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非亡国不可:宋徽宗在宫廷里的那些荒唐事儿

非亡国不可:宋徽宗在宫廷里的那些荒唐事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36 更新时间:2023/12/14 20:58:31

话说北宋王朝经历了140多年,帝位从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一直传到八帝宣和年,也就是我们在《水浒传》里看到的那个腐败昏庸的徽宗皇帝,内忧外患不断,宋徽宗赵佶只顾着自己欣赏字画、女人,宠信道教和蔡太师、童贯高俅王黼之流的贪官,后宫藏着一万多名全国挑选出来的美少女,天天不是喝酒听曲就是忙着采阴补阳,根本无心管理国家大事。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11子,他的生母姓陈,因为是庶出,原本是没有资格继位的。可是,赵佶从小性格方面就比较狡猾。中国古代评价一个男人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是否当官,官当得大不大。皇帝是最大的官了,天下男人很少有不想要这个位置的。为了能够当上皇帝,为了多点机会,赵佶就特别孝顺嫡母向太后,每天都去请安,对自己的生母反而冷淡了。嫡母向太后果然对他印象不错,后来帮他当上了皇帝。

可是,宋徽宗赵佶实在不是个当皇帝的料,非让他继承皇位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和李后主一样,宋徽宗同样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相同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才子皇帝,喜欢诗词书画,痴迷艺术但不擅长治国安邦;国家都亡在了自己的手上;最终都成了寄人篱下的亡国奴,都惨死在异国他乡。“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宋徽宗的谥号是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真不知道这样一堆充满赞美的词汇,是南宋的礼官们如何想出来的。乍一看这堆谥号,不知历史的人,也许认为徽宗是个仁德慈孝的皇帝。

不同的是,李后主信佛教,而宋徽宗信道教。

赵佶喜欢享受,佛教的苦苦修行,对他没有诱惑力,他宁愿在声色香味触法这六尘的世界里尽情享乐,他宁可信道而不信佛。他最初也曾经想通过节制欲望来成佛,但是,蔡京劝他,那未来太空灵,不如通过纵欲的采阴补阳来得实在,在享尽人间乐事的同时,也可以成仙。

赵佶崇信道教,他把道教放在其他宗教之上,光皇家出钱养活的职业道士就有2万多人,这些人很体面地出入宫廷,还有个很牛的名字,叫“金门羽客”,还在全国设立“道官”26级。他亲自把道教推到“国教”的地位,甚至,自己也接受道士给他的尊号“教主道君皇帝”。

这个赵佶荒唐到什么程度?他派人从全国各地精心选择了一万多天真少女,作为他采阴补阳的“补品”,蔡京说这些“补品”可以帮他求得长生。赵佶用什么样的金屋来藏这些娇娇女呢?就藏在从后宫到万岁山的特殊别苑里面。

文人皇帝赵佶,一边欣赏着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著名碑帖字画,一边看着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一边享用着从各地挑选来的采阴补阳“补品”。他有65个孩子,其中儿子31个,女儿34个。这,恐怕也是他长期采阴补阳的成果吧?

本该“授命于天”、“代天牧民”的赵佶就这么瞎胡闹,这种没有人性的、极度的腐败岂有不受到报应之理?后来金人把他抓去的同时,也把他的这些个孩子能找到的都抓去了。生了那么多,最后他得到了什么?一场空,白忙乎了。

宋徽宗在金兵营中给过去的两个大臣的信中写到,“山河,都是为大臣所误。今日使我父子离散至此,追念痛心,悔恨何及”。他把责任都推到了大臣身上,好像自己没什么责任似的。其实,这次金兵南下,就是赵佶自己出主意勾引他们来的。《宋史》中说,如果不是赵佶主动搞小阴谋诡计勾引金人,“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赵佶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了自保,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知道,宋国和辽国在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代就签定了澶渊之盟,这是一个长期友好的和平条约,两国不再打仗,而是互称兄弟。宋答应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的皇帝以兄弟相称,互相庆吊,文书来往互称南北朝,宋称南朝,辽称北朝。虽然对宋不太公平,甚至于屈辱,但是,能够维持宋朝的百年和平,总比年年打仗强吧。

宋朝到了赵佶时代,国力日渐衰弱,赵佶诗、词、书、画都不错,可当皇帝不行,不干正经事。而且任用的尽是一帮拍马屁的家伙,比如《水浒传》里所写的太师蔡京,太尉高俅(曾当过苏东坡的书僮),都实有其人。高俅在《水浒传》里是出了名的坏蛋,从小就是个二流子,一点正事不干,因为“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送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这么一个小混混,居然当上了重要部门的官员,大宋朝殿帅府的宝座让他坐了。凭借什么?就凭他会踢球,偏偏宋徽宗赵佶也好踢球。

赵佶如此随意任用官员,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宋徽宗和那个著名妓女李师师的风流事,全东京城都知道了。有一次,宋徽宗春心荡漾地来到李师师的卧室,手里拿着金黄色的新鲜橙子,说是江南进献的,让李师师尝尝鲜。李师师少不得陪着开心,二人的悄悄话让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听了个不亦乐乎。听了就听了吧,文人的毛病就是手痒,有暴露癖,后来竟然把这个尴尬情景写进《少年游》词里。这《少年游》的词是这样写的: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而那个不知深浅的李师师呢,竟然把这首《少年游》唱给了宋徽宗听。宋徽宗问谁填的词,李师师如实说,是周邦彦。

这还了得?自己的隐私被臣子偷听了。龙威何在?皇帝的面子往哪放?宋徽宗恼羞成怒,回到宫里就把蔡京叫过来训斥说,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叫周邦彦,听说他很不称职,怎么不见京尹处理呢!蔡京马上找来京尹,把情况说了。京尹说,周邦彦人不错的,完成的任务也最好。蔡京说,皇上对他不满,要处置他,你就照办吧。最后,给周邦彦安了个“职事废弛”的罪名,赶出了京城。

上行下效,那个和蔡京争夺相位的王黼,长得很帅,可就是不干正事,除了贪污受贿,就是变态地玩女人。他在卧室内放一张花团锦簇的大床,周围放着几十张“卫星”般的小床,他让家里养的几十个姬妾一丝不挂地睡在小床上,然后他挑选受宠的姬妾陪他ML,一旦宠妾叫床,周围小床上的裸体姬妾们要一起充当拉拉队员,吆喝着加油助威,谁叫得声音大就奖励谁。

连高官、皇帝都没有羞耻感了,低级下流,完全不顾及朝廷的体统,在宫廷里竟然大搞淫乱活动,有的时候,赵佶还参与这样的集体淫乱,君臣尽欢。有一次宫廷宴会,著名的浪子宰相李邦彦竟然脱光了衣服进行色情表演,赵佶这个皇帝还兴高采烈,不巧被皇后撞见,皇后叹息说:用这样的人当一国之相,国家还有希望吗?这话我可不是乱说,也不是什么“戏说”、野史,这事在《宣和遗事》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宋徽宗赵佶到底是怎样一个“青楼天子”

当上皇帝以后,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徽宗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

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册封郑氏为皇后。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

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7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徽宗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jiǎn)在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徽宗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在徽宗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

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徽宗更加放荡。

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徽宗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宋徽宗自己死有余辜却白搭上了这么多人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祖先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晦恨、哀怨,凄凉的诗句。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于“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导致了亡国和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结局。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标签: 亡国宋徽宗宋朝

更多文章

  • 不仅仅是宋王朝赵家的耻辱 也是大汉民族的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宋,徽钦二宗,宋钦宗,靖康之耻

    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从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秦始皇帝算起,到清朝溥仪的退位,干皇帝这行职业的也不过几百个。他们虽然都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站在万人之上、权之顶峰,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唯一人独享,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日子,可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其中有的则是因病不治而逝,有的则被投毒而死

  • 比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后更悲惨的是皇室女性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靖康之难,靖康耻,徽钦二宗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灭掉了北宋,史称靖康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亡国之祸,此后,几乎全部皇室成员都被押往北方,公主被金人奸污,连皇后和妃子也不能幸免。最终,宋徽宗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宋钦宗遭乱马践踏而死……亡国之君的屈辱岁月东京城破

  • 贡献自己妻女换取苟活 北宋靖康耻为史上最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靖康耻,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徽钦二帝

    北宋虽然不是在宋徽宗赵佶手上灭亡的,但他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宠幸奸佞,醉心书画,一步步把国家带向了灭亡。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不是采取措施力挽狂澜,而是急忙退位给儿子,撇清自己的责任。最终,北宋灭亡,宋徽宗一家老小被金人掳走。只有在外征兵勤王的康王赵构躲过一劫,建立南宋。靖康二年(1127年)

  • 历史上农民起义少有成功建政 汉朝和明朝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农民起义,朝代,汉朝,明朝

    从春秋时期的盗跖起义到清末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无数,能让我们熟知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也有不少。例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绿林和赤眉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朝的瓦岗农民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宋代有钟相杨幺起义、方腊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代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其实从历史

  • 刘文静的死因: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文静,刘文静死因,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都知道,在太原时候,李世民最先和刘文静谋划造反。在这个时候,刘文静以李世民为主子的。但在太原起义开始后,刘文静发现李渊才是真正的起兵的首领。为求富贵和功业,于是刘文静倒向李渊,以李渊为主公,立下不少功劳,只为求得李渊的赏识。但没有想到的是,李渊更加偏爱裴寂,对他不冷不热,很平淡。这一点,刘文静与

  • 唐朝开国功臣之死 李渊为何执意要处死刘文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是大唐开国三元勋之一,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就被杀死了。在当时很多朝臣都为刘文静求情,可是李渊却执意要处死刘文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看看刘文静究竟犯了什么罪。刘文静下狱的原

  • 从一代英主到亡国之君:还原隋炀帝杨广真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广,隋炀帝,隋炀帝杨广

    (上阕)一代英主隋炀帝----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一、引言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被视为与殷纣、夏桀齐名的暴君;而且他两世亡国,连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后主刘禅那样的庸才。由于李唐王朝对这个前朝皇帝蓄意进行了丑化,无视治国的复杂,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简单地推到杨广头

  • 如此变更年号为哪般?历史上年号最多皇帝夫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年号,皇帝年号,使用年号最多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称呼一位皇帝不外乎是用谥号、庙号或者年号。但是用哪个称号称呼一位皇帝,是与朝代顺序密切有关的。在唐朝之前,称呼一位皇帝往往都使用谥号,而唐朝之后就用庙号了,到了明清干脆就用年号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呢?这还要从唐朝那对空前绝后的夫妻皇帝李治与武则天说起了。在唐朝之前,称呼皇帝基本都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表达的中国正统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国正统观,正统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1.《周纪》,五卷。2.《秦纪》,三卷。3.《汉纪》,六十卷。4.《魏纪》,十卷。5.《晋纪》,四十卷。6.《宋纪》,十六卷。7.《齐纪》,十卷。8.《梁纪》,二十二卷。9.

  • 原来中国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他们这对夫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皇帝,中国皇帝大全,皇帝列表,李治,武则天,年号,皇帝年号,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

    年号,是中国封建制度一大“发明”,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标志。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年号是汉武帝首创,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形式,年号一般不会频繁修改,每一次修改的背后必然是王朝或者皇帝遇到了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