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朝的最后繁荣和挣扎 大清靠印钱终究是亡了

天朝的最后繁荣和挣扎 大清靠印钱终究是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771 更新时间:2023/12/13 4:15:15

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修园子等类的事情不必赘述,军备上最为典型。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后,首只近代海军舰队便不复存在,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这个大军种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于战败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开始了重建帝国海军之路。1896年5月,总理衙门指定许景澄德国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海琛”号军舰北上驶抵大沽,另外两艘“海容”、“海筹”已分别先期驶抵大沽。1897年夏天,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按期到达的还有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使海军的实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属于二等巡洋舰,是大吨位军舰。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小型舰艇全数到达。

除此之外,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新军的编练从1895年开始,到1904年,新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18万余人,估计太平天国这样的不安分之人,面对洋枪洋炮,彻底歇菜了。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

此时的大清,不仅经济腾飞,而且武备强大,用“盛世”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清朝武备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看起来又一个“强盛”的大清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这种“繁荣”从财政上得不到证实。

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可是,清朝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新兴国家是如何印美元的,清朝也有自己独到的招数。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就出来了。

前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多、不到三文的重量。当清政府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

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

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但清政府又进行了创造性动作,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政府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并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

但这必须有一条支撑,那就是管制兑换,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这个戏法的。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都一样,不能实际兑换白银,这相当于“外汇”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从19世纪后期就规定,无论你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大清的地盘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大清银票铜钱,这样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气,所有等于白银的硬通货归我,用于对外支付,假钱?对不起,只能归你。

仅有这一条还不够。任何时候都有出口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不断印铜“钱”,出口成本不断上升,折合成白银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按真实的白银标价的(金本位)。产品出不去了,最终清朝对外的偿付能力就会枯竭,加上清朝不断烂“印钱”,通胀不断发展,出口商的成本会不断上升,企业都死翘翘之后,就会出现大麻烦。

清政府有办法,那就是“强制结汇”,可强制结汇还是不行,如果出口企业都死了,强制也没用,还得让出口企业有动力才行。此时,清政府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英国非常“腐朽”,征税还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进”,铜圆表示的“钱”随便印,也就是随便征税,只需约摸估计着不会逼人造反就行。有了这点优势,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钱”都是印出来的,多印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用于鼓励出口。

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只肯出100英镑一箱,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800两白银,可是,清朝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个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钱”折算出来的),他得卖1100两才行。此时,清朝出马,100英镑归我,我给你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就是铜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国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欢喜,只是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这个术语应该属于印钱(财政)补贴出口吧。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外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军备支出,而且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

可是,有一个不欢喜的,既然用印假钱解决问题,就带来通货膨胀,穷人过不下去,但是,这没所谓,有北洋新军的洋枪洋炮,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

经济蒸蒸日上,拥有用用雄厚财力武装起来的、先进的陆军和海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连外国人都吃惊,这天地变化的也太快。

1910年,金融危机开始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紧急上奏朝廷救市。财政有的只是假钱(印出来的票据),没有真钱(白银),如果继续印假钱,这是不行的,因为股市的交割需要货真价实的白银。

此时,清朝抓瞎了,戏法变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清朝,真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收归国有呢?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明吧?

但投资人不傻,您拿纸换我的真金白银还不算,还将路权也拿走,和抢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厉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调湖北新军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阴差阳错爆发起义,一个全球最有钱、军力空前强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很清楚,“假钱”催出来的繁荣灰飞烟灭,连印钱的“银行家”也不得不关门大吉。

标签: 天朝印钱大清清朝

更多文章

  • 末代肃王朱识鋐懦弱无能——典型的明末宗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末代肃王,朱识鋐,明朝藩王

    朱识鋐,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肃藩第九代亲王,也是末代肃王。肃王是中国古代王爵,唐至明清皆有。如唐德宗李适第五子李详,大历十四年封肃王;宋徽宗赵佶第五子赵枢,初封吴国公,后进建安封肃王;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汗裔孙孛儿只斤·宽彻,天历二年(1329年)封宁肃王,为元朝第一位肃王。明

  • 冷战著名照片《迈向自由》背后故事 被等待的瞬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迈向自由,舒曼

    《迈向自由》是一张照片的冷战著名。反映的是东德东柏林边境守卫康拉德·舒曼跃过铁丝网进入西柏林的情形。之前,一直以为,这是摄影师偶然拍到的,真相果然如此吗?这才是完整的图。上图中摄影师被截得只余半只胳膊,咋一看,还以为是路人呢。从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至少有两个摄影师,一个出现在照片里

  • 辛亥革命功臣们为何反而支持袁世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世凯,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皇帝,皇帝

    谈及袁世凯洪宪帝制开启的标志,筹安会的成立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这在时人和后世的记载中多可寻绎。据记载,当1916年各省反对帝制声势急涨之时,袁世凯已开始与身边亲信几次密商取消帝制。就在发布退位申令的当口,袁氏几经犹豫反悔,诸妃、长子更是纷纷哭谏,吁请坚持到底。袁长子克定在最后的恳请书中,开首

  •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诸侯国,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国王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上古汉语里对君王的称谓本来就很复杂,一篇文章不可能把它完全讲解清楚。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词用于指代诸侯或天子,而且有些是天子专用,如大君;有的专指诸侯,如邦君、国君。春秋战国更是周朝礼制衰微、崩坏的时代,各诸侯国君的称呼比之先前就更复杂多变了。史书

  • 夏商周断代工程耗资千万 历时4年却遭受质疑颇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商朝,周朝

    世纪之交一度轰动国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来似乎渐被人们淡忘。暂时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报告》),牵连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情结,看来无论如何都难孚人望。纯从学术上说,一套牵强而并不完整的具体年

  • 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邓小平1988年会见阿基诺夫人“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拜会邓小平谈到南沙主权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南沙再无战事。”这则故事,是真的吗?一、2008年该段子出现在网

  • 伪造邓小平语录“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堪称高级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今天,一篇题为《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的老帖子在微信中被广泛传播,该文原题《“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考》,首发于2012年5月,作者为谌旭彬。这篇文章以详实的资料考证,有关邓小平的一段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语录,其实是一则人为编造的段

  • 这个有所曾经排名中国第一的大学 唯有一声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有所高校,却是当仁不让的全国第一学府,北大、清华和她也相差了一大截。更让人惊叹、惋惜的是,她仅仅存在22年,却如流星一般璀璨划过中国高等教育史:1940年代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拥有全国1/3的“部聘教授”;她的学生,有19名院士,4位两弹一星元勋

  • 有图有真相 人类历史上19张迷人的瞬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照片

    据美国CavemanCircus网站7月28日报道,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但以下19个瞬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1968年越战期间,美国士兵正在给一名受伤的越共喂水。这名越共用瓷碗保护伤口,连续作战三天。2.1940年左右,英国军官杰克-丘吉尔(图片右侧)手拿苏格兰大刀率先冲锋。3.

  • 我们胜利了 1945年蒋介石宣告抗战胜利广播演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抗战胜利,抗日,蒋介石,蒋中正,抗战胜利广播演说

    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发表广播演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天,领导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中印缅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利用广播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以下为广播全文:(视频链接:)全国军民同胞们: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