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8月16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如今的甘石桥附近)被活活剐死,时年47岁。据记载行刑时,情景十分惨烈。当时的百姓都认为他通敌卖国,对其恨之入骨,纷纷出钱购买其肉,将其生吞。一代名将为何遭此噩运?
由于明神宗将近30年不理朝政,朝臣群龙无首,进而分化成了一个个的小集团,这些集团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些势力较大的“党”,东林党、齐楚浙党,这两大党派由于政见不同争吵,后来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权力之争,你说对的我偏要说是错的,你说是错的我偏要说是对的,相互倾轧势同水火。
天启初年,由于东林党人扶植天启帝登基有功,几乎完全把持了朝政,朝中的要害部门被东林人士充斥,齐楚浙党受到打压,心有不甘。这时,一个机会来了,就是大太监魏忠贤掌权,魏忠贤横行跋扈,与东林人士有诸多矛盾。于是齐楚浙党纷纷投靠魏忠贤,希望通过魏忠贤手中的权力打击东林党,从而实现自己把持朝政的目的。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阉党。
阉党其实是齐楚浙党与魏忠贤的政治联合,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对付一个共同的敌人东林党。双方终于爆发了一场正面的冲突,也即杨涟、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当杀之罪,这场斗争的结果是东林党惨败,大批东林党人士被残酷杀害、逮捕下狱和贬为庶民。东林完败,阉党掌握了政权。
然而,仅仅几年以后,新的转机又来了,崇祯皇帝登基,严惩擅权的魏忠贤和阉党,阉党受到残酷打击。应当说,阉党之中还是奸佞比较多,而东林党虽然有不少败类,但是还是正直之士较多。
崇祯之初对阉党大清洗,随即皇帝重新大批启用东林党,东林人士纷纷入阁,充斥朝廷的要害部门,阉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阉党残余心有不甘,他们蛰伏起来,伺机反扑,重掌朝纲。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机会又来了,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共计10万人,绕道蒙古,破塞入关,直取北京。明朝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进京勤王,由于袁崇焕的诸多错误和失误,加上袁崇焕言行过于不检点,从而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怀疑。
比如,袁崇焕尾随清军不进攻,造成了他引导清军来北京的假象,其实他的目的是凭坚城、用大炮;他初次见到崇祯帝时,宣称皇太极要在北京登基,劝说皇帝与皇太极议和,其实他的目的是让崇祯以为敌人过于强大,从而为自己的失职开脱,并且让崇祯同意他进城防守,因为在野外他的部队很有可能打不赢。
但是由于袁崇焕自己的错误,加上朝中大臣的攻讦,崇祯觉得袁崇焕有问题,于是下令将袁崇焕逮捕,暂时关押,等待审理清楚再说。
袁崇焕下狱以后,朝中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此案的前景,这是一个扳倒东林党的极好机会。袁崇焕虽然不是东林党,但是与东林党关系密切,多有来往。钱龙锡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又是内阁大学士,当初崇祯命令彻查阉党逆案,就是钱龙锡一手审理的。阉党对钱龙锡可谓恨之入骨,因此,想要扳倒东林党,就必须扳倒钱龙锡,想要扳倒钱龙锡,突破口就是扳倒袁崇焕。
这时候,一些人开始攻讦袁崇焕杀毛文龙是钱龙锡指使的,一下子使得此案的方向大变。原来单纯的审理袁崇焕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对朝廷中一个结党营私、迫害政敌的大案的审理。崇祯的态度也变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一案件的性质上而不是案子经过与对错上。
阉党残余和觊觎内阁首辅位置的温体仁、周延儒开始大肆行动,他们不断伪造证据、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不断攻击袁崇焕。钱龙锡主动辞职以图洗清自己,钱龙锡去职。
不断的黑材料使得崇祯皇帝开始确信,袁崇焕和钱龙锡确实是结党了,一件事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的看法,那就是袁崇焕在牢中坚称自己和钱龙锡没有半点关系,在崇祯看来,袁崇焕这番言论就是结党的表现:拼死保护自己死党中的其他人。
于是,一个结党营私、迫害异己、残害忠良的奸党在崇祯的脑海里成型了:东林党勾结袁崇焕,杀害毛文龙,卖米给蒙古,引敌人入关,妄图逼迫皇帝结城下之盟,在后金军队面前避战等等。。种种劣迹。
崇祯认定,袁崇焕与钱龙锡等人都是奸党,东林党很多人不可再用。
崇祯皇帝已经动了杀心,加上袁崇焕确实有错,他又和崇祯的性格相互抵触,崇祯下令将结党营私、奸邪误国的袁崇焕凌迟处死。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钱龙锡关入监狱,择日斩首。
钱龙锡这时候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咬了袁崇焕。崇祯皇帝这才如梦初醒,明白钱龙锡和袁崇焕没有结党,但是大错已经铸成,袁崇焕已经死了。
袁崇焕从下狱到被杀9个月,这期间,惨烈的政治斗争,东林党人内阁纷纷下台,阉党重新秉政。各个部门重新洗牌。温体仁、周延儒入阁,成基命等人去职。
阉党重新掌握朝纲,打败了东林内阁,握住了权柄,华丽翻身,当然了,代价是袁崇焕等爱国将领的粉身碎骨。
袁崇焕案件是崇祯朝历史上一个转折点,此案背后是极为复杂的政治斗争,袁崇焕被杀标志着“崇祯新政”结束,“中兴之梦”破灭,大明王朝气数将尽。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在说,东林党代表正义,阉党代表邪恶,不是这个意思。
此案表明,明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已经完全不以事实和道德为依据,演变为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不择手段的打击政敌。任何企图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爱国志士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都会被碾压的粉碎。明朝的忠臣良将在无休止的的黑暗的朝廷纷争中耗尽鲜血,国家最终覆灭。
袁崇焕的惨死表明了晚明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
杀袁崇焕并非“莫须有”
一般认为袁崇焕惨死的是因为崇祯皇帝是中了反间计。皇太极派人散播袁崇焕与后金(当时还未改国号为清)军定有密约,并将捉获的并听闻消息的宦官遣返回明廷。宦官告诉崇祯后,使得原本就极为敏感的崇祯皇帝最终下定决心处置袁崇焕。
其实事情的背后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当时大明朝廷在公布袁崇焕的罪状时主要有三条:
1.擅主和议与后金私自议和
1626年8月努尔哈赤病死后,皇太极即位。当年10月袁崇焕以为努尔哈赤吊丧、庆贺皇太极即位为由派遣傅有爵、李喇嘛等三十四前往后金的都城沈阳,其实是为了探听后金内部虚实。
心思敏锐的皇太极看出了其目的,一方面热情款待,另一方面提出了议和的条件,甚至不惜去掉皇帝称号、年号等。其实皇太极的真实目的是争取时间、稳定内部,双方使者你来我往数次之多。
封建时代所谓“人臣无外交”,袁崇焕虽说是有战略目的,但经不住朝臣,特别是与自己对立面的舆论攻击。作为人臣袁崇焕却始终在外交的第一线,时间久了自然难免连上勾结敌国的嫌疑。
2.专戮大帅诛杀毛文龙
1629年5月底袁崇焕以犒军为名前往皮岛。6月5日袁崇焕宣布总兵官毛文龙的十二条大罪,用尚方宝剑将其诛杀。虽说有尚方宝剑,但毛文龙官职较高,影响很大,而且在朝中颇有人脉,于是这也就成了此后朝臣们攻击的一大罪名。
3.通虏谋叛指的是勾结后金,意图不轨。
1629年10月皇太极亲率三路大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宁远一线,借道内蒙古从喜峰口突入关内,先后占领遵化、蓟州、三河、顺义,攻破通州,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而身在宁远一线的袁崇焕得知消息后,亲率9千骑兵昼夜兼程,于11月16日夜赶到京师的广渠门外驻扎。随即与随后到来的后金军展开厮杀,战斗中袁崇焕身披铠甲,指挥督战,险些丧命。最终皇太极下令后金军撤退到南海子一带。
而后金军的突然出现,让朝廷内外慌作一团。崇祯皇帝宣布京师戒严,并调遣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各路兵马由袁崇焕指挥。此后袁崇焕虽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召见,但崇祯却拒绝了军队入城休整的建议。因为此时京城内就有谣传,说后金军是袁崇焕引进来的。
而皇太极大军驻扎南海子期间,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场太监杨春、王成德。随后就故意放出谣言,并放走二人。11月29日二人入城后,将所见所闻全部汇报给崇祯皇帝。
12月1日崇祯皇帝以商议军饷为名将袁崇焕以及几位总兵官召入城中。在平台,崇祯当场质问诛杀毛文龙、引兵犯阙、逗留不战、攻击满桂军队(应该是误伤友军)等事,袁崇焕一时不能答对。崇祯大怒,下令当场拔去袁崇焕的朝服,押入锦衣卫大狱。
以上就是袁崇焕的三条“大罪”,此外还有通过蒙古资助后金粮食等罪名,但其实隐藏在后面的确是明朝晚年的一大毒瘤党争。一直以来袁崇焕都是被东林党人所推荐,引用的,在政治上他本人也倾向于东林党,虽然他在宁远大战中立下头功,但却一直被阉党所排挤。
袁崇焕入狱后,有阉党背景的内阁大学士温体仁连续五次上书,要求以“欺瞒皇上”、“资敌斯通”、“胁城下之盟”等罪名将其处死;兵部尚书梁廷栋也因为与袁崇焕有私仇,趁机倾轧于袁。朝臣虽有很多人看出这是一起冤案,但慑于二人的权势,大多不敢出来营救,只有少数人上书要求慎重处理。
而内阁大学士成基命再三叩头请求要求慎重处理,不料崇祯却说:“慎重就是因循”。而袁崇焕部将祖大寿甚至愿意以自己的官位、赠荫来赎袁崇焕,同样遭到拒绝。
此后魏忠贤的阉党余孽高捷、袁弘勋、史褷更是在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大肆攻击袁崇焕。就这样,朝廷的舆论掌握在阉党手中,一些为袁崇焕求情的官员纷纷遭到弹劾。
最终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决心处死袁崇焕,并灭其三族,但经内阁大学士何如宠申救,最终判决袁崇焕兄弟妻子流三千里,免死者多达三百余口。
其实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一个导火线,长期以来东林党、阉党两个政治集团的不断角力,,摧毁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生机,而一代名将袁崇焕也最终惨死于政治集团的斗争之中。生性敏感、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杀死了袁崇焕的同时,也彻底扼杀了大明王朝。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灭。
而袁崇焕惨死后,当时的普通百姓依然认为袁崇焕是卖国贼,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袁的名声一直很差,直到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据说袁崇焕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
一句大话让袁崇焕注定了悲剧
大忠臣会不会说大话?当然会!明朝大将袁崇焕一向为人称赞,特别是1626年在宁远城炮击努尔哈赤,将他送上西天,扬大明朝军威。但袁崇焕也有一个毛病,说话不谨慎,用古人的专有名词叫“孟浪”。也就是说话轻浮,讲大话的意思。正是这袁崇焕“孟浪”的毛病,害得他自己身首异处,也断送了大明江山。
此事还要从崇祯元年七月四四,崇祯皇帝和袁崇焕的一次见面说起。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将魏忠贤阉党除去,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同年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陈述兵事,朱由检于平台召见袁崇焕。崇祯皇帝问袁崇焕,讨论辽东事宜,希望袁崇焕能提出令人振奋的平辽方略。袁崇焕也知道崇祯皇帝对于他寄予厚望,他更知道全部的朝臣都在等着他督师蓟辽后,能带来让人心服口服的功绩。袁崇焕回答:“倘若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袁崇焕想要问皇帝要权,起码在辽东战场上,袁崇焕要集权,自己当家说了算。当然,要权是要有代价的,领导给了权,必须要干出点成绩出来。袁崇焕凭什么要皇帝给他大权呢?他提出了5年平辽的承诺。有了这个承诺,皇帝放权也就有了交换条件了。袁崇焕真的对平辽这么有把握呢?前面几任辽东经略都搞不定的事情,袁崇焕真的十拿九稳了吗?朝廷上总有一些冷静的人。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就趁着皇帝暂退去方便的时候,当面向袁崇焕“请教”。说是请教,其实是要探探袁崇焕的老底,你说五年平辽,到底该怎么做?袁崇焕突然不说话了,淡淡地吐出了几个字,“聊慰上意”。许誉卿一听脑袋轰地一下,袁崇焕这是在忽悠皇上啊,忽悠朝廷啊!心里没谱的事情,你说个毛线啊!你袁崇焕用大言安慰皇帝急切的心理,军前无戏言,万一没办到,这可是要掉脑袋的。许誉卿提醒他,“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浪对?到时按期责功,怎么办?”袁崇焕也知道自己说了大话,闯了大祸。等皇帝方便完了,就开始在对奏中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条件,比如钱粮、武器、用人、舆论压力等等。崇祯皇帝巴不得有人能给个确切的时间搞定辽东的大患,袁崇焕既然站出来,当然要什么给什么。袁崇焕提的条件都答应,并赐给他尚方宝剑,催促他快点出关去落实五年平辽的承诺。袁崇焕自己种的因,要自己去接这个苦果了。辽东的满洲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萨尔浒大战之后,早已经今非昔比。当时辽东的局势,明朝属于守势,满洲属于攻势。袁崇焕要五年平辽,不仅要扭转明军的守势,还要消灭满洲军事主力,收复被占领的城池。不说毫无希望,也是难上加难。袁崇焕这一路挥师东进,凶多吉少。在朝廷内,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浪言还让朝中的君臣心潮澎湃。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个人能扛事儿了。崇祯皇帝以及他身边的大神们,都深深舒了一个口气。袁崇焕虽然取得过宁远战役的胜利,重挫了努尔哈赤。但这只是一个局部的胜利,并没有逆转辽东边境的态势。要翻盘,谈何容易?袁崇焕到了辽东后,自知自己凶多吉少,也就难免有孤注一掷的心理。他一上来,就下了一个昏招,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杀毛文龙他并没有抓到什么把柄,只是为了杀而杀,原因就在于毛文龙当时主张明军应该力主防守,反对袁崇焕主动出击的战略。袁崇焕本来就压力山大,哪里容得下自己战壕里有大将跟自己不一条心。仗着崇祯皇帝的信任,袁崇焕自作主张杀了毛文龙,还夸下海口: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意拿着皇帝钦此的尚方宝剑自刎!
没等袁崇焕找到与后金主力决一死战的机会,皇太极倒是主动出击,打了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1629年,正当袁崇焕囤积重兵在宁远、锦州一带时,皇太极率领满蒙骑兵10万,绕道辽西攻破喜烽口以西的长城防线,直入内地,进逼北京。袁崇焕急忙派人前去阻击,结果全军覆没,皇太极的军队马不停蹄围攻北京城。袁崇祯这时在关外待不住了,带领大队人马进入关内,增援北京。为什么说袁崇焕在战术指挥上犯了大错呢?首先,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没有去主动阻拦,而是尾随敌军,眼睁睁看着满洲骑兵攻下北京城东面的几个县城。其次,他把自己从关外带领的明军主力安置在京城外围,摆出了要和皇太极在北京城决战的架势。点击看大图这让城内如瓮中之鳖的君臣大为惊恐。你袁崇焕不是应该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不应该在蓟州、通州一线与皇太极决战吗?为什么要把战火引到京城,置大明朝君臣安危于水火之中,这是何种居心?京城里的大人们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指责袁崇焕居心叵测。就连崇祯皇帝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对袁崇祯起了疑心。于是,袁崇焕此时已经输掉了这个局,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脑子里只有军事上的考虑,却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性,将自己带入一个死局。皇太极觉察到袁崇焕此时的窘境,他一旦发现了敌人的弱点,必将其置之死地。皇太极故意散步谣言,说袁崇焕与自己有秘密约定,他把满洲军队引进关内,协助皇太极攻取北京。这一招正中下怀,京城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惊惶不安的大臣,终于找到了把柄。“阴谋论”弥漫在整个城内,崇祯皇帝也动摇了。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召见袁崇焕,直接宣布将他逮捕入狱。崇祯皇帝压抑不住几个月的猜疑、惊恐、愤懑,当面指责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引满兵包围北京城、射伤满桂。事已至此,袁崇焕败局已定!大明朝败局也定!为何什么说?当时,辽东的明朝军队已经是全国最为精锐的一直队伍,袁崇焕虽然战略判断有误、战术指挥不当,但他在军中威望无人能及,只有他能将辽东几十万明军粘合在一起。袁崇焕一经逮捕,辽军顿时群龙无首,大将满桂、祖大寿互不服气,祖大寿愤而出走,带军撤回关外。北京城的皇帝大臣们还在被皇太极包围,护城的一只主力竟然撂挑子不干了!如此离心离德,军心涣散,明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后世之人多指责崇祯皇帝意气用事,错杀了忠臣袁崇焕。但许多人没有看到,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其实是源自于一句没经过大脑的大话,五年平辽,近乎儿戏。就是这句大话,将袁崇焕逼到了绝境,他不得不斩杀大将毛文龙以确立自己的正确路线,又错误地将与皇太极的对决摆到了北京城下,激起舆论环境一边倒的批评质疑,终于被皇太极施以反间计,被崇祯皇帝褫夺军权,下大狱,被千刀万剐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