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蜀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计谋可行度如何?

三国蜀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计谋可行度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522 更新时间:2024/3/28 13:40:51

按照魏延的想法,他只需要带领5千精兵,就能拿下长安,然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

这个想法用兵少且行军隐蔽,如果成功,则光复汉室指日可待。但奇怪的是,诸葛亮却否定了这个十分精妙的策略,弃之不用。

在后世,有许多人都在议论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

但是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1400年后,一个将军用自己手下5万人的性命,成功解答了这个问题。当时是什么个情况?

一、子午谷奇谋

当蜀汉集团占据了西川之后,他们就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写的那样,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永久的目标。

而诸葛亮更是这个目标坚定的执行者,在他一生中进行了整整七次北伐,而自己每次更是亲自指挥,最后死在了最后一次北伐途中,令人唏嘘。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流传千古。

诸葛亮一生也没有成功北伐,这是一件令人感叹的事情,但有后人说,诸葛亮其实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有机会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蜀汉的大将魏延在第一次北伐时,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内有许多悬崖峭壁,同时在秦岭深山中,道路险峻,危险丛生。

魏延料定曹魏绝不会想到自己会从子午谷杀将出来,从而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接着占领长安,攻破潼关,接着曹魏的都城洛阳也唾手可得了。

而对于蜀军如何经过子午谷,魏延也有想法,他想仿照汉初楚汉争霸时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建栈道,从子午谷经过。

这看起来是个极好的方法,魏延只需5千士兵,而发挥出的效果,甚至可以达到5万士兵的效果。那诸葛亮采用了这个方法吗?其实并没有。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非常,他担心魏军如果对子午谷有防守,那魏延带领的5千精兵就全部成了瓮中之鳖,这次北伐就会完全流产。

因此,诸葛亮决定不使用魏延的这个策略。

二、成功或失败

其实,诸葛亮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人只有区区28万户,人口只有94万,但魏国有66万户,人口有443万,是蜀国的4倍还要多。

而兵力的对比也大致是这样,魏国有士兵将近50万,而蜀国只有区区10万。面对这样的实力对比,我们可以大致推导蜀国这个策略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情况。

成功的情况就很简单了,蜀军攻占长安和潼关,占据了关中这一片庞大的地区,人口获得巨大提升,也完成了“还于旧都”的一半目标,占据了长安和洛阳之一。

占据潼关之后,蜀国进可攻退可守,进则可以攻占近在眼前,无险可守的洛阳,退则可以据守潼关,而潼关易守难攻。

总而言之,只要这个计划成功,则“兴复汉室”目标的实现近在眼前。

然而,如果失败呢?首先,魏延带领的5千精兵绝对会全军覆没,而诸葛亮带领的另外一路北伐军也会危在旦夕。

一旦这两支部队被消灭,则蜀国10万军队所剩无几,等到司马懿挥师西进,则蜀国便会顺风而亡了。

得到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知道,蜀国一旦选择这个计划,那就相当于在拿自己的国运在赌博,诸葛亮自然不会做这样一个败则全盘皆输的计划。

虽然是这样分析,但历史上还有很多人认为子午谷奇谋一旦实施,则魏国必危在旦夕,在历史上争论不休。

可是,在距离三国1400年的明朝末年,有个将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这个争论一个答案。

三、身体力行的将军

1400年后,正是明朝末年,当时农民揭竿而起,四处都有农民起义,而湖北的一位“闯王”高迎祥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高迎祥率领的起义军在湖北地区被明朝官军围追堵截,高迎祥本着打不过则另求根据地的想法,便决定入蜀。

之后从蜀地的北方门户汉中进攻长安,从而获得关中地区的大片根据地。

这时,高迎祥在进攻关中的选择上,选了和魏延一样的方法,就是派精兵从黑水峪北上,从而占领关中,而高迎祥当时选择用5万起义军出战。

这个黑水峪的位置不确定,有人说其就在子午谷,也有人认为这条道在陕西周至县。

但无论是在哪里,毫无疑问的是,这条道路的险峻程度比子午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迎祥为何选择了这条进攻路线,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条路的尽头确实明军主将孙传庭率领的明军。

前文说道,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魏延的5千精兵将会发挥出比5万人还要大的效果。

但反之,如果高迎祥的计划如果失败,那他的5万起义军的作用将会连5万人都不如。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高迎祥在出黑水峪时,被早有准备的孙传庭逮住。

在优势地形的条件下,孙传庭的士兵进攻起来如虎添翼,而5万起义军则如同猪一般被杀的四散奔逃,最后,这5万人全军覆没,高迎祥也被处死。

看到高迎祥的结局,今人也许会感叹幸好诸葛亮没有选择如此冒险的计策。但其实,战胜之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迎祥失败了,但并不代表魏延就会失败。

并且,即使诸葛亮使用这个计划并且成功,那一千四百年后的高迎祥也不一定会成功,这便是历史,历史是绝对没有准确答案的。

所以,子午谷奇谋的结果还是由后人继续争论吧。

标签: 子午谷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子成年和未成年的发饰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

    在古代,人们的发型与服饰都有着一些特殊的讲究,其中,成年人的发饰与未成年的是有明显的区别。那么古代一些女性的发饰,也是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般来说,女子长到15岁,就算是成年,可以出嫁,当然也有一些女子嫁人要更早一些。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笄,簪也。&l

  • 古代皇帝每天都要去上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上朝

    古代皇帝是不是每天都要上早朝?这件事大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朝代是,有的不是。进一步说,即便是这样,未必坚持得住;不是的,也有“朝乾夕惕”的皇帝。坚持“早朝”的,明朝曾经就是。《大明会典》规定,皇帝须每天“早朝”,于日出时开始,

  • 在紫禁城中哪些水缸是怎么来的?有何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紫禁城

    凡是去过故宫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之前的庭院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些收口大腹、两耳加兽面铜环的金属大缸。这些大缸有铁铸的,有铜铸的,还有些是铜质鎏金的,它们静静地端立在各个大殿之前,金光耀眼,质朴端庄。椐《大清会典》记载,这些大缸都是明清两代制作的,明朝多是铁缸,清代多是鎏金铜缸。至

  • 青楼是怎么来的?古人逛一次青楼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青楼

    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后泛指妓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总是听说这样一句话:“当人有了金钱和权力之后,那么他将开始向往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这句话在大多数的成功人士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但殊不知这其实就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若不是有所谓

  • 明朝的皇后及妃子为何大都从民间甄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

    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权威最高的人物,作为皇帝的嫔妃也应该有一定的家世衬托,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都是有着极高的家世。但是仔细看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后妃甚至皇后的出身其实并不高,大多都是平民,为什么会这样?一、政治上控制极端,不需要政治联姻1、管理控制严格,不需要政治联姻明朝的政治执

  • 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新选的宰相人选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善长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

  • 萧规曹随是什么意思?曹参当上丞相后为何无所事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参

    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参“萧规曹随”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萧何去世,曹参进京当宰相。在他担任宰相的三年时间里,一切都遵循萧何生前曾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予改变。这一件事,在历

  • 古代皇后为什么不能降为妃嫔 被废皇后的儿子还算嫡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后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后都被废了,皇后的孩子,即使不被降为庶子,也必然是没有继承权了。毕竟老皇帝会担心,这瓜娃子上台后,会不会为了他老妈,打击报复。皇后只能被废,却不能降低为妃?这就好比是妻子只能被休掉,却不能被当成小妾来看待一样(当然,也有例外)。这在古代很正常,因为小妾是夫妻的共同财产,晚上陪

  • 古代妃子生下皇子之后为什么要找奶妈不自己哺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

    一位60多岁的历史专家告诉我:明朝曾设立“乳娘府”,专门招募15到20岁的已婚女性给皇子喂奶,这不仅和皇帝的嗜好有关,还隐藏这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古代妃子为什么不给皇子喂奶?古时候的后宫,都有这样的规定,妃子不能给皇子喂奶,一旦有人违反这个规定,轻则会被皇帝冷落一番,重则直

  • 曹丕篡位为什么还要优待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献帝

    曹操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选择中长期徘徊,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这不是他良心发现,不想称帝,而是把称帝的使命留给了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接替他成为魏王的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帝,建立了魏朝。在称帝后,曹丕并没有杀害汉献帝,反而对他十分优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曹丕称帝后对汉献帝的待遇。汉室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