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研究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研究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59 更新时间:2023/12/21 15:30:54

历史,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

有许多人觉得历史就像故事,闲来无事看看可以,但没什么真实用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段历史事件不仅我们讲述了当年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也能让我们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兴衰成败。历史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许多类似的情况却往往还会在大家身边不断重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能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为鉴”其实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史,发现无论朝代更迭、经济发展等活动都在不断的重复过去。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这话往往被我们奉之如圭臬,其实历史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单纯地纠结于历史没有意义,从历史中得到有助于现在和未来的经验、教训才是读历史的现实意义所在。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又不会简单的重复”,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哲学上的辩证法。这种相似是具有形式上的相似,却又不是完全的相同。罔顾这种相似性和规律性固然不可取,形而上地机械照搬同样不科学。

黑格尔的这句话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文: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鉴往慎来,无贻后哀,这是现在活着的人们的责任。对于各种悲剧重复出现的怪圈,我们的古人曾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和“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感喟。

以史为鉴。

研究了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吕思勉,(1884.2.271957.10.9),中国近代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吕思勉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

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

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则如何是好?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

(一)搜求既往的事实;

(二)加以解释;

(三)用以说明现社会;

(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的是不能的。

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的。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着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

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

(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

(二)而其手和足的全然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

(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

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所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的,但它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其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源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

这个问题,还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各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

(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

(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辙。试观我国,自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各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拒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以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以往,大都有个突飞勐进的时期。隔着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勐进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的不肯接受,即积极地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着,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藉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预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节选自《研究了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吕思勉在中国史学界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百多年来第一个研读二十四史三遍以上的学者,是最早使用白话文著述中国通史的学者,也是唯一一位用两种体例写过中国通史的学者,被誉为“开通史著述新纪元”的学者。其研究涉猎领域极其广泛,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等方面,都有专门的著述问世。

吕思勉所著《中国通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完成于1939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教材,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读物。

如果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如果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当下正在重演历史。

标签: 历史研究历史

更多文章

  • 秦朝末代皇帝子婴的身世 最大可能是胡亥的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朝皇帝列表,秦朝,秦朝皇帝,秦三世,秦子婴

    嬴子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秦王子婴,即秦三世(?―前206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天。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性格仁爱,有节制。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扶苏的儿子(又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或侄子,是秦始皇侄子,

  • 陈云的经济政策 高价糖果等商品回收多发的货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云,回笼货币,通货膨胀

    中央作出决定,由陈云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统管全国财经工作。1962年3月7日,中央财经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陈云在会上讲话,对他在西楼会议上提出的办法,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发展。中央财经小组根据陈云意见起草《关于调整1962年计划的报告》,建议对耗煤过多的小企业(主要是10万个小高炉)和大部分没有前

  • 晚明无耻文人钱谦益:自称降清是为了柳如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钱谦益,无耻文人

    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此时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内的明朝大臣们,大体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荣。清顺治二年,时天降大雨,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兵临南京城下,这里是南明都城,明朝人心中最后的希望,也是最后的坚守之地。世人皆以为,这里必将爆发一场惨烈的战役。▲16

  • 爱因斯坦:不允许自己沉默 不爱国爱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爱国,爱因斯坦国籍,爱国

    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够获得这种殊荣了,人们总是在寻找各种可能的时机纪念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至于他自己对此也曾感到困惑:“为什么谁都不了解我,又人人都喜欢我?”“依我看,学校若是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爱因斯

  • 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 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国家,人权,爱国,人权高于主权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爱因斯坦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柏克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

  • 中国历代北伐战争成败的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伐战争

    中国历史上有数十次的大规模北伐,一般是指南方政权为了完成统一而发起的由南到北的战争。历史上北伐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完全成功的北伐只有朱元璋的北伐,一举击溃蒙古主力,将蒙古的王公贵族们赶回塞外老家。还有一次北伐算是成功一半,那就是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为什么历代北伐通常会失败,其实有很多共性原因,归

  • 东晋北伐将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晋朝,东晋,祖逖,闻鸡起舞,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司马睿无意刺伤的人是祖逖,他最为人熟知的典故是“闻鸡起舞”。在东晋南北朝,祖逖取得的成就也许不是最高,但绝对是一流的名将。他的悲剧是始终不被朝廷信任,受尽冷落,孤军无援;又遇到了北方的一流豪杰石勒,致使收复中原无望、壮志未酬,一生的抱负化作英雄泪随滔滔江水而去。但他意气风发、

  • 五胡十六国:中国历史上男女关系最混乱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胡十六国,男女关系

    导读: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男女最开放?战争造成男子大量死亡,女人不得不抛头露面,顶替男子做些事情,男女之间的接触就多了,好多不该发生的故事也就开始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男女最开放自天地混沌步入古代文明,特别是儒家思想大一统之后,中国的男女关系可以说并不开放。古人讲“男女授受不亲,礼

  • 穷途不曾末路的英雄主义者 祖逖的魏晋风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祖逖,闻鸡起舞,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匈奴刘聪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祖逖跟随乡党数百家前往淮泗(今江苏徐淮地区)避祸。《晋书》上说祖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仿佛此时的祖逖已经俨然领袖人物,但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祖逖之所以被乡党推举,是由于在南奔途中,他主动将自己乘坐的车马

  • 冉闵被骂做三姓家奴,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冉闵,冉魏,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之世,天下之大防者二:华夏和夷狄之别是“义之犹严者”,而绝不能“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如冉闵这般最终幡然醒悟、弃暗投明,牺牲于抗击胡虏事业之人,不论他从前有多少过失,盖棺定论,终当得到肯定;行事有缺点的战士,终究还是战士;私德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