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96 更新时间:2023/12/19 7:32:12

我们了解的姜子牙,大多应该是从《封神榜》看到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明代的一部传奇小说,其内容基本都是虚构演绎出来的。可是小说的演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都经历了什么,他的成就又如何吧。

【出身东海之滨】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望,号飞熊,后世多称他太公望。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水经注·齐乘》载“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与东海之滨的说法相合,私以为较为可信。

关于姜子牙的记载,最年轻的也是50岁了。《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

,年七十,居于朝歌。”这说明姜子牙50岁以后确实穷困,以贩卖小吃为生。但是他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却完全没有记载。

【富贵身份】

姜子牙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其实可以从当时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零星记载看出门道。

首先他生于东海之滨,另外他子嗣众多。记载中儿子就有: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儿只载一位邑姜,是武王姬发的正妻,成王之母,所以留下了名字。

我们看到,姜子牙子嗣众多。但是他中年落魄,年80才出仕岐周,所以不可能是发迹后生下的。那么这些子嗣只能是他早年所出,能够供养这么多孩子,所以他早年不可能出身于贫寒。

加上姜子牙文韬武略,明显受过极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基本能断定姜子牙年轻时依然身为贵族,且地位较高。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中年落魄,沦落到屠牛贩食的地步呢?这也许跟当时的一件大事有关。

【中年落魄】

影响了姜子牙人生的大事应该就是纣王东征,当时商朝有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西面的岐周,一个是东面的东夷。

姜子牙出身东海之滨,又是当地贵族,显然是成为了纣王征伐的对象了。而纣王的这场东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俘虏奴隶不计其数。或许姜子牙就是在这场动乱中家道中落了。

战国人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说姜子牙后来去过古齐国,这个齐国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诸侯,为殷商的附属国。纣王东征时曾与古齐国会师,现存甲骨文有零星记载。

姜子牙到齐国后却被驱逐了,这让他更加落魄。他还给一个叫做子良的人做过家臣,也被赶走了。然后姜子牙只好到了朝歌,屠牛贩食。这时他已经50多岁了。

【西入岐周】

齐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

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岁,这中间他可能因为识文断字,在商朝做过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纣王与贵族和传统不可兼容的矛盾,料定殷商不能长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与殷商有仇怨。所以终究不能服侍殷商。

东夷已经被纣王打击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着掠夺来的东夷奴隶,但是西方的岐周发展的还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击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寻求出仕。

【岐周崛起】

百里奚:“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垂钓的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他与姬昌会面的细节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这里面几分实,几分虚实在难以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姜子牙对岐周的重要性。

岐周在姬昌的爷爷时还是一个为吃喝发愁的小部落,后来搬家到岐山脚下才得以安稳发展。姬昌的父亲武力鼎盛,四处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对于经济文化这些软实力方面,他们与中原的殷商还是差得远。

岐周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见多识广的姜子牙,对于岐周来说就无比的重要了。

【太公改革】

姜子牙本身就有着贵族经验,还游历过东方各国。对于东方的政治经济模式都是极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还深知东方政治的弊病。可以说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里奚之于秦国。都是给偏远落后的关中带来东方先进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开始了土地改革。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这规范了井田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岐周崛起打下了经济基础。

对外他主张事殷商以恭顺,用来麻痹纣王,而暗自却积极扩张势力拉拢邻国,实现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可以说有了游历东方诸国的经验,姜子牙做起改革游刃有余,而且涉及到了岐周建设的方方面面。后来这些改革都随着西周建立推广至全国,成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春秋战国,在礼法制度的废墟上又兴起了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这可不是随意的攀附名人,他们这么做还真都是有根可循的。

【伐纣功成】

周武王准备好讨伐纣王,事先占卜结果为凶。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发顺从了老丈人的意见,出兵在牧野与纣王的军队相遇。

姜子牙其实就是这场战事的总指挥,因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军事,他还了解东方的地形与军队情况。这都是他的优势。

反观纣王的军队,商人的主力还在东方镇压东夷。而牧野之战是仓促应战,兵员不足只能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但是这些奴隶可能是有一部分来自东夷的,这样能够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最后这些奴隶纷纷倒戈一击,帮助岐周军队杀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灭。

灭商后,周公旦负责政治管理,召公奭负责招降纳叛,而姜子牙则继续带着军队扫平不屈服了殷商军队。

一切都暂时平息以后,姜子牙获得了齐国封地,而那个曾驱逐他的古齐国也已经随着殷商一起覆灭了。

【就封齐国】

随后姜子牙带着人到齐国就封,五个月就完成了建国,这在当时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达齐国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败来犯的莱夷人。第二件是诛杀司寇营汤和当地“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第三件是顺其风俗,简化礼仪。第四件是开放工商业,开通与中原国家的商路。

姜子牙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压了当地蛮夷势力,为建国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诛杀当地官员和“贤人”宣誓了对当地土著的统治权。最后顺应当地人的风俗,并开放工商业打通与内地诸侯国的商道,为当地人争取了实际的贸易利益。算是打了一棒子给一个大甜枣。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个月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完成了建国的任务。也成为第一个回京汇报建国工作的地方诸侯,可见姜子牙的能力还是极为出众的。

【逝于镐京】

建国以后,齐地就被姜子牙交给了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驻守。自己则与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镐京任职。

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发起三监之乱,姜子牙再次带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其中,齐丁公还带着一队偏师灭掉了河东的古唐国,后唐国被分封给姜子牙的小外孙唐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享年139岁(年岁有争议)。其大儿子齐丁公继位,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继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遗志。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姜子牙就是《封神榜》吹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小说,那么姜子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封神榜》掩盖了姜子牙的功绩,让后人看低了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过屠牛小贩,也当过国家的二号元首,主持一国改革。他人生的丰富性暂且不谈,单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的,比如追认他为始祖的诸子百家。那些儒、道、法、兵在后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是依然如此。难道这样还不够说明姜子牙的重要性吗?

相比起《封神榜》,真实的姜子牙更加有才干,面对的困境也更多,更艰辛。而且他对现实的影响也要远大于小说里的姜子牙。所以我说,是《封神榜》埋没了姜子牙,而非成就了姜子牙。

标签: 姜子牙商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皇帝临死之前想吃一样东西,太子却立刻把皇帝杀了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野史秘闻

    自武王伐纣,宗周建立后的漫长时光,彼时位于南方的楚国先祖们以“荜露褴褛、以启山林”的拓荒精神扩张了大片领土,一跃成为当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诸侯国。到了楚成王继位时,这位雄心万丈的楚王继承了先王“观政中国”的壮志,为了进一步完成楚国的大略,开始向北进发。不幸的是,楚成王先后遇上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个强敌,

  • 皇十三子胤祥是个怎样的人?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胤祥,清朝,风云人物

    他忠于太子胤礽,却也不像皇四子胤禛那样,心中另外有着夺嫡的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于太子面前,全了那份君臣和兄弟之间少见的情义。这份忠心却换回了被康熙皇帝“不分青红皂白”的短暂囚禁。他忠于皇四子胤禛,不惜每次冲锋在前、顶罪当先,在胤禛确定了自己皇储身份的同时,也换回了他长达十年的圈禁;他忠于后来的雍

  • 康熙明知道鳌拜忠诚,为何却仍然处心积虑地对付他?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我们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鳌拜死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是怎么对待鳌拜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鳌拜去世44年后,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一年康熙六十寿辰,康熙觉得“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便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国6

  • 虎牢关之战经过是怎样的?虎牢关之战对唐朝有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虎牢之战背景是什么?虎牢之战经过是怎样的?虎牢之战有哪些影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虎牢之战简介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

  • 项羽逃到垓下城,此战到底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垓下之战,汉朝,历史解密

    说到垓下之战,这是项羽和刘邦打的关键一战,这一战直接关乎了两个势力的胜负之争,结局如今我们也是知道的,项羽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说到项羽是怎么失败的,说到这场战役是怎么打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聊。实际上垓下之战的原因是刘邦在他的谋士陈平和张良的建议之下,他撕毁了刚刚签定的和平协议,刘邦他们背弃了

  • 明朝一清官穷得没有路费回家,朱元璋:阉了他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开国皇帝是穷苦出生,所以很能体会百姓们的疾苦,所以他登基之后,一心为了老百姓着想,大力整治贪污腐败的现象,那个时候官员的工资都很低,而且一旦被发现贪污的就格杀勿论。反腐是好事,但是却让其手下的一个叫曾秉正的人卖了女儿才筹集到了回乡的路费,也正因为这样的事情,让朱元

  • 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两个缺点道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姜维,三国,风云人物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具体指什么?后世对此有哪三种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指吴广!我们要弄懂这三户就要先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这里简单的翻译一下,大意是:“楚国就算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人!”这里的三户应该是个虚词,也可以指几户人家或者两三户人家,寓意是,楚国即使很弱小,灭亡秦国的人,必定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其战争背景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自12世纪80年代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上分布着几个强大的游牧部落,为之后的大蒙古国向外扩张打下基础,史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战争中充分显示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

  • 他曾多次救朱棣性命,最后下场却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高煦,明朝,历史解密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于孙子朱允文,在初步掌握权利后,为了帝位的稳固建文帝决心削蕃,但这却触及了包括朱棣在内藩王的利益,动乱随之而来。朱棣起兵反叛,以秋风扫落叶之姿,一举冲到了南京城下,将建文帝赶下台,自己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而在这次“清君侧”的军事行动中,又以二王子朱高煦出力最多。朱棣起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