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33 更新时间:2023/12/19 12:58:36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古时,外国自然称呼我们为当时的国号。如唐朝时日本派来学习的人就叫“遣唐使”而不叫“遣中使”。清朝时外国使节的照会也称我国为大清国。外国称我们为中国要从中华民国开始,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也为中国。

古代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及华北地区,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标签: 中国中国正统中华

更多文章

  • 非亡国不可:宋徽宗在宫廷里的那些荒唐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亡国,宋徽宗,宋朝

    话说北宋王朝经历了140多年,帝位从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一直传到八帝宣和年,也就是我们在《水浒传》里看到的那个腐败昏庸的徽宗皇帝,内忧外患不断,宋徽宗赵佶只顾着自己欣赏字画、女人,宠信道教和蔡太师、童贯、高俅、王黼之流的贪官,后宫藏着一万多名全国挑选出来的美少女,天天不是喝酒听曲

  • 不仅仅是宋王朝赵家的耻辱 也是大汉民族的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宋,徽钦二宗,宋钦宗,靖康之耻

    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从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秦始皇帝算起,到清朝溥仪的退位,干皇帝这行职业的也不过几百个。他们虽然都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站在万人之上、权之顶峰,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唯一人独享,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日子,可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其中有的则是因病不治而逝,有的则被投毒而死

  • 比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后更悲惨的是皇室女性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靖康之难,靖康耻,徽钦二宗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灭掉了北宋,史称靖康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亡国之祸,此后,几乎全部皇室成员都被押往北方,公主被金人奸污,连皇后和妃子也不能幸免。最终,宋徽宗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宋钦宗遭乱马践踏而死……亡国之君的屈辱岁月东京城破

  • 贡献自己妻女换取苟活 北宋靖康耻为史上最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靖康耻,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徽钦二帝

    北宋虽然不是在宋徽宗赵佶手上灭亡的,但他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宠幸奸佞,醉心书画,一步步把国家带向了灭亡。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不是采取措施力挽狂澜,而是急忙退位给儿子,撇清自己的责任。最终,北宋灭亡,宋徽宗一家老小被金人掳走。只有在外征兵勤王的康王赵构躲过一劫,建立南宋。靖康二年(1127年)

  • 历史上农民起义少有成功建政 汉朝和明朝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农民起义,朝代,汉朝,明朝

    从春秋时期的盗跖起义到清末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无数,能让我们熟知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也有不少。例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绿林和赤眉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朝的瓦岗农民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宋代有钟相杨幺起义、方腊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代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其实从历史

  • 刘文静的死因: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文静,刘文静死因,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都知道,在太原时候,李世民最先和刘文静谋划造反。在这个时候,刘文静以李世民为主子的。但在太原起义开始后,刘文静发现李渊才是真正的起兵的首领。为求富贵和功业,于是刘文静倒向李渊,以李渊为主公,立下不少功劳,只为求得李渊的赏识。但没有想到的是,李渊更加偏爱裴寂,对他不冷不热,很平淡。这一点,刘文静与

  • 唐朝开国功臣之死 李渊为何执意要处死刘文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是大唐开国三元勋之一,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就被杀死了。在当时很多朝臣都为刘文静求情,可是李渊却执意要处死刘文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看看刘文静究竟犯了什么罪。刘文静下狱的原

  • 从一代英主到亡国之君:还原隋炀帝杨广真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广,隋炀帝,隋炀帝杨广

    (上阕)一代英主隋炀帝----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一、引言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被视为与殷纣、夏桀齐名的暴君;而且他两世亡国,连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后主刘禅那样的庸才。由于李唐王朝对这个前朝皇帝蓄意进行了丑化,无视治国的复杂,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简单地推到杨广头

  • 如此变更年号为哪般?历史上年号最多皇帝夫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年号,皇帝年号,使用年号最多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称呼一位皇帝不外乎是用谥号、庙号或者年号。但是用哪个称号称呼一位皇帝,是与朝代顺序密切有关的。在唐朝之前,称呼一位皇帝往往都使用谥号,而唐朝之后就用庙号了,到了明清干脆就用年号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呢?这还要从唐朝那对空前绝后的夫妻皇帝李治与武则天说起了。在唐朝之前,称呼皇帝基本都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表达的中国正统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国正统观,正统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1.《周纪》,五卷。2.《秦纪》,三卷。3.《汉纪》,六十卷。4.《魏纪》,十卷。5.《晋纪》,四十卷。6.《宋纪》,十六卷。7.《齐纪》,十卷。8.《梁纪》,二十二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