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国事当前,孝道为重!

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国事当前,孝道为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66 更新时间:2024/2/28 18:31:31

胜带领革命队伍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沛县县令如坐针毡。他一介书生,只懂舞文弄墨,哪里知道行军打仗的事!

眼看这般发展下去,革命军很快就会打到这里来,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找来他两个最为倚重的“秘书”——萧何和曹参来议事。可惜他不知道此时的萧何和曹参早已达成“共识”,为自己想好了退路。

议事厅里,三人正襟危坐。

陈胜自在大泽乡打响革命的第一枪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要攻的城还没有哪一座能守住的。”萧何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只剩下投降这一条路可走了吗?”县令吓得面如白纸。“不战而降,不是大丈夫所为。”曹参狠狠地将了他一军。

守又守不住,降又不能降,那该怎么办?县令把可怜巴巴的目光再度转向了萧何。萧何装腔作势地沉思片刻,然后煞有介事地给县令指出了另一条路:请刘邦出山。

萧何画像

原因很简单,刘邦在沛县威望很高,又是地痞流氓出身,让他带领手下那些“躲”在深山里的逃犯来守城,他定会知恩图报,立下大功。此时,县令已别无选择。

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堂堂的县令,居然派人去请一个常年“躲”在深山中的逃犯,而且还怕他不肯出山,专门派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去请。

樊哙有幸承揽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樊哙亦是沛县人,自幼家境贫寒,后在街上卤狗卖肉为生。吕公见他高大雄武诚实本分,就把小女儿吕媭嫁给了他。

刘邦娶的是吕公的大女儿,樊哙娶的是吕公的小女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他们俩的关系是:连襟。值得一提的是,吕公把两个宝贝女儿都嫁给了贫寒人,并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但从日后刘邦和樊哙大红大紫,特别是刘邦更是成了一国之君,我们可以看出吕公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个县令虽然有点“文弱”,但并非“昏庸”之辈。就在樊哙去请刘邦的时候,他敏锐的鼻子似乎嗅到了一丝浓浓的火药味:天下已乱,把流氓出身的刘邦接进城来无疑是引狼入室啊!

“传夏侯婴火速捉萧何曹参来审问。”县令说完这句话,悲哀地发现,半天也没有看见夏侯将军的身影出现。他哪里知道,夏侯婴此时早已给萧何和曹参通风报信去了。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这么多年的亭长是没有白当的。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县政府重量级人物都成了他的亲密战友。

刘邦和三位好兄弟会合,带领众人气势汹汹地杀到城下,县令现在只能强逼城中百姓来守城了。

不用强攻了。刘邦说着看了一眼萧何。心有灵犀一点通,萧何自然会意,于是铺纸的铺纸,研墨的研墨,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案特长,手起笔落,一封激情四溢的“家书”写成了。

“亲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你们好吗?革命的春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

这封家书写好后用箭射到城上,城中百姓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像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在“家书”的指引下,他们充分发挥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条件优势,纷纷操起手中的家伙冲进县衙,把县令当靶子练了一通。

严格来说,这个县令虽然不是很好的县令,但也不是一个很坏的县令。他从一个贫困的书生,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官途。从这一点来看,县令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短短几年之后,世道已经变了。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陵墓,这三座大山已压得全国的百姓直不起腰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可怜的县令现在只是百姓们发泄仇恨的替罪羔羊罢了。

阿房宫3D模型

城门开了,刘邦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他人生漫漫征程中的第一座城池。一切出奇的顺利,站在大堂仰望着县令坐的那张精致至极的虎皮大椅,刘邦心里美得没法形容。

是啊,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他已苦苦等待了近十年。

接下来众人一致推他为新县令时,他假装推让,最后才极为“勉强”地坐在了那张象征权力和地位的椅子上。就这样,刘邦接任沛县县令之职,众人称其为沛公。

上古时有一个大鹏,身宽三千里,其身长没人能知道,这种鸟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横绝云气,在无拘无束的天空飞翔。然而,必须借助海上六月的狂风巨浪,没有六月的大风参载,它无论如何也飞不上九万里的高空,只能静卧在地面上,显示不了它的伟大。

要想打天下,就必须提拔和重用一些人才。一番拜天祭地之后,刘邦给手下的人进行了分封:萧何任丞(相当于参谋长职务);曹参、周勃任中涓(相当于副官职);周昌为舍人(相当于会计官职);夏侯婴为太仆(相当于出纳官职);樊哙、卢绾、任敖周苛等为官从(相当于队长职务)。

一切准备就绪,然而就在众人等着沛公带领大军向其他城池进发时,刘邦家里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刘邦的老母亲去世了。

老母亲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刘邦此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回家办丧事。对于刘邦的举动,大家都很是不理解。

就连萧何也连声叹息,认为他应该以大局为重,继续革命,这样会延误战机的。然而,如果从后面革命的进程来看,刘邦先处理家事却是因祸得福。因为随后陈胜、吴广的革命遭到了秦朝强有力的反击。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良将周文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革命的导火线被陈胜点燃后,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项梁、项羽在会稽起义,齐国人田儋自立为王。至于几千上万人为一路的革命军,更是数不胜数。“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而陈胜此时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不失时机地迅速从义军中选拔了一批人才做将领,建立了政治和军事领导机构。然后,分四路对秦国采

  • 陈胜吴广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从起义的爆发、发展到形成全国规模,绝不是偶然的。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秦朝加在农民头上的剥削压迫是非常重的。史载当时:田租、口赋等封建负担,“二十倍于古”,特别是,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还是

  • 农民起义后,陈胜吴广判若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刘集村)斩木为兵,揭杆为旗,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很快就攻克了大泽乡和蕲县县城,接着陈胜派葛婴率兵向西进军。葛婴

  •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刘邦躲在深山整天不见天日时,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对刘邦来说推波助澜的大事,这事首先得从一个最低层最普通最地道的农民说起。这个人姓陈名胜字涉,是阳城县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如果不是秦二世元年这次征兵到渔阳守边陲,只怕他将永远守在那个小山窝里默默无闻地过一生。但秦二世的一道诏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 陈胜是怎么死的?都怪车夫脾气太暴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文被困时,离他最近的革命军是吴广这一路军。当时吴广正在全力围攻荥阳。荥阳的守军是李斯之子李由。当时李斯还没死,还是朝廷的当红宰相,所以李由自然很卖命地守城了。对于李由来说,此时的荥阳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当时,吴广使用的是一个最原始也是最笨的攻城方法:强攻。李由当时被逼得同样只有两个字了:死守。就这样

  • 胡亥夺位:胡亥是怎么杀了太子扶苏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万里长城,建阿房宫,焚书坑儒这几件大事一折腾,已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据说当时有预言家说“亡秦者胡也”。表意上的胡当然是指北方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这其中包括匈奴。所以秦始皇当初在派蒙恬打败匈奴后,又不惜掏空国家的银库修建了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阻止匈的“胡”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后来秦始皇地下有知

  • 探究陈胜吴广起义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两个农民凭借自己长满茧的双手,靠着胆识和勇气,在公元前209年的秋季将迎来丰收,不同的是他们的对象不是农田作物,而是一个新的王朝。此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不甘心受人鱼肉的底层人民陈胜、吴广,最早在麻木和隐忍中醒来,选择为自己而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向天高呼道。因此,一场浩

  • 陈胜简介:能做领导的都不是简单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太史公在《史记》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陈

  •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背景:平民吴广的领导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走入了穷途末路,似乎就像是一场即将谢幕的演出,而秦二世上台之后,使得秦国这出大戏的结局有些仓促。这一时期,国将不国,危机四伏,奸臣当道,聪明的人早已经在静谧的空气里,嗅出了一丝危险的讯号。“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

  •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为什么打着扶苏的幌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胜是秦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导者,他带领秦朝的百姓们和秦王朝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以扶苏和项燕为口号,起义队伍一呼百应,起义军的人数迅速蹿高,成为了一股能够和秦王朝对抗的军事力量。《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他们起义之初是因为大雨延误了工期,没办法按时赶到,所以他们这一群人很有可能会被杀死,而陈胜吴广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