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里根总统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著名演讲。他的左右分别为西德总理科尔和西德议长
1987年6月12日,冷战以一种几乎无人能预见到的方式,进入了尾声阶段。
如果说1984年(开始第二任之前)的里根,还能宣布“这又是一个美国的早晨”,那么三年过后他的总统任期已近迟暮,精力几乎耗尽。
伊朗门丑闻使他蒙受重创。1987年3月,只有42%的美国人认可他的工作。总统日记透露,当时的里根已经失去焦点,对老电影比处理国家事务更有热情。当年5月23日他写道:“放了一部关于大脚怪的老片子。让我惊奇的是,里面居然有我……”不过,这位年迈的演员袖子里还有几张王牌。
他的柏林之行已经筹划了数月。这是一个以大舞台著称的城市,1963年肯尼迪在那里发表了他最伟大的演说之一。里根想再现那次的轰动,难度无疑很大。
助理们提出了一个想法:何不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一篇演讲?写手们于是着手起草。一句话不断在他们的脑海里冒出:拆掉位于这个著名地标旁的柏林墙。
这样说相当自然,因为自1961年砌成之后,从来没人喜欢过这堵墙。但在1987年作此表态却很不明智。当时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在大胆发动改革、加速开放;美苏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里根的多数对外政策顾问都反对使用煽动性语言。幕后的故事:里根“柏林墙”演说之争
此外,虽然勃兰登堡门是一个极佳背景,但由于太靠近东柏林,特勤局担心总统可能暴露在东德狙击手的枪下。在他呼吁拆墙的同时,又在其周围竖起一圈屏障明显会自相矛盾,而且让电视观众看不到柏林墙。最后的解决办法是:设一道玻璃隔板。
勃兰登堡门本身也有问题。以前只有普鲁士王室成员,才有权从大门的中央通道通行。对很多德国人来说,这道模仿古希腊风格的大门让人更多联想起普鲁士和纳粹的穷兵黩武。鉴于里根曾因拜访纳粹墓地引发争议,他的团队不得不保持敏感。
但里根的天赋之一,是不理会历史阴影或顾问们的相反意见。他坚持要加进这句话,并在演讲中途呼吁:“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这几句说得干脆利落。结束前他看到墙上的涂鸦并大声念了出来:“这堵墙必倒。信念将成为现实。”
不久后,他飞回华盛顿。6月12日他的日记并未提到演讲,但气氛开始改变,一扇门打开了。两年之后,柏林墙果然倒塌并非由于戈尔巴乔夫将它拆除,而是因为他没有出手制止。
在1989年,大多数德国年轻人更感激戈尔巴乔夫而不是里根。为墙倒出力最多的,当然是那些28年来抗议柏林墙的年轻涂鸦者。但历史显示,里根的演员本能比多数现实政治顾问更加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