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 但清朝为何用年号?

历史上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 但清朝为何用年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96 更新时间:2023/12/8 15:57:22

为什么历史上大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但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如顺治、康熙、雍正?

其实不是,从明朝开始就是这样了,比如洪武、景泰、嘉靖、万历……明代以前,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年号多达18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武则天衰老,就是说她记错了年号,和朝臣所说的年号是早已废除不用的了,而朝臣说早已建议她固定年号……

自明以后,年号,终明清两朝,出现例外的只有三次,一是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经禁门之变重新夺权后没有沿用以前的“正统”年号,改为“天顺”,中间隔着明代宗的“景泰”;二次是清朝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由“天聪”改元为“崇德”,不过当时满清尚未一统中原;三是辛酉政变之前,八大顾命大臣原定年号为“祺祥”,在政变后被两宫与恭亲王改为“同治”,然而这些都是极特殊的情况。除此之外,均都是以一年号贯穿皇帝执政始终。而且一帝一年号更容易对应,比如说嘉靖、雍正,我们都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如果光说庙号“世宗”,那嘉靖和雍正都是“世宗”,连朝鲜都有世宗。所以如果是一帝多年号的情况,用庙号好分辨皇帝,但是一帝一年号的情况,还是用年号更好分辨。

谥号怎样区别?

皇帝的称号分名字、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名字不必多说,上古的舜禹都是直呼其名的,后世为了表示尊重,就不好直呼其名了,而且还要避讳。比如避汉文帝刘恒讳,「姮娥」改名「嫦娥」;避李世民讳,「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避唐宪宗李纯讳,「淳于」姓改姓「于」;避康熙帝玄烨讳,千字文写作「天地元黄」,紫禁城北门「玄武门」改称「神武门」;避道光帝旻宁讳,北京外城「广宁门」改名「广安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谥号是周朝发展出来的一套谥法,是臣子评价君王作为的一套标准,写在《逸周书》的《谥法解》里面,而谥法里道道很多:

后来始皇帝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就废除了,所以秦朝就叫始皇帝,胡亥就叫秦二世,之后类推。如果秦朝不是速亡的话,咱们就有希望看到像法国「路易十四」这类的皇帝叫法了。

到了汉朝搞复古,又恢复了谥号。然后就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么叫,汉代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就叫做「文景之治」。这个法则就一直延续,到隋代都还是文帝,炀帝这么叫。直到唐朝,约莫是太宗皇帝文成武德太伟大了,后世的臣子觉得一个字完全无法形容他的功绩,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种马屁之风发展的清朝就到了无以复加,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肺活量不好一口气还读不下来,当然要叫谥号也行,把握精髓,就是「纯皇帝」。

所以唐人坏了规矩,皇帝为了方便称呼就改用庙号,庙号是商朝传下来的制度,就是放在太庙里祭祀的时候牌位上写的名字,本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进太庙的,所以皇帝未必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和谥号一样,庙号也有规矩的,一般说「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开国或者开疆的一般称祖,不过也不一定,比如曹魏三代君主并称「三祖」。唐以后,庙号就成了标配,普及了。所以后就唐玄宗,宋徽宗这么叫了。庙号还可以放在谥号前面一起念,比如唐太宗可以叫「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但是亡国之君没有庙号,比如溥仪你最多叫宣统,没有清X宗的叫法。

年号就是一个皇帝即位后改元,唐玄宗兴盛时期用的年号是开元,所以那段时期就被称为开元盛世。改不改看心情,像武则天一朝,改元跟吃饭似的,有十七个年号。

到了明朝,皇帝就不喜欢改年号了,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民间纪年除了干支纪年,就是用皇帝的年号了,庙号谥号是死后才给的(所以某些电视剧里康熙的祖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自称孝庄比较搞笑),不普及,因为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用年号代指当然更方便,民国时期也沿用了这种思路,比如台湾那边叫四九年叫三八年,指的就是民国三十八年。如此年号基本就能代表一任皇帝,比如朱元璋叫洪武大帝,朱棣朝的修的典籍叫《永乐大典》,玄烨朝编纂的字典《康熙字典》,大抵如是。

此外还有尊号,是皇帝生前群臣拍马屁用的,可以封很多次,越加越长,历史上很少这么叫。《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汉书·高帝纪下》五年: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也称上尊号。唐以后,更在帝后号之上再加称号,如唐中宗为应天神龙皇帝,玄宗为开元神武皇帝。尊号字数可以逐年递增;每逢国有喜庆大典,更要增加尊号字数,以至越增越长。如唐高宗累上尊号,最后达24字之多。晚清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的母亲叶赫那拉氏于1862年(同治元年)垂帘听政,上尊号为慈禧。1872年(同治十一年)载淳大婚,加上端佑2字。次年载淳亲政,加上康颐2字。1876年(光绪二年)新君载湉即位,加上昭豫庄诚4字。1889年载湉大婚,加上寿恭2字。同年载湉亲政,加上钦献2字。1894年慈禧60寿辰,加上崇熙2字,前后共加为16字其尊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康熙朝,群臣再三请为皇帝上尊号,皆不许,终不受号。尊号为生前所加,谥号为死后所上,也有将生前尊号即作为死后谥号者。比如: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作为一个称呼要精确还要简洁,也就是说着方便还要准确定位。所以有谥号、庙号、年号。这三样其实都是上古已有,但是除谥号外,其他都不怎么显眼,尤其秦朝,像秦始皇这么自恋而自傲的皇帝,肯定不愿意让人对他瞎评论啊,所以自个给自个定了个“始皇帝”,废了谥号,庙号以后再追,但没来得及追呢,秦就完了。汉朝越过秦继承了这点东西,准确来说汉武帝时这三样开始俱备了。于是开始用。

最开始,庙号和年号都不符合精确这一条。因为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有功有德的才能进皇室祠堂,也就是太庙。而每个皇帝的年号也是不固定的,常常一个皇帝多个年号。但是谥号每个皇帝都有啊,所以皇帝定位用谥号。于是有了文帝、武帝、景帝之类的。

谥号应该来说是一个字,但是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谥号都是两个字,加一个“孝”字,比如刘彻是汉孝武帝。但每个皇帝都有,又为了简洁,所以一般忽略这个孝字。

后来谥号、庙号、都发生了改观。他们都不值钱了。

首先庙号,到了唐朝,除了亡国君基本都能进太庙了,也就是大多数皇帝都用了庙号,比如明光宗,就特么在位一个月,当太子的时候还当的那么窝囊,都有个光宗庙号,加国号还是“明光”,哪“明光”了?

其次谥号,上古也有好几个字的,比如著名“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谥“武灵”还有就是上边说的汉朝加个”孝“字。到唐朝,主要武则天那,节操大崩,谥号由单字化,词组化走向了句式化。比如唐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后来发展到明清,明帝一般谥十七个字,清帝一般谥二十三个字,像朱元璋和努尔哈赤这样开国的字更多。”你还记不记得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他老婆?“这根本没法聊天啊!

于是,人们开始远离谥号,启用庙号。

于是有了太宗,高祖之类的。

庙号一直用到清末。

明朝历代皇帝

譬如明提起哪个本朝哪个皇帝来一般说庙号,如世宗、宪宗,或者用”庙“字,世庙、宪庙。偶尔也摘出那一长串谥号的最后一个字用。世宗、世庙,肃皇帝都是指朱厚熜。

而清朝正式用法是庙号加谥号最后一个字,比如康熙是清圣祖(这个”圣“字特别牛逼,据我了解,还有一个辽圣宗,其他就没有用圣的了)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所以一提起他老人家来就是圣祖仁皇帝。

而到了明朝,年号开始保持固定性,一般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一辈子。于是有了开始用年号称呼皇帝的习惯。但这种用法主要是现在,以及清朝后期民间底层。

提起清圣祖仁皇帝来就是康熙爷,提起明世宗来就是嘉靖皇爷。

之所以说是民间底层是因为,官方绝对不用这种说法,而民间有文化的也不会用,所以明清文人笔记小说里定位皇帝也基本是用庙号。

所以用年号称皇帝在今天才是主流。

”称皇帝“和”纪年“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了。

称皇帝主流是谥号和庙号。但纪年主流历朝历代都是年号,夹杂”干支“。

另外最著名的的称皇帝错误法就是汉高祖了。刘邦庙号太祖,谥高皇帝。可能当时刚刚重启长期废止不用的庙号、谥号、人们比较激动,一下给搞乱了叫成了”汉高祖“从汉朝就错用一直错但今天,错了这么多年也就无所谓错了,毕竟他定位简洁精确。

更多文章

  • 宋徽宗女儿柔福帝姬假冒公主之谜 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靖康之难,柔福帝姬,假冒公主,宋徽宗,宋高宗,韦太后

    一般来说,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北宋政和三年(1113),宰臣蔡京建议,可仿照周代“王姬”的称号,宋廷公主一律改称“帝姬”美名,这一制度维持了十多年。这样,宋徽宗有三十四个女儿,也就是有三十四帝姬,柔福帝姬约在其中排位二十。靖康元年(1126年)冬天,

  •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及在位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皇帝,清朝皇帝列表,清朝皇帝顺序表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又称大清,简称清,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

  • 苗刘兵变让赵构再也不信任武将 南宋悲剧早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苗刘兵变,赵构,宋高宗赵构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立宋宰相张邦昌为皇帝,建立了伪楚政权。谁知道张邦昌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当个皇帝都当的非常心虚,不敢称朕,不敢在正殿办公,还把孟太后接入宫中,尊称为宋太后。等到康王赵构来了,张邦昌赶紧把皇位让给了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 为何叫封建时代?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分封制,封建时代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

  • 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皇帝排名 有在位两个时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在位时间最短皇帝,中国皇帝在位列表,中国皇帝在位时间排行榜

    说起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大家都知道是康熙。但谁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呢?中国古代的皇帝为数众多,但在位时间普遍都不长,在宝座上坐个一年半载就被赶下台的大有人在。比如说秦王子婴,那位指鹿为马的大奸臣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把他扶上台,但又不许他称帝,说是各地纷纷造反称王,秦地已不如从前广大,只能像从前一样

  • 中国皇帝在位时间排行榜 康熙皇帝都是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皇帝在位时间,中国历代皇帝在位时间列表,康熙皇帝

    秦始皇灭六国首称皇帝以来,中国历史上共历400多位帝王。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首称皇帝以来,中国历史上共历408帝(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

  • 中国皇帝自命天子被称万岁 长寿者不多且多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皇帝大全,中国有多少位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

  • 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 给子孙取名到清朝差点被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朱元璋后代,化学元素周期表

    明朝,这个由乞丐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它有着许多堪称反面教材的制度,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文明在明朝巨大倒退。而它们往往深刻的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地方管理事物,最终成为可怕的无底洞。其中,又以针对皇室宗亲的管理政策,最为奇葩,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还直接削弱了王朝实力。那么,究竟是

  • 朱元璋的每幅画像都不一样 朱元璋真的很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朱元璋画像,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皇帝列表

    皇帝的脸是龙颜。所以即使是近臣,没有朕的“抬起头来”,是不能随便看的,也不能议论。其实,这是古代帝王彰显高高在上的天子权威、神化自己的一种谋略。但是,因为皇帝的脸不能随便看,就容易弄出“相貌问题”,有的至今争论不休。一般认为,在两宋之前,中国历代帝王长

  • 被污名化的皇帝 你不知道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明朝皇帝,南明,朱由崧,南明皇帝

    南明弘光朝乱象:皇帝和首辅出逃,百姓抢劫、杀官军,官员忙降清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而之后吴三桂又联合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占据了中国北方,而原来的明朝则退守江南,在南京拥立了一位新的皇帝弘光帝,新皇帝原本是福王,名叫朱由崧,是崇祯皇帝的堂兄。弘光帝并没有大志和大才,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力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