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十一条》的前因后果

《二十一条》的前因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12 更新时间:2024/1/18 0:30:47

民国三年结束的时候,袁世凯终于把权力都集中在了自己手中,好在他没有继续征服地球的欲望,就此罢手。这对黎民百姓来讲,是一个好消息。

已过去的民国三年以及接下来的民国四年,虽局部未靖,但大局已定。所以稳定压倒一切,和谐成为主流,老百姓终于过上了有点小幸福的日子。

袁大总统也很幸福。

一来因为政府有钱了政局平稳、中央集权,主要地区经济得以恢复,中央财政收支近乎平衡。袁世凯遂趁机统一币制,全国统一使用印制了他那个大脑袋头像的银元作为法定货币,这就是传说中的“袁大头”。

二来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袁世凯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在他红枣加大棒的恩威并施下,俄国策动面积高达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蒙古国”(外蒙古)独立的阴谋破产了。

但袁大总统没能幸福太久,因为一场灾难即将降临。

国内相对太平下来之际,国际上又出事了。

1914年下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盟国与协约国互殴。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属协约国。

袁世凯本来想趁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欧洲被群殴的良机,主动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混个战胜国,凭此收回德国从清政府手中租借过去的山东胶州湾,并终止两国相应的《辛丑条约》赔款。

但这个想法被无良的日本人破坏了。一来日本早就看中了德国人霸占的胶州湾,不可能让中国顺利收回。二来一旦中国成为战胜国,跟其他协约国打成一片,就会影响日本对中国的控制力。

因此,日本人不惜以动武为威胁,迫使袁世凯宣布中立。

日本不允许中国加入协约国,自己倒是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协约国,还给袁世凯送去一句话:“别不服,我和英国在十多年前签过‘日英同盟条约,有很好的借口参战。你把山东省黄河以南地区划出来当战区,我要和德国打架!”

话音一落,日本也不等袁世凯回话,直接就在山东龙口登陆,和德国打了起来。

之前说过胶州湾是德国的租借地。按照清政府和德国之前签下的条约,这一地区属于德国管理,北洋势力无法触及。所以袁大总统此时只好忍气吞声地宣布:“山东半岛潍县以东地区为日德交战区,以西为中立区,以南必须由中国管理。”

实力决定一切。日本根本不正眼看中华民国政府:战场瞬息万变,哪顾得上你袁世凯划下的框框道道,必须全部由我管理。

此时,英国人也出手了,英海军在山东崂山湾登陆,英日联合起来在中国的土地上痛揍德国人。

接下来,袁大总统派出中国驻日大使陆宗舆向日本抗议,要求日军撤退。日本本就是冲着山东来的,哪能理会陆宗舆的抗议,一句话就把陆宗舆顶了回去:“我和德国打架,抢的是德国的地盘,接收的是德国的资产,和你中国有什么关系?”

随后,日本人直接武力西犯,占领胶济铁路,占领济南火车站。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也不含糊:抗议!我们抗议!我们强烈抗议!

没等抗议结束,德国人已经被搞定,日本人随即找上门来。

1915年1月18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袁世凯在中南海接见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

一通没营养的寒暄过后,日置益递给袁世凯一份文件:“我们拟了个‘二十一条,你看看,先不要告诉别人,这是咱们两家的事。”

一眼扫过后,袁世凯腾的一下站起,脸色涨红,双眼死死地盯着日本人:“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日置益不慌不忙地说:“大总统,切勿动气,此事你可先考虑几天,不过还请保守秘密!”随后施施然而退。

趁袁世凯生气的间隙,让我们看一眼这份后来让袁世凯被骂得体无完肤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共五项二十一款,归纳起来其核心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一、把山东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

二、在东北一部和内蒙古东部共计约九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日本具有优先于其他列强的地位如优先向中国人购地、租地,并延长旅顺、大连租期至九十九年。

三、中日平分汉冶萍公司主权。

四、中国所有沿海港湾、岛屿都不能租借或让给他国。

五、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必须聘请日本人做顾问,中日合办警察,许多涉及外交、内政、军事的事情都要跟日本人商量了算。一句话,让中国降格成为日本的附属国。

在1909年开始之后的十年间,美国一直玩中立,而英、德、法、俄都在一个叫做“巴尔干半岛”的神奇地方较劲。

此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不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也极为丰富,而且岛上的国家和民族还有喜欢内斗的传统。

因此,这么一处便于鱼肉的利益之所,实乃列强的必争之地,十足就是一个火药桶。

果不其然,一个巴尔干半岛对面的摩洛哥问题就差点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半岛上的萨拉热窝那一枪终于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巴尔干火药桶烧得欧洲人完全顾不上中国。

尤其是俄国,不仅面临德国的全力进攻,还要镇压让沙皇头疼的列宁领导的革命。

如此看来,只要挤开美国,日本就有机会成为左右中国政局的唯一强国。

所以内田良平一年前就开始筹划此事,他写了一份叫做“黑龙会备忘录”的计划,并递交到了内阁总理大隈重信手中。大隈重信很欣赏这份计划,于是便拿过来做了润色,结果就成了袁世凯看到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十分生气:“混蛋加三级!简直似以朝鲜视我!”他没想到自己的运气这么不好,居然摊上了如此变态的日本人,如此变态的不平等条约。

日置益一走,袁世凯就开始想办法。

袁世凯深知中日实力差距,作为一名务实的政客而不是意气用事的赌徒,他决定开会解决问题,他想看看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能否拿出什么好办法。

1915年1月18日夜,中南海内的大总统府灯火通明,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梁士诒以及一众外交部的核心领导正在开会讨论如何解决日本人提出的“二十一条”。

会议上,众人首先以“国力不足”的理由否定了武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后商讨了整整一夜,才研究出了一个万般无奈的办法:谈判。

但是,谈判桌是谈判双方摆实力而非讲道理的地方。好在袁世凯也没想和日本讲道理,他谈判的目的是拖,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拖。

中方谈判代表是外交部长陆征祥、副部长曹汝霖和驻日大使陆宗舆,这三人彻底地贯彻了袁大总统的指示:拖。

拖的办法有两个。

办法一,减少谈判次数。

日寇的代表日置益说:“我方希望每天谈判,以赶快解决为原则。”

陆征祥先生则讨价还价道:“每周谈一次,且谈判只能在下午举行,我上午还要处理其他公务。”

讨价还价的最终结果是每周谈三次,下午举行,每次谈两小时。

办法二,缩短谈判时间。

每次开会,陆征祥先生尽量多说几句开场白,好不容易说完开场白,又让服务员上茶,茶杯还特别大,等茶喝完,才开始谈判,可是陆先生那慢悠悠的说话节奏堪比电影里的慢动作分解……如此一来,正事还没谈,会议时间倒是悄悄从指缝间溜走了。

陆征祥先生熬得很辛苦,开场白编不出来了,茶也喝到想吐了,幸好事情有了转机。

原来,袁世凯准备了一明一暗两套办法。明的办法自然就是“拖”,至于暗的办法,落在一个日本人身上。

在陆征祥度日如年的时候,袁世凯把自己的日本顾问有贺长雄派回了日本。有贺长雄肩负的责任很明确,替袁世凯出高价收买日本人的情报,分析日本人到底想干什么,如果自己拒绝“二十一条”日本人会不会出兵。

最终,袁大总统花大价钱搞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二十一条”并没有经过御前会议,而是大隈重信内阁擅自采取的秘密行为。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本人要袁世凯保密了,因为“二十一条”不仅不能让其他列强知道,在日本国内也见不得光。

接下来,袁世凯动用人际关系把“二十一条”相关的消息透露给了英、美两国。

据考证,英国方面由袁世凯亲自出面搞定,因为英国大使朱尔典和前《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莫理循都是他的故人,关系很不错。而美国方面则是被一颗冉冉升起的外交新星顾维钧唐绍仪的女婿)摆平的。

随后,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立刻成为纽约及伦敦媒体的头条新闻。秘密谈判已经不可能。

日本人的本意是趁“一战”这个列强都抽不出手的良机,在中国浑水摸鱼赚一把。袁世凯则摸准了日本人不希望其他列强来捣乱这一点,非要把这事透露出去。

于是,袁世凯的老上级李鸿章当年用过的办法登场了以夷制夷,以利益制利益,联英美制日。

1915年5月7日,受到英美两国压力的日本人终于等不及了,这么谈下去谈到哪天是个头,于是发出最后通牒:“就这样,我们一步也不让了。5月9日下午六点前,再不答应签字就开打!”

小日本并非虚言恫吓,他们已经在搞小动作向山东和南满增兵。

没办法,国弱民贫。袁世凯政府被迫认怂,答应签字。

但是,袁世凯签的不是“二十一条”,而是经过艰苦谈判而取得的《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简称《民四条约》

陆征祥、曹汝霖和陆宗舆等中方代表苦撑了四个月,抗争了四个月,数十轮谈判,坚持了一个原则:日本人已经得到的,可以让步,日本人没有得到的,锱铢必较。以弱势姿态迫使日本人在原来的条件上做出了几次让步。尤其是“二十一条”中最恶劣的第五项干涉中国内政的部分被全部删除。

屈辱的外交谈判终于告一段落,副作用却刚刚开始。

袁世凯本来认为,自己在国家衰败的情况下,通过努力达成此目标也算勉强交代得过去,可他发现自己想错了。

由于《民四条约》中含有“中国同意日本向德国索要其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清政府与德国所签条约有效期为99年,还未到期,因此日本必须找德国办理好交割手续才算完事),延长旅顺、大连租期至九十九年,日本人可向满蒙移民”这样的条款,导致报纸舆论对袁世凯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批判,全国各地学潮此起彼伏。

在学潮的队伍之中,有我们的三个熟人。

来回奔走的17岁南开中学才子周恩来

辛亥革命后退伍求学的21岁湖南一师才子毛泽东

喊着“誓死反对”口号的14岁少年张学良。不过十六年之后,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袁世凯应许‘二十一条时,我是学生,一腔热血,誓死反对,及至二十年后我执政,还不如人家。”

这就是共和吗?袁世凯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年后,此事与他干的另一件事将成为他一生之中最让人诟病的两大罪状。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本人出于占便宜的目的不让中国和“一战”有关系,但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知识分子把中国和“一战”扯上了关系,他们说:“在战争中有厉害表现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哪个不是君主立宪制?再看看咱们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惨不忍睹!”于是,

  • 护国运动是谁领导的?护国运动的性质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通告各界:“盛情难却,我准备做皇帝了,计划明年1月1日登基。”次日,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发表通电,号召国民进行“三次革命”,把袁世凯这个独裁者打回原形!1915年12月25日,圣诞节。袁世凯宣布建立“中华帝国&rd

  •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是哪三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世凯去世后,在民国未来十二年中主宰中原的有三大力量,他们都与北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巧合的是,他们像商量好了似的,都是四年一换上台执政,其顺序排列如下:段祺瑞的皖系主政,19161920;冯国璋的直系政权,19201924;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奉系父子配,19241928。一、皖系虽然段祺瑞围棋水平不怎

  • 张勋复辟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段祺瑞离开北京后,北京局势似乎更加动荡不安。各国使节纷纷表示忧虑,黎总统如坐针毡,无奈之下,急调张勋入京。或许是被欺负了太久,黎总统终于失去了一名成熟政客的稳重,冲动地向张勋求救,拿对方当救命的稻草,以至于没有好好思考清楚:人家张勋为什么要支持你?张勋是坚定的保皇派,对共和是一百个看不上,觉得只要有

  • 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5月2日,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既没有通报上级组织更没有获得中央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北京《晨报》上发表文章《外交警报敬告国人》,公布了巴黎和会的情况。北京的同学们震惊了,震惊过后是愤怒,同学们觉得政府实在是太软弱、太无能,胜了都捍卫不了国家利益!1919年5月4日,以北大为首的十余所高校的三千余名

  • 直奉战争到底改变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奉战争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第一次直系获胜。第二次奉系获胜,直系惨败,从此直系势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一、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10日,张作霖亲自挂帅,张学良为将,挥师十二万入关。直系这边也不含糊。曹锟为帅,在后方管理后勤。悍将吴佩孚

  • 张学良为什么选择东北易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8年6月4日凌晨五点半,张作霖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会处的三孔桥时,突遭日本人预先埋好的炸弹袭击,这位末代北洋枭雄身受重伤。专列被炸四小时后,一代枭雄自此谢幕,享年53岁。张学良坐上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椅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帅”。在张学良掌权后没多久,

  • 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常在电视剧或历史书上看到中统、军统两个词,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两个词具体指的是什么,本篇文章便为大家介绍一下中统和军统。一、中统是什么?蒋介石在“四·一二”武力清党,被汪精卫和李宗仁给清下了台后,一直跟随蒋介石打江山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四处奔走,联络人马,为蒋

  •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有没有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1年9月18日晚十点左右,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谎称奉军破坏铁路。晚十一点左右,近两百日军(一个中队)以此为借口,突袭沈阳北大营。那场刻骨铭心的国耻,那场涅槃重生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就此爆发。

  • 揭秘西安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只带少量随员再度来到西安,亲自督战。“行营”设于西安以东三十公里的临潼华清池。西安城内以杨虎城的驻军为主,西安附近地带主要是东北军在负责,都不在蒋介石的控制范围之内,而且杨虎城和张学良还有严重的“通共”嫌疑,但他为何还是敢来