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落榜生有什么出路?

古代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落榜生有什么出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88 更新时间:2023/12/27 8:23:04

古代科举考试是众多人实现仕途梦想的路途,更是高官厚禄的第一步。因此,古代读书人,明知道那是一条独木桥,挤破头也要挤上这条路。可是,古代科举可谓金字塔制度,也让不少人痴迷。

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绪九年应会试考生16000多人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是真正的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98%的科举考生都成落榜生。

那么,清代如此众多的落榜生除了继续攻读再考外,还有哪些出路呢?第一种是“半工半读”,这是清代科举落第者所通行的方式。一边工作养家糊口,一边继续攻读,以待下届再考。譬如清朝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早年经历乡试、会试两级考试落第之后,都有一段边教书边准备考试的时光。 34岁那年才中榜,继而成为大臣、著名金石考古家。

第二种是走捐纳之途。道光九年(1829年),34岁的魏源在连续参加会试落第之后,按例捐资得了个“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职务。而后,他因职位之便得以系统阅读了内阁所藏的清朝开国以来的大量史事档案,开笔写 《圣武记》,这是探索清朝盛衰的第一部史书。后来,怀抱忧国情怀的魏源还写成了《海国图志》五十卷。走捐纳之途的魏源,虽然落榜,但依然用所学为国家作出了贡献。科举落榜生捐纳为官,这在清代尤其在晚清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而这也是晚清吏治腐败萎靡的一个病灶所在。

第三种是落榜生放弃应试之路,改弦更张,从军从政。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即是科举失意、投笔从戎的一个著名例子。左宗棠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21岁中举后,“会试三次不第,即弃举业而专治经世之学,知交群推,有名于时”,而后,他凭着真才实学成了晚清重臣。另一个例子是近代名流梁超,他17岁中举后,“屡应会试未捷”,但“以言论称雄,仍为政治活动”,而且自视极高,公然声称:除却做国务大臣外,终生决不做一官也。

第四种出路是所谓的“大挑”。 “大挑”是清政府给会试落榜生设计的一个出路,是清代的创新。 “清制,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后得赴大挑,亦入仕之一途也。 ”米脂人高照煦以同治癸酉举人应光绪庚辰大挑,被任为教职,后历官宜川训导、榆林教授。他在《闲谈笔记》中记载:“国朝定制,会试三次后,特设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相貌。 ”

有意思的是,晚清还有个名臣叫阎敬铭的,会试落第后曾经想弄个教职干干算了,于是去应试“大挑”。令人沮丧的是,他才上场就被刷下来了,原因是他“状貌短小,二目一高一低,恂恂如乡老”。具有喜剧效果的是,“大挑”落选者阎敬铭此后发愤“补习”,竟然高中进士。与曾国藩齐名的胡林翼曾向朝廷夸赞他 “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并说他是国家少有的贤才,如做法官将会“弄律有准”,如做理财官则“必无欺伪”,典型的一专多能。历史上的阎敬铭的确为官清廉耿介,有“救时宰相”之称。清代的“大挑”看似给了落榜考生一个希望,但是以貌取人,实在是有失偏颇。

历史网总结:

如今,行行出状元。大家也不用在担心高考落榜,本科证书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张纸。在古代就不同了,落榜之后的出路少之有又少。清代的科举落榜之后,补考、走捐纳之途、改弦更张,从军从政、大挑。因此,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仅感受的时代的进步,同时我们还在回顾历史的艰辛,想必太阳底下读书人心有戚戚焉。

标签: 古代清朝科举制度落榜生有什么出路古代科举考

更多文章

  • 周总理三次让权毛主席:中国革命还是需要毛主席来领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总理,总理,三次,毛主席,中国革命,还是,需要,领导,众所

    众所周知,毛主席和周恩来的革命友谊那是非常坚固的,两人自党建立后,始终保持一致的革命志向,一直到建国以后都坚持在建国第一线,在党历史上,周恩来曾三次谦让于毛泽东,一次次把毛泽东推上党的重要领导岗位乃至最高领导岗位,从而挽救了中国革命,这种领导对被领导的谦让,是让贤、荐贤。可以说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是共和

  • 中国古代人口曾八落八起指的是哪八起哪八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古代,人口,曾八落,八起,指的,八落,早在,远的,古代

    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经历十几个朝代,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中国古代人口的八起八落是指怎样的发展和变迁?接着往下看。大禹时代: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人

  • 科举考场死亡事件:清朝考生压力大自碎睾丸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科举,考场,死亡,事件,清朝,考生,压力,大自,睾丸,古代

    在古代,考场中的死亡事件时常会发生。但是出于自身原因的死亡想必还是屈指可数。在清朝就有一个考生,因为自身产生的压力过大了自杀,他自杀的方式也很特别:“自碎睾丸”。那么这件事是如何发展的这位考生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难道他已经得了抑郁症?一起接着往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 历史的耳光 杨振宁丑陋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耳光,杨振宁,丑陋,在哪里,杨振宁,美国,贡献,远远

    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这位美籍人,效忠于美,服务于美,带着诺贝尔的荣耀,晚年回到中国,吃住行尽享在美国不曾有的待遇,回赠中国人的,是一针针的麻醉剂。在中国住中国纳税人付出的1000多万人民币的带电梯的二层别墅,在美国他的房子也只有100万美元(600多万人民币)。每年中国纳税人还要为他的高

  • 蒋介石对林彪的特殊感情:林彪去世蒋介石为何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蒋介石,林彪,特殊,感情,去世,为何,落泪,我要,特别,提醒

    我要特别提醒在座的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第四次反围剿之前蒋介石这样激将。 “林彪是四期的,可你们都是一期的!”当东北战局日趋恶化,蒋又这样责问他的部下。可见,蒋介石对林彪

  • 解密民国:民国时期议员们给自己定出5万之高月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密,民国,时期,议员,自己,定出,5万,之高,月薪,标题

    从标题看来,在民国时期议员们给自己定出月薪5万也是令人有些咂舌,这是什么概念?你要知道在现代,北上广一带月薪5万算是高收入,何况当时是战乱纷争的民国。要说起民国时期议员的薪水有多少,据小编了解到那是相当的高啊,在第一届国会,议员们不顾舆论痛骂,给自己定出了5万之高的月薪。1913年7月,因宋教仁之死

  • 揭秘蒋介石:蒋介石与抗日战争不为人知的内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蒋介石,抗日战争,不为人知,内幕,寻找,真实,蒋介石

    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还是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起。什么样才是真实的蒋介石,对于历史人物,总是众说纷纭。毕竟各个观点的出发角度都不同,或许这才是争议的重点,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对于蒋介石而言,在抗战时期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内幕?历史网顺着历史脉络,去看看当时的蒋介石与他的抗日态度。抗日战争前期的蒋介石抗

  • 民国才女“身体写作” 自称与三千多男人上过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才女,身体写作,自称,三千,多男,人上,过床,一些,民

    在一些民国的书籍上,我们经常看到林徽因、谢冰心等才女的故事,却鲜少知道广州奇女子余美颜。其实,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原文如此),余美颜绝对是一位家喻户晓,名气如日中天的人物,她走红的程度,就算是现在也是无人能比的。她本出生于富商之家,过着一种平静奢华的生活,却因为丈夫经商不在家,不忍寂寞,断然去外面寻

  • 抗战不为人知的内幕:解密9.18事件背后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抗战,不为人知,内幕,解密,9.18,事件,后的,历史,真相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强。帝国主义列强对古老中国早已垂延。相对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显得无比的弱小与无力。似乎是先天性的残缺,对于西方的列强的入侵,更多的是忍让与退步。直到后来,帝国主义的野心随着中国的不抵抗而越来越大。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

  • 古代科举命丧考场轶事:清朝第一起科举舞弊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科举,命丧,考场,轶事,清朝,一起,舞弊,大案,一种

    一种制度的产生必是有利有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同现代的考试作弊,在古代科举舞弊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就有这样第一起的舞弊大案。这场舞弊答案的主角是谁呢?是考生作弊还是由考官主导的作弊呢?一起接着往下看。科举制与科场案历来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