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传统私塾的历史变迁

传统私塾的历史变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668 更新时间:2024/1/16 10:54:22

私塾简介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童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

同时,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便另图他业。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一、私塾的种类

私塾是由私人创办的提供蒙教育的收费机构。一般按其设立情况可分三种:

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称“门馆”、“家塾”;

由一村一族聘请老师教授学生的,称“村塾”、“族塾”;

由富裕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门教授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的,称“坐馆”、“教馆”。

私塾自汉代就已经存在,历经唐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民间广泛设立的学校,与社学、义学一起承担着儿童的启蒙教育任务,私塾教育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私塾的发展

汉代的私学中书馆是以启蒙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私塾。唐代的启蒙教育主要也是由私塾承担。唐代教育制度规定,品官子弟14岁才能入州县学或中央各官学校。

14岁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由乡学、村学、里学和私塾、家学来承担,聘请老师开设家塾在唐代较为普遍。私塾教师以在私塾教书为职业,主要依靠收取的学费谋生。他们有的进京,受聘于官僚家中;有的在乡里,受聘于富家大户开展教学活动。

宋代私塾的规模一般不大,学生往往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少数也有上百人的。私塾学生的入学年龄没有定规,可以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可以是20岁左右的青年,一般在七八岁至十四五岁之间。塾师靠学童所缴学费(多为粮米实物)维持生活,往往相当贫困。

北宋叶梦得在其所著的《避暑录话》中逼真地描述了其幼时私塾教师窘迫的生活状况:这位老师姓乐,博学多才,但家里十分贫困,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他有妻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奴婢,住在城西,家里的三间草屋有两间用来办私塾,他和家人就挤在另外一间生活。这位姓乐的老师十分随和,从来不发脾气,整天笑嘻嘻的。

有一天,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妻子让奴婢来告诉他,家里已经没米了,乐老师知道后说:“等一会儿,会有人送米来。”妻子听后十分生气,就从屏风后跳出来,顺手拿起桌上的教鞭,就朝他的脑袋上砸来,乐老师连忙逃走,学生见了都暗暗发笑。

正在此时,叶梦得的父亲送来了三斗米,乐老师停下来对他的妻子说:“没有骗你吧!米不是已经送来了吗?我肚子饿得很,赶快做饭吃。”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私塾教师的贫困也就可见一斑了。

他们大多是下层的读书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边读边教,边应科考。宋代的启蒙教育主要以《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及儒家经典为教材,教学生识字、吟诗作对和书法等,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明清时期,私塾广泛设立于民间,成为启蒙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我国近代以来的许多名人都上过私塾,如鲁迅先生就曾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并写下了哙炙人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刻画的摇头晃脑读书的私塾先生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过目难忘。

然而在形象描绘私塾生活的同时,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旧式私塾教育的厌恶,特别是对私塾呆板教学方法和单调教学内容的反感。


私塾的历史意义

私塾在促进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儿童的启蒙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社学、义学等启蒙教育类型一样,私塾教育主要是一种应试教育,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检查以及教师的选择等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展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私塾的启蒙教材中包含着种种宣扬从小要勤奋学习,以获取功名富贵为学习目的的诗文。

如《千家诗》中就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白马紫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元。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等许多这样的诗句。

因此,私塾同样也是“储才以应科目”的基础环节。

另外,中国古代女子一般不接受正规的教育,一些女子(主要是家境较好的女子)所受教育主要是在家塾中进行。

在社会安定的时代和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民众的识字率并不很低。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有的地区每家都藏有《兔园册府》等启蒙读物;据有的学者研究,清末南方一些地区的识字率比民国时期的识字率还高。

中国在古代时就已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成为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这和读书应举促进民间教育的普及是密切相关的。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私塾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近代教育知识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灵渠的开凿的历史及意义你了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灵渠简介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

  • 李公朴:一颗赤诚爱国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公朴简介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谱名永祥,字晋祥,号仆如,原籍武进县湖塘桥,在淮安出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李公朴的生平经历一、早

  • 邹韬奋:犀利之笔铸造丰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邹韬奋简介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

  • 沈钧儒:新中国首任最高院院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沈钧儒简介沈钧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沈钧儒祖居在嘉兴城内南帮岸2号,现在改建成为沈钧儒纪念馆。清光绪甲辰(1904)进士。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

  • 王造时:爱国君子 民主教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造时简介王造时(1903年-1971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江南乡江南村人,原名雄生,1903年9月2日出生于一个经营竹木生意的商贾家庭。我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生平经历1917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曾两次被捕

  • 章乃器:毕生收藏捐献国家 传家之宝变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章乃器简介章乃器(1897年3月4日—1977年5月13日),原名埏,字子伟,又字金锋,别名嘉生,汉族,浙江青田人,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和收藏家,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1932年创立国内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

  • 沙千里:始于律师 一心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七君子之一沙千里简介沙千里(1901~1982)原名重远,曾用名仲渊。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因家庭贫困,小学还未读完,就到上海大丰棉布批发字号当学徒,五年升任帐房。与邹韬奋等6人以“危害民国罪”被捕,即“七君子事件”。上海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北京,历任贸易部、商

  • 海兰泡惨案: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兰泡惨案简介海兰泡惨案又称海兰泡事件、海兰泡大屠杀,是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五千多名中国人死亡。海兰泡惨案与1900年7月17日发生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称为“庚子俄难”。海兰泡惨案是怎么回事?海兰泡位于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两江汇

  • 马大猷:中国声学之父的成就及人物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马大猷简介马大猷(1915.3.1—2012.7.17),男,汉族,广东汕头潮阳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被称为中国声学之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哈佛

  • 王府井:名字的由来与发展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府井名字的由来王府井大街定名于1915年。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这个小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明成祖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便改称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灭亡了以后,王府也随之荒废了,后来,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人们便称它为王府街。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