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37 更新时间:2024/1/6 14:04:51

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

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此必须就他们的出路做出尽快地抉择。

泽东对此也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在1968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黑龙江省“革委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指示中批示道:

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在大学,且在中学。

中央据此,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各大中小学的领导机关和负责人,按着毛主席这一指示,面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对大、中、小学一切学龄已到毕 业期限的学生,一律及时地做出适当安排,做好分配工作”。

后来人们把这个批示精神简化为“四个面向”的分配方针。 说是“四个面向”,实质上对于中学毕业生来讲,主要是面向农村。其中“面向边疆”指的是边疆的农村,“面向基层”也指农村的基层,即参加农业生产。

而“面向工厂”那只是一句话而已, 因为在政治动乱的“文革”时期,一切正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都遭到了瘫痪性的损失,整个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 企业人浮于事,根本不可能再大量地增加新的职工。

各地在贯彻落实“四个面向”的分配原则时,无不把安排的重点放在广阔天地农村。4月21日,北京市“革委会”发出的《关于分配中学毕业生的通知》,强调动员“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

通知应用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知识青年 “自觉地报名下乡上山,服从国家的分配,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

“对于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应迅速动员他们一律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对城市居民户口的毕业生,凡农村有直系亲属的,应动员他们回乡;原籍在农村而有其他亲属的,也应积极动员他们回原籍插队落户,参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凡农村没有亲属的毕业生,各区县都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他们下乡上山、下厂、下矿或参加边疆的工农业生产建设。”

紧接着,山东、贵州等省市“革委会”都相继就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作了决定。就这样,一个上山下乡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兴起。

为了尽快解决“老三届”毕业生的分配问题,这时的新闻媒体,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报道骤然增多。1968年五六月份,老知青典型邢燕子、侯隽等人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大谈其下乡的伟大意义;新的楷模层出不尽,蔡立坚、吴小明等名字由于新闻媒介的宣传而闻名全国。

陈勇是北京13中的高中毕业生,也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曾在1938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年仅16岁,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付出了受伤三次的代价,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直是陈勇心目中的楷模。

小时候,陈勇就有一个伟大志向,长大后也要向父亲那样,做一名解放军战士,可天有不测风云,父母一夜之间成了“靠边站”的走资派,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劳动,参军当兵的梦想破灭了。

正在这时,内蒙古的一个农场来北京招工,陈勇觉得这是一个为革命立功的机会来了,便下决心要到祖国的边疆去干一番事业,父母得知后,不同意他的这个决定,因为在他的前面已经有三个哥哥下乡当了知青,按照政策,他是可以留在父母身边的,况且家里的奶奶和外婆都需要他的照顾。

当时的陈勇是很有对立情绪的,认为这是父母自私,只为自己的私利而置革命事业不顾,你们年轻的时候,还不是扔下家庭出来干革命的?怎么?如今轮到自己的儿子就有私心了?一气之下,他给学校的宣传队写了一封信,决心与父母断绝关系,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干一辈子革命。

想不到,他冲动之下写的这份公开信被工宣队报到了北京市委,市委把它当成了典型材料,拿到《北京日报》上发表。一夜之间,陈勇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反潮流英雄。到了内蒙古之后,得到了当地组织的高度重视,不久入了党,当上了农场的副场长。

当然几年之后,有一天他收到了他大哥的一封来信,得知在他走后,奶奶和外婆因为没人照顾已经先后去世,父母亲也因为他的那封信中谈及了他们的私心,在干校受到批判,母亲经受不住折磨,也去世了,父亲的身体状况也不好, 已保送回京休养。他很后悔,为自己年轻气盛之后所造成的结果而感到痛心,直到现在每每谈及此事他都懊恼不已。

蔡立坚可以说是“文革”中由一名红卫兵小将转变为下乡知青的典型。1966年大串联时,她刚满18岁,是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中学生。她随该校一支长征队去延安串联,途经山西 榆次县黄彩公社杜家山,这地方总共才5户农家,交通不便,非常贫困。

看到当地农民困苦生活的情景,蔡立坚心血来潮,当即立下当一辈子农民的誓言,并于1968年的3月真的来到了杜家山。落户后,她被选为副队长,在山村办起了学习班,每天组织村民学习《毛主席语录》,每天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偏僻的小山庄响遍了《东方红》、《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嘹亮歌声!”

7月4日,《人民日报》专门为她的事迹发表了评论文章《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赞扬她的下乡举动,说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反修‘防修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并一再宣称:愿不愿意上山下乡,走不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忠不忠于毛主席、忠不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不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试金石”。

当时的北京市“革委会”主任谢富治就公开说过: “我告诉你们,等到什么时候也得走,十年不招工,十年不当兵,等也是白等。”具体做法是:抓落后典型,组织大家来批判这些不听话的中学毕业生;强制毕业生参加某种学习班,彻底认识自己的错误思想,并表示愿意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

对于那些不愿到农村去的中学毕业生来说,不可能长期处于抵触情绪之中,更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上闲荡,时间一长,谁都有可能被迫就范。

据记载:北京101中学于1968年7月底分配57名到内蒙古插队的任务,到8月底仅完成了7名指标。8月30日,工人宣传队雄赳赳地进入该校,短短几天就取得“辉煌战果”。截至9月18日,报名下乡人数达144人,审批了122人,完成任务214%,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强制。

很明显,此时的上山下乡运动已完全被政治化了,所以,当树典型的手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时,或者说在树典型的同时,用政治的强制手段便成了制服不愿下乡上山的中学毕业生的杀手锏。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知青返城的过程纪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大规模的请愿“闹事”使得中央终于做出了实质性决策。知青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大返城开始。1978年,下放在云南农场的知青将近5万人,到1979年,仅仅过去半年的时间就只有70名知青留在那片土地上。原云南兵团的知青后来回忆说:1979年春天,做梦也没有想到知青可以返城,不用说

  • 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落户”,永远刘留在了农村。而当初这场返城“飓风”则是由在云南的知青率先吹起的。至于由云南农场知青引发的这场“回城风”的波及程度究竟如何,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

  • 知青返城后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返城的安排及需要处理的知青遗留问题很多,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知青办虽然提出了《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其中最难办的是以下三件事:首先就是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一位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倾诉着: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前后,近10万知识青年

  • 老知青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感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尽管那是一场灾难所孕育出的一个怪物,但作为其受害者一一中国知青为其所付出的一切是不容历史忽略和抹杀的,他们并不后悔,他们更加自信,他们更加坚强,他们更加自豪!下面小编就给介绍那些老知青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切身感受。1990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知青情结“魂

  • 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是什么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的由来吗?国家公祭日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

  • 抗战老兵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今天,军人是一个无上崇高的身份,那当然不能遗忘那些抗战老兵。什么是抗战老兵呢?抗战老兵,就是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4日之间,为保卫我们的国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士。下面是抗战老兵的介绍,一起了解抗战老兵这个群体吧。抗战老兵离世抗战老兵待遇 抗战老兵的采访抗战老兵怎么定义抗战老兵身份

  • 毛泽东提升李六如为最高检察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国后,毛主席点名要见李六如。菊香斋内,毛主席紧紧握住李六如的手,说六如同志,六年不见,你辛苦了。并说中央成立最高人民检察署,我提名罗荣桓为检察长,你任副检察长。罗荣桓身体不太好,就请毛主席让李六如代理最高检察长,毛主席同意了。可李六如却不想接这个职务,毛主席问他有什么困难,李六如说我在延安得罪过太

  • 李六如:毛主席的第一任秘书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军长征后,留下项英、陈毅等人进行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其实当时还有一支李六如领导的游击队。国民党军经常对李六如的游击队进行“围剿”,最终李六如不幸被捕。国民党用高官厚禄诱降李六如,李六如却破口大骂,说想让我跟着你们同流合污,真是瞎了你们的狗眼!蒋介石见劝降不成,就准备枪毙李六

  • 李六如:我党第一个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名字叫李六如,看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看看他的资历,那绝对是厉害人物,连十大元帅都比不上他。 李六如是湖南平江人,生于1887年,比朱德小一岁,但参加革命却比朱德早,1908年就参加了新军,还加入了同盟会,而朱德,在1909年才刚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