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柴荣堪称史上最完美最好的皇帝 后世知道却不多

柴荣堪称史上最完美最好的皇帝 后世知道却不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46 更新时间:2023/12/9 5:11:29

中国几千年历史,帝王层出不穷,光称帝地皇帝就有几百位,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等。他们虽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但是身上都还有或大或小的缺陷。如秦始皇残暴,不体恤民力;汉武帝连年征战,民众有苦;唐太宗弑兄杀弟,逼父篡位。明太祖杀光功臣。但是,历史上唯有这位皇帝,堪称史上最完美,最好的皇帝,在位仅仅5年,千百年来,百姓不断祭奠,无一人敢于批评指责。是一位非常少见,非常难得,非常英明的好皇帝。

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新五代史》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资治通鉴》

周世宗柴荣

他就是五代周世宗柴荣,五代第一明君。当然说起柴荣很多人觉得很陌生,但是说起小旋风柴进,很多人就知道了,对,按照《水浒传》的描述柴进就是柴荣的后世子孙,当然柴进是纯属虚构的一人。柴荣作为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在历史上留下来最牛的盛名。柴荣出生于公元921年,他家早年是当地的富豪,可好景不长,家道中落,他就去投奔他的姑母。他的姑父见他为人忠厚,办事谨慎就收他为义子。他的姑父也就是当时的后汉大将郭威看他聪明伶俐,而且善于理财。因此,收他为义子,让他全面掌管自己家族的生意和财政开支。

而柴荣却利用这个机会,读书习武,骑马射箭,而且对古代兵法,典籍都有涉猎,还学了一些黄老之术。这些都为其后来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柴荣后来跟随郭威投军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郭威的信任。他的姑父郭威当了后汉的枢密副史后,他也成为了大将军。后汉皇帝见他们的军功太高就杀了郭家和柴荣的亲属。郭威愤怒起兵,建立了周,史称“后周”。柴荣更是成为郭威唯一的继承人。在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建立后周王朝,同时任命柴荣为澶州节度使。

柴荣在澶州大力发展经济,体恤百姓,整治贪腐,使得澶州很快变成乐土。为此,柴荣很快升迁为殿前都检点,成为后周军队最高统帅,3个月后,郭威驾崩,传位柴荣,正式开了柴荣时代。柴荣在位时间虽然只有5年,但是干了很多大事,为后世赢得无数人的赞许。

首先,制定宏伟战略“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即准备用10年时间统一天下,再用10年休养生息,最后10年天下太平盛世。其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柴荣开始进行改革,政治上开始选贤任能,革除无能贪官,同时肃清吏治,官场为之一振。赋税减至最少,政吏清明如水,百姓变得富足,中原的政治经济开面复苏。他不仅精明强干,而且不贪奢华,礼贤下士,虚心求谏,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提意见的人(后来赵宋继承他的传统),可以这样说,明主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圣君是怎样干的,他就是怎样干的。

历史书上称呼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攻打后周,柴荣决定亲征,他杀敌勇猛,还斩杀了70多名临阵逃脱的将士。打完战后,他下令整顿军纪,广募下下壮士,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师。这只军队最后被赵匡胤掌握,是其一统天下的基础。农业方面,兴修水利,鼓励开垦,降低赋税,使得国家快速膨胀,国力大增。同时,其广开言路,要求文武官员都要积极的指出自己的缺失,以便改正。

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几次“法难”,当属“三武一宗之厄”,也即“三武一宗灭佛”,这里的“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指的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这位出身草根、颇有雄才却可惜英年早逝的乱世贤君,为什么要跟寺庙僧侣们“过不去”,他销毁佛像、拆减寺院的措施,真的是在“灭佛”吗?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后周世宗柴荣继承其姑父郭威的皇位,立即着手重新统一天下的事业,第二年五月,首先遣将攻蜀。

由于战争中军费开支紧张,世宗一时间想出了增加国用财富的临时性办法,采取了果断但也稍显武断的整顿佛教的措施拆减寺院,淘汰僧尼。他见寺庙众多,寺庙建设的奢华无比,僧侣大多无所事事,于是下令令收缴民间铜制的佛像,一并销毁,把这么多铜全部铸成铜钱,除了前朝帝王赐有牌匾的重点佛寺,辖境之内的寺院被毁掉了30336座,只剩下2694座。还废除了寺庙免交赋税的特权,大批僧侣还俗,给国家增加了人力、财力。只留了42444个和尚,还有18756个尼姑,其余全都强迫还俗。这场突如其来的整顿佛教的社会运动,致使成百万的僧尼,一时间感到生活没了着落,社会怨愤情绪,陡然日增。

世宗的本意,是不想使寺院成为国中之国。因为寺院越多,占地越多,国家的可耕地面积就越少。同时很多青壮年出家,致使国家的劳动力也大幅缩减。铜质佛像造多了,造钱和造兵器就缺少原料。而且,很多罪犯、叛乱分子、敌国的奸细,还有一些地痞流氓、逃婚的、逃债的、逃避劳动的,以及社会闲杂人等,也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种种原因,混杂在出家人中,满地秃头,谁是真僧?真假难辨,情况非常复杂。世宗想要快刀斩乱麻,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同时行动起来。可能有些地方官员,采用的手段也太过激,激起了佛教界的广泛不满和愤怒。佛教徒们纷纷在各地扬言,说这是佛教的法难来了。而且,后世也把周世宗这次的行政行动,和历史上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间是424451)、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间是561578),还有唐朝武宗皇帝李炎(在位时间是841846)的三次毁佛运动相提并论,称为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难”。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前三位皇帝的庙号中都带“武”字,而后周的柴荣皇帝(在位时间是954959)的庙号里,带一个“宗”字。

其实周世宗这次的举动,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应该不是毁佛,而只是整顿佛教。因为当时的佛教系统太混乱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征伐。所以他才下了那么大的决心。早在世宗准备策动这场运动的时候,朝臣中就有人想要劝阻他,对他讲了毁佛不好,会给自己带来厄运之类的话语。世宗却回答说:“佛陀本来就是用行善来感化众生的,如果致力于行善,那就是尊奉佛陀了。我这样做,完全出于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考虑,并不出于怨憎佛教。佛徒们不是经常说嘛:只要行善,就是对佛祖的最大尊重。供奉佛像,那算什么礼佛?再说了,铜像是佛吗?佛教徒们说,为了礼佛,连眼睛和脑袋都可以捐献出来。那么如果我因此遭到报应,就算是我把身体捐献给了佛陀,捐献给了救度苦难苍生的事业了,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可惜世宗这样一篇豪言壮语,并没有得到佛教徒们的谅解。我想主要不是双方对佛和佛教理解上的分歧问题,而是世宗皇帝发动的这场政治运动,砸了很多人的饭碗。世宗在此后五年,就因突发急症过世了,于是佛教徒们就四处传扬,说是他毁佛遭到报应了,此是后话。

公元955年,他下诏,让群臣多上书说政事,还多次向朝臣征求治国之策。他纠正了科举弊端,不拘一格选拔有能之才。见史馆的藏书太少,他还下令,凡事献书的人,都给赏赐。还对藏馆内的图书一一进行刊正、抄写。

经济上,他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鼓励农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工程,解决灌溉问题,疏通漕运,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生活中,柴荣也非常关心民众疾苦。一次在和宴席上指着满桌酒菜对百官说:"我在宫中吃着这些美味佳肴,深感惭愧,我没有太大的功劳而坐享其成,没有亲自耕种就有得吃,只有亲自带兵为民除害了。"

柴荣和皇后符氏的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柴荣脾气暴躁,而符皇后格谦和,每次柴荣想对将士发脾气时,符皇后总是耐心劝告,柴荣的气就慢慢消了。

柴荣待赵匡胤如兄弟,授兵权,赠金钱,赏美女。让赵匡胤从一个低级军官,变成了后周国拥兵最广,权力最大的禁卫军首领。

最后,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开始统一天下的进程,其意识到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将是华夏最大威胁,在位期间不断攻打辽国,而且也是唯一将辽国打的满地找牙的皇帝。柴荣每次出征都是身先士卒,跑到最前方督战,因此将士每次都能看到自己的皇帝冲在最前方,能不卖命么?所以每战必胜!

他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在西面打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面打败南唐军队,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面打败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并立下了的誓言,一时间风头无两。

公元前959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契丹),辽国接连失败,不断后撤,而且直接攻入幽云十六州,大有完全收复之势。但是,其却突然患病,不得不撤兵回国,因此甚为可惜,直到400多年后幽云十六州才被徐达收回来,被称为历史憾事。柴荣班师回朝后,不久就驾崩了,享年39岁,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也使得赵匡胤欺负孤儿寡妇,最后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直接灭掉后周,建立了大宋,这是后话。

周世宗柴荣的陵墓,陵号“庆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郭店镇陵后村陵上西侧。

可惜后人没文化,给立了这样粗糙低级的石碑,可悲可叹

可是天妒英才,老天没有给柴荣30年的时间让他整理江山,甚至十年时间都没有给他,在公元959年,柴荣因病去世,终年三十八岁,原本英名应该超过赵匡胤的一代圣主,就这样“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可是他在位时为后周做的贡献让后人尊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

在宋朝最牛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评价中,竟然毫不考虑宋朝皇帝的感受,对周世宗柴荣大加赞赏,评价其为古今最完美皇帝,而且是其唯一推崇的皇帝。后世对于柴荣的评价,大概是五个词,勤政,爱民,仁厚,勇武,善战。如果其多活几年,恐怕辽国要被灭亡,全国统一也会加速,历史将彻底改写。

01

【继位登基】

柴荣是郭威老婆柴夫人的侄子,从小就跟随姑姑生活在郭威家。

他性格少言寡语,性情敦厚老实,小小年纪就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得姑父郭威的喜爱,被收为养子。

柴荣小时候,姑父家的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了贴补家用,就外出经商,做点小买卖,个子还没有货担高的时候,就天南地北、走街串巷的招揽生意了,因此柴荣少时也吃了不少苦,经历了很多磨难,同时也铸就了坚毅沉稳的性格(小时候吃苦并非坏事!),郭威对他的感情很深,可以说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柴荣从小就很聪明,喜欢读书,自学了很多儒家经典著作以及古代历史书籍,再加上他受郭威的影响,对于弓箭骑射也很感兴趣,练就了一身不俗的武艺,等到长大成人的时候,就弃商从军了。

从此以后,柴荣就跟随养父征战天下。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立国,建立后周,柴荣以佐命之功被任命为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被正式过继给郭威。

公元953年三月,郭威任命柴荣为开封市长(开封尹),御封晋王,正式确定了柴荣的继承人身份。

公元954年正月,已经身染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后周太祖郭威任命晋王柴荣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即以王判内外兵马事”),同时火速任命户部侍郎王溥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镇宁军节度使郑仁诲为国防部长(枢密使),以此二人作为柴荣日后亲政的文武首辅。

人事任免安排妥当之后,郭威速诏中央殿前禁军总司令(殿前都指挥使)外甥李重进入宫,当面向柴荣行跪拜之礼,确定君臣名分,并嘱咐李重进用心辅佐柴荣,共保江山。

当天,郭威于滋德殿驾崩。

柴荣随即在郭威灵柩前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02

【征战四方】

刚刚登基的年轻皇帝马上就遇到了一个决定生死存亡的大难题。

后周的世仇北汉主刘崇,乘后周新丧之机,亲率三万汉军,并联合一万辽军,进逼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潞州古称上党,号称“天下之脊”,是连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镇。

打个比方,潞州就如同一根扁担,一头挑起山西,一头挑起中原,其位置就如同辽沈战役时的锦州,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这是一场决定后周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

柴荣力排众议,果断决定御驾亲征,终于一战而定,稳固了新生的政权。(这场战役的具体经过,可关注本号,参阅“高平之战”一文。)

此战之后,柴荣启动军事改革,并任命赵匡胤全权负责。

经过赵匡胤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周禁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是甲兵之盛,近代无比”。

面对当时割据政权林立的混乱局面,即位之后的柴荣,决心厉兵秣马,一统中原。

为此,他专门下诏,要求大臣们各抒己见,广开言路。

大臣王朴献上了一篇《平边策》,纵论大势,拨云见日,从内政到外事,从战略到战术,无不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其立论之高、用意之深、经略之远、谋划之巧,令人叹服!足以堪称五代之“隆中对”!

《平边策》的战略思想从此成为了柴荣乃至赵匡胤后来统一中国的基本蓝图。

得到王朴的这篇雄文,柴荣不禁大喜。

目光如炬,图谋天下的后周世宗柴荣准备行动了!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5月,柴荣命凤翔节度使王景为西部战区总司令(西面行营都讨使)同内务部长(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军攻伐南方后蜀政权占据的秦、凤、成、阶四州。

两个月之后,前线传来捷报,秦、成、阶三州归降。

十一月,凤州城破。

至此,四州之地尽归后周,周军完胜。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柴荣下诏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战区前敌总司令(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王彦超为副总司令,统领韩令坤等十二位高级将领,率军攻伐南唐政权的江北之地。

直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历时三年三征淮南,终于令南唐这个当时南方最为强大的割据政权彻底臣服,将南唐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六十个县收入囊中,大大扩充了疆域,增强了国力,奠定了日后统一全国的基础。

而失去了江北富庶之地的南唐从此只能凭借长江天险,在后周帝国的威慑下苟延残喘,实际上等于被判了死缓,并最终由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完成了执行死刑的光荣任务。

同时,由于南唐的惨败,引得四邻震动,柴荣的威望急速飙升,南汉、南平、吴越等国都纷纷遣使向后周称臣。

王朴《平边策》中那句话:“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果然应验!

03

【治国有方】

在策马扬鞭,征战四方的岁月里,柴荣也没有忘了国内的建设。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不要以为仅靠兵强马壮就能赢,毕竟肌肉再发达,没有馒头吃,照样得玩完。

因此,柴荣军事上的辉煌成功实际上是建立在国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之上的。(就像我们玩三国游戏总是先从内政开始一样,科科。)

短短的五年时间,这位工作狂就从六个方面实行了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第一,人事。

五代十国是个凭拳头大小说话的时代,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造成了一种“重武轻文”的社会氛围,作为当时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国家人才选拔机制科举制度则被长时期地抑制,以致于国无良吏,君乏良臣。

作为唐太宗的超级FANS,柴荣当然明白“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

还是那句话:军阀的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

没有人才,怎么行!我柴荣再牛,能把活都干了吗?!

因此,柴荣即位之初,就四处搜罗人才,并对后周帝国的人才遴选机制进行了深度的改革。

柴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顾群臣的反对,亲手提拔非进士出身的魏仁浦为枢密使,执掌军国大事,以示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决心。

接着,柴荣下诏重新开科取士,恢复科举制度,并亲自出题,亲自考核,量才而取,唯才是用。

也正是柴荣在人事制度方面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使得王朴、魏仁浦、赵匡胤等人得以脱颖而出,在短短的数年之内跻身朝廷高级官员的行列。

第二,民生。

五代混乱的局面一方面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为躲避战乱,很多人遁入空门,皈依佛祖,佛教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快速发展势头。(中国人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绝意的时候就成了佛家。)

其实,面对战火纷飞的乱世,面对繁重苛杂的赋税徭役,老百姓也是无可奈何,反正不管是看破红尘还是留恋红尘,出家都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然而,这种状况势必导致躲进寺庙中只吃饭不干活的和尚尼姑越来越多,造成社会劳动力匮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帝国已经不堪重负。

“唯物主义者”柴荣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决定拿佛教开刀,于是一场史称“世宗灭佛”的运动展开了。

首先,严把审核关。

以后无论当和尚还是尼姑,都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

想当和尚是吧?好的,先填个表。

姓名、年龄、性别……

性别?!我当然是男的啦!女的我就当尼姑去了!

少废话,让你填你就填,上头有规定!

表填完了是吧,OK,找你爷爷、奶奶签个字先。

签完了是吧,OK,找你姥爷、姥姥签个字先。

签完了是吧,OK,找你爹地、妈咪签个字先。

##¥%¥%@#&*&*……

其次,实行冗员淘汰制。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寺庙裁员,所有的假和尚、假尼姑全部勒令还俗,该服兵役的服兵役,该生孩子的生孩子。

同时全国各大寺院必须编制详细的人事报表,每年报请国家审核,凡是有出公差奔往西方极乐世界的,空出的名额一律注销。

再次,实行寺院政府审批制。

凡是未经政府批准而设立的寺院一律视为非法,全部予以取缔,相关寺庙里的金身佛像全部融化铸成铜钱,充实国库。

柴荣对此有一个生动的阐释:佛教不是讲究布施吗,现在大家都穷得叮当响了,佛祖当然应该舍下金身,布施百姓,拯救苍生啊。

经过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后周境内当年就废除寺院三万多所,僧尼还俗六万多人,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名臣司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小盆友)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唯物主义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第三,财政。

鉴于战乱频繁,导致田地荒芜的情况,柴荣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对于外出逃难的农民,实行年限差别对待制。

三年内回来的,可以拿回一半的土地,即保留50%的股权;

五年以内回来的,可以拿回三分之一的土地,即保留33.3%的股权;

而五年以上回来的,对不起,除了自己的坟地外,一概没收充公!

当然,如果是被可恶的契丹人逼走的,那么政策放宽,十五年之内回来,国家还给你保留33.3%的股权。

这下子,出去逃难的农民都恨不得立刻飞回来,把自己的土地赶紧攥到手里,仅此一条,就引发了一股难民回归潮。

其次,允许无地的农民向国家承包土地耕种,只须缴纳必要的田租即可,并且大规模的招募流民,鼓励垦荒,开发土地,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回归,此举导致邻近诸国如南唐、北汉、后蜀的饥民也纷纷归附,既增强了后周的国力,也同时削弱了邻国的实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再次,颁布《均田图》,按照田亩数量征收田租,废除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防止地方豪强、官绅将国家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甚至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了免税特权。(柴荣: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缓和了阶级矛盾,收到了一石二鸟之效。

这些措施实行的当年就得到了南北各地几十万劳动力,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极大地提高了后周帝国的经济实力。

第四,水利。

中国人自古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多半指望风调雨顺,万一有个洪涝灾害,那么一年的辛苦无疑就打了水漂。

而后周处于中原腹地,黄河从帝国中央蜿蜒而过,这条哺育中国人的母亲河在滋润两岸的同时,也给中原百姓带来了莫大的威胁。

治理黄河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柴荣当然也不例外。

为治理黄河水患,柴荣数次亲临一线视察河防,并征发数万民工,整修黄河河堤,基本保证了黄河水道运行的安全,为后周帝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同时,为了确立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柴荣命人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使山东和江淮等粮食主产区一带的米粮、货物均可以通过水道畅通无阻地直达京城开封。

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为今后开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的大门。

第五,城建。

自从那位恬不知耻的儿皇帝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大地已经无险可守,而开封作为后周帝国的政治中心,无疑将遭受北面契丹铁骑的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开封的城防,提升开封城的军事功能,柴荣在位期间,对开封城进行了不间断的拓展与修建。

负责城建工作的正是那位《平边策》的作者王朴。

王朴不仅文章写得好,房子也修得漂亮,每次柴荣在外打仗,都命令他负责看家任命他为开封留守。

工作一向积极的王留守就兴致勃勃地搞起了城市建设,经过长达数年的修建、改造,王朴将原来的开封城池扩大了足足一倍有余,并按功能区分外城、内城、皇城以及生活区、工作区等等。

王朴修筑的城墙高大厚实,城市建筑规整有序,既漂亮又稳固,为无险可守的开封城筑起了层层的军事防线。

卓越的城建工作,使得开封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城市,这也成为了后来北宋定都于此的重要原因。

第六,军事。

军事方面的改革,其实从高平之战后就一直在进行,主要工作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负责的,相应的工作内容已经在前面介绍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改革家柴荣所实施的强力变革对后周乃至有宋一代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后周帝国迅速成为了当时所有地方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政权,其国力蒸蒸日上,气象万千,国势的强盛给了柴荣足够的底气,他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景,心怀天下的柴荣又将目光瞄向了更远的地方……

04

【历史的遗憾】

三征淮南之后,南唐已经彻底臣服,后蜀则做了缩头乌龟,而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只是盼望柴荣能和自己和平共处,根本不敢惹是生非。

倒是后周的老冤家契丹人,和必死之寇北汉总是喜欢勾勾搭搭,在背后搞点小动作。

早在柴荣征伐南唐之时,北汉就曾联合契丹来骚扰中原,想趁机捞点油水,好在被后周大将李谦溥以一出五代版的空城计给吓跑了,阴谋才没有得逞。

说到底,南唐、后蜀只是疥癣之疾,而契丹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就像一个小流氓,时不时搞点拦路抢劫,入室盗窃什么的,惹得房东柴荣心头直冒火。

现在,是时候了,出兵北伐,收回那片令中原人民想想都心痛的燕云十六州!(该死的石敬瑭!)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一日,柴荣正式下诏北伐契丹,并任命赵匡胤为水军总司令(水路都部署),韩通为陆军总司令(陆路都部署),水陆齐发,亲率大军向北开拔。

短短的四十二天时间,柴荣率数万大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平定燕南,共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这也是五代以来,中原对契丹用兵的最大胜利!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气吞万里如虎,柴荣不禁龙颜大悦,豪情勃发。

燕南三关已下,北部重镇幽州(今北京,当时的辽国“南京”)的大门豁然洞开。

一旦攻破幽州,则燕云十六州也就一战可定,威胁中原的这把尖刀将刀口向外,再次成为中原对付契丹的利器。

雄心勃勃的柴荣皇帝传令三军,继续北进!

目标很明确:将契丹人赶回关外喝西北风去!

5月3日,李重进奉命率兵先行出发,很快攻占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县),拿下了进攻幽州的桥头堡。

柴荣随后率大军进抵固安,并亲临固安北面安阳河,下令修筑浮桥,准备渡河。

当天傍晚,心情不错的大周皇帝柴荣,率领群臣,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固安城边的一个小山头。

极目远眺,幽州城似乎已经依稀可见。

柴荣望向北方,若有所思。

这是一片属于中原的土地,从来都是。

如今,这片土地的主人回来了!

是时候了,就在明天,直取燕云!

想到这,柴荣的嘴角不禁泛起一丝自信的微笑。

此时,固安城的父老乡亲,听说大周皇帝莅临,纷纷箪食壶浆前来慰劳。

柴荣格外地高兴,亲切地拉着一位老大爷的手,问道:“老人家,此地叫何名字啊?”

老者回答:“此地历代相传,号称:病龙台。”

柴荣闻言心里“咯噔”一下,顿时脸色大变,默然不语。

在中国古代,皇帝都被视为真龙天子,此地名叫“病龙台”,对于大周皇帝柴荣来说,自然是个很犯忌讳的事儿。

于是,柴荣一言不发,立刻上马飞奔回营。

巧合的是,晚上果然出事了。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历史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遗憾:永远不知疲倦的柴荣突然患病!

至于具体患上的是何种疾病,史书记载不详,只有一句:“世宗不豫”。

不过,从柴荣平时的工作风格来看,我们不难推测,他多半是累出来的毛病。

短短5年时间,选人才,均田赋,清吏治,整禁军,限佛教,务农耕,复漕运,修水利……

三征淮南,北伐契丹,柴荣更是亲力亲为,御驾亲征。

柴皇帝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柴荣的身体健康。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柴荣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

长期隐藏的疾患终于在这一刻爆发,超级工作狂柴荣终于支撑不住了。

北伐大军被迫停止前进,无可奈何之下,柴荣只好将瓦桥关改名为雄州,益津关改名为霸州,用两个充满着无限豪情壮志的名字权且向世人展示其雄霸天下、匡扶九州的伟大抱负!(巧合的是,一千年前柴荣从契丹人手里夺回的雄州和霸州,一千年后,正是如今号称“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

随即,柴荣下令大将陈思让镇守雄州,韩令坤镇守霸州,三军开拔返回首都开封。

就在部队匆匆南返的路上,一件史上有名的悬案发生了。

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在大军南撤途中,柴荣阅览四方上呈的奏章时,发现其中混有一只皮囊,囊中盛有一段长约三尺的木牌,上面题写“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柴荣觉得很是诧异。(“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

是谁狗胆包天,敢冒掉脑袋的风险在皇帝的文书中做手脚?

柴荣心里虽然满腹狐疑,但是又不便声张,毕竟这种事情不能摆到桌面上来,因为在迷信思想浓厚的封建社会,这种谶(chèn)言之类的灵异事件是相当敏感的。

那张刻着谶(chèn)言的神秘小木牌显然已经成为柴荣的一块心病。

谶言几乎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改朝换代一起发展的。

历朝历代都不乏这些莫名其妙的谶言,远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兴,陈胜王”,近的如汉朝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等等。

无论是事实还是杜撰,但结果都一样,即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并成为了野心家上台的最佳背景音乐。

何况,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后唐驸马爷的身份篡夺帝位的,而现在,张永德的身份正是后周的驸马爷!

不论怎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柴荣回京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解除张永德的兵权。

柴荣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赏”了张永德一个名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的虚职,却免了其殿前都点检的实权,改授澶州节度使,即刻赴任,调离京师。

那么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应该由谁来接任呢?

对于柴荣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帝国未来命运的抉择,因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当年刘承佑将郭威的儿子和柴荣的儿子均杀了个一干二净,柴荣的这个儿子是郭威称帝之后才生的。)

这么小的孩子能坐稳帝位吗,能镇得住那帮资历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吗?

而殿前都点检,这个掌握着中央禁军核心权力的重要职位,交到谁的手里最放心呢?

最终,在反复的权衡之后,柴荣选择了赵匡胤。

柴荣下诏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执掌中央殿前司禁军大权。

很显然,柴荣希望自己一手培养和提拔的这个新人能承担起托孤的重任,而赵匡胤相对较浅的资历和声望,又不至于造成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局面,这让柴荣觉得很安心。

当然赵匡胤在历次战役尤其是高平之战中,忠心耿耿的表现更是加重了柴荣心中的砝码。

接着,柴荣擢升韩通为中央侍卫禁军副总司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加检校太傅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荣誉头衔),与殿前司的赵匡胤一老一少搭配,构成了新的中央禁军领导核心。

柴荣同时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相,辅佐朝政,匡扶幼主。

这样的人事安排,体现了柴荣的良苦用心,既对位高权重的老臣加以必要的限制,又使帝国的权力架构保持了相对的制衡。

三位文臣,两员武将,五根擎天大柱撑起了后周帝国的天空,戎马一生的柴荣终于感到满意和放心了。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五根帝国支柱的周围,赵校长六年前撒下的种子却已经在生根发芽,悄然生长……

05

【一声叹息】

五月八日,柴荣从瓦桥关折返回京,三十日抵达京城开封。

仅仅半个多月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八日,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的英年早逝,令史学界几乎异口同声地为之惋惜。

欧阳修评价其“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薛居正感叹:“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而一代大儒王夫之则不无遗憾:“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是啊!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可是,历史不容许假设。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登基,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辞世,柴荣在位仅仅五年零六个月的时间,然而其所开创的丰功伟绩及其对中国历史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正是柴荣在位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迅速地提升了后周帝国的综合国力,强化了中原政权的军事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赵匡胤戡(kān)平乱世、一统九州的不世之功,却忽略甚至漠视柴荣南征北战、呕心沥血所开拓的治乱之基,这就是历史的无奈。

柴荣就像是这广袤历史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光芒虽然无比绚丽,可惜只是匆匆一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哎!一声叹息……

(后周版图)

审视历史,祸起萧墙皆因人的欲望,权力是最具诱惑力的。

五代十国是一个生产皇帝的流水线,随时随地地变幻着大王旗,后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具有英明果断,远见卓识,史称“五代第一名君”。

公元959年,柴荣满怀壮志,剑指北方,亲帅马步军数万从沧州北上,仅用了四十二天就收复燕南之地,夺取了契丹人占领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淤口关(今河北霸州境内)以及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之地,十七个县,共一万八千余户。然而,就在准备全力攻取幽州时,柴荣突然染病,无奈被迫还师。据说攻打幽州之前,柴荣志得意满地纵马跃上一处高坡,“驻马高阜,以观六师”,他望着自己挺进的军队,随口问了一句:“此地何名?”

(一组《赵匡胤》剧照)

手下亲兵回答:“回陛下,故老相传,谓之病龙台!”

病龙台?柴荣皱了一下眉,听了惊愕良久,黯然策马下坡,当天夜里就突然发病,卧床不起……

返回都城开封不久,就带着未完的事业离开了人间。在临死前拖着病躯,给自己年幼的儿子,七岁的柴宗训安排种种军国大事,册立自己死去的老婆的妹妹也就是手下大将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这样自己年幼的儿子有个妈帮助,又可得到符彦卿的支持;立皇子柴宗训为国储,封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另一个更小的儿子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让范质、王溥、魏仁浦辅佐朝政,为托孤大臣。

并且在最关键用人的时候,罢免了殿前都指挥使司大内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外放到澶州当节度使,罢了他的兵权。起用资历较浅的,一直努力工作的赵匡胤顶替了都点检的位置。这似乎太反常,有点自断臂膀,张永德是值得信赖的皇亲国戚呀。

那么,柴荣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源于一块木头,这块木头长约三尺,“藏”于一个皮囊之中,被发现于柴荣北征幽燕的半途中,史料上如此说:“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

这块木头出现的不是时候?!更重要的是那行字太醒目:“点检作天子”,不巧的是,当时的后周都点检是张永德,更不巧的是,就是发现这块木头后,他染病了。

当时柴荣就暗中派人追查过是那个捣乱的,却不了了之。如今自己要不行了,这块“木头”是心病呀!

那么谁是这个“木匠”,许多人说是赵匡胤,因为他就是以后周都点检黄袍加身,替代了后周幼主当上了皇帝。理由是“谁犯罪谁受益”的原则,因为当时赵匡胤是殿前司都指挥使,也就是军队副司令,唯一的上司就是殿前司一把,司令都点检张永德,他是张永德的下属,虽然颇有些实力,但根基不行,张永德不离职,赵匡胤永远没戏,从硬件上比较,他不是皇帝亲信。

禁军是当时五代立国的命脉,赵匡胤是一个外人,年轻的后生,凭勇敢与军功,不会一步登天,所以必须搞倒张永德,必须玩点下三滥,也为他的日后取而代之铺平道路,在柴荣北伐的时候,赵匡胤统率亲军,护卫柴荣左右,大有机会弄这三尺木头,也就是说,柴荣在时,这赵匡胤就有了野心,嫌疑最大……

然而事实真象到底如何?这赵匡胤是不是这个“木匠”?笔者认为赵匡胤是冤枉的,就算赵匡胤干掉张永德,那柴荣手下武将比他资历威望高的不是一个两个,赵匡胤能冒着杀头当这个“木匠”吗?话又说回来,柴荣北伐时才三十三岁,正值壮年,赵匡胤不可能预见柴荣的死,这时他一直为柴荣冲锋陷阵,立功表现自己,不可能有这非分之想。在去分析,赵匡胤是不离柴荣左右,但他是一员统兵的大将,几乎没有机会在这些进奏文书中做手脚,这不是一张纸,三尺木头,目标很大。赵匡胤是一个很理智又很厚道的人,假如换了其弟赵光义,或许真有可能。

那么,这个“木匠”是张永德?不会,他不会傻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对柴荣很忠诚,也是一个本份人。是先帝郭威的女婿,忠于后周,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对于下属也是礼贤下士,关心部下疾苦,公认的宽厚仁慈,很有德性又有才干的一个人,可惜人都有毛病,他最大的短处就是嫉妒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那些资历,威望,战功,职位与自己差不多的人,而后周这样的人数来数去只有一个最大的对手,这个人就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所以,张永德怎么看都不顺眼,对于李重进心胸狭隘,时不时的打小报告,说点李重进的坏话,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玩这小儿科的把戏,自己给自己下圈,弄这个“点检作天子”的把戏,张永德也没有这个野心,除了后周皇帝,不希望别人比他大是真。

梳理了一下,这个“木匠”极有可能是李重进。张永德倒台,无论是从形势上,心理上,最大的受益者都极有可能是李重进,这涉及后周的权力之争与两个人的恩怨。张永德是殿前都指挥使司马步都点检,是殿前司一把;李重进是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二人分掌后周兵马,彼此独立,直接听命皇帝,相互牵制的关系,借以平衡兵权,这事怨郭威,在他之前根本就没有殿前司这一说,只有侍卫马步亲军司,统率天下正规部队,当年郭威“黄旗加身”当了皇帝,就是由于他是侍卫司老大,握有军权,前车之鉴,让郭威一分为二,造出个殿前司,把兵马一分为二,消弱了军权,又能彼此压制。这两个头就分别是张永德与李重进,二人与郭威都是直系亲属,岁数,能力,资历都旗鼓相当,也由之让二人很好的关系由于权力之争日渐恶化,彼此拆台,这似乎也达到郭威的目的……

李重进城府比张永德深,当年郭威去世,他觉得自己是继位的最佳人选,没想到郭威让这个“假子”柴荣当了皇帝,他内心有一万个不服,也只好忍着,看柴荣的笑话,暗暗积蓄自己的实力,预谋了这次“木头事件”,下手就要狠,一着致命,这“点检作天子”是大逆不道,杀头之罪。这也符合李重进的个性。

所以柴荣得病回师,路过他发祥之地澶州,停下来休息,一个人关起来,一定思考着什么。

随行的文武大臣几日见不到圣上,很着急,也不知老大病的怎么样,天下未平,深怕出事呀,纷纷来找张永德,因为只有他能见到柴荣:“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万一柴荣死了,这天下说不定是谁的呀!)

张永德不由点头,大家说的对呀,就进去按原话对柴荣讲了,柴荣不动声色地问:“谁使汝为此言?”(是那个告诉你如此说的呀)

张永德不知柴荣的用意,告诉柴荣是大家的意思。

这柴荣的心一下就凉透了,张永德呀张永德,你小子是个窝囊废,如此之人怎么可能托付大事,又联想到那“木匠”事件,张永德根本做不来,是被人利用,有一个狡猾的人存在。柴荣从开始的怀疑张永德一下子想到一个人李重进,对,就应该是这小子,别人没这个胆,图谋不轨的该是他,虽然这也是一种猜测,看来自己真的要安排一下了。

张永德,李重进都不行,那么,柴荣只好无奈地提拔了赵匡胤,把更危险的李重进统兵外放,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牵制握有兵权的新任赵匡胤,又防了他近水楼台夺权。都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柴荣机关算尽,成全了外人,让赵匡胤渔翁得利,复制了一段“黄袍加身”的把戏,当了事实上的“木匠”!赵匡胤真的感谢那个“木匠”,预言了他的未来,也让赵匡胤有了夺权当皇帝的野心,给他创造了最佳的机会。

人的欲望都是无休止的,所谓道义与忠诚,在权力面前,黯然失色呀……

标签: 柴荣周世宗柴荣周世宗

更多文章

  • 洛阳建都朝代说 洛阳究竟是几朝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洛阳建都,洛阳,建都

    ①九朝古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六大古都》的《序言》中将传统的洛阳“九朝古都”说法,确指为9个朝代。他说“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r

  • 中国历代王朝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朝代,中国历史朝代,中国历代王朝排名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国势的强盛;二、民生的安福;三,政治的清明;四、文化的发达;五,结局和影响。这些题目,还是大了一点。具体来说,应该包括:疆域,国祚,军事,皇帝,摄政,

  • 大明朝没有明君 却为何还能存在3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明朝皇帝,明朝皇帝列表

    说起明朝,我们会想到谁?最熟悉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的故事吧?真要再说说还有什么皇帝,倒还真没什么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帝,但是,明朝就真没有好皇帝了吗?未必见得,毕竟明朝可是存在了三百年之久,但是很多人对明朝的皇帝的了解确实比较少。说起汉武帝倒是人人都能说上几句,说起汉宣帝又有多少人认识呢

  •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 后宫妃嫔的最终归宿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后宫妃嫔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因病驾崩于含风殿,有幸为皇帝生育了儿女的嫔妃可以按制册封为太妃,跟随儿女离开皇宫;未生育的嫔妃则在唐太宗的别庙崇圣宫或感业寺等地出家为尼,事死如事生,为先皇祈福。但是具体说来,唐太宗的这些妃嫔们最后的结局却有着许多不尽相似的地方。首先看韦贵妃,根据其出土墓志铭的记载,韦氏名珪,

  • 中国十大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第一乾陵竟然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帝王陵墓,秦始皇陵,乾陵

    古代皇帝的陵寝为何都要“依山建陵”皇陵是皇帝或皇室成员的陵墓,包括了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在中国的历史上前后共出现了200多位皇帝,每一位身后都留下一座不折不扣的"皇陵"。只不过这些皇陵,有些能够耸立千年,有些已随时间而逝,有些惨遭盗掘,更有些只存在于传说中。人们会发

  • 刘备比汉献帝小5辈怎成了皇叔?有牵强附会之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汉献帝,皇叔,汉朝,朝代

    说起寻根问祖,认祖宗一事,干地最名扬天下的就是刘备,“刘皇叔”这招牌称为三汉末乱世下的金字招牌,刘备逢人就亮出来: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尤其是这招牌得到了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的认可,称之为“皇叔&rdqu

  • 香港是怎么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香港,香港发展历史

    自从香港富豪田北辰体验清洁工的生活,感叹底层百姓居住状况不佳的综艺节目播出后,全世界都看到了“东方之珠”光鲜一面背后地狭人稠,住房紧张的现实。倒退回1840年代,与当时沿海已经出现的诸多繁荣港口相比,香港岛还是蛮荒一片。只是从英国人割占之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灯红酒绿的&ldquo

  • 60年前杭州曾有个中城区 浙江撤销的区县你还记得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城区,杭州行政区划,撤销的区县

    当年中城区的管辖区域(红线范围内)杭州有上城区、下城区,很多人知道,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杭州还曾有个中城区。60年前的4月16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杭州市中城区。60年的时间,对这块苍茫大地而言,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对很多人来说,却意味着人生的大半辈子。这一甲子年间,除了中城区外,浙江还有很

  • 为争夺皇位 手足相残 为什么宋朝没有这样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宋朝皇帝,争夺皇位

    历史上的很多朝代,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都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比如李世民和他兄弟们的厮杀、雍正和他兄弟们的厮杀。以至于让我们这些后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好像只要是生在帝王之家,人情味就没有了,兄弟不是兄弟,父母不是父母,子女不是子女。一句话:无情最是帝王家!但是历史上的宋朝,则很少有为了争夺皇位,发生兄

  • 越战美军之婴儿空运 给美亚混血儿们一个安宁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越战,越战婴儿空运,美籍,混血儿

    婴儿空运行动始于1975年的越南。当时美军处于越战后期节节战败。于当年4月3日至4月26日的一次大规模疏散行动。最终有超过3,300名婴儿与儿童从南越撤离,并被世界各地的家长所收养。1975年4月4日,在混乱的越战末期,美国福特总统紧急下令展开送养计划(即婴儿空运行动)。目标是解救混战中的越南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