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425 更新时间:2023/12/12 13:31:58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上古汉语里对君王的称谓本来就很复杂,一篇文章不可能把它完全讲解清楚。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词用于指代诸侯或天子,而且有些是天子专用,如大君;有的专指诸侯,如邦君、国君。春秋战国更是周朝礼制衰微、崩坏的时代,各诸侯国君的称呼比之先前就更复杂多变了。

史书里对诸侯国君的称呼,可分为爵称和非爵称两种。爵称即称呼国君的爵位,把“公、侯、伯、子、男”加在他们国名的后面,例如《春秋》记载鲁僖公二十一年的诸侯会盟:“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周礼》关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及其封地的说法

尽管周王室已难以掌握大权,但直到春秋晚期,诸侯的爵称仍基本维持不变。正如瞿同祖评论的:“宋永称宋公;齐、鲁、卫等永称为侯;郑、曹、秦等总是称伯,楚、吴等国总是称子;许永称为男。”

这五等爵制里,最让人困惑的莫过于“公”。春秋有影响的诸侯只有宋为真正的公爵,但我们在史书里可以见到太多的“公”,如齐桓公、晋文公;又如《左传》里会用“公”来称呼鲁国国君,尽管鲁为侯爵。此外,若是查了诸侯国的历史,更会发现他们在最初分封时往往是“公”,如鲁国始祖伯禽是鲁公,齐国始祖可能称“文祖齐公”,晋国始祖燮父也可能称过晋公。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说明“公”这种爵位。“公”是周代地位最高的爵位,“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也是最特殊的,其称号并不世袭,公的后代可能只是候、伯,侯、伯的后代也可能变成公。活着称“公”者几乎都是地位很高的内服王臣,西周早期诸侯称“公”的现象之所以多见,正是因为此时很多诸侯国君仍在王朝中央兼职。到周王朝后期,这种情况便不再多见,春秋时期入周王室任执政“卿士”而称为“公”的诸侯,似乎只有郑国的武公、庄公。

郑庄公在繻葛之战击败了周桓王率领的联军,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地位

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荣耀与地位,周天子也会命某位立下大功的诸侯为公。最有名的案例是卫国国君,一开始他们只能称“伯”,直到贞伯之子“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让他升级变成顷侯;顷侯的孙子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再次得以升级,可惜这次升级无法遗传,在《春秋》里对其后人称谓仍然是“卫侯”。

春秋诸侯中,宋国是一个重要的例外,其国君是殷商王者之后,因而历任都可称公,看上去的效果等于世袭公爵头衔。

至于其他称“公”的诸侯,用的就不是爵称了。有的“公”是诸侯国内对他的尊称,春秋经传中鲁国十二君都可称为“公”便是此类,滑稽的是,这种“公”有时会与别国国君的爵称混用,像“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我们更为熟悉的“公”则是谥号,晋文公重耳逝世时,《春秋》记述为“晋侯重耳卒”,下葬时,则说“葬晋文公”。值得说明的是,诸侯谥号并非一开始就可以称“公”,春秋早期制作的晋姜鼎上用的就仍是“文侯”(与晋文公并非同一人)。

春秋晚期,称谓上的礼制已严重崩坏,不满低级爵称的强国国君便开始自行升级。其中最为激进之辈,当属僭越称“王”的楚、吴、越三国。这一变化相当讽刺,因为楚、吴、越一直被中原诸侯视为夷狄,故只以低级的子爵来称呼他们,哪怕他们受封之初未必只得到子爵称号,如吴国国君本为伯爵,春秋经传却一直称为吴子

等到这些蛮荆之国真的不鸟诸夏的秩序了,中原诸侯又只得在爵制上帮他们升级,来换取他们不做得太过。吴晋黄池之会,晋国使臣回复吴王夫差,让吴国把自称的“王”改成了“公”,还说这样能叫诸侯没理由拒绝。其实他虽然是维护周天子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不经过天子,擅自封“公”,同样逾越了周朝礼制。

行至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也学起了夷狄的行径,自行称王便变成了常态。如秦孝公之子是秦惠文王,田齐桓公之子称齐威王赵武灵王的前任国君是赵肃侯……不光诸侯自己和他们国内的官员会用“王”的称谓,像孟子这样游走诸国的儒家思想家也大方地称呼起“王”来。

而那些著作时间比战国还晚的史书,称谓的混乱问题就更普遍了。司马迁的《史记》,甚至安排孔子说了一句:“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完全没有在乎“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的问题。

更多文章

  • 夏商周断代工程耗资千万 历时4年却遭受质疑颇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商朝,周朝

    世纪之交一度轰动国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来似乎渐被人们淡忘。暂时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报告》),牵连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情结,看来无论如何都难孚人望。纯从学术上说,一套牵强而并不完整的具体年

  • 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邓小平1988年会见阿基诺夫人“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拜会邓小平谈到南沙主权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南沙再无战事。”这则故事,是真的吗?一、2008年该段子出现在网

  • 伪造邓小平语录“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堪称高级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今天,一篇题为《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的老帖子在微信中被广泛传播,该文原题《“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考》,首发于2012年5月,作者为谌旭彬。这篇文章以详实的资料考证,有关邓小平的一段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语录,其实是一则人为编造的段

  • 这个有所曾经排名中国第一的大学 唯有一声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有所高校,却是当仁不让的全国第一学府,北大、清华和她也相差了一大截。更让人惊叹、惋惜的是,她仅仅存在22年,却如流星一般璀璨划过中国高等教育史:1940年代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拥有全国1/3的“部聘教授”;她的学生,有19名院士,4位两弹一星元勋

  • 有图有真相 人类历史上19张迷人的瞬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照片

    据美国CavemanCircus网站7月28日报道,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但以下19个瞬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1968年越战期间,美国士兵正在给一名受伤的越共喂水。这名越共用瓷碗保护伤口,连续作战三天。2.1940年左右,英国军官杰克-丘吉尔(图片右侧)手拿苏格兰大刀率先冲锋。3.

  • 我们胜利了 1945年蒋介石宣告抗战胜利广播演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抗战胜利,抗日,蒋介石,蒋中正,抗战胜利广播演说

    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发表广播演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天,领导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中印缅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利用广播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以下为广播全文:(视频链接:)全国军民同胞们: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们:

  •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在位时间及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皇帝列表,唐朝皇帝,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二十一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

  • 在生育这一点上 明朝皇帝确实比清朝皇帝强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皇帝,清朝皇帝,皇帝子女

    明朝皇帝生育统计图:明朝皇帝像明太祖朱元璋生子26,生女16,共计42人。明建文帝生子2,生女不详。明成祖朱棣生子4,生女5,共计9人。明仁宗朱高炽生子10,生女7,共计17人。明宣宗朱瞻基生子2,生女2,共计4人。明英宗朱祁镇生子9,生女8,共计17人。明景泰帝朱祁钰生子1,生女2,共计3人。明宪

  • 朱自清不是因为不领救济粮饿死的 而是撑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自清

    本文节选自《民国太太的厨房》(中信出版,2016年8月)由楚尘文化授权刊载。在伊豆半岛旅行时,特意住了修善寺的菊屋旅馆。这里以温泉而著名,1910年8月,被胃病纠缠、痛苦不堪的夏目漱石曾经特意到这里休养。结果却胃出血,病情恶化而不治。胃病似乎是作家们常有的毛病,在夏目漱石的笔下,也常常可见治疗胃病的

  • 古今第一骂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曌,武则天,讨伐武则天,讨武曌檄,徐敬业,骆宾王

    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徐勣的长孙,袭封英国公爵,后被贬为柳州司马。武曌(曌:武则天所造的字,自取为名,以代照字),即武则天(624-705),刚入宫时为太宗“才人”(宫中女官名)。太宗死,则天出家为尼,不久被高宗召进宫,封为嫔妃,后来立为皇后。公元683年,高宗死。684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