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朱元璋的历代帝王庙看正统思想 帝王得行考量

从朱元璋的历代帝王庙看正统思想 帝王得行考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130 更新时间:2023/12/14 12:48:52

法国有先贤祠,供奉72先贤;美国有总统山,为华盛顿、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林肯四总统雕刻高达60英尺的头像;韩国则用20吨精铜在首尔广场为世宗大王铸像,日本有靖国神社,专门供奉各级战犯。所作所为,就是想让后人铭记前人的功勋和荣耀,激励后人继续奋发向上(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是鼓励狼子野心的行为)。大明朝朱元璋皇帝(明朝皇帝列表)也是这么想的,他分别在京师南京和陪都凤阳建成历代帝王庙,让贤王贤臣享受大明朝的香火。且看能在朱元璋的大庙里当“菩萨哥”的都是哪些:

帝王16位

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五帝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夏禹、商汤、周武王姬发、汉高祖高帝刘邦、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文帝李世民、宋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名臣36位

三皇:风后、力牧

五帝:皋陶、夔、龙、伯夷、伯益

商朝:伊尹、傅说

周朝:鲁周公姬叔旦、燕召康公姬奭、齐太公姜尚;召穆公姬虎

汉朝: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

唐朝: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

宋朝: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

元朝: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

中华文化委婉含蓄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朱皇帝这个庙自然秉承这一精神,谁该入庙,谁不该入庙,大有分寸。

其一:入庙的君王都是一统江山之君

三皇五帝夏商周,情况复杂,暂且不说。汉高祖高帝刘邦、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文帝李世民、宋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全是统一天下的君王,老朱是统一江山的主,自然只鸟哪些统一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毛没有秦始皇?

何止秦始皇,西晋司马炎、隋朝杨坚也没有当选。朱元璋和大明礼部的同志们给出的理由是“德行有亏”,秦始皇是暴君,西晋司马炎、隋文帝杨坚无耻篡位?说秦始皇暴虐,秦始皇杀过功臣吗?这一点比刘邦和他朱元璋强多了。统一六国杀戮惨重,忽必烈难道杀得人还少,不光中国,西边的欧洲,东边的日本,南边的爪哇国都遭过毒手。说司马炎、杨坚都是前朝大臣,都导演过“禅位”,那么李世民、赵匡胤也是这条道上的呀,如果说李世民、赵匡胤治国有方,可以赎回其罪孽,那么司马炎的太康之治,杨坚的开皇之治也不是盖的,甚至专家考证,唐朝经济始终没有超越隋朝。

实际上,“德行”这种东西哪个帝王不亏?真正的原因是秦二世亡,西晋二世乱,隋朝二世先乱后亡。朱元璋同志不想祭拜这些衰神,他还想大明江山亿万年呐。另外秦、晋、隋二世上位的都不是长子(晋是先天不足),这样你就明白为什么朱元璋同志那么偏执嫡长子制度,没有嫡长子就继续立皇太孙,一句话封建迷信害死人!

这样看来只有统一天下,且江山稳固之君才可以当选入庙。

那么问题又来了,赵匡胤为什么入庙?(宋朝皇帝列表)

赵匡胤在世时,吴越国尚在,北汉也在,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中,和汉唐相比只能算是割据政权。有人会说吴越已经臣属,攻灭北汉的基础已经建立,还有赵匡胤只想统一汉人地区,像云南、越南这些地方就彻底放弃了,至于烟云十六州的收复也在积极筹备中,只是驾崩太早,算是大致统一吧。其实在这里统一江山不是主要原因了,要知道宋朝后来和辽国在澶渊之盟中约为兄弟之国,互称南北朝。关于澶渊之盟,宋人的表述是辽帝尊宋真宗为兄,但辽国的表述是宋帝尊大辽萧太后为婶,含义相同,但意义不一样,辽国人很会占便宜。而南宋甚至沦落为金国的藩属国,纳贡称臣。看看西汉刘邦、东汉刘秀,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是比不得。同宋朝并立的有辽、夏、大理、金,说到底都是割据政权,矮子里挑将军,宋是正牌的中原王朝,是正宫娘娘,你辽国、金国这些狐媚子再得势都不行。所以说赵匡胤的入选是另一个原因:正统之君。

其二:入庙的君王都是正统之君

这一点是必须的,如果随随便便让不是正统的君王享受香火,简直就是对不正统的鼓励和肯定。

光顾着说君,有一个臣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汉臣的入庙代表,潜台词实际就是三国之中蜀国是正房,曹魏、孙吴是偏房,那么晋朝、十六国简直就是偏的不能再偏的姨太太。《三国演义》奉蜀汉为正统,堪称大明朝弘扬主旋律的经典小说。

所以说明朝官方是以蜀汉为正统的,那么前朝的态度呢?三国之后的晋朝以曹魏为正统,晋朝编修的《三国志》中曹操是魏武帝纪,刘备是蜀先主传,孙权是吴先主传。到了北宋依然是曹魏正统,司马光呈给皇上的《资治通鉴》明确的使用曹魏的年号。司马光的理由是谁占据中原谁就是正统,不占据中原的就是偏安小朝廷,冠冕堂皇,实际上呢?你司马光敢把蜀汉列为正统,把曹魏列为非正统吗?这么干的话,简直就是打赵匡胤的脸。

但是赵匡胤你也不要偷着笑,司马光不敢打你的脸,有人敢打,那就是朱熹。南宋朱熹编修《通鉴纲目》,号称“辨名分,正纲常”,以蜀汉纪年代替曹魏纪年。当时金国占据曹魏的地形,也就是占据孔子孟子的中原,南宋偏安苏杭,只好自比蜀汉。朱熹实际上想抽的人是司马光,然而他的南宋有蜀汉的骨气吗?诸葛亮高调宣扬“汉贼不两立”,耕于草庐,死于军营。南宋呢,只求有一个跪的地方,也就顾不得赵匡胤的脸面了。

明朝在一大堆偏房中选赵匡胤为正统,是对宋朝继承中原文化的认可,没办法就宋朝有文化,又会吟诗,又会填词,还会瘦金书,虽然没什么鸟用。但是朱皇帝对宋朝文臣就不那么认可了,入庙的5位良臣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前4个是武将,最后一个张浚是任枢密使的文官,职权等同于袁崇焕、洪承畴,是统兵作战的方面大员。前两个是为北宋争天下的,后三个是为南宋打自卫反击战的。

元朝也一样,入庙的5人全是统兵大将,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都是为铁木真大杀四方的兄弟,伯颜是忽必烈的良将。朱皇帝对宋元两朝的文臣的鉴定就是:没什么鸟用!

说到了元朝,这不是朱元璋同志的死敌吗?而且是非我族类的蒙古族,怎么也入了庙?

宋江说:我反的是贪官,不是朝廷

朱元璋说:我反的是暴政,不是元朝。

看看朱元璋对忽必烈的评价:“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诸番君长尽平定之,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说了一大堆,又是仁,又是德,还有宽恤、爱人、恩德,让人觉着忽必烈是宅心仁厚的菩萨哥哥。实际上呢,我想朱元璋想表达的是:“凡达达、、诸番君长尽平定之”,还有“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这样干才像个皇帝,像个男人嘛!比较一下明朝的版图和宋朝的版图、元朝版图,朱元璋同志明显是在向元朝看齐,尊元朝为正统,用意于此!

为了强化元朝的正统,不仅在南京、凤阳两庙供奉忽必烈,在北平还专为忽必烈建庙。这样做的目的和俄罗斯大公迎娶东罗马公主后,自称沙皇(有罗马皇帝的意思)一样,这实际是为彻底征服北元打造政治基础,用心十分良苦。

如果仔细看入庙名单,你会发现名单中的君王基本上是开国皇帝,都是开创之君,这又算一个入庙条件。

其三:入庙的君王都是开创之君

有人会说,忽必烈是铁木真的孙子吧,他算什么开创之君?铁木真、窝阔台、贵由、蒙哥们都是蒙古可汗,只有忽必烈登基称帝,不要怀疑朱元璋同志对政治身份的把握。

倒是有一个人需要议一议,那就是李世民。开创之君是李渊吧,李世民应该算皇二代(唐朝皇帝列表)。最早的进庙名单里是有李渊的,但是后来划掉了,官方的理由是:“唐高祖李渊本以太宗李世民之力而得天下”。实际上呢,也确实如此。不过真正让朱元璋动心的原因应该是惺惺相惜。要知道,朱元璋也曾经有一个叫郭子兴的“父皇”,后来还投到小明王门下,辛苦打拼才有了万里江山,他的眼里当然就有和他一样的李世民。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统一中华后,还消灭了突厥,打垮了高丽,征服了吐谷浑、西域,击退了吐蕃,本事不在忽必烈之下。

朱元璋的大庙含金量是很高的!

标签: 历代帝王庙正统思想

更多文章

  • 中国帝王之"最":哪个皇帝老婆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帝王之最,皇帝老婆,皇帝后宫

    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在皇帝的势力范围之内的女人就算是皇帝的妻子,我们采用的是“于史有证”的标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界定皇帝妻子(包括“妾”)的数目的。还是让事实说话最好。统计仍然是从西汉时代开始,中国着名史学家柏杨先生在其巨着《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

  • 明代建文帝墓仍是谜 宁德上金贝古墓为一场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皇帝,建文帝,建文帝墓葬,上金贝古墓

    明朝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

  • “中国”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中国正统,中华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

  • 非亡国不可:宋徽宗在宫廷里的那些荒唐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亡国,宋徽宗,宋朝

    话说北宋王朝经历了140多年,帝位从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一直传到八帝宣和年,也就是我们在《水浒传》里看到的那个腐败昏庸的徽宗皇帝,内忧外患不断,宋徽宗赵佶只顾着自己欣赏字画、女人,宠信道教和蔡太师、童贯、高俅、王黼之流的贪官,后宫藏着一万多名全国挑选出来的美少女,天天不是喝酒听曲

  • 不仅仅是宋王朝赵家的耻辱 也是大汉民族的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宋,徽钦二宗,宋钦宗,靖康之耻

    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从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秦始皇帝算起,到清朝溥仪的退位,干皇帝这行职业的也不过几百个。他们虽然都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站在万人之上、权之顶峰,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唯一人独享,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日子,可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其中有的则是因病不治而逝,有的则被投毒而死

  • 比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后更悲惨的是皇室女性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靖康之难,靖康耻,徽钦二宗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灭掉了北宋,史称靖康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亡国之祸,此后,几乎全部皇室成员都被押往北方,公主被金人奸污,连皇后和妃子也不能幸免。最终,宋徽宗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宋钦宗遭乱马践踏而死……亡国之君的屈辱岁月东京城破

  • 贡献自己妻女换取苟活 北宋靖康耻为史上最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靖康耻,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徽钦二帝

    北宋虽然不是在宋徽宗赵佶手上灭亡的,但他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宠幸奸佞,醉心书画,一步步把国家带向了灭亡。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不是采取措施力挽狂澜,而是急忙退位给儿子,撇清自己的责任。最终,北宋灭亡,宋徽宗一家老小被金人掳走。只有在外征兵勤王的康王赵构躲过一劫,建立南宋。靖康二年(1127年)

  • 历史上农民起义少有成功建政 汉朝和明朝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农民起义,朝代,汉朝,明朝

    从春秋时期的盗跖起义到清末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无数,能让我们熟知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也有不少。例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绿林和赤眉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朝的瓦岗农民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宋代有钟相杨幺起义、方腊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代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其实从历史

  • 刘文静的死因: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文静,刘文静死因,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都知道,在太原时候,李世民最先和刘文静谋划造反。在这个时候,刘文静以李世民为主子的。但在太原起义开始后,刘文静发现李渊才是真正的起兵的首领。为求富贵和功业,于是刘文静倒向李渊,以李渊为主公,立下不少功劳,只为求得李渊的赏识。但没有想到的是,李渊更加偏爱裴寂,对他不冷不热,很平淡。这一点,刘文静与

  • 唐朝开国功臣之死 李渊为何执意要处死刘文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是大唐开国三元勋之一,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就被杀死了。在当时很多朝臣都为刘文静求情,可是李渊却执意要处死刘文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看看刘文静究竟犯了什么罪。刘文静下狱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