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因为是败军之将,不被重用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辞职去了南非,做点小生意过日子。那时南非与台湾关系密切,都自称是反共的坚强堡垒。与美国一样,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比美国还严格。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
四十年前,1964年10月17日,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对他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老先生说,”那,我不就应该坐在后面?”司机说,”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泪流满面地说,”这车我不坐了,我下车走路。”
红色中国为他挣来了前排座,挣来了一个民族整体的尊严,却永远断绝了他跟着蒋介石反攻回到大陆的希望,也就永远断绝了他回归故乡的希望??至少在那个时候他是这样理解的。是啊,认同祖国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那里面掺杂着无数个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委屈与失望。是啊,家很丑陋,但那是我们自己的家。
这则故事暂时没有找到其原始出处与作者,但被冠名为《尊严》并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编者也曾一度信以为真并深为感动。现转载一篇对此文的分析文章。
核弹为南非华侨赢得尊严的故事原来是个“大忽悠”
这是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不但在网上传得满天飞,还被多家传统媒体刊登过。故事的标题是《尊严》,讲的是从大陆败退到台湾一位国民党将领,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谋生来到南非经商,那时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1964年10月的一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时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对他说可以坐前排,理由是新闻上报道: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激动地泪流满面。故事的主体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另一些版本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泪流满面的老先生感慨地说:“这车我不坐了,我下车走路!”
这个故事曾经感动了很多同胞,遗憾的是,这不是事实。原因很简单,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白人和有色人种根本不可能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自1948年开始,南非制定了100多项种族歧视法令,将南非居民区别为白人和非白人,白人的身份证上写着“南非公民”,而其他有色人种的身份证上则注明“土著”、“马来西亚人”、“中国人”等等。非白人不但在经济上受到歧视,而且不能进入白人居住区、剧场、电影院、旅馆和餐厅,不得与白人同车、同坐一椅、同葬一墓地。当然白人和有色人种乘坐的公交车也是分开的,因此,故事里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的情况根本不可能。
这个情节明显是来源于美国黑人女裁缝罗莎·帕克斯的故事:50多年以前美国南方也是实行种族歧视政策,那里的公交车前面的座位预留给白人,后面的座位在没有白人乘客站立的情况下黑人才可以坐。1955年12月1日,蒙哥马利市42岁的黑人妇女帕克斯拒绝在公共汽车上为白人让座而被捕。法庭判决她罚款4美元,但帕克斯拒绝了。当地黑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公共汽车的行动,民权领袖马丁·路得·金就在这次运动中崭露头角,他们开启了一个为争取人权而起来抗争的时代,1956年11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蒙哥马利的种族隔离法违反宪法。1964年《联邦民权法案》的出台,彻底瓦解了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政策。由于不甘向命运低头,帕克斯成为美国民权人士心中的偶像。她在1996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1999年获得“国会金质勋章”,两者都是美国平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也许是帕克斯的故事太出名了,所以才有人把这个情节“移植”到南非华侨身上。
另外,故事中为了让情节更具有戏剧性,是让公交车司机来决定华人座次的,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论是南非还是美国南方,支撑种族隔离制度的是多如牛毛的歧视性法律,决定华人乘坐公交车的待遇的只能是法律,而不可能是公交车司机的心血来潮。历史上南非并没有因为大陆进行核试验通过修改华人待遇的法令。而且故事中交代,事情发生在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次日,南非的立法机构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制定、颁布调整华人待遇的法律并将之贯彻到每一辆公交车上。
其实,那时南非的华人真实的遭遇要复杂得多,因为他们的身份很特殊是所谓的“荣誉白人”。原先南非的种族歧视是一视同仁的:只要皮肤不够白,都是二等公民。20世纪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来到南非的日本人不断增多,但他们也必须忍受种族歧视。由于日本是南非矿产品的大客户,南非政府得罪不起,为了“招商引资”,便专门为日本人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荣誉白人”,这样黄色人种的日本人也能享受到白人的待遇。由于华人和日本人在外貌上十分相似,只允许白人进入的场所的守门人难以分辨,所以也有华人被当作日本人允许进入的情况。后来,来自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华人也获得了“荣誉白人”的地位。但来自“共产党中国”(中国大陆)的华人则不行,直到1984年南非通过“种族分区法修正案”,南非的全体华人才都成为荣誉白人,但华人的地位还是非常尴尬。南非一直流传的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华人当时的处境。一位华人到火车站坐火车。看到这位华人,火车站的调度员想,他是荣誉白人,把他安排在黑人的车厢里显然不合适,但他皮肤不够白,也不能把他安排在白人车厢里。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单独辟了一个车厢,一整节车厢只有他一个人坐着。
所谓核弹为南非华侨赢得尊严的故事之所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一方面是由于故事在文笔上不乏可取之处,且能满足中国人的某些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故事蕴含着多元的含义,全球华人都能在其中各取所需。
故事的创作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已难以考证,但是从情节中蕴含的感情倾向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很明显,故事的主体表现的是大陆的发展强大给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外华人赢得尊重,表现了对“新中国”的认同,正所谓“百年耻辱一旦雪,扬眉吐气在今朝”,颂扬的是大陆为全民族争得了尊严。但是故事耐人寻味的结尾,则需到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的历史中寻求解读。当年在内战中失败的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台湾,不仅在军事、经济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而且面临着政权合法性的巨大危机。为此当局一方面高举“中华民国”的招牌,一方面大力打击“台独”,并动员各方力量准备“反攻大陆”。为了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当局发动了“毋忘在莒”运动,蒋介石还将“毋忘在莒”的口号题写在金门太武山上,目的是用战国时田单坚守莒县和即墨,最终打败强敌恢复齐国的故事来激励人心。故事的主人公作为一个退役的国军将领,大陆的核实验虽然为他赢得了尊重,但这断绝了他反攻大陆,同时也是返回故土的希望,因此他才会下车走路明志,维护的是自己信念的尊严。
因此可以推断,这个故事首先是由一位大陆作者创作出主体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台湾地区一位深蓝阵营的作者又加上了结尾部分,使故事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当这些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编写故事感动别人的同时,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华人的真实遭遇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一日
编者注:在最开始引用的铁血论坛的帖子中,还有一系列小故事,转载一则同样流传甚广的。
40多年前,纽约的华人区有这样一个中餐馆,尽管利润微薄,老板还是要求所有服务人员都要向餐馆的客人卑躬屈膝地下跪服务。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们似乎麻木了,甚至习惯了。然而有这么一天,餐馆老板却泪流满面地告诉他的职员,从今天起,我们再也不需要给别人跪着了!
历史定格在这样的一个瞬间1964年10月16日这是整个地球上的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再也无须向强权跪拜的日子,这是全世界都在为中国人震撼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世界的东方,在亚洲大陆的中部,在古老的罗布泊,一团巨大的蘑菇云承载着一个民族一百年不曾死亡的信念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升起,只是那样一个瞬间,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要为这团神圣的蘑菇云而改变!
就在这一天,法国总理蓬皮杜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个日子终于来了。现在是人们讨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刻了。因为,按照西方列强数百年的殖民主义历史培养出的强盗逻辑,这个世界是根据实力划分的。如果说朝鲜战争使列强真正意识到人民中国的必然崛起;那么正是那一团蘑菇云的升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地看到了:一个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的伟大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踏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