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莽悲剧的根源:以德治国

王莽悲剧的根源:以德治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335 更新时间:2024/2/11 2:02:26

如果王莽只是为了夺取权力,当皇帝,他这一辈子是成功的。而且他已经相当平稳地取得了汉朝的最高权力,又顺利地当上了新朝的皇帝。但王莽不但要当皇帝,还想当改革家、当圣君,这样脱离实际的目标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一般都说王莽是“托古改制”,认为他的真正目的是改制或篡位,“古”只是一个幌子,只是假托。我以为,王莽倒是真心诚意地复古,因为他把儒家经典中描述的古代社会当成了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王莽的复古只是为了篡位,那么在他当上了新朝皇帝以后就可以改弦更张了,历来的政治家大多如此。可是王莽这个泥古不化的书呆子,却在上台以后以更大的热情顽固地推行他乌托邦式的复古改革,从而把自己推上了绝路。直到临死前,王莽还手持所谓的“帝匕首”(自然是好事者伪造了进献给王莽的)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上天给了我德,汉兵又能把我怎样!)实在迂腐得可以。


王莽改革

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但王莽想在不触犯贵族、豪强、官僚利益的前提下,让百姓、贫民、甚至奴婢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完全是痴心妄想。增加王侯官员的俸禄和供养学者的开支,势必减少农民的土地,提高百姓的赋税;而要缓解土地矛盾,减轻百姓的赋税,只有削减朝廷开支,裁减贵族官僚,限制他们的土地占有量;绝对难以两者兼顾。所以要得天下的人心里都清楚,自己该依靠谁抑制谁,书呆子王莽却不明白。

《汉书·食货志》中说“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他为了恢复《周礼》中所描绘的上古三代的井田制,即位之初便颁布诏令,将天下田改名“王田”,规定不许买卖,每个不足八个男口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根据制度受田。在当时情况下,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王莽又将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但改个名称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利益,禁止买卖更没有改变他们的身份,相反,由于买卖改为暗中进行,或者主人原有的土地减少,他们的处境只会更坏。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根据《周礼》中赊贷、《乐语》中五均等的记载,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莞。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平抑物价。

所谓六莞,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统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从这些政策的内容看,似乎相当合理,制订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齐众庶,抑并兼”(《汉书·食货志》),如果真能有效实行,政府和百姓双方都能得益。但其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由国家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总之,国家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主也受到打击。王莽又根据周代的制度进行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和刀币,“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同上)其下名目繁多,体系复杂,以后又多次变更,使老百姓无所适从。受到百姓抵制后,还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规定携带使用五铢钱的人与反对井田制同样处罚,流放边疆。为了提高他颁布的“布钱”的地位,王莽规定官民出入都得带上,否则,就是有合法的证明,旅馆也不接待食宿,关隘和渡口可以加以拘留。连公卿出入宫门时,也必须出示所带布钱。一种货币一旦变成了通行证以后,流通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王莽的边疆政策

王莽又深受儒家“夷夏之辨”的影响,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郡,以便与国内已有的北海郡(国)、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为了使这块荒地像一个郡,必须强制移民,于是增加了五十条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万的罪犯,满足移民的需要。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招来了最初的不满。王莽又将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引起了各族首领的不满;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人民深重的灾难。以后的反抗首先在北部边区爆发,绝不是偶然的。本来,中原皇朝的政权更迭不至于影响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王莽完全可以维持现状,但他却主动挑起了无谓的争端,使自己内外受敌。


王莽的失败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更始军入长安城,攻至宫门。初三天明,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最后将士全部战死,其他随员在台上被杀。王莽终于为他心目中崇高的政治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幸耶?不幸耶?不过,在中国这样一个“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这个与那个》)的社会,竟然还会有千余人自愿与山穷水尽、必死无疑的王莽同归于尽,也总算能给他一丝安慰,也应该向后人透露了一点真实的信息。

在同样代表东汉官方立场的《后汉书·刘玄传》中,记述王莽被杀以后,他的头被割下送到南阳宛县更始帝刘玄的堂前,他高兴地说:“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王莽要是不这样做,就与霍光一样了。)霍光受武帝遗诏辅佐年幼的昭帝,昭帝死后,又迎立宣帝,秉政长达20年,是匡扶汉室社稷的大功臣,可见身为西汉宗室、光武帝刘秀族兄的刘玄深知王莽败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个人品质或政治举措,而是他夺了刘家的天下。王莽之所以遭到东汉以来正统史家的“妖魔化”,原因正在于此。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完全是流氓无赖出身,又比王莽好到哪里去呢?(文选自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刘备?毛主席:一个优点两个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刘备,众所周知,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被称为“先主”。尽管是皇家子孙,却家境贫寒,以卖草鞋为生,早期创业艰辛,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最后在成都称帝,三分天下。如何评价刘备呢?虽然都知道刘备,可是大多数人是通过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了解的,在里面,刘备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宽厚待人,最让人

  •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歌曲 :看完歌词后热泪盈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侵略军的枪炮声在中国东北大地上肆虐,民族危难的警报从此便日渐猛烈地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从此义无返顾地迎着侵略者的炮火前进,救民族,救中国。当一个民族以从未有过的凝聚力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怒吼,一首首经典的战歌也在浴血抗争中诞生。这些歌,是冲锋的号角,

  • 为什么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一般开国皇帝都称为某某“祖”,比如汉高祖,而守成的皇帝一般都称为某某“宗”,比如唐太宗。当然任何事情总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算是例外,姑且不论。之所以如此,实际上是有历史原因的。大家知道,从西周开始,人们就有了起谥号的制度。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

  • 中国历史王朝国号由来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先说前秦时代的三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如唐朝人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

  • 鬼谷子识人术:老实人学会这三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老实人并不一定能够吃香,甚至有时候还会让人觉得好欺负而被人轻视,如果在职场上更是没有出头之日,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句鬼谷子劝世良言:教老实人一招处世潜规则,让你立于不败之地。《鬼谷子.反应第二》中写道:“反以观望,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三句话中均有“反”

  • 盘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究竟有多少?尽管我们无法像今天一样准确了解到相关数据,但通过古代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并加以细致研究,也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个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数据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秦朝:约2000万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

  • 中国最吓人的姓氏,不管起什么名字都让人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姓氏种类繁多,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姓氏,我们平时最为常见的是单姓、复姓,而在实际的中国姓氏中,更有三字、四字、甚至是五字以上的姓氏,而这些姓氏一般都是少数民族的姓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最吓人的姓氏,不管起什么名字都让人害怕,家族却以此姓为荣。就在大家谈“死”色变的时候,而在中国

  • 古代最命苦的5大谋士:身怀绝技,无处施展,最终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谋士,是指古代帝王或君主身边那些身怀奇谋怪才的人,这些人为自己效忠的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在历史上谋士也经常以门客,军师或者幕僚的身份出现,谋士兴起于春秋战国,到了秦汉时期,谋士的地位对于帝王更加重要。此后到了各朝各代,谋士都是开国帝王夺取天下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谋士虽然富有谋略

  • 新中国建立后为哪些人举行过国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2018)无公开的国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政协主席等人逝世后可下半旗致哀。一些政府参与操办的高规格葬礼有类似国葬的成分,并从下列方面可分成等级:官方讣告用词、媒体报道的显著程度和持续时间;遗体告别、灵车移送、追悼

  • 中华民国时期有哪些人享受了国葬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国葬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代表了国家对逝者高度的崇敬。1916年12月18日,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国葬法》。蔡锷: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黄兴: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孙中山:1925年3月14日国会非常会议决议国葬。1929年6月1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