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

为什么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12 更新时间:2024/1/17 18:57:51

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一般开国皇帝都称为某某“祖”,比如汉高祖,而守成的皇帝一般都称为某某“宗”,比如唐太宗。当然任何事情总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算是例外,姑且不论。之所以如此,实际上是有历史原因的。大家知道,从西周开始,人们就有了起谥号的制度。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好有坏。到了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特别不喜欢,下令废除这个制度,所以他死后就称秦始皇,没有谥号,如果有的话,他大概会叫武帝,或者厉帝什么的。汉代又恢复了谥号,但慢慢变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谥。综观西汉一朝,就没有被冠上恶谥的皇帝,诸侯得恶谥的倒不少,比如谋反的淮南王刘长,全称为“淮南厉王”。

到了刘邦建立汉朝,也高冷地说了一句:我才不学秦始皇呢——于是又恢复了谥号的制度。从那时候起,皇帝们又开始有谥号了。如汉武帝、汉献帝、隋炀帝。明清两朝,又有一些另类,不称帝,也不称祖或者宗了,仅仅朱元璋称明太祖、朱棣称明成祖,还有后面的明英宗,但是朱元璋更多时候被后人称为洪武帝,朱棣称为永乐帝。为什么呢,明朝以后,皇帝一辈子只用一个年号了,朱元璋用的是洪武,朱棣用的永乐,爱新觉罗·玄烨用康熙,爱新觉罗·弘历用乾隆,从登基到退位都没有更换过

有人要问了,怎么刘邦叫汉高祖呢?这事你得问司马迁。人家刘邦的“高”字是谥号,明明要叫汉高帝,或者用庙号叫汉太祖,谁知道司马老先生怎么就把这俩名字混在一起了,就变成了汉高祖。那么,为什么到了唐朝就用庙号了呢?庙号又是什么呢?前文说过,谥号是对某个人一生的作为来作总结的,到了唐朝,大家总觉得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总结实在说不完皇上的丰功伟绩。于是,谥号的字越来越多,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就是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实在太长了。甚至到了清朝,谥号都有十几个字。为了说得方便,于是大家就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那么庙号是什么呢?

庙号是皇帝家族供奉于太庙时,对先人的称呼。但是,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在汉朝时,没有真正的丰功伟绩,是没有资格享有庙号的。你想想连汉景帝都没有庙号,想得这种殊荣得多难!到了后来,皇帝们为了尊敬先人,不再过于计较是否有功绩了,所以皇上们都有了庙号。而庙号里的字,也是有褒贬的不同含义的,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即使是庙号也分两种格式,有的称祖,有的称宗,二者有何区别?

一般,开疆拓土的皇帝才有资格称祖,所以大部分祖都是开国皇帝,曰高祖,曰太祖。到了曹丕篡汉时,老曹家爱慕虚荣,就都给自己起庙号为祖,如魏高祖曹丕,魏世祖曹睿,其实都是很有水分的。到了后来,皇帝们也开始遵守庙法,祖字也不再泛滥,只有确实有不世功业的皇帝才能称祖。如忽必烈,打下三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蒙古铁蹄踏到东欧,曰元世祖;如顺治皇帝,在位时女真人入关一统中原,曰清世祖;如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清史稿》称他“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故曰清圣祖。

总而言之,“谥号”、“庙号”、“尊号”都是封建时代朝廷大臣对大行皇帝(已经去世的皇帝)或当朝皇帝的一种政治性评价。其本意在于激励或警告君主勤政爱民,给国家带来安定和富庶,但是随着君主权利的扩张,它们渐渐远离其初衷,最后彻底演变成为君主权利华美的装饰品。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王朝国号由来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先说前秦时代的三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如唐朝人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

  • 鬼谷子识人术:老实人学会这三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老实人并不一定能够吃香,甚至有时候还会让人觉得好欺负而被人轻视,如果在职场上更是没有出头之日,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句鬼谷子劝世良言:教老实人一招处世潜规则,让你立于不败之地。《鬼谷子.反应第二》中写道:“反以观望,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三句话中均有“反”

  • 盘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究竟有多少?尽管我们无法像今天一样准确了解到相关数据,但通过古代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并加以细致研究,也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个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数据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秦朝:约2000万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

  • 中国最吓人的姓氏,不管起什么名字都让人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姓氏种类繁多,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姓氏,我们平时最为常见的是单姓、复姓,而在实际的中国姓氏中,更有三字、四字、甚至是五字以上的姓氏,而这些姓氏一般都是少数民族的姓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最吓人的姓氏,不管起什么名字都让人害怕,家族却以此姓为荣。就在大家谈“死”色变的时候,而在中国

  • 古代最命苦的5大谋士:身怀绝技,无处施展,最终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谋士,是指古代帝王或君主身边那些身怀奇谋怪才的人,这些人为自己效忠的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在历史上谋士也经常以门客,军师或者幕僚的身份出现,谋士兴起于春秋战国,到了秦汉时期,谋士的地位对于帝王更加重要。此后到了各朝各代,谋士都是开国帝王夺取天下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谋士虽然富有谋略

  • 新中国建立后为哪些人举行过国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2018)无公开的国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政协主席等人逝世后可下半旗致哀。一些政府参与操办的高规格葬礼有类似国葬的成分,并从下列方面可分成等级:官方讣告用词、媒体报道的显著程度和持续时间;遗体告别、灵车移送、追悼

  • 中华民国时期有哪些人享受了国葬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国葬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代表了国家对逝者高度的崇敬。1916年12月18日,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国葬法》。蔡锷: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黄兴: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孙中山:1925年3月14日国会非常会议决议国葬。1929年6月1日南

  • 九一八国耻到底有多么耻辱?原来东北居然损失了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中国最牛兵工厂沦陷近代中国军事的一大毛病,就是制造能力弱,但对这毛病,东三省兵工厂绝不答应。这个张作霖的宝贝疙瘩,起步虽晚发展速度却狂飙,1922年挂牌,六年后就有了两万人规模八千台机器,标准中国兵工厂的巨无霸。水平有多强? 德国机器产日制军火,完备兵工培训学校,还有“科学研究会”,生产学习研发

  •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谁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九一八事变后,到底是谁下的东北不抵抗命令?早年的老电影里说是蒋介石,后来也出来各种翻案说法。而在学者唐德刚采访张学良时,晚年张学良也给出了最客观的回答。 以张学良自己回忆,九一八事变当天,他老人家正在北平戏院看戏耍乐。而后接到电话,说日本闹事了。随后张学良电话请示南京国民政府,接电话的国民政府军事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九一八事变,作为当时中国工业重地的东三省尽数沦陷敌手,很多人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是因为东北军不抵抗而造成的,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诱因罢了。九一八事变之前的日本几乎无人看好关东军可以拿下东北,可以说如果当时日本关东军不是本庄繁在指挥根本不会有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而本庄繁之所以敢于发动事变就是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