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柱国家荣耀——隋唐英雄起源本传乱世英雄谱

八柱国家荣耀——隋唐英雄起源本传乱世英雄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05 更新时间:2023/12/15 21:53:22

“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唐人语录)

八柱国家活跃的南北朝末期,世家大族正挥洒着最后的疯狂,隋唐以降,以开科取士为标志,草根时代蹒跚而来。

充斥着战乱和血腥的南北朝注定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史书因为记载了太多英雄故事,读起来更像战争史军事史,战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愿不愿意,总要面对杀人或者被杀,活下来就必须时刻准备战斗,战争又伴随着军功和荣誉,从军一直是改变草根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你以为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完成从草根到权贵的华丽转身,那么,你错了,你能做的只是附属于哪个集团并为之卖命,你永远做不到取而代之,因为,权力早已被门阀大族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所垄断,战争的结果不过是权力在大族中的重新分配。

在这里,草根英雄不是没有,只是凤毛麟角。

八柱国:影响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几百年

序:八柱国家的荣耀

历史都是从传说开始的,人类的祖先往往带有神性,每个民族的起源都伴随着或美丽或残酷的神话,而我们又具有特别浓厚的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心理,所以神奇的传说总是被批量制造,这一传统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历朝历代甚至一个统辖不足百里的小国为了证明自己的根红苗正,也不惜深挖祖坟弃正宗老祖而去附会名人,正如直至今天所谓的祖传秘方依然拥趸者众。

当大家都拿天命所归说事的时候,天命所归就成了笑话,所以历代帝王总是一厢情愿地让人们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人们在强权之下总是姑且听之。然而仔细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天命居然还不如血统可靠,以英国王朝世系为例,英王总是在一个家族中流转,只是因为男女后裔都有继承权造成父系和母系的不同才有了比如金雀花王朝、约克王朝的区别,王族就是王族,只有有王室血统的人才可以考虑上位,其他人根本没有觊觎王位的可能,所以人家的朝代更迭能够“非暴力”。

我们的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杀戮和革命,陈胜王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蒙在贵族脸上的神秘面纱,于是逐鹿和问鼎成为野心家的理想,政权不断从一姓转移到另一姓,家国就这样以国随家走的方式前进,与欧洲相比,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世袭贵族,血统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但是,祖荫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官N代比草根们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更容易成功。

借助《隋唐演义》《说唐》《响马传》等通俗文学,隋唐英雄成为继三国英雄影响国人最深的偶像,杨坚、高颎、韩擒虎、贺若弼、李渊、李靖、李世民这些闪光的名字同刘关张一样成为街头巷尾庶民百姓谈论的话题,然而,与刘关张低微的出身不同(刘备那个皇叔大有疑问),隋唐英雄更多属于官二代之类,他们的横空出世除了自身努力,祖荫的影响是绕不过去的,在这里,成功等于天赋、汗水和机遇的累加,通常,世家子弟总是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表现,所以,他们的成功往往不可复制。

探究隋唐的历史渊源,可一直追溯到一个北方胡族政权北周,英雄们大抵从这里起步并走向辉煌。

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周朝,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结束,前后近八百年!

第一个周朝伴随着秦帝国的统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来又昙花一现般出现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则天建立的武周、郭威建立的后周,所有限制词都是后人强加的,北周人只会说“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样”,八百年的周朝传奇成为后代帝王们的梦想。

“罗贯中定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的混乱,但新皇朝很快被内部的敌人打垮,内耗使汉人政权丧失了控制力,沿边胡族趁虚而入,晋室被迫偏安东南一隅,从此五胡人士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地区进入一个比三国更加混乱的时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咱家,英雄、枭雄、奸雄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打打杀杀一百多年,直到崛起于代北的拓跋鲜卑混一东西,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帝国,北魏与南方取代东晋依次出现的宋齐梁南北对峙,从此历史步入南北朝时期。

统一南北一直是两个政权的梦想,但几经交锋,被称为索虏的北魏铁骑止于长江岸边,同样,被称做岛夷的南朝王师恢复中原的努力也总是以失败告终。

然而,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很开便迷失了方向,汉儒搞的那一套复杂的礼仪规章典制强烈地吸引了文化水平不高的胡人,舍胡入汉成为社会时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利用国家机器强制实施汉化改制,胡服骑射成为粗野的象征,宽袍大袖舞文弄墨成为文明人的标志,汉化一方面使北魏具有了中原王朝的模样,另一方面强烈冲击了胡人崇尚武力的价值观,以汉人和汉化胡人为主的文人看不起粗野的武人,梦想建立文官政治,千方百计阻止武人干政,而以胡人为主的武人以国之元勋自居,对政治地位的下降心存不满,文武之争又掺杂了胡汉对立,矛盾不断激化并日渐尖锐。

以北方沿边六镇爆发的大起义为标志,北魏政权再次陷入动荡和混乱中,一大批出身六镇的武人们开始崛起,并成为代之而立的周、隋、唐三代的起点。

南北朝末期中国再一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之谓后三国。

后三国的三个主角是北齐(前身东魏)、北周(前身西魏)和南陈(前身萧梁),三国的强弱顺序如此排列,最终灭亡的顺序也是如此,第一个亡掉的是最强大的北齐,第二个是次强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陈朝坚持到最后被大隋统一了。

西魏、北周以关陇地区为根据地,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就势高举《周礼》的旗帜,吸引了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同时实施以赐胡姓、建六官、府兵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军事改革措施,较好地照顾了胡人情绪,缓和了胡汉矛盾,从此步入上升通道,北周最终吞并了经济、军事实力更强大的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隋唐的兴起跟北周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北周开基者复姓宇文名泰,字黑獭,籍贯为代北武川,民族有争议,填表的时候通常写作鲜卑,但总有人背后议论说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容易引起混乱,认识字写历史的汉人看北方大草原的游牧部落都一个模样,北狄西戎东胡南蛮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黑獭只是鲜卑语的汉字注音,泰和獭从发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称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汉文化的吸引,取一个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较文雅的汉字为汉名,称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为字了。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北齐的奠基人鲜卑化汉人高欢,字贺六浑,贺六浑即是他的鲜卑名字。

宇文泰祖上世代为鲜卑宇文部酋长,拓跋鲜卑兴起后,宇文部归附,当一代雄主拓跋珪仿照中原王朝建国大魏的时候,原来的部落联盟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逐渐被定区域放牧或者农耕的新模式所替代,原来的部族武装被打散,通过加官、封爵换部众、地盘的方式,部落酋帅们在获取大小爵位成为贵族后脱离了他们的部族武装,他们的后代成为守卫国家领土的贵族战士。

宇文家族就此定居武川镇,在宇文泰十七岁的时候,六镇大起义爆发,武川镇、怀朔镇被叛军卫可孤攻下,武川镇上的豪族们在豪族首领贺拔度拔和宇文肱的率领下袭杀了卫可孤,但在叛军强大的军事进攻下,豪族联盟失败,武川豪族子弟们被冲散流落各地。在战争中,宇文肱失去了长子,贺拔家族失去了首领,但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北镇豪族子弟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作为是父辈们想不到的。

六镇大起义在政府军和柔然精骑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二十万六镇降卒按照大魏制度被安置到河北诸州继续过着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不久,六镇人再次举起了反旗。

宇文泰随父亲避难中山,不久加入了鲜于修礼领导的六镇流民起义军,在同官军作战中宇文肱和其次子战死,部属由宇文肱第三子宇文洛生统领,当葛荣接替鲜于修礼成为义军首领后,宇文洛生封王,宇文泰任别帅,后来葛荣吞并了另一支义军杜洛周部,横行河北,随时准备南下洛阳与魏帝争雄,大魏朝岌岌可危。

这时候,一个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的大权臣契胡部落大首领尔朱荣闪亮登场,北镇豪族子弟们纷纷投入其帐下。

尔朱荣带领契胡武士平定了并、肆一带的大小叛乱,然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入大魏首都洛阳,上演了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将当权的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扔进黄河,同时屠杀了大魏朝臣两千多人。

尔朱荣另起炉灶立宗室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并将自己的女儿曾经的魏孝明帝妃子塞给元子攸作皇后,集军国大权于一身,迹同董卓、孟德。

不久,尔朱荣以七千铁骑击败了号称百万之众的葛荣大军。宇文兄弟作为降人被编入军中,但尔朱荣慑于宇文洛生的英名将其杀害。

宇文泰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尔朱荣手下的一员别将。在这里,出身六镇的大小英雄们相聚在一起,包括同宇文肱一起袭杀卫可孤的贺拔度拔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以及独孤信、念贤等。

六镇叛乱平息后,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领贺拔岳、侯莫陈悦征讨陇右叛军万俟丑奴,宇文泰随贺拔岳出征,在平定关西的进程中,贺拔岳功居第一,宇文泰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贺拔岳的得力助手。

天下形势变化很快,君臣间一场火并,尔朱荣被皇帝谋杀,随后皇帝元子攸被尔朱家族诛杀,尔朱荣的另一个部将高欢乘机取得了六镇鲜卑的统领权并举起了反尔朱的大旗。高欢成功了,尔朱家族被清算,高欢另立宗室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尔朱天光也在这次事变中身亡,贺拔岳取代尔朱天光成为关陇地区的最高首长。

孝武帝并不快乐,因为他的岳父以大丞相掌控军政大权,皇帝基本属于摆设,因此孝武帝联合贺拔岳和经略荆州地区的贺拔胜密谋推翻高欢。

高欢利用关西两大实力派的矛盾除掉了贺拔岳,但此举成全了宇文泰,宇文泰取得了贺拔岳旧部的领导权,进而讨伐杀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统一了关中陇右。在部将于谨的建议下,宇文泰积极同孝武帝接触,成为同高欢分庭抗礼的大魏朝两大势力之一。

孝武帝同高欢彻底决裂并兵戎相见,孝武帝离家出走,将朝廷搬到了长安,宇文泰取代高欢成为大魏朝第一权臣。失去了皇帝招牌的高欢只好另立宗室元善见为帝,大魏朝分为东西两魏。

从此,东西魏开始四十多年的对抗,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两个终极英雄的巅峰对决,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奸雄,他们是权臣,他们的故事悲壮而残酷,他们平分秋色,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两朵奇葩。

分家之初,西魏宇文泰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关中地区人口少底子薄,胡汉杂居,土地贫瘠,加上旱灾频繁,百姓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经济总量更是无法跟东魏相比,而东魏丞相高欢据有山东、河南、河北的千里沃野,人口多经济发达。东西对抗,宇文泰能够调动的不过数万之众,而高欢动辄出兵二十万,双方力量对比上西弱东强的态势非常明显。

在内部整合上,两大权臣都面临着如何融合胡汉的大问题,高欢和他的子孙们选择了重用和放纵鲜卑贵族的模式,这样做的后果是与东魏一脉相承的北齐成为著名的禽兽王朝、贪腐王朝,宇文泰则天才地运用周礼托古改制和汉人胡化两大政策缓和了胡汉矛盾,既然胡人不想做汉人,就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让汉人改胡姓,以此消除民族偏见,终西魏、北周,民族矛盾一直不是政治生活的主流。

在两大敌对势力之外,还有其他多股力量影响着时局,南方有梁朝和代之而起的陈朝,北方还有柔然、突厥,西方有吐谷浑、羌等国,他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宇文泰周旋在各种势力之间,为西魏争取了最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了团结柔然,他可以让皇帝休掉皇后迎娶柔然公主,为了团结突厥,他不惜背上恶名让突厥人在国内将柔然人赶尽杀绝。

宇文泰利用一切手段将关中的优势加到最大,在凤鸣岐山的发源地祭出儒家最崇尚的文化典籍《周礼》将汉族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政治上推行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加强各级官吏的使用管理,一改胡族政权贪腐成性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清廉政府,赢得了关中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在同东魏的较量中逐渐变强,最终他的儿子宇文邕将北齐的领土纳入北周版图。

宇文泰是成功的,探究宇文泰的成功,通过托古改制,将汉魏以来复杂的京官系统简化为六卿制,崇礼复古一直是汉儒的梦想,但复古并不等于拘泥于先王制定的条条框框,要懂得变通,王莽不懂得变通,所以王莽的复古成为一大笑话,宇文泰不过是选择性使用,取其精华而已,中央行六官,地方官制仍然沿用汉制,军队系统更是只取其表。

宇文泰更成功的地方在于军事改革,即府兵系统的建立,用《周礼》控制思想,用府兵打造新军队,一举打破了过去胡人作战汉人耕田的传统观念,人丁繁茂的汉族豪强为西魏政权提供了足够的兵源。

重门阀而不唯门阀,量才使用是西魏政治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对关陇人民而言,宇文泰以及他的将领们都是外来户,对此,宇文泰仿照孝文帝汉化改制推行关中本位制度,让督将们改籍关中,确立了新贵族的本土地位,新门阀逐渐取代旧门阀。宇文泰在府兵制下推出的柱国大将军成为新门阀的标志。

一直到唐代,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八柱国家的荣耀,正如唐人所言,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

所谓八柱国家指的就是西魏军事系统府兵制下以八位柱国大将军和十二位大将军为代表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宇文泰投胡人所好,将上古周朝六军军制同鲜卑八部制有机结合,创立影响隋唐两代军事制度的府兵制,府兵的最高军职为柱国大将军,不过军队有六支,柱国大将军却有八个,其中两个不直接带兵。

府兵制结构为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柱国大将军,每位柱国大将军各统领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大将军,每个开府领一军,形成府兵系统二十四军的编制。

按照《魏书》记载,北魏末年权臣尔朱荣以拥立孝庄帝之功升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其后权臣尔朱兆、高欢、宇文泰先后荣膺此职。

宇文泰在大统三年加柱国大将军,而后至大统十六年随着府兵制的逐渐成熟先后有八人荣膺此职,八人作为西魏帝国的开辟者,享受到出将入相的殊荣。领兵的六大柱国大多同宇文泰一起参加了东西魏的历次大战,在战争的洗礼下威望日隆成为西魏重要的精神支柱。

宇文泰列八大柱国之首,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的最高军事统帅。所以,他虽然不具体带兵,名义上跟其他七人等夷,但他们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可以越过柱国、大将军而直接将命令传到左、右十二军。宇文泰动不动就为别人赐姓赐名,俨然以主子自居,反正,接替元修出任皇帝的元宝炬很有自知之明,心甘情愿安分守己地做傀儡,君臣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十七年。宇文泰家族后来建立北周帝国,但帝国又为杨坚所夺,在这次除旧布新式朝代更替中,宇文泰子孙被消灭殆尽,隋唐里那个著名奸臣宇文化及祖上本是宇文氏家奴,以事主忠心被赐姓宇文。

八大柱国第二位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虎位次高很多人怀疑是唐朝人刻意为之,《周书》《北史》《隋书》《北齐书》等都是唐朝组织修撰的,内中很多名字里含虎的人都被强制改名为武,就是为了避李虎的名讳,李虎的孙子叫李渊,重孙就是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李世民。李虎祖上以良家子镇守武川,所以也算出身六镇。在关西大行台贺拔岳遇害的时候,只有他坚持请荆州刺史贺拔胜到关中主持大局,所以北周宿将大多有谋议拥戴宇文泰之功,李虎没有,这多少对他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贺拔岳时代李虎就是诸将中军职最高的将领,宇文泰掌权后他又奉皇帝钦命入关,所以官职威望并没有因此减色,在八柱国排序中仅次于宇文泰,当然这个排名有两种可能,其一考虑了他的历史功绩,其二史书作者有意拍老李家皇帝的马屁。

八大柱国第三位广陵王元欣,这是唯一一个不带兵的柱国。元欣是大魏朝前皇帝节闵帝元恭的哥哥,早在宇文泰等人还是小军官的时候就出任过太师、太傅、大司马之类的国家高层管理职位,不过官职跟能力不成比例,他的位子是沾了出身的光,考的是祖荫。元欣性情粗鲁,最大的爱好是架鹰放狗做纨绔少年,又喜欢当大地主和钻研园艺,据说长安城的名贵水果都出自他的果园,专业人员往往对政治不上心,他所引进的人大多为碌碌之辈。元欣在大魏宗室中辈分高,人又庸碌无为,跟权臣宇文泰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而为宇文泰所乐见。既然搞柱国这样的高级职称就不能不考虑皇室宗亲,而不关名利的元欣自然是最佳人选。当然,元欣得到的只是这个国家的最高荣誉,手头并无一兵一卒可调,无兵无将并没有妨碍他的逍遥自在和职位的不断升级,元欣最后老死在大丞相任上。在西魏,只有宇文泰做过这个位子。没有野心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

八大柱国第四位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弼出身将门,作战勇猛,喜欢带头冲锋,给敌人落下句“莫当李将军前”的警句。李弼一开始是跟侯莫陈悦混的,俩人还是亲戚,不过在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时候他反戈一击阵前起义出卖了侯莫陈悦,成为宇文泰的左膀右臂。李弼的曾孙李密带领瓦岗军举起反隋义旗,一度成为新皇帝最有竞争力的选手。

八大柱国第五位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同样出身武川的独孤信荣膺史上最牛的老丈人称号。三个女儿分别成为大周明后、大唐元贞后和大隋文献皇后,不过独孤信除了死后沾女儿光昭雪平反外,爵位、声望都是自己挣的。独孤信政治敏感度很高,在孝武帝出走关中的时候,他舍弃父母妻子追随皇帝,让皇帝发出了“乱世识忠臣”的感慨。独孤信本名如愿,信为宇文泰所赐,后受赵贵谋反案牵连被逼自杀。

八大柱国第六位南阳郡开国公赵贵。赵贵也是武川镇的职业军人,在平凉议主中他力推宇文泰最终把宇文泰扶上马,所以在宇文家族事业的发展中,赵贵功居第一。不过,摆老资格并不是什么时代都吃得开,宇文泰死后不久,赵贵因谋反被诛杀。

八大柱国第七位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于谨是北魏名将黑矟公于栗磾之后,家族世代为北魏贵族,于谨在平定破六韩拔陵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魏末群雄中属于出道比较早、起点比较高的世家子弟,不过后来他的仕途坎坷,一直到宇文泰出任夏州刺史以其为长史兼城防都督才开始了二次创业,从此终身追随在宇文泰左右,终成一代名将。宇文泰去世后,帝国大佬们蠢蠢欲动,于谨带头维护了宇文家族的利益。

八大柱国第八位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出身武川镇侯莫陈家族,在随贺拔岳西征的战斗中,单骑入阵活捉关西叛军首脑万俟丑奴,一战成名,无可争议地成为贺拔岳手下第一猛将,后与赵贵一起拥戴宇文泰,成为西魏北周著名的功臣勋旧。侯莫陈家族在北周声名显赫,其兄侯莫陈顺先出任第一批十二大将军,后荣升柱国,其弟侯莫陈琼亦然。同赵贵一样,侯莫陈崇作为创业元老,在新老换代中为新生代所不容,为了家族利益,被迫自尽身亡。

事实上,宇文泰在府兵系统的设计上用尽心机,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辖的两位大将军对柱国大将军形成牵制作用,而且宇文泰可以以都督中外府的名义直接将命令下达到大将军,长此下去,柱国逐渐成为一种荣誉称号。不过,最初的八柱国都在西魏政府任高级行政长官,名义上仍然位高权重,带不带兵反而不重要了。

大隋朝的开基者随公杨忠位列八柱国下十二大将军第十一位,更为八柱国增添了更多的传奇特色。

宇文泰成功了,在他身后他的子孙们取代西魏建立了大周帝国,南取巴蜀、江汉,东取关东,成功统一了北方,不过可惜的是,笑到最后的不是宇文氏的后人,宇文家族最终完败于杨忠之子,大隋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然而,杨坚创建的大隋二世而亡,八柱国的后人再起纷争,最终政权易手,大唐帝国建立。

周隋唐三代同西魏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一直到唐取代隋仍然带有浓厚的西魏功臣家族战争的影子。

标签: 八柱国隋唐英雄唐朝隋朝

更多文章

  • 核弹为南非华侨赢得尊严的故事原来是个“大忽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核武器,南非华侨,两弹一星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因为是败军之将,不被重用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辞职去了南非,做点小生意过日子。那时南非与台湾关系密切,都自称是反共的坚强堡垒。与美国一样,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比美国还严格。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四十年前,

  • 原先干得好才有庙号 西汉只有四位皇帝配享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庙号,皇帝,皇帝庙号,中国皇帝庙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有很多的封号,像庙号、谥号、年号等等,其中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由汉武帝首创,汉武帝也是第一个有年号的皇帝,而庙号是后世的子孙给前朝的皇帝上的尊号,在商朝时期就开始有,然而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废掉了,始皇帝认为后世议论前世皇帝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但是到了汉朝这项制度又重新启用,然

  • 宋后再无泰山封禅 宋真宗到底对泰山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真宗,泰山封禅

    古代封建社会中,“泰山封禅”可以算是帝王的最高荣誉奖了,也可以看作是帝王自己对自己的一次表彰大会,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如此能够彰显个人功绩的好事,自然是每个帝王梦寐以求的事,但奇怪的是自宋真宗封禅之后,后世帝王就再也无人封禅了,哪怕就算是好大喜功号称“十全天

  • “丑奴”创造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带“兽”字的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年号,丑奴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是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收录的年号,一共有500多个,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建元”、“贞观”和“乾隆”等等。其实,在这些比较中规中矩的年号之外,还有不少奇异风格的年号。比如“神

  • 还原真实1942:死亡人数达300多万是人祸造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1942大饥荒,河南大饥荒

    河南这百年间多灾多难,有一个梦魇始终纠缠着老一辈的河南人饿!饿!饿!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1942-1943年的大旱、1959-1961的饥荒、1975年的板桥水库溃坝惨!惨!惨!1942年河南灾民扒火车逃荒的真实情景同样令人震撼1942年,河南灾民齐刷刷地选择了一路向西发生在70年前的中原大饥荒

  • 匈奴人刘渊一心向汉 开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渊,匈奴,汉赵,前赵,五胡十六国

    刘渊一个匈奴人为何自称是汉室子孙?匈奴大单于刘渊为什么姓刘?西晋末年,一场宗室之间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使日益腐朽的司马氏政权江河日下,对国内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减。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攻城掠地,由此揭开了&ldq

  • 中国古代帝王帽子前面的珠帘是干什么用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帝帽子,皇帝帽子珠帘

    最近几年古装电视剧流行,有网友顿时好奇“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帽子上有帘子”。搜出以下有关冕旒的知识点首先那叫“冕”,不叫帽子,珠帘叫做“藻”“旒”,从秦朝才有皇帝,皇帝戴的冕,上面的珠帘,就叫做“

  • 薛平贵不是唐朝皇帝李温 也不曾在历史存在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薛平贵,薛平贵与王宝钏,李温,唐朝皇帝

    薛平贵不但不是唐朝皇帝也不曾存在过关于唐朝皇帝的搜索里,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薛平贵是唐朝哪个皇帝?”因为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2012年)的热播,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让唐朝皇帝李温在21世纪又火了一把,有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心中都有“关于李温是薛

  • 美汉学家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 称年代框架落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商周断代工程,汉学家,中国历史

    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夏含夷,在台北举行、刚刚闭幕的“中研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上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并断言该工程“繁本”恐怕将来也不太可能发表。“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对此作

  • 雷锋传世照大多为摆拍:人物并非好事中的当事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雷锋照片,雷锋,学习雷锋,雷锋照片摆拍,雷锋照片造假

    这张照片中雷锋身上的大红花是易秀珍亲自为他戴上的。雷锋是当年的“有钱人”,在鞍钢拿高工资时,曾买过皮茄克、料子裤、黑皮鞋、雪花膏,还有一块手表。当时这些都算奢侈品了,但不为人知的是,他的这套“豪华行头”,也给工友张建文买了一套。10年前,沈阳军区雷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