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以后,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这漫长的2132时光里,中国共出现了多少位皇帝呢?这些皇帝有的雄才伟略、气吞山河‘有的中兴之治、开疆拓土,当然更多的是守成之君,碌碌无为。那么在这422位皇帝中,哪些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呢?"千古一帝"指的是那些文功武治都有着非常出色建树的皇帝。其实早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这个概念了,李贽就说过秦始皇此人确为千古一帝!但纵横这历史的长河,封建帝制下的华夏两千多年,谁主沉浮?要论起这千古一帝,这下面五位可谓实至名归了。
第一位:秦始皇
这个是毫无疑问的,连史学大家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在最早的时期,千古一帝只被用在了秦始皇的身上为了赞颂他那文武双全的治国之才。就连“皇帝”这个词都是他创立的。而在历代朝代中,那么多皇帝也一直沿用着这个词,可见他的衣钵也得到了后代相承。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分封制的大小国家,奠定了中原地区的基础版图,秦始皇还南征百越,北北驱匈奴拓地千里,同时最有远见的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这让中华民族有个共同的文化基础,而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被各个朝代所继承,确保不会分裂,可以说正是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的远见,才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他的确也是践行封建制度这四个字最为透彻的人,像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一系列丰功伟绩似乎后面的皇帝都无法超越他的成就。
第二位: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两大贡献主要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让中华民族有了核心思想和向心力,无论后世朝代如何变化,儒家思想始终被人们所认同,并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影响着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等。:2开疆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基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征伐匈奴,使国家更加统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可见,汉武帝是一位政绩颇丰的皇帝。
被高估的皇帝汉武帝
首先,汉武帝通过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但对百姓来讲却有奴化思想的嫌疑,具有一定消极的意味。
其次,说汉武帝彻底征服匈奴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实际上,汉武帝只是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并没彻底消灭匈奴。而且汉武帝打击匈奴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汉武帝晚期,不顾国立亏空,依然穷兵黩武,曾数次在对匈奴的行动中失败,另外,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失去了大量人口,汉朝最初有5000万人口,后来仅剩下不足2500万,也就是说,汉武帝用了2000多万人口去对付匈奴几十万人口,最后也没能彻底的消灭匈奴,可见这代价是巨大的。
再次,汉武帝连年发动战争,四处征战,使得国力损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增,只能靠税收来填补亏空,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最后,汉武帝听信谣言,在巫蛊之祸中误杀太子刘据,造成汉武朝最大的冤案。此外,汉武帝还十分迷信,为了长生不老,四处求仙问药,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若不是他最后幡然醒悟,下“罪己诏”,公开认错,他的大汉帝国都有可能不保。
综上所述,汉武帝还不能称其为“千古一帝”,最多可称为一代明君。
第三位:隋炀帝
杨广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他的杰出贡献:1、开创科举制,真是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被后世继承了下来,才使得中国近千年人才辈出,国家强盛。2、开凿大运河,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连接起来,并通过漕运仅仅巩固了北方边界,使后世历朝历代均能通过此运河支援北方,抵抗游牧民族;同时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3、开疆拓土,攻灭吐谷浑,首次将青海纳入中原政权管辖,北击突厥,东征朝鲜。正是由于隋炀帝动作太大,过度透支国力,引起士族不满最终被士族灭亡。
历史真相:隋炀帝竟是中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从一代英主到亡国之君:还原隋炀帝杨广真面目
隋炀帝的另一面:一生大搞建设没空修自己陵墓
第四位: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他的历史地位不如唐宗宋祖但是却光复了汉室
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末的乱世,堪称千古一帝,清人称赞其“治隆唐宋”。
康熙也配得上“千古一帝”?
在很多“千古一帝”榜单里,竟然在末尾挂个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这位年幼的皇帝在八岁登基,在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亲政。他的政绩:擒鳌拜,平三藩,败沙俄。矮子堆里充高个儿,他是清朝平庸的皇帝中最堪赞誉的贤明君主,称其文治武功无与伦比,被孙子乾隆吹出康乾盛世。
擒鳌拜说的是他十六岁时就用智谋除掉了飞扬跋扈的鳌拜,虽然说鳌拜权倾朝野,对康熙帝造成的了极大的威胁,但鳌拜并没有篡位的实质性举动,说白了他并非是反臣,顶多算是个奸臣,这只是清政府内部的皇权争端,自然是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战,算不上伟大,就像反腐能当政绩吗?
后为国家统一,果断执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乱,在平定三番一事上,康熙帝当时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财力物力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对于三藩本来可以慢慢解决的,吴三桂等人也已经老迈,康熙硬是把三藩逼反了,致使战事又起,百姓流离失所,死了多少的人,用了八年才平定,虽然康熙胜利,但胜利后的清廷是千疮百孔,用了数年才恢复元气。另外,在平三藩的过程中,清兵曾对当地的百姓进行了无情的大屠杀,而康熙帝却任由其为,并未以阻止,实在有失明君的贤德。在西北亲征葛尔丹,最终剿平叛军。只能说此货治理内乱有点手腕。
他对沿海地区所实行的“迁界”政策,虽然对满清统一全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对中国沿海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恶性影响,开始了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这简直是蠢货。
但是对外,丧权辱国恰恰是从他这里开始的,东北反击沙俄,数倍于沙俄兵力的清军在面对远征的沙俄兵,打了大半年才了事,确实没有什么好吹的。胜利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东北土地,换取所谓东北与沙俄边境的宁定。以胜利的姿态割地求和算哪门子本事呢?这事丧权辱国啊。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二十八连珠火炮康熙弃之不用,戴梓反而被流放三十年,这个著名的机械奇才最后以卖画为生。以至于后来在一座炮台遗址挖出开花弹,却只能仰天长叹却无可奈何,后来李鸿章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康熙晚年,禁止国内关于天文乐律历法的研究,并在科举考试中禁止有关内容,连《天工开物》都遭到毁坏。在文化上,编修《康熙字典》,大搞文字狱,遏制文化发展。大兴文字狱,改变了中国书生几百年的兴趣。清朝末期无知的社会局面,正是这个时候造成的。他的一切能立和努力依然挽救部落大清王朝腐烂和堕落的命运。这算哪门子“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