡即请示了周恩来。周恩来答复说,他赞赏艾登外相的设想,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互相接触。他愿意经艾登先生的介绍,与杜勒斯先生握手致意。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周恩来有意在日内瓦打开对美关系的僵持局面。如果杜勒期接受这个建议,中美关系的篇章中有许多页将不是后来的样子。可是,杜维廉在第二天上午找到宦乡说,杜勒斯先生己经表态,他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熊向晖回忆说:"有没有周恩来与杜勒斯在会议期间碰面,周恩来主动伸出手来,而被杜勒斯拒绝的情况呢?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日内瓦会议的参加者李越然也向本书作者指出,当时并没有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事情发生。

然而,对这件事的叙述或转述却出现在大量的外交史著作中,成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引人注目的事件。周恩来本人在同外宾谈话中多次谈及此事,甚至在作大报告时也讲过。比如,他在1958年4月15日的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就说过:"我们不能像杜勒斯那样笨法,到了日内瓦还规定一条:不许握手。"对此事印象最深的大概莫过于首次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他在飞往北京的航程中对工作人员说了6点,要他们在飞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的时候不要紧跟着他出舱门,要让美国总统独自与周恩来握手,以弥补当年杜勒斯失礼。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在北京着陆以后,他即和夫人走下舷梯。这时,周恩来正在寒风中等着他。周恩来握住他的手,第一句话就表示欢迎:你这个手可是跨越了世界最宽的海洋,25年咱们没有交往了。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间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他对此事的记忆总归是有依据的。

为了探求此事究竟,本书作者曾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仔细查询,后来又细阅了美国国务院汇编的《1952-1954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日内瓦会议文件专辑》,愿意负责任地说,没有查阅到可以证明曾有此事发生的档案。

其实,不管"握手"的具体细节是否存在,都不影响周恩来的人格力量,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也不影响人们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判断。杜勒斯无视中国代表存在的态度,使美国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握手的机会消失了,中美两大国家继续彼此隔绝与对抗,侍到周恩来和尼克松日后来弥补这段隔绝岁月,己经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从宏观大局来说,当时的杜勒斯确实不愿意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这个"说法"本身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因此,在日内瓦回忆之后,“握手”,倒真的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

更多文章

  • 福建文物局称上金贝古墓并非明朝建文帝之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上金贝古墓,建文帝,建文帝之墓,明朝皇帝

    2008年,福建宁德金涵乡上金贝小村庄发现了一座没有墓碑,没有建造年代,形式奇特的古墓。今年初,当地考古专家曾提出设想,认为可能与建文帝有关。此话一出,竟然引发了近一年的纷争。今年8月南京有关专家前往考察给出了惊人结论:这一古墓就是朱允炆的陵寝。为此,9月22日,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地方史志、历史、明史

  • 这世界上不再需要柏林墙 所有的柏林墙都该倒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冷战,柏林墙推手

    图: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德国前总理科尔(左起)星期六聚首,参加纪念柏林围墙倒下二十周年的活动。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交谈。身后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她来自前东德。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握手。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德国前总理科尔握手。1989年1

  • 翻越生死墙“冷战”不归路 论柏林墙的倒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冷战

    “跃起的士兵”1961年8月15日,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肩背长枪大步跳过还未修建完的柏林墙铁丝网,投向西德。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拍下,震惊了全世界。1982年秋,伯尔瑙厄大街上修筑的柏林墙。这条街下面被人挖了不少隧道用来逃亡。2008年的伯尔瑙厄大

  • 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 那道迄今还未修复的伤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

    1989年11月9日晚20时整,东柏林是位数据、民主君特·沙博夫斯基突然向驻东柏林的新闻机构宣布:“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废除东德人旅行自由的限制。”记者们问声明何时生效,沙博夫斯基支支吾吾地说:“就我所知,这个决定将将立即生效。”此话如同平地

  • 舒曼:飞跃柏林墙的英雄今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柏林墙,舒曼,翻越柏林墙

    纪念柏林墙倒塌20年有形的墙倒下无形的墙犹在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推翻所有不该有的墙20年前的今天,东西方冷战的标志“柏林墙”被推倒。从1961年8月12日东德当局开始高筑墙起,到1989年11月9日边界开放为止,东德人从来没有放弃过翻墙的努力,大约有5000人成功逃脱。其

  •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柏林墙下的演讲:推倒这堵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柏林墙,柏林墙下的演讲,推倒这堵墙

    视频:1987年6月12日里根柏林墙演讲:推倒这堵墙(中英文字母)“推倒这堵墻!”(Teardownthiswall!)是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7年6月12日的演说中,对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呼吁。里根在

  • 追忆柏林墙——“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的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冷战

    “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的领土”柏林有道深深的伤痕就是那已经倒去的柏林墙地面逃亡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翻墙而过。看上去一人多高的墙可以翻身而上。但逃亡者从开始在边境开阔地带奔跑到墙下,再翻身跃上墙的这段时间内,生与死就完全听天由命了。1961年,当十八岁的东柏林青年彼得&midd

  • 三国明明是魏汉吴,为何一直用魏蜀吴这个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三国是哪三国,魏汉吴,魏蜀吴,汉朝,刘备

    地球人都知道,三国明明就是魏蜀吴,这个问题看似有点无厘头,但确实有很少人关注过这个问题。其实魏国和吴国的叫法并没有问题,争议比较大的是刘备在益州建立的政权,那么到底是该叫汉国,还是叫蜀国呢?曹丕建立的魏国魏国的叫法并无问题,曹丕建立的魏国,国号为“魏”,应当是与封地有关,也与

  • 修也第一拆也积极 清华大学第一座毛泽东像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毛泽东像,清华大学

    第一座毛主席像修建始末1966年8月,以“破四旧”为名,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被拆毁,之后在原址上修建了全国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从而引发了各地争相修建毛泽东塑像的热潮。“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

  • 西洋镜里的毛泽东 12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时代周刊,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时代周刊》历年年度风云人物名单)。《时代周刊》以时事和政治为主,进入《时代周刊》的视野,往往意味着在“时代”留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