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870 更新时间:2024/2/11 0:03:50

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曾作《劝学诗》一首,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出现,是为了激励更多人读书做官,但实际上,宋真宗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书人,而是另有深意。

在中国历史的政治生态中,曾经有个名词叫“以文抑武”,主要表现在历史上的两宋时期以及明朝中晚期,始创者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朝第一任宰相赵普

赵匡胤曾向赵普询问对策,赵普坦言:“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并给出解决方法:“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于是,在赵匡胤问计的当年,就有了在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以宋初的情况来看,这个做法很对,唐末乱世怎么来的,大家都清楚,虽然到后来有些矫枉过正。赵匡胤自己本也是领军武将被黄袍加身,为防止有人模仿,自然对赵普的建议无比赞同。

从宋朝后来的情况看,“以文抑武”这个皇权和士大夫集团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规则被严格执行,武将集团被彻底打压下去,相应的,文官士大夫如日中天,和皇权共享天下。

赵匡胤的本意是防止皇权被武将威胁,可有能耐威胁到皇权的却不仅仅是武将,特别是在宋初,文官集团同样对皇权有很大威胁,而且,更隐蔽,文官集团不用改朝换代,但他们压制皇权比谁都厉害。

众所周知,唐末乱世,乃至之前的各朝代,比武将更牛的是世家大族。他们才是真正掌握资源的主要社会构成体,而宋初的文官集团,其实本就来自于从唐末延续下来的世家大族。

宋朝虽然用科举和废奴等措施压制世家大族的重新崛起,又用重商的手段吸引世家大族忽视土地,但出现效果是需要时间的,培养寒门和平民官员也需要时间。

在宋初,治国依旧得依靠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就以“以文抑武”的最初参与者赵普来说,他本人就是官宦世家出身,他在提高文官地位的同时,也是在提高世家大族的地位。

当世家大族占据朝堂大多数位置的时候,即使全部是文官,同样会出现赵普所讲的“君弱臣强而已”,且这种情况在宋初,就算赵匡胤重视科举等措施,也是极有可能出现的。

原因也很简单,宋初的读书人或者说士大夫,百分之九十依旧是出现在世家大族中,这是教育条件形成的,当时,读书还是个奢侈品,活字印刷也没有出现,要培养出读书人,没钱可不行。

笔墨纸砚、书本、包括十年寒窗的生活费用,普通人根本就负担不起。赵宋皇室抑制了武将,但如果不想办法拉寒门和平民子弟入局,皇权还是有可能重现被世家大族压制的情形。

皇权最有效的利用手段当然还是科举,用寒门和平民读书人来掺沙子,让他们的数量超过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哪怕是平齐,也能有效制约以世家大族为主的文官集团。

但事情总是需要有个过程,于是,就有了从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期的每科十来个,或者二十来个进士,发展到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的每科几百个进士。

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寒门和平民的参与量还是太少,比例相比起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数量简直不够看,怎么办?皇权很着急,可读书成本摆在那,短时间很难解决。

一直到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总算想到个办法,从激发寒门和平民的欲望着手,吸引他们去读书,去参加科举,为此,宋真宗放出去了自己亲自作的那首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田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劝学诗》在宋朝几乎人人皆知,诗中描述的田宅、豪车、美女等物品对世家大族没什么吸引力,他们就不缺这个,但对寒门和平民的吸引力就不言而喻了,读着这首诗,还种啥田?

作出并推广这首诗,就是因为宋真宗在发现朝堂上的文官集团中,依旧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占多数的情况下,用来吸引寒门和平民子弟读书并参加科举,而放出来的的大杀器。

正是在这首诗的激励下,大量寒门和平民子弟开始读书,他们的父母也愿意省吃俭用的来支持,虽然他们读书出头的可能性还是小于世家大族,但蚁多咬死象不是?

类似的诗词,和宋真宗的《劝学诗》相得益彰的是后来的神童汪洙所写的《神童诗》,其中某些诗句的鼓励意义,配合起《劝学诗》的诱惑,合起来简直是绝配,比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田舍郎是啥?是指乡野农家子,世家大族土地虽多,但他们是雇佣佃户的,只有寒门和平民子弟才是田舍郎,加上“将相本无种”的鼓励,寒门和平民子弟能不受鼓舞?

宋朝开始的寒门和平民出身的官员在朝堂上逐渐增多,不是因为学习成本的降低,也不是科举制度的改善,毕竟,科举制度严格了,也需要寒门和平民能读得起书或坚持读书才行。

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宋仁宗时期就出现了,但大规模推广使用却不在宋朝,所以,宋朝时学习成本的降低程度有限,真正让寒门和平民去踊跃读书及参与科举的,还是如《劝学诗》、《神童诗》这些鼓舞人心的诗词。

宋真宗用洗脑式的宣传手段来达成目的,其实也是无奈之下的办法,实际效果当然不错,不过,世家大族在宋朝虽然和武将一样,被逐渐抑制。但包括寒门和平民在内的新的士大夫集团,同样团结起来将皇权压制住了,这就是宋真宗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了。

标签: 宋真宗

更多文章

  • 周昭王姬瑕存在哪些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昭王

    姬瑕,即周昭王,姬姓,名瑕,周康王姬钊之子,西周第四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95年至前977年。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姬瑕在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多作卲王。周昭王继位后,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

  • 周武王姬发身上有哪些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武王

    姬发,即周武王,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在位十三年,去世后葬于周陵。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姬发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

  • 嘉靖帝登基后为何把朱棣的庙号太宗改为成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嘉靖帝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驾崩。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后,将朱棣安葬于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同时,经过与群臣商议,最终朱高炽为父亲上庙号“太宗”。“太宗”大多是一个朝代的第二位帝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太宗皇太极。当初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得皇位,他不承认侄

  • 明代宗朱祁钰谥号为什么从“戾”变成了“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代宗

    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被俘虏。在国家危难之际,群臣在征得孙太后同意的情况下,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登基后,带领众人打赢京师保卫战,明朝转危为安。一年后,明英宗被放回来,朱祁钰将哥哥幽禁于南宫。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得到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帮助,通过夺门之

  • 商纣王帝辛独宠妲己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纣王

    殷商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时期,其疆域广袤,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但到了纣王时期,却被周所灭。很多人认为,殷商灭国,都是妲己狐媚惑主的关系,可这天下间美女如云,为什么帝辛偏偏只宠爱妲己一人呢?想知道的小伙伴就一起来看看接下来小编带来的分析吧。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最后一

  • 历史上有哪些虚构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很多人都喜欢看一些演义小说,对于小说当中描绘的人物、时代或许都会产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因此也会去翻一翻正史,了解一下这些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过,有的时候结果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因为有些小说当中横扫千军万马的名将,在历史上竟然查无此人。那么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被虚构出来的名将呢?1

  • 子婴是扶苏的儿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子婴

    秦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十几年,就在历史上永远消失了。而今天,虽然说起秦朝的皇帝,大部分人都说“二世而亡”,事实上还有一个秦三世子婴。关于子婴的身世,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认为是扶苏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孙子,有人认为是胡亥的哥哥,也有

  • 杨贵妃吃的荔枝新鲜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贵妃

    杨贵妃杨玉环,是历史上一位非常传奇的妃子,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也是极少数的下落不明的后宫妃子,纵观整个历史,似乎没有几个妃子像她一样最终不知魂归何处。杨贵妃对荔枝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吃荔枝,然而有人说,杨贵妃就因为喜欢吃荔枝,把整个大唐都给吃垮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1.杨贵妃爱吃荔枝杨贵妃是四大

  • 古代选秀是怎么选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选秀

    很多人都在一些影视剧当中看见有“选秀”这件事情,它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充盈后宫,但是这并不代表被选入宫的女子就一定是有资格成为宫妃甚至皇后的。就拿清朝时期来说,我们看到的很多真实的照片,远远没有想象中的更好看,造成这种情况产生的又是什么呢?选秀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古代选秀又是怎样

  • 《兰亭序》真迹在哪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兰亭序

    王羲之大家都知道,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后人尊其为“书圣”。他的《兰亭序》可是国宝中的国宝,那么《兰亭序》真迹在哪里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琅琊(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